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新疆各族人民用智慧和劳动孕育出丰富多样、博大精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播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新疆乃至世界文化的多样性具有重要作用。互联网技术和新媒体的蓬勃发展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新的机遇。本文分析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体传播现状,并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新媒体传播给出传播方案。
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现已人改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式引入中国。国务院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结合我国实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碰撞之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1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浇灌出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丰富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等多个种类。截至2016年12月,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有国家级名录83项,自治区名录293项,地、州、市级名录1289项,其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三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①杨森、张仲谋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0,(5):61
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3人,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26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关.1不帮助下,新疆先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出版了《中华文脉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开展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建立了3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鼓励传承人积极收徒,国家和自治区每年给予传承人补助经费,帮助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教育传承和专业传承相结合,疆内的大专院校,如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等都开设了“非遗”相关专业和研究课题,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定期开展传承人群培训班,缓解传承人濒危的状况。为了提升理论水平,成功在新疆举办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阿依特斯”“玛纳斯”等世界级、国家级学术会议,标志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提高到一个水平。
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分析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主要通过遗产日、专题展览表演、“非遗”走出去等活动进行展示展演。如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展示周活动,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济南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间班社参加国内外展示展演活动。
在网络传播方面,当前新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数量不多,一些网站是以非遗频道、栏目或专题的形式出现,一些则是宣传旅游的网站。在新浪微博中只有两个大“v”认证的新疆“非遗”微博账号,还有一些从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个人微博账号以“新疆非物質文化遗产”或“新疆非遗”命名。微信中的“非遗”平台主要是政府主办的微信平台、院校和专业机构的科研平台、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以及演艺公司或旅游公司的公众号。还有一些传承人或从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个人微信号,发布有关新疆“非遗”的相关信息。这些网站、微博和微信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多是关于新疆“非遗”的展演活动、工作信息简报、民俗展、研究成果、专家论文、田野调查、民俗摄影、访谈记录等内容。视频、语音和3D技术的应用缺乏,信息的更新周期较长,语言种类单一,缺少与访问者的互动,传播的效果不理想。
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策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小、受众面窄,受地域性影响比较明显,其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艺术价值得不到体现,其经济价值就很难被人们认同,使其很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而发扬光大。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传播和“非遗”本身的价值不对等,使得媒体报道不深入,难以吸引受众眼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遗”的新媒体传播也势在必行。
(一)建设非遗特色新媒体传播体系
政府主导的非遗网站,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新疆“非遗”数据库,聚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保护和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同时,优化碎片信息,使之有效聚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新媒介点对点、一对一地的特点,实行针对性传播方便各类学习、研究人员查询。开通互动交流平台,与访问者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反馈。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可以设置“非遗”板块、专题等,科研院校在展示科研成果的同时,利用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等与省外“非遗”互动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带动新疆“非遗”走出去。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网站之间建立链接,全方位对新疆“非遗”进行展示宣传,同时,建立多种语言的界面,方便不同人群的访问需求。建立具有新疆“非遗”特色的微博,结合图文、视频、话题等多种方式,为粉丝设置议程,定期向粉丝推送新疆特色的“非遗”专题,或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宣传推广活动。构建“非遗”数字杂志、微视频、语音等具有新疆特色的板块,在“非遗”节庆活动时推出节庆板块,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新疆“非遗”的魅力,改变受众对“非遗”陈旧、落伍的观念,增加受众的好奇心和兴趣,以不同的视角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
(二)基于VR技术的互动
利用日趋成熟的虚拟技术,建立“非遗”模拟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可以把新疆“非遗”项目制作成VR影片,足不出户人们就可以感受到玛纳斯其在演唱《玛纳斯》时的震撼,置身于新疆歌舞中的美妙,一睹新疆手工艺人技术的精湛,这种身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更加真实的体验,能够使受众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有所裨益。
(三)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巧妙用于数字动漫产业、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游戏等,开发具有“非遗”风格的动漫、游戏以及周边,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播放平台,打造具有中国“非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使“非遗”重返青春,如可以将《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等民间文学项目做成网络游戏,将英雄为保护家园与外敌浴血奋战的故事写入游戏,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将当时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加入游戏当中,让玩家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传承民族精神。
四、总结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的文化认同,凝聚了民族精神寄托,凝结了各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拓宽了范围,创新了传播形式,丰富了传播途径。在运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以尊重新疆“非遗”的原生态文化空间,注重文化精髓,民族之魂,同时运用好数字化技术将“非遗”长久保存,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让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走得更远,传得更广,留得更久。
关键词: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播
1997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29届大会通过了“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的决议。2001年5月18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包括中国昆曲在内的第一批19项“人类口头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现已人改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获得通过。。“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一概念正式引入中国。国务院根据《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精神,结合我国实际,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中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定义为:各族人民世代相传并视为其文化遗产组成部分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如民俗活动、表演艺术、传统知识和技能),以及与传统文化表现形式相关的实物和场所。
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新疆地处亚欧大陆腹地,是古丝绸之路的重要通道,是世界古代四大文明的碰撞之地,是中原文化和西域文化的交融之地,生活在这里的各族人民用勤劳和智慧在160万平方公里的广袤大地上浇灌出了一体多元的中华文化,孕育出丰富的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涉及民间文学、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及民俗等多个种类。截至2016年12月,新疆各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别有国家级名录83项,自治区名录293项,地、州、市级名录1289项,其中《中国.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柯尔克孜族史诗《玛纳斯》、维吾尔族《麦西热甫》三个项目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急需保护名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
①杨森、张仲谋2001-2008年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综述[J]徐州工程学院学报,2010,(5):61
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64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473人,地、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526人。
新中国成立后,在党和国家的政策支持和关.1不帮助下,新疆先后出台了《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和《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维吾尔木卡姆艺术保护条例》,出版了《中华文脉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开展了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程,建立了3个国家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个自治区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91个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基地。鼓励传承人积极收徒,国家和自治区每年给予传承人补助经费,帮助传承人开展传承活动。教育传承和专业传承相结合,疆内的大专院校,如新疆大学、新疆师范大学、新疆艺术学院、石河子大学等都开设了“非遗”相关专业和研究课题,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定期开展传承人群培训班,缓解传承人濒危的状况。为了提升理论水平,成功在新疆举办了“新疆维吾尔木卡姆艺术”“阿依特斯”“玛纳斯”等世界级、国家级学术会议,标志着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已提高到一个水平。
二、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分析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宣传展示主要通过遗产日、专题展览表演、“非遗”走出去等活动进行展示展演。如每年举办文化遗产日展示周活动,参加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济南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民间班社参加国内外展示展演活动。
在网络传播方面,当前新疆专门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网站数量不多,一些网站是以非遗频道、栏目或专题的形式出现,一些则是宣传旅游的网站。在新浪微博中只有两个大“v”认证的新疆“非遗”微博账号,还有一些从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个人微博账号以“新疆非物質文化遗产”或“新疆非遗”命名。微信中的“非遗”平台主要是政府主办的微信平台、院校和专业机构的科研平台、传统媒体的微信公众号以及演艺公司或旅游公司的公众号。还有一些传承人或从事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工作的个人微信号,发布有关新疆“非遗”的相关信息。这些网站、微博和微信以文字和图片为主,形式较为单一,内容多是关于新疆“非遗”的展演活动、工作信息简报、民俗展、研究成果、专家论文、田野调查、民俗摄影、访谈记录等内容。视频、语音和3D技术的应用缺乏,信息的更新周期较长,语言种类单一,缺少与访问者的互动,传播的效果不理想。
三、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对策
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范围小、受众面窄,受地域性影响比较明显,其独特性、唯一性和不可替代性的文化艺术价值得不到体现,其经济价值就很难被人们认同,使其很难成为文化创意产业的一部分而发扬光大。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媒介传播和“非遗”本身的价值不对等,使得媒体报道不深入,难以吸引受众眼球。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网络的应用在人们生活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非遗”的新媒体传播也势在必行。
(一)建设非遗特色新媒体传播体系
政府主导的非遗网站,可以建立一个完整的新疆“非遗”数据库,聚合非物质文化遗产信息,在保护和传承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精髓的同时,优化碎片信息,使之有效聚合在一起,充分利用新媒介点对点、一对一地的特点,实行针对性传播方便各类学习、研究人员查询。开通互动交流平台,与访问者进行沟通交流,有效反馈。拥有传统媒体背景的网站可以设置“非遗”板块、专题等,科研院校在展示科研成果的同时,利用传统节日、节庆活动等与省外“非遗”互动交流,在“一带一路”战略下带动新疆“非遗”走出去。可以在不同类型的网站之间建立链接,全方位对新疆“非遗”进行展示宣传,同时,建立多种语言的界面,方便不同人群的访问需求。建立具有新疆“非遗”特色的微博,结合图文、视频、话题等多种方式,为粉丝设置议程,定期向粉丝推送新疆特色的“非遗”专题,或以传统节日为契机的宣传推广活动。构建“非遗”数字杂志、微视频、语音等具有新疆特色的板块,在“非遗”节庆活动时推出节庆板块,让受众在潜移默化中感受新疆“非遗”的魅力,改变受众对“非遗”陈旧、落伍的观念,增加受众的好奇心和兴趣,以不同的视角呈现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精神内涵。
(二)基于VR技术的互动
利用日趋成熟的虚拟技术,建立“非遗”模拟数据库,在数据库中可以把新疆“非遗”项目制作成VR影片,足不出户人们就可以感受到玛纳斯其在演唱《玛纳斯》时的震撼,置身于新疆歌舞中的美妙,一睹新疆手工艺人技术的精湛,这种身身临其境的感受能够给人更加直观的感受、更加真实的体验,能够使受众对“非遗”产生浓厚的兴趣,对“非遗”的传承和发展有所裨益。
(三)积极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在“一带一路”战略的大背景下,将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与经济发展相融合,积极推进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如将非物质文化遗产元素巧妙用于数字动漫产业、虚拟现实技术、网络游戏等,开发具有“非遗”风格的动漫、游戏以及周边,利用手机、网络等新媒体播放平台,打造具有中国“非遗”特色的文化创意产业,使“非遗”重返青春,如可以将《玛纳斯》、《江格尔》、《格萨尔》等民间文学项目做成网络游戏,将英雄为保护家园与外敌浴血奋战的故事写入游戏,同时,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可以将当时的传统音乐、传统舞蹈、曲艺、传统体育、杂技与竞技、传统美术、传统技艺、传统医药、民俗加入游戏当中,让玩家在游戏中学习传统文化,了解民风民俗,传承民族精神。
四、总结
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体现了的文化认同,凝聚了民族精神寄托,凝结了各民族千百年来的智慧,是中华文化的精髓。新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播拓宽了范围,创新了传播形式,丰富了传播途径。在运用新媒体传播和弘扬新疆非物质文化遗产时,应以尊重新疆“非遗”的原生态文化空间,注重文化精髓,民族之魂,同时运用好数字化技术将“非遗”长久保存,做到“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让新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带一路”战略下走得更远,传得更广,留得更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