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歌研究的文化之维

来源 :当代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sh15811353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1世纪是信息化、多元化、全球化的时代,世界各国都将如何传承和弘扬本民族音乐文化视为其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使命。传统文化的挖掘和保护,引起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东北汉族民歌是流传在东北三省汉族小调的统称,东北汉族民歌作为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一部分,理应受到重视和关注。
  [关键词]东北民歌;汉族民歌;传统音乐
  [中图分类号]S852.6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153-02
  [收稿日期]2018-08-05
  [基金项目]吉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016B265)。
  [作者简介]陈 旸(1965— ),女,湖南隆回人,硕士,东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教授、声乐系主任。(长春 130117)
  一、东北民歌的研究现状
  到目前为止关于东北民歌的研究著作不是很多,涉及东北民歌的论述都是在一些著作的某些章节里面。比如李浴著的《东北艺术史》、王肯著的《东北俗文化史》、李治亭主编的《东北通史》、田子馥著的《中国东北汉文化史述》等,都是在某些章节对东北民歌的题材、内容、种类进行一些简要概述,这些研究成果为东北民歌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参考。2012年3月我省民间音乐学者高茹所著《东北民间音乐》填补了东北民歌研究领域的空白,“东北民歌小曲小调二人转小帽200首”是作者五十年的艺术经历和点点滴滴的积累,精心编辑整理而成的。本书的出版让我们看到了东北民歌研究的希望。
  2016年2月对中国知网进行相关研究文献检索,主题“东北民歌”,检索的研究论文近100篇,通过文献分析发现,本研究的相关文献都是集中在2008年以后,且呈上升趋势,但多是从形态学的角度进行了关注。这些研究侧重在东北民歌的唱腔、旋律、曲式结构等方面,而没有对东北民歌音乐形态下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进行探析。如张淑霞的《东北汉族民歌的曲式结构》、宁彤的《东北民歌的演唱技巧与风格》、李金航的《东北民歌艺术特征探究》等。这些研究的不足是疏于对中国传统精神的关注和民族现实作用的估量,传承机制很难从民歌文本的关注步入人类文化共享和多样性发展诉求。这说明目前我们对东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意识,在认识上还有待提高。民族音乐文化是传承人类文明和知识的媒介和载体,只有从音乐人类学的角度替代单一的民歌音乐形态研究范式,才能达到创新发展、传承与保护东北民歌的目的,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
  东北民歌是来源于东北民间的民族声乐艺术,东北文化得以传承的载体。目前我国进行的“非物质文化”保护及研究,为我们提供了契机,对东北民歌文化的研究必将越来越得到業界的高度重视。东北民歌作为区域文化的代表也必将在中国民族声乐中占有重要地位。
  二、东北民歌的文化价值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中西文化艺术交流日趋增[HJ1.4mm]多,各民族之间的文化艺术自然融合,艺术形式的多样化、内容多元化、表现手段的现代化、发展环境的城市化、水平国际化是当今艺术的显著特点。艺术既要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观赏性和社会价值,又必须与经济发展相结合,走共同发展的商业化道路,这是艺术传承和发展的必备条件。
  东北民歌的旋律优美、语言质朴、情感表达率真,表现出东北人诙谐、泼辣、淳朴、豪爽的性格特征,是东北人民智慧的结晶。直接反应了东北人民的历史、社会、劳动、风土人情、爱情婚姻、日常生活。所以也是我们认识东北历史、社会、民风民俗、人民情感和性格的宝贵资料。
  1.东北民歌自身的艺术魅力。东北民歌曲调繁多,演唱方法独特,比如花舌音、顿音、滑音、儿化音、衬词等演唱技巧,表现出东北民歌“活”、“俏”、“浪”、“逗”的特点,加上歌词中方言的运用,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充满着浓浓乡土野性气息。这种在特定的文化环境和自然环境中形成的审美价值,具有不可替代性。
  2.东北民歌有助于我们了解民族传统文化。袁静芳在《中国传统音乐简明教程》中指出:民间歌曲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民间音乐是他们与生俱来的伙伴。东北民歌与东北百姓的生产生活联系密切。日常生活中不仅离不开,而且也是一些节日、庆典活动中的主要内容。如《月牙五更》《小拜年》《看秧歌》《回娘家》等,除了展示演唱技巧和营造气氛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表演,表达歌曲内容和百姓的审美情趣,使东北民歌流传地的历史文化及环境得以全面展示,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3.东北民歌素材是音乐创作用之不竭的源泉。民间歌曲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早形成的音乐形式,并由此孕育出其他民间音乐题材以及专业音乐形式,可以说民间歌曲是一切音乐艺术的基础。我国专业的音乐创作是在我国传统音乐,特别是民族民间音乐的基础上,借鉴西方的创作技法而实现的。如大家耳熟能详的《北大荒人的歌》《我爱你塞北的雪》《我的梦在飘雪的北方》《十五的月亮》等,都是根据东北民歌的音乐素材创作而成的。可以说民歌是我们民族音乐创作的源泉,它有着深厚的群众基础和无法估量的发展潜力,在创作中从民间音乐找根、找生命力,不但使作品更有亲和力,而且使音乐创作多样化、民族化、大众化。
  4.东北民歌的发掘整理为声乐教学提供依据。民族文化是我国声乐教学的基础,更是声乐教学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我们的声乐教学必须以民族文化为基础。中华各民族的文化,既有中华文化的共性,又有各自的民族特征。正是由于各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才产生多元的民族声乐,将多元的民族文化应用到声乐教学中,打破经院教学的“欧洲中心论”和“千人一腔”的单一模式,必然会推动中国声乐的发展。
  三、东北民歌的研究内容
  1.东北民歌的文化阐释。王耀华在《世界民族音乐概论》中说“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种类,它必然与文化的各个方面紧相关联”,他指出“音乐是在于围绕着人类的各种环境的紧密关联中得以传承的”。任何一种艺术形式在其传播发展过程中,必然会受到当地宗教、语言、风俗等方面的影响,进而形成鲜明的地域性风格和派别,这是一种必然结果和普遍规律。以音乐人类学的民俗研究范式对东北民歌产生的自然地理环境、历史文化环境进行深入探析。
  2.东北民歌现状与生存环境考察。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考察东北民歌目前的现状和生存环境。经过分析整理调查的结果,找出东北民歌发展遇到的困境。认清东北民歌现状与生存环境是东北民歌传承与发展的前提条件,在当代文化的冲击下,东北民歌基本上已经失去了它原有的身存土壤,面临着严重的生存危机。
  3.东北民歌的传承与保护策略。(1)设立东北民歌节或东北民歌演唱比赛。通过东北民歌展演、比赛等活动的开展,不仅可以展示优秀的东北民歌,发现和推出更多东北民歌创作和演唱人才,推动东北民歌传承与发展,唤起大众对东北民歌的热爱。最近由吉林省文化厅举办的《原生民歌大赛》就很好地推动了我省东北民歌的保护、传承与传播。如能经常开展这样的活动,必将对东北民歌文化传承与弘扬产生深远的影响。(2)充分利用各种民俗活动,是东北民歌最广泛、最有效、最简便的保护措施。东北群众的各种节日庆典等民俗活动,主要内容就是进行民歌、秧歌等形式的表演,充分利用各种民俗活动来展示、交流、传习东北民歌,达到传播、提高、普及之目的。(3)政府的相关部门应组织音乐学者、专家,开展东北民歌的普查工作。运用文字记录、采集数据音像拍摄、抢救、挖掘、整理东北民歌。(4)注重传承人的核心主体作用。保护好东北民歌的传承人,这些传承人承担着东北民歌延续的艰巨任务。对传承人的保护,便成为东北民歌活态保护的核心所在,关键所在。因此,要关心他们的生活,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开办东北民歌的训练班,把东北民歌传承下去。(5)在发展中求生存是东北民歌传承与保护行之有效的办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在发生着变化,东北民歌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传统的基础上继承和发展。如用传统民歌改编的现代民歌,加入一些流行与时尚的元素,更容易被现在的年轻人所接受和喜爱。(6)在高等音乐院校开设东北民歌演唱课程。用东北民歌为教材,教授东北民歌的演唱方法。举办东北民歌展演,邀请民间艺人来学校表演、授课,组织学生去乡下采风,亲身感受这一民间艺术。充分利用学校这一平台,传播、弘扬东北民歌。
  [参 考 文 献]
  [1]杨 朴.二人转的文化阐释[M].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7.
  [2]李治亭.东北通史[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2003.
  (责任编辑:崔晓光)
其他文献
[摘要]理查·施特劳斯(Richard Strauss,1864—1949)是20世纪最伟大的作曲家之一,他的交响诗和歌剧是音乐会和歌剧院经常上演的节目,而艺术歌曲的创作始终贯穿其创作生涯,不管是早期的《奉献》(Zueignung),还是其晚年的作品《最后的四首歌》(Vier Letzte Lieder),都有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及魅力。  [关键词]施特劳斯;本体特征;《在晚霞中》;艺术歌曲  [中
期刊
[摘要]“以情感人、以美育人——音乐课堂情境体验教学模式” 是笔者结合《音乐课程标准》,在学校“博雅教育”背景下开展课堂教学实践研究所取得的初步成果。在课堂教学实践过程中,笔者紧紧抓住“激情、入情、悟情、动情、达情”这条情感线,建立五个情境活动模块,即: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激情;2.感受情境,以情感知——入情;3.表现情境,唤起表象——悟情;4.拓展情境,展开想象——动情;5.转化情境,升华
期刊
[摘要]为了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拓宽地方高校国际化发展空间,肇庆市地方院校普遍实施国际化发展战略,大力开展国际化实践。肇庆市地方本科院校音乐学专业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为定位,在一带一路倡议引领下对音乐学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内容展开创新性研究,通过引进国外先进的教学理念构建国际创新课程体系;提高地方高校师生的应用实践能力;组建跨文化的师资队伍,全方位构建地方高校特有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关
期刊
[摘要]木雅藏戏作为唱词典雅、形式精致、表演细腻的藏戏流派,充分吸收了木雅地区民间音乐、歌舞、说唱和宗教艺术的精华,具有鲜明的木雅民族特色,在一定时间中曾经闪耀过光芒。但是,随着现代经济的发展、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的不断变化,木雅藏戏艺术的“原生态传承”受到了严重影响。本课题通过对康巴木雅藏戏发展现状的调查研究,引发了如何将传统的文化瑰宝与音乐教育课堂相联系结合的思索。  [关键词]木雅藏戏;传承;
期刊
[摘 要]有书名曰《江南音乐史》,记述江南音乐事。笔者偶闻此书名,感其新颖遂读之。读之过后有所悟,故写此篇以叙之。  [关键词]江南音乐史;解题;区域音乐史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78-02  [收稿日期]2018-04-29  [作者简介]张津巾(1995— ),女,河北石家庄人,浙江师范大学音乐学院硕士研究生。(金华 3
期刊
[摘要]舞蹈身体语言学,顾名思义,就是通过研究身体这个媒介来“说话”的过程,怎样说话的,说了什么话,都是该学科的研究范围。舞蹈身体语言学是符号学的一个分支,符号学由于研究的时间早,历时久,已经形成了相对稳定与严谨的逻辑框架,在实践中,它可以为其他一些科学门类服务,其中就包括舞蹈门类,在舞蹈身体语言从肢体动作到内在意蕴的探索过程中,它提供了方法论。我以舞剧《孔子》选段《颂贤舞》为研究材料,从具有代表
期刊
[摘要]以海州五大宫调的学校传承为个例,总结实践体会,探讨地方高校在传承地方特色非遗项目应有的责任与自觉,并从传播与传承、传承与研究、接受与融入三方面,总结实践中的思考认识与经验体会。  [关键词]音乐“非遗”;海州五大宫调;学校传承传播  [中图分类号]J6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6-0013-03  文化传承增强文化自信对高校来说责无旁贷,我国是非物质文
期刊
老家泥土香
期刊
[摘 要]在国家大力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音乐教育越来越受到普通高校的关注与重视,音乐教育是高校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对学生审美能力培养、综合素质提升、身心健康发展起着关键性影响,同时非音乐专业学生也对音乐具有高涨的热情与兴趣,渴望通过音乐学习提升自身综合素养。本文以四川地区普通高校为例,对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课程学习作探讨。  [关键词]四川地区;普通高校;非音乐专业;音乐课程学习  [中图分
期刊
[摘 要]赋格与卡农循环套曲,是将赋格与卡农两种体裁相结合,以套曲形式呈现的新型结构原则。本文以巴赫《赋格的艺术》中的对位曲4作为研究对象,运用“隔离法”与“整体法”对赋格与卡农循环套曲的整体结构特征及具体创作手法进行分析与解读。  [关键词]赋格与卡农循环套曲;《赋格的艺术》;卡农变奏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233(2018)09-0013-03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