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针对当前我国高中音乐鉴赏教学中经典教学内容与学生生活实际情况,提出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合理开发生成拓展活动,加强课堂与学生生活实际联系的观点,将学生课外以感性为主的欣赏与课内以理性为主的鉴赏有效结合,使之保持感性欣赏的同时更有理性思维的引导,提高学生的音乐欣赏品味,让音乐鉴赏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关键词:音乐鉴赏;生成课;感性理性
目前我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多是经典音乐作品,其作品艺术性高,内涵丰富,对于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当今学生生活在媒体大爆炸时代,追风求新的心理导致学生更关注时代特色鲜明、通俗易懂的当代音乐,故在实际教学中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认为课堂音乐与其生活脱节,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鉴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线教师相当困惑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开发拓展性教学,调动学生的感性情绪,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使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一、情理结合,开展自主探究专题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在学习方式上,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在体验的基础上,对比较、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进行有机运用和整合,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如在民歌教学部分,针对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情况提出“南方民歌与北方民歌大PK”;也可以采用采风等形式了解家乡民歌,开展“寻找“刘三姐活动”;还可针对学生喜欢通俗歌曲的特点开展探究民歌与现代创作歌曲的联系,如“民歌新韵”专题课堂。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师生列出小课题然后分组分工准备,再以展示交流的形式完成。如对“民歌新韵”提出以下三个标题:一是民歌改编的通俗歌曲,二是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三是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每个班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合作一个小标题。展示的内容包括幻灯片知识性内容介绍和讲解、代表曲目音乐欣赏、歌曲演唱。每小组10分钟左右,一节课完成。再每班挑选一组参加年级交流,教师组织摄像,与各个班级分享、展示。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将得到充分激发。既有兴趣为主的感性聆听,也要理性的对曲目进行比较、取舍、鉴别等。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既是一个感性的欣赏过程,也是一种比较、鉴别的理性参与过程。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协助者,对学生进行热情的感性鼓励,对课题内容进行理性的引导。
二、融理性于感性,结合传媒热点开发生成课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所关注,巧妙运用学生的兴趣点,以鉴赏课的理性思维引导其课外的感性欣赏,疏导其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近年热播的音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青歌赛”,还有如“新春音乐汇”“圣诞之歌”等,对于这些生活中的作品,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应在其感性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理性鉴赏,比较思考优秀作品的音乐内涵,体会平时没注意到的鉴赏深度,引起学生深层次的审美,从而把握课外欣赏的正确方向,避免过分娱乐、盲目追星等。通过这样的生成课堂的开发,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对课程的感性情绪,也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经典内容的学习。
三、合情合理,让经典巧妙渗透于校园文艺活动中
校园文艺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它充分体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价值倾向,能给学生以丰富的艺术参与形式。如能把鉴赏学习内容合乎情理地渗透到文艺活动中,将对学生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通过广播站播放经典音乐,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演唱经典合唱作品,请专业人士到校举办专题音乐会等。另外在校园文艺汇演中,模仿央视青歌赛采用“音乐素质测试”的形式给学生以新鲜感,形式新颖而有意义。音乐教师以鉴赏课堂教学的内容为主出好题库,学生节目表演结束后演员留在舞台上,挑选题号,并揭示题目,以听辩题和片段演唱为主,后台播放音响片段,学生当场回答,教师即时打分点评。在这个场合中,台上台下学生形成共同参与的互动形式,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经典音乐被深深印在了学生心里。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让音乐以它固有的魅力浸润到学生生活中,带给学生美的启迪和享受。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才是真正激发其内在动力的有效方式。生成拓展活动可以更好地体现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挖掘来自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充实、丰富,情理相融,但应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喧宾夺主,教材内容仍然是主线。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
关键词:音乐鉴赏;生成课;感性理性
目前我国高中《音乐鉴赏》教材内容多是经典音乐作品,其作品艺术性高,内涵丰富,对于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审美情趣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当今学生生活在媒体大爆炸时代,追风求新的心理导致学生更关注时代特色鲜明、通俗易懂的当代音乐,故在实际教学中造成“学生喜欢音乐但不喜欢音乐课”的现象,认为课堂音乐与其生活脱节,难以产生强烈的共鸣。面对这样的学情,教师如何有效地开展鉴赏教学,激发学生的兴趣,是一线教师相当困惑的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际,合理开发拓展性教学,调动学生的感性情绪,提高学生的审美素质和鉴赏能力,使经典真正走进学生生活。
一、情理结合,开展自主探究专题学习活动
新课标提出:“在学习方式上,高中阶段的音乐鉴赏教学在体验的基础上,对比较、探究、合作等学习方法进行有机运用和整合,设计具有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鼓励学生主动收集文字、乐谱、图片、音响、音像等资料进行交流。”如在民歌教学部分,针对学生来自不同地方的情况提出“南方民歌与北方民歌大PK”;也可以采用采风等形式了解家乡民歌,开展“寻找“刘三姐活动”;还可针对学生喜欢通俗歌曲的特点开展探究民歌与现代创作歌曲的联系,如“民歌新韵”专题课堂。
在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师生列出小课题然后分组分工准备,再以展示交流的形式完成。如对“民歌新韵”提出以下三个标题:一是民歌改编的通俗歌曲,二是民歌风格的通俗歌曲,三是民歌风格的创作歌曲。每个班分成六个小组,两个小组合作一个小标题。展示的内容包括幻灯片知识性内容介绍和讲解、代表曲目音乐欣赏、歌曲演唱。每小组10分钟左右,一节课完成。再每班挑选一组参加年级交流,教师组织摄像,与各个班级分享、展示。
学生在参与过程中,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将得到充分激发。既有兴趣为主的感性聆听,也要理性的对曲目进行比较、取舍、鉴别等。在展示的过程中,学生互相观摩学习既是一个感性的欣赏过程,也是一种比较、鉴别的理性参与过程。而教师只是组织者、协助者,对学生进行热情的感性鼓励,对课题内容进行理性的引导。
二、融理性于感性,结合传媒热点开发生成课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所关注,巧妙运用学生的兴趣点,以鉴赏课的理性思维引导其课外的感性欣赏,疏导其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如近年热播的音乐综艺节目”我是歌手”“中国好声音”“中国好歌曲”“青歌赛”,还有如“新春音乐汇”“圣诞之歌”等,对于这些生活中的作品,学生会非常感兴趣,教师应在其感性欣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对音乐进行理性鉴赏,比较思考优秀作品的音乐内涵,体会平时没注意到的鉴赏深度,引起学生深层次的审美,从而把握课外欣赏的正确方向,避免过分娱乐、盲目追星等。通过这样的生成课堂的开发,可以拉近师生的距离,调动学生对课程的感性情绪,也能促使学生更积极地参与经典内容的学习。
三、合情合理,让经典巧妙渗透于校园文艺活动中
校园文艺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有效延伸和补充,它充分体现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价值倾向,能给学生以丰富的艺术参与形式。如能把鉴赏学习内容合乎情理地渗透到文艺活动中,将对学生形成“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如通过广播站播放经典音乐,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演唱经典合唱作品,请专业人士到校举办专题音乐会等。另外在校园文艺汇演中,模仿央视青歌赛采用“音乐素质测试”的形式给学生以新鲜感,形式新颖而有意义。音乐教师以鉴赏课堂教学的内容为主出好题库,学生节目表演结束后演员留在舞台上,挑选题号,并揭示题目,以听辩题和片段演唱为主,后台播放音响片段,学生当场回答,教师即时打分点评。在这个场合中,台上台下学生形成共同参与的互动形式,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经典音乐被深深印在了学生心里。所以,教师要做个“有心人”,搭建平台,营造氛围,让音乐以它固有的魅力浸润到学生生活中,带给学生美的启迪和享受。
综上所述,音乐教师只有了解学生,结合学生的兴趣加以引导才是真正激发其内在动力的有效方式。生成拓展活动可以更好地体现课堂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挖掘来自学生需求的教学资源,使课堂更充实、丰富,情理相融,但应注意“度”的把握,不能喧宾夺主,教材内容仍然是主线。
参考文献:
[1]廖乃雄.论音乐教育[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