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探讨益气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对我院收治的55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中医益气活血汤,比较治疗前后患者的血糖控制情况以及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FBG、2hBG、HbA1c分别为(8.16±0.85)mmol/L、(12.04±1.77)mmol/L、(6.33±0.29)%,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腓总神经的MNCN、SNCV分别为(49.6±5.8)m/s、(47.7±5.2)m/s,正中神经的MNCN、SNCV分别为(55.8±6.3)m/s、(55.3±6.5)m/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结论: 益气活血法结合西药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能有效控制血糖,加快神经传导速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关键词:益气活血法 西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感觉减退等,因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单纯依靠西医降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DPN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1]。根据中医理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疗效显著,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55例DPN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参照《糖尿病临床指南》[2],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末端疼痛、麻木、肌无力、感觉减退或异常。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中医神经病学》[3],消渴症见肢体肢痛、麻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畏风,舌质暗,脉细涩或沉细无力等,辨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5~80岁,平均(60.8±6.6)岁,糖尿病病程3~22年,平均(12.32±1.44)年,DPN病程1~11年,平均(4.23±1.26)年。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55例,感觉异常44例,膝、跟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32例,深浅感觉明显减退45例。排除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合并心肺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恶性高血压;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足部溃疡或坏疽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本组55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者给予降压、降脂治疗,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改善微循环,同时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联合应用益气活血汤,方剂组成:黄芪30g,丹参15g,当归12g,地龙15g,葛根20g,赤白芍30g,川芎12g,川牛膝15g,威灵仙12g,红花12g,桃仁12g,陈皮12g,炙甘草6g,随证加减,四肢冷痛严重者去熟地黄,加炮附子12g;麻木严重者加鸡血藤30g;脾虚明显者加白术15g,山药20g,茯苓30g;痰浊明显者加白芥子10g,半夏9g。水煎至200ml,分早晚服用,1剂/d,连用2个月。治疗期间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据此调整降糖药物,尽早使血糖达标。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前后采取肌电图检查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FBG、2hBG、HbA1c分别为(8.16±0.85)mmol/L、(12.04±1.77)mmol/L、(6.33±0.29)%,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后腓总神经的MNCN、SNCV分别为(49.6±5.8)m/s、(47.7±5.2)m/s,正中神经的MNCN、SNCV分别为(55.8±6.3)m/s、(55.3±6.5)m/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3.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胰岛素与各类降糖药的使用,使得急诊并发症明显减少,不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却越来越多。DPN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60%~90%,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微血管,是因神经营养因子减少、血流障碍、细胞代谢紊乱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可累及自主神经、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等,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DPN属中医“痹证、消渴血痹、痿证”等范畴,《证治要诀》中记载,“消渴日久,精血亏耗,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DPN病机为阴虚燥热,耗液灼津,脾弱运化无力,机体脏腑失于濡养,致正气日衰,气血两亏,气虚血瘀,脉络空虚,不通则痛,因脾主四肢,故可致四肢末端疼痛、麻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故可见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应用益气活血汤治疗,方剂组成有黄芪、丹参、当归、地龙、葛根、赤白芍、川芎、川牛膝、威灵仙、红花、桃仁、陈皮、炙甘草。方中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扶脾,红花、桃仁、赤芍、川穹、葛根、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行痹,地龙、白芍养阴柔肝,炙甘草调和诸药,可起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存在明显的抗氧化效用,其富含的微量元素硒,可有效激活细胞再生;丹参、牛膝、葛根具有降糖、降脂作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地龙、川芎、威灵仙、赤白芍、陈皮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地龙等具有明显的改善神经微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可增加缺血缺氧组织的血流量,达到营养神经、改善症状的作用。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血糖得以明显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可见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促使神经组织功能恢复,是DPN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小萍,缪红.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1):82-83.
[2] 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203.
[3] 鲍远程.现代中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
[4] 王力英,刘亚军,任凭.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6):219.
关键词:益气活血法 西药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临床主要表现为肢体疼痛、麻木、发凉、感觉减退等,因其反复发作,迁延难愈的特点,单纯依靠西医降血糖、改善微循环、营养神经等常规治疗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中医药治疗DPN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1]。根据中医理论,益气养阴、活血化瘀是本病治疗的关键,本研究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益气活血法治疗疗效显著,现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2年5月~2014年3月来我院就诊的55例DPN患者,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诊断参照《糖尿病临床指南》[2],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末端疼痛、麻木、肌无力、感觉减退或异常。中医诊断标准参照《现代中医神经病学》[3],消渴症见肢体肢痛、麻木、神疲乏力,气短懒言;自汗畏风,舌质暗,脉细涩或沉细无力等,辨证属气虚血瘀、脉络瘀阻证。55例患者中,男31例,女24例,年龄45~80岁,平均(60.8±6.6)岁,糖尿病病程3~22年,平均(12.32±1.44)年,DPN病程1~11年,平均(4.23±1.26)年。肌电图神经传导速度减慢55例,感觉异常44例,膝、跟腱反射明显减弱或消失32例,深浅感觉明显减退45例。排除引起周围神经病变的其他疾病;合并心肺肝肾及造血系统严重原发性疾病;恶性高血压;严重感染;酮症酸中毒等并发症;足部溃疡或坏疽者;妊娠及哺乳期妇女。
1.2 方法
本组55例患者均给予常规西药治疗,包括口服降糖药或胰岛素强化治疗,对合并高血压、高血脂者给予降压、降脂治疗,给予神经营养药物治疗,改善微循环,同时合理控制饮食、适量运动。在此基础上本研究联合应用益气活血汤,方剂组成:黄芪30g,丹参15g,当归12g,地龙15g,葛根20g,赤白芍30g,川芎12g,川牛膝15g,威灵仙12g,红花12g,桃仁12g,陈皮12g,炙甘草6g,随证加减,四肢冷痛严重者去熟地黄,加炮附子12g;麻木严重者加鸡血藤30g;脾虚明显者加白术15g,山药20g,茯苓30g;痰浊明显者加白芥子10g,半夏9g。水煎至200ml,分早晚服用,1剂/d,连用2个月。治疗期间监测空腹+餐后2小时血糖,糖化血红蛋白,据此调整降糖药物,尽早使血糖达标。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后测空腹血糖(FBG)、餐后2小时血糖(2h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治疗前后采取肌电图检查腓总神经及正中神经的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
1.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处理数据,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显著性水平σ=0.05。
2. 结果
治疗后患者的FBG、2hBG、HbA1c分别为(8.16±0.85)mmol/L、(12.04±1.77)mmol/L、(6.33±0.29)%,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具体见表1。
表1 治疗前后血糖控制情况比较
治疗后腓总神经的MNCN、SNCV分别为(49.6±5.8)m/s、(47.7±5.2)m/s,正中神经的MNCN、SNCV分别为(55.8±6.3)m/s、(55.3±6.5)m/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显著(P<0.01),具体见表2。
表2 治疗前后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比较(m/s)
3.讨论
近年来,糖尿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胰岛素与各类降糖药的使用,使得急诊并发症明显减少,不过糖尿病慢性并发症却越来越多。DPN为糖尿病常见慢性并发症之一,发病率占糖尿病患者的60%~90%,其病变部位主要在微血管,是因神经营养因子减少、血流障碍、细胞代谢紊乱等因素共同造成的,可累及自主神经、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等,是影响糖尿病患者预后的主要因素。
DPN属中医“痹证、消渴血痹、痿证”等范畴,《证治要诀》中记载,“消渴日久,精血亏耗,可致雀盲,或四肢麻木疼痛”。DPN病机为阴虚燥热,耗液灼津,脾弱运化无力,机体脏腑失于濡养,致正气日衰,气血两亏,气虚血瘀,脉络空虚,不通则痛,因脾主四肢,故可致四肢末端疼痛、麻木,腱反射减弱或消失。故可见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本虚为主,治疗上以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为主,本研究应用益气活血汤治疗,方剂组成有黄芪、丹参、当归、地龙、葛根、赤白芍、川芎、川牛膝、威灵仙、红花、桃仁、陈皮、炙甘草。方中黄芪、当归补气养血扶脾,红花、桃仁、赤芍、川穹、葛根、川牛膝活血化瘀,通络行痹,地龙、白芍养阴柔肝,炙甘草调和诸药,可起到益气养阴、活血化瘀之功效[4]。现代药理研究表明,黄芪存在明显的抗氧化效用,其富含的微量元素硒,可有效激活细胞再生;丹参、牛膝、葛根具有降糖、降脂作用,可抑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地龙、川芎、威灵仙、赤白芍、陈皮具有明显的镇痛作用;红花、桃仁、赤芍、川芎、地龙等具有明显的改善神经微循环及抗血小板聚集效果,可增加缺血缺氧组织的血流量,达到营养神经、改善症状的作用。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的血糖得以明显降低,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增加,可见在常规西药治疗基础上联合中医活血化瘀法治疗能显著改善患者的微循环,促使神经组织功能恢复,是DPN的有效治疗方法,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 王小萍,缪红.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观察[J].四川中医,2011,29(1):82-83.
[2] 钱荣立.糖尿病临床指南[S].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0:203.
[3] 鲍远程.现代中医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3:9.
[4] 王力英,刘亚军,任凭.益气活血通络汤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评估[J].中国社区医师,2013,15(6):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