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现在很满意“村Style”的生活

来源 :生活经典·晨报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em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八月、九月、十月、十一月、十二月……默默一数,很惊讶,原来我已经在蒙特利尔生活了整整四个月了。我觉得这座城市笨笨的,并未体验到“文化艺术之都”这个头衔的炫酷之处。但明明我这个外来客也已经在这里接触到了如此之多:美术博物馆的艺术展以及文物展、街边的画廊、体育场的露天音乐之夜、植物园的中国中秋灯展、艺术画廊大LOFT里的荧光瑜伽大会、扶手电梯旁的街头艺术家、电影院3D厅、科技体验馆、艺术家们在各个地铁站的张牙舞爪的创作……可是如果有人问我;听说蒙特利尔是文化艺术之都,你觉得是真的吗?我依然会回答说:哪里呀,根本感觉不到。
  就像一个小孩明明吃了一颗巧克力,别人问起来,他却说:什么?我刚才吃的那是巧克力啊?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巧克力是有专属的棕色或者金色系包装的,品牌字体最好是欧式风格,如果加上“香浓”“丝滑”之类的广告语就更有食欲了;而文化艺术活动,当然事先就要铺开各种媒体的宣传预热,在还不了解活动详情的时候,已经能听到“最大”“最厉害”“盛宴”“顶级”之类的装饰语为佳,活动预告会为增加转发率而精心设计,朋友圈能刷到图片。聊天会被问到“你去了吗”,这样才叫行啊……我大概是得了长沙媒体圈生活综合征。
  所以我现在的疗养生活还是很节制的。早上6点多自然醒,中午到了11点20分准时饿。傍晚会在家跟着下厨房APP做饭炒菜,洗完澡后会倒掉浴缸地漏里的头发,隔几天会记得打开KEEP铺开瑜伽垫,去不同的超市结账会找出相应的积分卡,每周末去一次楼下的洗衣房,偶尔离开北二环生活圈进城和朋友AA制聚餐,每个月最后一天乖乖在地铁站买下个月的地铁票。
  我身边都是留学的小朋友们,我跟着大家管蒙特利尔叫“蒙村”——尤其是从多伦多、温哥华来的中国年轻人。蒙特利尔在他们眼中就是个和醅炫屌无关的城市,透着混凝土的水泥本色。“村”这个词,也太适合蒙特利尔了,听上去很简单、生活、接地气。我现在很满意“村style”的生活。
  因为村里的人来自地球上各种各样的国家,有时候我环顾四周,有自己在参加“星球大战”宇宙联盟会议的即视感。第一次去逛应有尽有的华人超市,我兴奋得像瞬间穿越回了长沙,再后来看到还有泰国超市、印度超市、泛亚超市、阿拉伯超市、海地超市……也就觉得没什么了。林子大了,但矫情的鸟还是少。似乎大家都笨笨的、严肃的、为了他人的福祉生活着。公共场合不停有人在说“对不起”;任何公共设施前。只有两三个人也自动排成一列;在收银台,专门负责装袋的年轻人主动提醒顾客说她选的那颗青椒表皮有破损,然后飞奔着去帮她换另一颗更光洁的;我的房东曾把我的方便面纸杯放在水龙头下冲洗,然后擦干倒扣着,之后才扔进那只可回收的垃圾袋……他们只是习惯成自然而已吧。
  似乎在蒙村,个性特征明显的只有政客和公务员,来自各个国家的人都会讥讽他们几句,低效啦,贪腐啦,无能啦。但普通市民好像都长着一张克制的和蔼脸。后来我知道,这只是因为我很少有机会踏入其他村民们的私人空间,看不到他们为了每一件小事的狂热。这和我在长沙时所处的媒体视角相比,差得太远。采访权,是一只窥探别人的世界的放大镜。现在我很伤心,好久没享受这种特权了。
  不过偶尔,也有像采访对象一样精彩的人,来敲我的门。有一天,我正在家切蒜苗,就有一位貌不惊人的白发老太太来找我。我的第一反应。是担心她要跟我说自己遇到困难,想借錢。这是我在蒙特和尔为数不多的几次被搭讪状况中,发生概率最高的主题。但我总是很抱歉,作为一个无固定收入的家伙,并不想分享口袋里的零钱。
  但这位老太太又好像不是。她礼貌地笑了一下,不紧不慢。又是法语又是英文的,告诉我说这周五晚上会有个政治聚会,希望我有空可以参加。然后递给我一张粉红色传单,A4的纸页拦腰裁了一半的大小,上面明晃晃一下子就看见了菲德尔·卡斯特罗的名字。
  “政治聚会?……跟……古巴有关?”我不敢相信我的生活中会有一天收到这样的派对邀请。
  “是的。你知道古巴,知道卡斯特罗吧?我们是支持古巴革命的……你知道,世界上总是有钱的人当权,但是工人阶层就……”她好像也不是擅长宣讲的人,尤其面对我这种政治历史小白,她已经努力了。
  我知道卡斯特罗刚去世,但我不知道为什么她会有“支持古巴革命”这种说法?难道最近在酝酿政治动乱吗,社会主义阵营建么大的事我蒙在鼓里。还是有点惭愧的。她又从手提袋里掏出一张叫《战斗者》的报纸。给我看。有点拥挤的排版、并不优雅的颜色等风格细节。一看就不是什么正规出版的大型报刊,出版时间倒是很新鲜,上个星期。刊登的全是和社会主义者有关的全球新闻,自称一份“为劳动阶层利益而出版的社会主义周报”。不知道为什么,我对没有达到设计品质基本线的平面印刷品,隐约有一种价值观上的怀疑。我只好说:“也许我不会去,因为我对政治不那么感兴趣。”
  “噢,你对政治不感兴趣。好的,没关系。不过呢,我只是想说一句,很多事情不仅仅是政治意义上的,也是和人有关的、有人的故事的。”她好像要转身走了。
  “嗯,谢谢,我相信。”我当真觉得她这句话很有道理。而且看来也没有我害怕的那种狂热就友善一点跟她拜拜吧。
  “啊,对了”,她居然又想起什么似的转回来,看着我,“我们那儿有一本书,讲的是古巴革命领导人中的三个中国人,都是将军,和全世界很多人一样跑到古巴搞革命……那本书也特意翻译成了中文……你的母语是中文对吧?我可以下次带来给你看……”
  “啊啊啊,不用了,我可以上网查查看……”
  “好的,这张你留着吧。可以上我们的网站看。”她递给我粉红色的政治宣传单。上面有聚会信息,联系电话和网址。那张据说价值1.5刀的报纸,我还给她:“嗯,我不懂政治,但很佩服你参与这件事的活力。”
  “哈,确实,这些让我自己更……我的心更年轻了。谢谢你……很愉快。你叫什么?”
  “寒。”。好的,再见,寒。希望在聚会上看见你。“她伸出手来。礼貌但有力地跟我握手道别,然后整理了一下手提袋,继续走向隔壁邻居的门。
  我知道,星期五晚上我肯定不会去,也肯定错过了认识这一群村里热情的小伙伴。
其他文献
我父亲很勤奋,写的东西很多,我现在能够找得到的,和湖南有关系的,是他在攸县写的《古屋》。我姨妈在攸县的保育院,是借了一个老屋,《古屋》中有一部分内容写的就是保育院的故事。我母亲在老年的时候讲过,解放初期,作家是不得了的:一是社会地位高;二是别个都没有第二职业,都赚不到钱,只有作家,有稿费。我父亲的工资是200多块钱一个月,他出版一本书,少则几千,多则几万。那个时候的作家,就像现在追星一样,是有女学
期刊
你读到这部作品的时候,作者已经离世了。  2017年1月7日下午,星期六,腊月初十,电台里的主持人说“距离鸡年只有20天了”。长沙八一桥旁和府五楼的“熬吧”里,人们在讨论怎么出一本书。楼下是年关将近的现实世界,车里和路上的人们在考虑去哪里买年货,还有几天快递就要放假。楼上,是一个理想国。  再过几天就是马小平离世五周年的日子。2012年秋天,马小平编著的“人文素养读本”以《叩响命运的门》的书名出版
期刊
大陆和台湾没恢复探亲前,龙应台回过一次湖南。她是从香港那边过来的。她丈夫是德国人,她可能拿了美国的居留证。那是1985年,她回衡东找她从没见过的哥哥。我当时正想要出龙应台的书,虽然《丑陋的中国人》这本台湾书惹了些麻烦。我给龙应台写了封信,请她授权《野火集》交给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我觉得她应该会同意授权,她应该知道我们湖南已经出了柏杨和三毛的书了,再就是我觉得她应该有很浓的乡情。  《丑陋的中国人》
期刊
1964年2月14日,农历大年初二,长沙五一路与蔡锷路交汇处的东南角长沙大饭店,为庆祝春节,南区大队的腰鼓队在饭店门前为市民表演腰鼓。长沙饭店当时名气很大,那个时候的长沙基本沒有什么饭店,一般就是旅店和招待所,宾馆更少。改革开放后的90年代初期,长沙饭店开始没落。
期刊
有钱的单身汉总要找个太太,这是一条举世公认的真理。  这条真理看上去简单明了,但细究之下又觉得执行起来非常困难,比方说:什么样的单身汉算有钱?家里有几套拆迁房的,年净收入过百万的,在一般的标準下也算得上有钱了,但是世间的男子并没有多少真的达到这样的标准。并且这些大多数的男人也并不会放弃找一个太太,他们对于太太也有各自的憧憬和要求。  比方说,我们认识一个银行工作的小王,过几天就满三十岁生日了。刚刚
期刊
2017年或许是个悲观的年份。  2017年,阅读杂志的人会变得更少。我一直说不与趋势为敌。编辑何捷问我。这个城市还需要一本杂志吗?我们对此困惑,却又对这样的困惑无法给出圆满的回答。需要什么也许不能定论,但不需要什么却很了然,拒绝庸常。拒绝无趣,拒绝重复。如果已经被粗糙的文字敷衍太久,是时候拾起优质的阅读了。优质内容的回归,也是一种趋势。日本导演小津安二郎说:“电影是以余味定输赢。”其实,杂志也是
期刊
2016年岁末,韩少功受长沙博物馆之邀来作了一场“文学经典的形成与阅读”的讲座。韩少功拉家常式的演讲和一口塑料普通話,使得这个严肃的主题显得特别接地气。讲座后,主办方也安排了一个非常接地气的饭局,地点就在博物馆的食堂的一个包间里。我也有幸被邀参加了这次饭局,有机会听到了韩少功的那些席间谈资。  韩少功说话多少还是有些长沙人普遍有的塑料普通话的味道。这个味道,让他显得很接地气。这让我以及比我年轻的金
期刊
老五姓王,名守财,不镶钻。是我师姐明丽的爸爸带的徒弟,跟着他学泥木工。明丽很黑,曾经被师兄调侃晚上扒光衣服丢进田里找人不到。老五更黑且显老,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是明丽爸爸帮我装修房子,安排他来平地面,我打开门看到这位仁兄根本没多想,直接叫了一声“明叔叔”。这件事被明丽笑了半年。所以当老五暗示明丽自己一直是她铁粉的时候。明丽说我就是不嫁人也不能找个爹回去。  老五有一副好手艺,在明丽老家那边十里八乡都知
期刊
老街坊不会进艺术馆所以展览来到街上  3月10日-12日,距离长沙6个小时高铁时间的广西南宁,一大波形式各异的作品涌进了一条也叫“中山路”的老街。到中午,“两条近百米长、两三米宽的巷子几乎难以走动”,从各处涌来的人和住在里面的老街坊在作品前相遇了。  三天后,“多谢晒,老街坊——南宁中山路城市记忆展”闭幕后,街坊们摆长桌跟收拾展架、电线的年轻人一起吃了顿饭,算作对三天同路的暂别,也算足对那条不够整
期刊
冬天不是一夜之间来的。虽然路边树木是在某一天被惊觉到已全部枯零。某一个周末,寒风又吹起地上的细雪。那条夏天和秋天的步道,周边灌木都消失了。露出以前从没被发现的一两个建筑。四点钟的夕阳,有时有,有时没有,沿途已非茂密景色,是水落石出的冬天。  哪里的冬天其实都是旧的。人是新人。两相对此。人就是一瞬间。此人坚固的东西多到不必数。所以,人该谦卑,人之外的东西值得骄傲。我们多数时候搞错了。但也没什么可追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