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针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特点,分析了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探讨了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提出了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和成绩评定方面分层实施的改革建议。
[关键词]教育计算机语言类考试模式
前言
随着IT行业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改革,也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得到了适当的更新,但与之发展不匹配的是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 以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为主,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只有优化考试模式,才更加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一直采用传统闭卷的考试方法,并结合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最后给出总评成绩。一般考试试卷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30%。这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传统的考试内容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试题多以课程的理论内容、语法内容为主。学生只要考前下功夫死记硬背,就很容易得高分,但考完之后就会很快淡忘,不能真正运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现象。(2)传统的考试中编程题也是以笔试为主,是典型的“纸上谈兵”,难以考察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增加了教师评阅试卷的难度。(3)传统的考试试题对所有应试学生是统一的,虽然能体现出公平,但却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更加不利于对优秀学生的精品培育。(4)平时成绩的设定缺乏合理性。平时成绩主要约束学生平时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课内的纪律、作业等方面情况,成绩给定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给学生制造了投机取巧的机会,学生可轻易获得平时成绩的15-20分,降低了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
二、改革考试模式,优化考试结构
鉴于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的诸多弊端,组建了课程团队,申请了校内重点教研课题,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建议,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
1.考试方式的改革。
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式方法和要求,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采取上机考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上机考试以程序编制为主,学生需要按教学中所在的A、B、C不同层次上机随机抽题,在规定时间内、规定的软件平台下按题意要求完成代码编制和程序运行,实现特定功能。上机考试可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试着重考查程序分析及算法优化方面,同时兼顾到理论知识和语法知识。
2.考试内容的改革。
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立足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优秀的程序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采取自愿和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同。相应地,考试内容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上机和笔试试题分为A、B、C三个层次等级,每个等级设定相应的难度系数来评定难易程度。系数分别为1.1、0.9、0.7,难度由高到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就业需求选择相应系数的试题完成,最后成绩要乘以难度系数,作为最终成绩。
各层次考试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并考虑到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并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结合。试题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中仅凭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便能作答的题目仅占5%,大量的试题都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完成。此外,还考查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如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实验等表现。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地引导和促进作用。
3.考试成绩的评价办法。
总评成绩由上机成绩、笔试成绩、实验成绩组成,其中上机成绩占40%,试卷成绩占40%,实验成绩占20%。上机成绩和笔试成绩要参照试题的难度系数分层给定。成绩评定时不仅要检测答题的正确性,还要兼顾到解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创意。
三、实践总结
我校积极推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对部分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和优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以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对信计08级、09级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实际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
图1显示了信计08级学生以传统的考试方式获得的成绩,其中80分以上的占88.33%,高分现象严重。图2显示了课程考试改革后信计09级学生的成绩,其中80分以上的占59.61%,成绩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对比这两份成绩分析并不能说明信计08级学生优秀、信计09级学生一般。高分并不代表高能,2010年开学初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了信计08级、09级专业学生就业趋向(具体数据如表1)。从表1中很容易看出,08级、09级信计专业有意向从事IT行业的学生均约占一半,另一半对IT业不是很感兴趣。我们知道,大学教育中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计08级高分现象充分暴露了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
从以上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到,改革前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考试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真实能力。改革后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真实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得到了合理优化,目前已逐渐走向正轨,学生的程序代码编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课程考试改革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
研究项目和成果:
①2010年黑龙江省教改工程项目(主持)
---深化开放教学法,针对学生就业趋势,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探讨
②2009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重点教改课题(主持)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
②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参与)
---黑龙江省区域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③2009年黑龙江省高教教学(参与)
---数学建模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孙绵涛.高等教育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蔡锋.探索考试方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育[J].温州大学学报,2001,2.
[3]仲少云.地图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9,2.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理学院)
[关键词]教育计算机语言类考试模式
前言
随着IT行业软硬件技术的快速发展,开发人才的大量需求,促进了高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的改革,也使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得到了适当的更新,但与之发展不匹配的是课程考试的方式方法。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 以传统的闭卷笔试的考试方式为主,已难以适应新的形势下对各类人才培养的需要,只有改革传统的考试方式,才能真正反映学生的专业技能水平,只有优化考试模式,才更加有利于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优秀人才。
一、现行考试模式的弊端
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一直采用传统闭卷的考试方法,并结合平时成绩、实验成绩,最后给出总评成绩。一般考试试卷成绩占50%,平时成绩占20%,实验成绩占30%。这种衡量学生学习效果的考试模式存在很多的弊端。主要表现在以下四方面:(1)传统的考试内容多注重理论知识的考核,试题多以课程的理论内容、语法内容为主。学生只要考前下功夫死记硬背,就很容易得高分,但考完之后就会很快淡忘,不能真正运用计算机语言解决实际问题,这就是典型的“高分低能”现象。(2)传统的考试中编程题也是以笔试为主,是典型的“纸上谈兵”,难以考察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也增加了教师评阅试卷的难度。(3)传统的考试试题对所有应试学生是统一的,虽然能体现出公平,但却不能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更加不利于对优秀学生的精品培育。(4)平时成绩的设定缺乏合理性。平时成绩主要约束学生平时行为,如:迟到早退、旷课、课内的纪律、作业等方面情况,成绩给定有很大的灵活性,这就给学生制造了投机取巧的机会,学生可轻易获得平时成绩的15-20分,降低了学生成绩评定的标准。
二、改革考试模式,优化考试结构
鉴于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的诸多弊端,组建了课程团队,申请了校内重点教研课题,对“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进行了探讨和研究,提出了在考试内容、考试方式、成绩评定等方面的建议,并在实践中得以验证。
1.考试方式的改革。
结合“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的方式方法和要求,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采取上机考试和笔试相结合的方法。上机考试以程序编制为主,学生需要按教学中所在的A、B、C不同层次上机随机抽题,在规定时间内、规定的软件平台下按题意要求完成代码编制和程序运行,实现特定功能。上机考试可综合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也能体现出学生的创新能力。笔试着重考查程序分析及算法优化方面,同时兼顾到理论知识和语法知识。
2.考试内容的改革。
按照“因材施教”的教学理念,立足普及计算机知识,培养优秀的程序员,我们在课程教学中采取自愿和评选相结合的方式,将学生分为A、B、C三个层次,不同层次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不同。相应地,考试内容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上机和笔试试题分为A、B、C三个层次等级,每个等级设定相应的难度系数来评定难易程度。系数分别为1.1、0.9、0.7,难度由高到低。学生可根据自己的能力和就业需求选择相应系数的试题完成,最后成绩要乘以难度系数,作为最终成绩。
各层次考试内容都具有一定的宽度和广度,并考虑到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的并重,理论知识和实践技术的结合。试题重视对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考查,重视学生逻辑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考查。试题中仅凭机械记忆和简单模仿便能作答的题目仅占5%,大量的试题都需要学生经过分析、综合、归纳才能完成。此外,还考查学生在课程教学活动中,如课程设计、课程实习、实验等表现。这样的综合考查和科学评价,无疑会对学生素质和能力的培养起到良好地引导和促进作用。
3.考试成绩的评价办法。
总评成绩由上机成绩、笔试成绩、实验成绩组成,其中上机成绩占40%,试卷成绩占40%,实验成绩占20%。上机成绩和笔试成绩要参照试题的难度系数分层给定。成绩评定时不仅要检测答题的正确性,还要兼顾到解题的技巧和解决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是否具有创意。
三、实践总结
我校积极推动“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改革与实践,对部分课程的考试方式进行了改革和优化,收到了一定的效果。现以文理学院信息与计算科学专业的“C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对信计08级、09级学生的综合成绩和实际能力进行分析和总结。
图1显示了信计08级学生以传统的考试方式获得的成绩,其中80分以上的占88.33%,高分现象严重。图2显示了课程考试改革后信计09级学生的成绩,其中80分以上的占59.61%,成绩基本上呈正态分布。对比这两份成绩分析并不能说明信计08级学生优秀、信计09级学生一般。高分并不代表高能,2010年开学初课题组通过问卷调查,统计了信计08级、09级专业学生就业趋向(具体数据如表1)。从表1中很容易看出,08级、09级信计专业有意向从事IT行业的学生均约占一半,另一半对IT业不是很感兴趣。我们知道,大学教育中学生对课程的学习兴趣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信计08级高分现象充分暴露了传统考试方式的弊端。
从以上数据的对比中可以看到,改革前高分低能现象严重,考试不能真正检验学生的真实能力。改革后注重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避免了“死记硬背得高分”的现象,真实反应了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几年的改革实践,我校“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得到了合理优化,目前已逐渐走向正轨,学生的程序代码编制能力得到了很大提升,课程考试改革基本达到了既定目标。
研究项目和成果:
①2010年黑龙江省教改工程项目(主持)
---深化开放教学法,针对学生就业趋势,培养创新能力的模式探讨
②2009年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校重点教改课题(主持)
---计算机语言类课程考试模式改革的探讨
②黑龙江省重大科技攻关项目(参与)
---黑龙江省区域数字农业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③2009年黑龙江省高教教学(参与)
---数学建模活动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探索与实践
[参考文献]
[1]孙绵涛.高等教育概论[M].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蔡锋.探索考试方法改革促进创新人才培育[J].温州大学学报,2001,2.
[3]仲少云.地图学课程考试方式的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9,2.
(作者单位: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文理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