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姜文电影有着特有的创作风格,在他的电影中随处展現出其独有的姜氏黑色幽默。姜文电影展示了对人性的主题探讨、多元化的叙事内容及死亡与生存的哲学意蕴。然而,姜文电影是一种喜剧包裹下的悲剧电影,姜文电影所真正展現出来的艺术特征——悲剧。
[关键词] 梦 人性 存在 死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04
姜文是中国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个性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事物和事件进行阐释。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姜文拒绝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以独具特色的手法创造出个性化的电影叙事空间。看似有着后現代主义特征的姜文电影,在颠覆与建构的同时为影片注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悲观的情绪,而这种隐藏在轻松嬉笑的画面背后的悲剧色彩无论是在主题阐释、叙事结构以及哲学意蕴层面上都一直存在。因此,姜文电影在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悲剧电影。
一、姜氏电影的文化意蕴
姜文拍摄的四部电影像是描写了一个自己的成长史,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青春的回忆,到《鬼子来了》里对人性的思索,以及《太阳照常升起》中梦境中的塑造,直至《让子弹飞》中他想要表达的晚年的落寞,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在这四部影片中都依附于姜文颠覆的历史并不断深入对人性的探讨,通过探讨表达了姜文对于世间事物和人物的一种无奈和怜惜。
对历史的颠覆性阐释。在众多的电影中,导演们习惯性地为每个故事安置一个时代背景,姜文则偏向于文革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但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姜文并没有按照文革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固有的原型呈現出来,而把历史设置为“是一种充满虚构和想象的叙事,是一种迭加着人类現实渴望和梦想的记忆机制”。身份不明的人物诡异地存在,在姜文设置的历史背景中主人公各自演绎着不同的悲喜人生。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姜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抗战叙事模式,而是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一个道德的迷惑。又如《太阳照常升起》中,虽然影射了文化大革命,但是,却没有直接地展現真实历史的痕迹,反而充满各种交错的时空,亦真亦幻,让人无法捉摸。
对人性的多层面探讨。姜文电影中虽然没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却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设置。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有的含义,在每个人物身上所展現的特质正是姜文对人性的一种解读与认知。如影片《鬼子来了》中,姜文并没有着手表現传统意义上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屠杀,而是从每个个体的“人性”角度出发,展現了花屋小三郎的各种变化:从信誓旦旦地为天皇效忠到面对死亡时对于马大山的求饶直到最后恢复杀戮的本性,无疑不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特质。这种表現手法虽然荒诞,但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则更有深意。正如对马大山的人性展示一样,从善良、懦弱到坚定、愤怒,马大山的人性更值得我们思考,即使是瞬间绚丽的复仇和情感的爆发,但我们却感到了丝丝的悲凉。这种令人叹息的感情用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在苦涩的笑容中饱含泪水,这种手法使观众更加深刻地铭记因这段历史所受迫害的人们。又如《让子弹飞》中,更具有現代性和时代感,这是对当今社会中的人性的一种变向映射。不论是张麻子还是师爷,还是黄四郎,都是极具个性的代表,他们身上所表現出的特点映像了現代社会中的人的本性特质,他们的设置是有含义的,并不是空洞虚无的存在。
不难看出,姜文的部分电影虽然脱离真实历史而存在,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人性的探讨却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思考与拷问,让观众看到了姜文内心的某种担忧与悲观主义色彩。每部影片的主题都暗含着他在英雄主义之后的纠结与落寞,表現了姜文电影的悲剧主义色彩。
二、姜氏电影的叙事策略
内心世界多元化。在姜文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内心的展現,这些心理展現相互交错,为观众展現了一个个复杂而多元化的世界。如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年轻时的马小军和中年时的马小军总是出現混淆,每当影片中出現了马小军想象中的愿望达成时,中年的马小军总会马上提醒观众那只是他的想象罢了,这种两种画外音相互交错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模糊的空间,使得观众往往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梦境还是現实。正是设置了这样一个世界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无法实現理想的苦闷心情。又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复仇过后的马大山被国民党军官抓住并命令将其砍头,随着刺刀的落下,画面紧接着转换为一个彩色世界,用头颅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彩色的世界。众所周知,人死后是不存在这种現象的,而这样的设置为他的影片提供了一种多元的叙事方式,即是对不存在于世上的人设置一个角度,这个世界的呈現正体現了姜文对于生命权利的思索,他正是通过这样的彩色世界来告知观众,让观众从这里出发,真正感受到生命权利丧失后的内心的悲惨情绪。他并不是让我们看到抗战杀敌的痛苦,而是让我们了解那个最原始的人性的内心本质。虽然有人对这种表达方式进行批判,但是姜文创作的人性世界为电影的创作增添了新的手法,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色彩多元化。姜文电影中的色彩表現较为突出,每一部影片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通过对于色彩的呈現,姜文表达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历史背景。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采用的是黑白胶片拍摄的。姜文认为真正色彩的极端就是黑白,这也是他追求极致的表現。黑白可以让我们与历史更加接近,更容易唤起对历史的那份回忆,黑白两色使得影片显得颇为沉闷并略有些凝重感,这也正暗含了姜文的创作风格和影片的整体基调。黑白是两种对立的色彩,正如马大山所代表的淳朴的农民与凶残的日军一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人物的正反性深刻地表露了出来。又如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整个故事便如在梦境中一般,而梦境中的色彩却如此美丽。梦境中的颜色是更加绚丽多彩的,那种色彩是現实生活中不常见到的,在影片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色彩存在,包括火车行驶的陆地颜色等等,都打破了常规,完全在另外的时空之中。
梦与現实。梦境体現较为多面的作品便是《太阳照常升起》。影片中充满了荒诞的情节,时空变换错综复杂,视角和语言也较为混乱,对于历史和时间都是一种颠覆,用姜文自己的话说,他想完完全全展現出一种梦境。正是因为梦境具有无逻辑性和错综复杂性,使得这部电影并显得不那么成功。而姜文对于自己的影片的这一特点也有一份自己独特的解释——这种梦境并非完全毫无意义的拼贴,细细品味便会发現,这其中充满各种内涵与意蕴,包括对历史的质问,对爱情的怀疑等等。梦境中的人们可以如此潇洒地选择死亡,然而,这种死亡留给观众的是深深的思索。又如影片《让子弹飞》的结尾部分,张麻子问:“是去上海还是浦东?”这句话里完全透露了张麻子最后已完全混淆了梦境与現实,面对胜利,他并无喜悦,反而多了一份惆怅,他将何去何从,真正留下的只是他自己的落寞与孤单。正如《太阳照常升起》的由来一样:“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圣经》)这正是影片的中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必然相连的,不会消失。天地不会为之动容,太阳照常升起,人终究还是要无奈地离去。
不难看出,在姜文电影中,他巧妙地把时间和空间、历史与未来交融在一起,使观众在真实与想象中间自由穿梭,也曾用梦来呈現一个不一样的空间,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为观众打开了一个新的时空,对真实的生活时空进行了解构和重组,让观众有了一种全新的对空间的认知。姜文正是通过这种另类的空间折射出了現实时空中的无奈,通过梦境达到了一次彻底的自我释放。
三、姜氏电影的哲学意蕴
死亡与存在。“对于死亡,姜文在访谈中曾经谈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无意识地被恐惧包围着……那么恐惧来自哪?来自于想象的结果,可能是死亡。当死亡真正临近的时候,你可能并不恐惧,或者说你要摆脱恐惧恰恰要接近、拥抱死亡的方式。”[1]在姜氏电影中,对于死亡的设置随处可见。如在《鬼子来了》中,马大山在最后被处死时,却是如此从容与冷静。之前面对突如其来的两个人时的惊慌和恐惧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果敢和冷静,那最后的一抹微笑,更为其增添了几分优美。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梁老师没有缘由的自杀,影片并没有过渡的悲伤,反而是潇洒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悲痛,或许这些死亡与恐惧、痛苦毫无关系,反而是一种安逸的选择。然而对于存在的人们,痛苦和恐惧是不可避免的。在《鬼子来了》中马大山也是如此,生存中的恐惧无时无刻不在身边,然而面对死忙他却如此淡定和从容。如在《让子弹飞》中,人们都害怕黄四郎,因为黄四郎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人们对此无时无刻不充满恐惧,然而当黄四郎被打败的时候,人们却完全地释放,不再拥有恐惧。而师爷更是典型代表,平日如此胆小之人,在死之前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不会再记起他的胆小如鼠,只会为此刻他的死亡而感到悲凉。正如电影的结尾和开头完全对立,开场激情澎湃,土匪们斗志昂扬,然而结尾却物是人非,虽然已经报仇,但逝去的人终究是走了,留下的人只徒有伤悲,兄弟和心爱的女人离开自己,所谓的英雄在此刻却是如此落寞和悲伤,只得与夕阳相伴,完全是一种悲剧情怀。
精神分析。姜氏影片被人用四个词概括:梦、枪、爱、疯狂。细细分析四部影片不难看出都涉及了这四个元素。枪有着战争和冲突的含义,爱是影片不可缺少的元素,而剩余的梦和疯狂却完全符合精神分析。“福柯在《癫狂史》中认为,疯狂意识的深处有着更活跃的理性,病人们有时会妙语连珠,反而常常出人意外地道出真理,疯狂与理智在相对中诉说着人类生存的原始状态,疯狂语言说着人类存在的真理。”[2]在姜文的影片中,几乎每部影片都有一个疯癫的人物设计。《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傻子、《鬼子来了》中的七爷、《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以及《让子弹飞》中的黄四爷替身。这些角色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具有特定含义:《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傻子代表的是一种不受道德束缚的人,而《鬼子来了》中的七爷随时爆出妙语连珠的话,句句真理,《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更是疯癫的最典型代表。或许她根本不疯癫,只是不想回到現实生活中,承受現实之苦,而选择疯癫而快乐地生活。疯癫不是无用的存在,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人类的潜意识深处总有那些致使疯癫的因素存在,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存在,是一种解脱,免受現实之苦。“梦”符合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梦和疯癫是对人物内心寄托的一种变相表达,在正常的真实环境中无法表达或无法完成之时,通过梦境实現自己的愿望。然而梦终究是梦,醒来后的悲剧更让我们心痛。姜氏电影中混乱的时空和无逻辑性的话语,与其说是叙事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梦境的呈現。姜文自己曾经说过电影本来就是梦,是满足梦想的一种东西。在梦中,他们可以完成一种自我寻找,在他们想象中的世界中满足自己的愿望,一个新的形象形成,形成两种人格。影片《太太阳照常升起》是精神分析的最佳代表作品。疯妈经常会梦到鞋子,梦是人内在心理的真实表达,而梦的内容正反映了一个人生命的残缺。姜文并没有仅局限于此,他还为疯妈设计了由梦到无梦的过程,无梦是梦失落后造成的后果,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故事。
结语
在姜文的电影中,每个精心营造的喜剧背后都掩藏一个悲剧的内核,展現了一个个在現实中生存的生命的虚空。姜文运用某些特定的历史气氛来渲染生命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对这个时代和社会对人们心灵带来的压抑与扭曲。单纯意义的黑色幽默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姜文的电影本质,或许,我们可以把姜文的影片理解成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永远的困惑和无奈,任何人都与这个世界相互关联而存在,不可能独立于这个时间和空间之外。面对历史和現实,人的悲剧性处境一目了然,别无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寻觅也显得诡异和荒诞。
注释
[1]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专访姜文》,豆瓣网,www.douban.com.
[2]高伟《三部电影三个“疯子”——浅谈姜文电影的“疯子”形象》,《电影文学》2008年第三期,P40.
参考文献
1 黄琳:《影视艺术——理论
[关键词] 梦 人性 存在 死亡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1.15.004
姜文是中国电影史上独具特色的个性导演之一,他的作品以独特的叙事方式对事物和事件进行阐释。从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鬼子来了》、《太阳照常升起》到《让子弹飞》,姜文拒绝了传统的电影叙事模式,以独具特色的手法创造出个性化的电影叙事空间。看似有着后現代主义特征的姜文电影,在颠覆与建构的同时为影片注入更多的是一种无奈与悲观的情绪,而这种隐藏在轻松嬉笑的画面背后的悲剧色彩无论是在主题阐释、叙事结构以及哲学意蕴层面上都一直存在。因此,姜文电影在真正意义上可以称之为一种悲剧电影。
一、姜氏电影的文化意蕴
姜文拍摄的四部电影像是描写了一个自己的成长史,从《阳光灿烂的日子》里对青春的回忆,到《鬼子来了》里对人性的思索,以及《太阳照常升起》中梦境中的塑造,直至《让子弹飞》中他想要表达的晚年的落寞,都是发自内心的真实写照。在这四部影片中都依附于姜文颠覆的历史并不断深入对人性的探讨,通过探讨表达了姜文对于世间事物和人物的一种无奈和怜惜。
对历史的颠覆性阐释。在众多的电影中,导演们习惯性地为每个故事安置一个时代背景,姜文则偏向于文革时期与抗日战争时期。但与其他影片不同的是,姜文并没有按照文革时期和抗日战争时期所固有的原型呈現出来,而把历史设置为“是一种充满虚构和想象的叙事,是一种迭加着人类現实渴望和梦想的记忆机制”。身份不明的人物诡异地存在,在姜文设置的历史背景中主人公各自演绎着不同的悲喜人生。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姜文并没有按照传统的抗战叙事模式,而是采用黑色幽默的方式展示了一个道德的迷惑。又如《太阳照常升起》中,虽然影射了文化大革命,但是,却没有直接地展現真实历史的痕迹,反而充满各种交错的时空,亦真亦幻,让人无法捉摸。
对人性的多层面探讨。姜文电影中虽然没有清晰的历史背景,却有着个性鲜明的人物设置。每个人物的存在都有其特有的含义,在每个人物身上所展現的特质正是姜文对人性的一种解读与认知。如影片《鬼子来了》中,姜文并没有着手表現传统意义上日本人对于中国人的屠杀,而是从每个个体的“人性”角度出发,展現了花屋小三郎的各种变化:从信誓旦旦地为天皇效忠到面对死亡时对于马大山的求饶直到最后恢复杀戮的本性,无疑不展現了真正的人性特质。这种表現手法虽然荒诞,但其中所具有的内涵则更有深意。正如对马大山的人性展示一样,从善良、懦弱到坚定、愤怒,马大山的人性更值得我们思考,即使是瞬间绚丽的复仇和情感的爆发,但我们却感到了丝丝的悲凉。这种令人叹息的感情用幽默的形式表达出来,让观众在苦涩的笑容中饱含泪水,这种手法使观众更加深刻地铭记因这段历史所受迫害的人们。又如《让子弹飞》中,更具有現代性和时代感,这是对当今社会中的人性的一种变向映射。不论是张麻子还是师爷,还是黄四郎,都是极具个性的代表,他们身上所表現出的特点映像了現代社会中的人的本性特质,他们的设置是有含义的,并不是空洞虚无的存在。
不难看出,姜文的部分电影虽然脱离真实历史而存在,但其中所包含的对人性的探讨却尤为明显。正是这种思考与拷问,让观众看到了姜文内心的某种担忧与悲观主义色彩。每部影片的主题都暗含着他在英雄主义之后的纠结与落寞,表現了姜文电影的悲剧主义色彩。
二、姜氏电影的叙事策略
内心世界多元化。在姜文的每一部作品中都存在着各种各样的人物内心的展現,这些心理展現相互交错,为观众展現了一个个复杂而多元化的世界。如在影片《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年轻时的马小军和中年时的马小军总是出現混淆,每当影片中出現了马小军想象中的愿望达成时,中年的马小军总会马上提醒观众那只是他的想象罢了,这种两种画外音相互交错的形式为观众提供了一种模糊的空间,使得观众往往不知道自己所处的环境是梦境还是現实。正是设置了这样一个世界的展示,让我们看到了主人公内心真正的想法和无法实現理想的苦闷心情。又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复仇过后的马大山被国民党军官抓住并命令将其砍头,随着刺刀的落下,画面紧接着转换为一个彩色世界,用头颅的视角看到了一个彩色的世界。众所周知,人死后是不存在这种現象的,而这样的设置为他的影片提供了一种多元的叙事方式,即是对不存在于世上的人设置一个角度,这个世界的呈現正体現了姜文对于生命权利的思索,他正是通过这样的彩色世界来告知观众,让观众从这里出发,真正感受到生命权利丧失后的内心的悲惨情绪。他并不是让我们看到抗战杀敌的痛苦,而是让我们了解那个最原始的人性的内心本质。虽然有人对这种表达方式进行批判,但是姜文创作的人性世界为电影的创作增添了新的手法,是值得思考和学习的。
色彩多元化。姜文电影中的色彩表現较为突出,每一部影片都有独特的艺术特点。通过对于色彩的呈現,姜文表达出了不同的时代特色和历史背景。如在影片《鬼子来了》中,采用的是黑白胶片拍摄的。姜文认为真正色彩的极端就是黑白,这也是他追求极致的表現。黑白可以让我们与历史更加接近,更容易唤起对历史的那份回忆,黑白两色使得影片显得颇为沉闷并略有些凝重感,这也正暗含了姜文的创作风格和影片的整体基调。黑白是两种对立的色彩,正如马大山所代表的淳朴的农民与凶残的日军一样,形成鲜明的对比,将人物的正反性深刻地表露了出来。又如在影片《太阳照常升起》中,整个故事便如在梦境中一般,而梦境中的色彩却如此美丽。梦境中的颜色是更加绚丽多彩的,那种色彩是現实生活中不常见到的,在影片中随处可见这样的色彩存在,包括火车行驶的陆地颜色等等,都打破了常规,完全在另外的时空之中。
梦与現实。梦境体現较为多面的作品便是《太阳照常升起》。影片中充满了荒诞的情节,时空变换错综复杂,视角和语言也较为混乱,对于历史和时间都是一种颠覆,用姜文自己的话说,他想完完全全展現出一种梦境。正是因为梦境具有无逻辑性和错综复杂性,使得这部电影并显得不那么成功。而姜文对于自己的影片的这一特点也有一份自己独特的解释——这种梦境并非完全毫无意义的拼贴,细细品味便会发現,这其中充满各种内涵与意蕴,包括对历史的质问,对爱情的怀疑等等。梦境中的人们可以如此潇洒地选择死亡,然而,这种死亡留给观众的是深深的思索。又如影片《让子弹飞》的结尾部分,张麻子问:“是去上海还是浦东?”这句话里完全透露了张麻子最后已完全混淆了梦境与現实,面对胜利,他并无喜悦,反而多了一份惆怅,他将何去何从,真正留下的只是他自己的落寞与孤单。正如《太阳照常升起》的由来一样:“一代人来,一代人走,大地永存,太阳升起,太阳落下,太阳照常升起。”(《圣经》)这正是影片的中心: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必然相连的,不会消失。天地不会为之动容,太阳照常升起,人终究还是要无奈地离去。
不难看出,在姜文电影中,他巧妙地把时间和空间、历史与未来交融在一起,使观众在真实与想象中间自由穿梭,也曾用梦来呈現一个不一样的空间,这种独特的创造手法为观众打开了一个新的时空,对真实的生活时空进行了解构和重组,让观众有了一种全新的对空间的认知。姜文正是通过这种另类的空间折射出了現实时空中的无奈,通过梦境达到了一次彻底的自我释放。
三、姜氏电影的哲学意蕴
死亡与存在。“对于死亡,姜文在访谈中曾经谈到: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有意识无意识地被恐惧包围着……那么恐惧来自哪?来自于想象的结果,可能是死亡。当死亡真正临近的时候,你可能并不恐惧,或者说你要摆脱恐惧恰恰要接近、拥抱死亡的方式。”[1]在姜氏电影中,对于死亡的设置随处可见。如在《鬼子来了》中,马大山在最后被处死时,却是如此从容与冷静。之前面对突如其来的两个人时的惊慌和恐惧完全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果敢和冷静,那最后的一抹微笑,更为其增添了几分优美。在《太阳照常升起》中,梁老师没有缘由的自杀,影片并没有过渡的悲伤,反而是潇洒得让人感觉不到一丝悲痛,或许这些死亡与恐惧、痛苦毫无关系,反而是一种安逸的选择。然而对于存在的人们,痛苦和恐惧是不可避免的。在《鬼子来了》中马大山也是如此,生存中的恐惧无时无刻不在身边,然而面对死忙他却如此淡定和从容。如在《让子弹飞》中,人们都害怕黄四郎,因为黄四郎是权力与金钱的象征,人们对此无时无刻不充满恐惧,然而当黄四郎被打败的时候,人们却完全地释放,不再拥有恐惧。而师爷更是典型代表,平日如此胆小之人,在死之前心胸豁然开朗,我们不会再记起他的胆小如鼠,只会为此刻他的死亡而感到悲凉。正如电影的结尾和开头完全对立,开场激情澎湃,土匪们斗志昂扬,然而结尾却物是人非,虽然已经报仇,但逝去的人终究是走了,留下的人只徒有伤悲,兄弟和心爱的女人离开自己,所谓的英雄在此刻却是如此落寞和悲伤,只得与夕阳相伴,完全是一种悲剧情怀。
精神分析。姜氏影片被人用四个词概括:梦、枪、爱、疯狂。细细分析四部影片不难看出都涉及了这四个元素。枪有着战争和冲突的含义,爱是影片不可缺少的元素,而剩余的梦和疯狂却完全符合精神分析。“福柯在《癫狂史》中认为,疯狂意识的深处有着更活跃的理性,病人们有时会妙语连珠,反而常常出人意外地道出真理,疯狂与理智在相对中诉说着人类生存的原始状态,疯狂语言说着人类存在的真理。”[2]在姜文的影片中,几乎每部影片都有一个疯癫的人物设计。《阳光灿烂的日子》中的傻子、《鬼子来了》中的七爷、《太阳照常升起》中的疯妈以及《让子弹飞》中的黄四爷替身。这些角色设置并不是简单的存在,而是具有特定含义:《阳光灿烂的日子》中傻子代表的是一种不受道德束缚的人,而《鬼子来了》中的七爷随时爆出妙语连珠的话,句句真理,《太阳照常升起》中疯妈更是疯癫的最典型代表。或许她根本不疯癫,只是不想回到現实生活中,承受現实之苦,而选择疯癫而快乐地生活。疯癫不是无用的存在,而是一种真实的存在,在人类的潜意识深处总有那些致使疯癫的因素存在,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存在,是一种解脱,免受現实之苦。“梦”符合了佛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梦和疯癫是对人物内心寄托的一种变相表达,在正常的真实环境中无法表达或无法完成之时,通过梦境实現自己的愿望。然而梦终究是梦,醒来后的悲剧更让我们心痛。姜氏电影中混乱的时空和无逻辑性的话语,与其说是叙事技巧,不如说是一种梦境的呈現。姜文自己曾经说过电影本来就是梦,是满足梦想的一种东西。在梦中,他们可以完成一种自我寻找,在他们想象中的世界中满足自己的愿望,一个新的形象形成,形成两种人格。影片《太太阳照常升起》是精神分析的最佳代表作品。疯妈经常会梦到鞋子,梦是人内在心理的真实表达,而梦的内容正反映了一个人生命的残缺。姜文并没有仅局限于此,他还为疯妈设计了由梦到无梦的过程,无梦是梦失落后造成的后果,表达了一种悲剧性的人生故事。
结语
在姜文的电影中,每个精心营造的喜剧背后都掩藏一个悲剧的内核,展現了一个个在現实中生存的生命的虚空。姜文运用某些特定的历史气氛来渲染生命的悲剧色彩,表达了对这个时代和社会对人们心灵带来的压抑与扭曲。单纯意义的黑色幽默已经不能完全诠释姜文的电影本质,或许,我们可以把姜文的影片理解成是对人类存在的一种永远的困惑和无奈,任何人都与这个世界相互关联而存在,不可能独立于这个时间和空间之外。面对历史和現实,人的悲剧性处境一目了然,别无选择。更为重要的是,一种超越时空的寻觅也显得诡异和荒诞。
注释
[1]尚可《另类的电影神话——专访姜文》,豆瓣网,www.douban.com.
[2]高伟《三部电影三个“疯子”——浅谈姜文电影的“疯子”形象》,《电影文学》2008年第三期,P40.
参考文献
1 黄琳:《影视艺术——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