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课堂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是我们一直在追求的目标。新课标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笔者认为,要真正落实好新课标精神,保证教与学效率的最大化,教师应谨记“三得”,即:闭得住嘴、走得下台、动得起手。
一、闭得住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太多。因为讲是最轻松的行为,但也是最偷懒的行为,是最不愿意面对具有鲜活思想的学生的行为。教师讲得过多,阻碍了师生的交流,阻止了学生的思考,阻断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教师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教师闭得住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说、议、练、思等充分的活动体验中积累知识,收获方法,提升素养。
教师要闭得住嘴,就要充分信任学生,学会倾听。信任与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教师要闭得住嘴,更要加强理论学习,苦练基本功,提升课堂组织能力,修炼课堂教学机智。坚持学习,坚持听课,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用丰富的文化底蕴来充实自己,用先进的方法来活跃课堂。
教师闭得住嘴,并非什么都不能说。要说在激励处,说在激趣处,说在点拨处。知识与方法的探究与呈现过程,就是教师该闭嘴的时候。
二、走得下台
时下,很多教师还在视讲台为圣地,一节课宁可在台上打转,也不愿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归其原因,一是讲得太多,没时间走下讲台;二是过分夸大学生的听课效率,认为自己讲过了的,学生就可以掌握;甚或免责心态作祟,反正自己讲了,学生学得怎么样都与己无关。试想,如此情形,怎能有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为此,教师要学会走下讲台,走近学生。
教师要走下讲台,关注全体学生。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关注起;关注座位靠后的学生,从最后一排学生盯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关注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了解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正所谓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教师要走下讲台,做好教学服务。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宗旨。建学生满意的课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服务对象上去。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就能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对症下药,适时加以调控,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三、动得起手
杜威曾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我们如果用心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手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观念陈旧,“目中无人,”没有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分在“教”上下功夫,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动手关注不够。
教师动口,不如学生动手。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让学生勤动手。学生动手,是真实的体验,是课堂高效的核心。
教师要让学生动手,首先要认真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环节,让学生有事可做,有活可动,学有所得,练有所进。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充分动手的课堂。在备课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是否给学生预设了科学合理的活动环节?是否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或动手记录,或动手练习,或动手实践,或动手整理,或动手总结,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绝不能包办。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环节进行合理取舍,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流畅和高效。
教师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做好过程调控,进行必要的引导、监督或激励。不可否认,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固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科学安排、监测、反馈、调控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样不可小视。有些内容在老师看来很简单,学生在理解上却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抓好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教师科学、及时的引导、监督或激励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演示、归纳、整理,经历知识和方法的获得过程,在真切的体验中使学生获得一种真正“内化”的知识和技能。
一、闭得住嘴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讲得太多。因为讲是最轻松的行为,但也是最偷懒的行为,是最不愿意面对具有鲜活思想的学生的行为。教师讲得过多,阻碍了师生的交流,阻止了学生的思考,阻断了师生的共同发展。新课标明确提出,教师的教育和教学要适应他们的情况、条件、要求和思想认识的发展规律,而不能把教师自己的意志强加给学生,以免挫伤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能为学生提供外部的影响与支持。教师闭得住嘴,就是要让学生自己读书、自己感受事物、自己进行思维活动,让学生在说、议、练、思等充分的活动体验中积累知识,收获方法,提升素养。
教师要闭得住嘴,就要充分信任学生,学会倾听。信任与倾听,本身就是一种尊重。
教师要闭得住嘴,更要加强理论学习,苦练基本功,提升课堂组织能力,修炼课堂教学机智。坚持学习,坚持听课,用科学的理论来武装自己,用丰富的文化底蕴来充实自己,用先进的方法来活跃课堂。
教师闭得住嘴,并非什么都不能说。要说在激励处,说在激趣处,说在点拨处。知识与方法的探究与呈现过程,就是教师该闭嘴的时候。
二、走得下台
时下,很多教师还在视讲台为圣地,一节课宁可在台上打转,也不愿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归其原因,一是讲得太多,没时间走下讲台;二是过分夸大学生的听课效率,认为自己讲过了的,学生就可以掌握;甚或免责心态作祟,反正自己讲了,学生学得怎么样都与己无关。试想,如此情形,怎能有课堂效率的最大化?为此,教师要学会走下讲台,走近学生。
教师要走下讲台,关注全体学生。
教师要关注每一个学生,特别关注学生中的弱势群体,从最后一名学生关注起;关注座位靠后的学生,从最后一排学生盯起。要关注学生在课堂上参与的人数,关注那些发展迟缓的学生,真心真意地了解他们,爱护他们、帮助他们。正所谓人人成功才谓成功,唯有“水涨”才能“船高”。
教师要走下讲台,做好教学服务。
办人民满意教育,是教育工作者的宗旨。建学生满意的课堂,是教师义不容辞的职责。教师要树立服务意识。要服务得好,就必须把注意力集中到服务对象上去。教师走下讲台,走近学生,就能真实地感受学生的所作所为、所思所想,及时发现学生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并能对症下药,适时加以调控,准确做好课堂决策。
三、动得起手
杜威曾指出:“学校的最大浪费在于儿童在学校中不能完全自由地运用已有的经验,采用自己的方法去获取知识。”我们如果用心观察,会发现很多学生在课堂上没有动手的习惯。究其原因,主要在于教师观念陈旧,“目中无人,”没有把学生看作学习的主体,没有充分关注学生的“学”,过分在“教”上下功夫,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是否动手关注不够。
教师动口,不如学生动手。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因此,教师一定让学生勤动手。学生动手,是真实的体验,是课堂高效的核心。
教师要让学生动手,首先要认真设计学生课堂活动环节,让学生有事可做,有活可动,学有所得,练有所进。高效的课堂一定是学生充分动手的课堂。在备课时,我们就应该想一下:是否给学生预设了科学合理的活动环节?是否留下了足够的思考空间和时间?或动手记录,或动手练习,或动手实践,或动手整理,或动手总结,能让学生自己动手的要让学生自己动手,能让学生自己总结的要让学生自己总结,教师绝不能包办。教师要对学生活动环节进行合理取舍,既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又促进课堂教学的流畅和高效。
教师要让学生动手,还要做好过程调控,进行必要的引导、监督或激励。不可否认,教学效率的最大化固然需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教师科学安排、监测、反馈、调控学生的课堂行为,同样不可小视。有些内容在老师看来很简单,学生在理解上却有难度,这就要求教师切实抓好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这一环节的教学,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在教师科学、及时的引导、监督或激励下,学生通过亲自操作、演示、归纳、整理,经历知识和方法的获得过程,在真切的体验中使学生获得一种真正“内化”的知识和技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