教师在课堂上应谨记“三得”

来源 :语文周报·初中教研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lm74118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精神,保证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应谨记“三得”,即:闭得住嘴、走得下台、动得起手。
  一、闭得住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太多。因为讲是最轻松的行为,但也是最偷懒的行为,是最不愿意面对具有鲜活思想的学生的行为。教师讲得过多,阻碍了师生的交流,阻止了学生的思考,阻断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教师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教师闭得住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说、议、练、思等充分的活动体验中积累知识,收获方法,提升素养。
  教师要闭得住嘴,就要充分信任学生,学会倾听。信任与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教师要闭得住嘴,更要加强理论学习,苦练基本功,提升课堂组织能力,修炼课堂教学机智。坚持学习,坚持听课,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用丰富的文化底蕴来充实自己,用先进的方法来活跃课堂。
  教师闭得住嘴,并非什么都不能说。要说在激励处,说在激趣处,说在点拨处。知识与方法的探究与呈现过程,就是教师该闭嘴的时候。
  二、走得下台
  时下,很多教师还在视讲台为圣地,一节课宁可在台上打转,也不愿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归其原因,一是讲得太多,没时间走下讲台;二是过分夸大学生的听课效率,认为自己讲过了的,学生就可以掌握;甚或免责心态作祟,反正自己讲了,学生学得怎么样都与己无关。试想,如此情形,怎能有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为此,教师要学会走下讲台,走近学生。
  教师要走下讲台,关注全体学生。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关注起;关注座位靠后的学生,从最后一排学生盯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关注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了解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正所谓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教师要走下讲台,做好教学服务。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宗旨。建学生满意的课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服务对象上去。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就能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对症下药,适时加以调控,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三、动得起手
  杜威曾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我们如果用心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手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观念陈旧,“目中无人,”没有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分在“教”上下功夫,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动手关注不够。
  教师动口,不如学生动手。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让学生勤动手。学生动手,是真实的体验,是课堂高效的核心。
  教师要让学生动手,首先要认真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环节,让学生有事可做,有活可动,学有所得,练有所进。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充分动手的课堂。在备课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是否给学生预设了科学合理的活动环节?是否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或动手记录,或动手练习,或动手实践,或动手整理,或动手总结,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绝不能包办。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环节进行合理取舍,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流畅和高效。
  教师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做好过程调控,进行必要的引导、监督或激励。不可否认,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固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科学安排、监测、反馈、调控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样不可小视。有些内容在老师看来很简单,学生在理解上却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抓好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教师科学、及时的引导、监督或激励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演示、归纳、整理,经历知识和方法的获得过程,在真切的体验中使学生获得一种真正“内化”的知识和技能。
其他文献
幼儿园的孩子,就像刚破土的弱苗,他们太需要幼儿教师的呵护。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幼儿教师的爱心哺育。从转变我班学生“慧慧”的性格这一教育过程中,让我深深体会到,老师的爱心,对于一个孩子的健康成长是多么重要!下面讲述的就是我的教学体会,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在新学期开学不久,我发现我们班一个叫“慧慧”的孩子在每一堂课中总是一个人孤单地坐在下面,不与大家“互动”。我们念儿歌,她闭着嘴;我们跳舞
期刊
中考前一个月,对有准备的人来说是机遇,大有作为;对无准备的人来说是煎熬,前功尽弃。中考成败关键在于是否帮助学生心理调整到位,战略战术是否适合学生。借用于丹的话“真正的英雄是能够为自己的心做主的人”。所以语文教师除了全力关注学生身心健康,培养和调整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指导学生积极应考,提高复习效率,还应该做好以下的工作:  一、反思完善计划  依据命题依据考试范围,体会命题思想,梳理复习思路,反思过
期刊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一个“苦”字让多少孩子失去了读书的兴趣,而我在工作中时刻以“乐”字来当头是培养孩子们的读书习惯,下面就实践中的点滴与大家交流。  腹中有诗气自华  初中生开始步入青春期,开始注重打扮,及时引导孩子们美的内涵,是我的第一个工作点。外在的时尚是美的点缀,内在的涵养却是通过读书来充实。“腹有诗书气自华”是我送给初一新生的座右铭。一个人思想的形成来源于读书学习与生活实践
期刊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和实”高效的课堂应该闪现着最真实的人生活力,流淌着最精彩的生命激情。课堂教学的优质高效关系到素质教育实施的质量和水平。因此,打造高效课堂,对于素质教育的实施,构建“和实”师生关系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校的“学案导学、自主合作”教学模式就是尊重了学生的认知规律,将一切落实到学生的“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将学生自主学习的权利还给学生,将发展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将快乐还给学生。 
期刊
我国现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在著名的《语文教学二十韵》中开篇就说:“教亦多术矣,运用在乎人。”这是说教学方法多种多样,但全在于教师的灵活的运用。也就是说,尽管学习活动要以学生为主体,但学生只有在教师的科学引导下,才能运用正确的方法向正确的方向前进。可以说教师在教育活动中起着关键的主导作用。  然而,教师要想提高一批已经上了六年学的学困生的学习能力是非常不容易的,因为他们几乎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科学
期刊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学习语文就是要教会学生使用语言。在新课改中我们又应该注意怎样把语文教好呢?应该俯下身子来教语文,应该把基础知识放在首位,用心去教语文来源于生活,那么呢我们就应该让语文回归于生活中去。教育孩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语文是一门基础工具学科。因为语言是交际的工具,是表达思想感情、交流思想感情、传递文化的工具。说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这就是“语文”的本义而言——叶圣陶先生曾说
期刊
教学设想:通过细节描写内容的讲解、感受和写作实践,使学生的作文改变过去那种像一潭死水的局面。  知识与能力:1、了解细节描写的重要作用。2、如何进行细节描写。3、通过学习细节描写,学生能写出具体生动的作文。  过程与方法:1、讲解细节描写的有关知识。2、用具体典型的细节描写事例,让学生感受细节描写的作用。3、通过具体的写作实践,运用细节描写。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细致观察事物积累素材的习
期刊
地理课的教学成功与否,取决于学生兴趣和主动性的培养。那么,应如何激发学生对地理课学习的主动性呢?  一、创设良好课堂气氛,促进学生主动参与  (一)学生主持“听我说”节目  “听我说”节目,不仅仅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有实效。课前有针对性的让每一位学生准备某方面的地理知识,课上推荐2-3名学生轮流主持3—5分钟“听我说”节目,由于学生参与性强,又有上台演讲的机会,容易使学生产生“成就感”,学习地理知
期刊
纵观目前小学作文实际,不难发现,不少学生的作文活动并不是‘真实的作文’,而是‘编造的作文’;学生的作文活动不是出于一种表达的需要,而是为文而文;为了编造作文,有的学生结合课文‘套’,有的仿照优秀作文‘摹’,还有的干脆‘抄’别人的习作,这样的作文怎么谈得上创新呢?  古时候,我国就有“文以载道”一说。在传统的应试教学中,为了使一篇文章能“载道”,教师于是使出浑身解数,讲立意、变构思、说主题、谋结构…
期刊
人们常说写文章离不开想象。而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更离不开想象,由作品中“实”的内容联想到“虚”的隐喻与暗示,由“象”联想到“象外之象”。由作品内容联想到社会现实内容、艺术家的经历、思想等这些自由创造性活动,为我们阅读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在阅读中运用想象可以化虚为实,化静为动,变死为活,变无为有。  一、抓住语句,诱发想象  语文教材作为一种范例是文质兼美的,故事情节引人入胜,人物描写绘声绘色,熔铸了作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