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一个教育者,我常深思,究竟应该交给学生什么,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斯宾塞认为“教育是为完满生活作准备”。我国孔孟的教育思想是通过“格物”、“致知”而至“诚意”、“正心”,即树立正确的道德观、人生观,最终达到“修身”的目的,从而完善生命、美化生命、升华生命。无论给予学生什么影响,教育者都在其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卢梭认为,最好的教育就是学生看不到教育的发生,却实实在在地影响着他们的心灵,帮助他们发挥了潜能。
关键词:教育;灵魂;审美情趣;能力;规则意识
我认为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个有情操有素养的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使其思想、情感得以日益完善的过程。可见,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教育立足于培养人格健全、有素养的现代人。
每一个灵魂的生长都具有其独特性,但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以每一个灵魂的终身发展为己任,给予灵魂生长过程所必须的素养。
一、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为生长的灵魂涂亮底色
审美情趣也称审美鉴赏力,是审美主体对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自古以来,审美素养被看作是能够改变生活品位的一种极为高尚的精神品质。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1. 教会学生外修体态,着装得体,培养爱美之心
一个人的站姿、坐姿、行姿、着装打扮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与人交往的第一道门槛。举止优雅端庄,着装得体,能给人美的享受,也是自我尊严感的体现。
2. 教会学生内修品格,培养仁爱善良的品性
《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做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拥有善良的品性,宽阔的胸怀,成人之美的度量;才懂得生命的可贵,才具有感恩的情怀;才知道摒弃戾气,疏导不良情绪,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二、 培养交往处事的能力,为生长的灵魂熔炼底蕴
底蕴,可以理解为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与人相处的才智和见识决定着学生将来生活、工作的幸福程度。
1. 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行为处事的技巧
PISA的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的观点,“学生不能做会考试的文盲”,好的教育不仅重视毕业率,更要重视其毕业后在社会上成功的能力。语言的沟通能力和行为的处事能力恰好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桥梁。培养这种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与同学,与老师、父母等长辈相处和沟通以及未来与同事、领导、下属、陌生领域的沟通相处的技巧和智慧。有了这些智慧可以避免“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会抬头看路”的遗憾,为学生踏入社会后取得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 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在生活中勇敢担当
中国有句古话“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可见团队合作是多么重要。比尔·盖茨也曾说过“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成功者必须具有“利他”思想,必须懂得合作。可见,合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互相信赖,互相支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是迈向成功的必要条件。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有人说,人生像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是选择的话,背面就是责任。只有勇于担当的人,才能担起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教育者应该相信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诸事与学生商量,不急着拿主意,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处理,使学生在选择中更理智,在错误中更成熟。努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品质,因为担当才能成就大事。
三、 培养规则意识,为生长的灵魂铸牢底线
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意识、纪律观念、法制意识,不仅会决定做事的效率,也会决定做人的境界。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是一个灵魂应当坚守的底线。一个社会,人人都有道德意识、纪律观念、法制意识,那它一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这种文明是推动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发展的洪荒之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有人说,人的生命正是有赖于教育的点化和润泽,才逐步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蛰伏走向觉醒。正是这种觉醒,使他们的生命充满了热情,懂得了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懂得了在逆境中抗争,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也正是这种觉醒,让他们知道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担当。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便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总之,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用做人的基本素养点化和润泽一个个不断成长的灵魂,给予生长的养分和能量,让他们在呵护中不断成长。只有这样,教育者才是真正唤醒了学生的灵魂。
参考文獻:
[1]游贤.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的教育故事[J].科学咨询,2012(3):43.
[2]张叶青.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J].中国德育,2013(13):20-21.
关键词:教育;灵魂;审美情趣;能力;规则意识
我认为教育就是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是一个有情操有素养的生命,去影响另一个生命,使其思想、情感得以日益完善的过程。可见,教育不仅是一种技术,更是一种艺术,一种智慧。教育立足于培养人格健全、有素养的现代人。
每一个灵魂的生长都具有其独特性,但是每一位教育者都必须以每一个灵魂的终身发展为己任,给予灵魂生长过程所必须的素养。
一、 培养审美情趣,提高人文素养,为生长的灵魂涂亮底色
审美情趣也称审美鉴赏力,是审美主体对欣赏、鉴别、评判美丑的特殊能力。是审美感受力、想象力、判断力、创造力的综合。是以主观爱好的形式体现出来的对客体美的认识、评价和再创造,是感性与理性、认识与创造的统一。自古以来,审美素养被看作是能够改变生活品位的一种极为高尚的精神品质。良好的审美情趣和审美素养可以影响一个人的一生。
1. 教会学生外修体态,着装得体,培养爱美之心
一个人的站姿、坐姿、行姿、着装打扮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是与人交往的第一道门槛。举止优雅端庄,着装得体,能给人美的享受,也是自我尊严感的体现。
2. 教会学生内修品格,培养仁爱善良的品性
《论语·学而》曰:“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这里的“本”就是做人的根本,“务本”就是要学会做人,学会做一个有仁爱之心,能“泛爱众”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即能为人民大众谋福利的人。孟子在此基础上指出,要做一个真正合乎道德规范的人必须具备健全的人格。只有拥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拥有善良的品性,宽阔的胸怀,成人之美的度量;才懂得生命的可贵,才具有感恩的情怀;才知道摒弃戾气,疏导不良情绪,多一些理解和宽容。
二、 培养交往处事的能力,为生长的灵魂熔炼底蕴
底蕴,可以理解为内心蕴藏的才智、见识。与人相处的才智和见识决定着学生将来生活、工作的幸福程度。
1. 培养学生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行为处事的技巧
PISA的创始人安德烈亚斯·施莱克尔的观点,“学生不能做会考试的文盲”,好的教育不仅重视毕业率,更要重视其毕业后在社会上成功的能力。语言的沟通能力和行为的处事能力恰好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桥梁。培养这种能力就是要教会学生与同学,与老师、父母等长辈相处和沟通以及未来与同事、领导、下属、陌生领域的沟通相处的技巧和智慧。有了这些智慧可以避免“只知道埋头拉车,而不会抬头看路”的遗憾,为学生踏入社会后取得成功创造了必要的条件。
2. 教会学生在合作中实现共赢,在生活中勇敢担当
中国有句古话“千人同心,则得千人之力;万人异心,则无一人之用”。可见团队合作是多么重要。比尔·盖茨也曾说过“大成功靠团队,小成功靠个人”。马云在一次演讲中提到,成功者必须具有“利他”思想,必须懂得合作。可见,合作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途径。因此,我们要让学生明白:互相信赖,互相支持,做好自己应该做的每一件事,是迈向成功的必要条件。正如奥斯特洛夫斯基所说“不管一个人多么有才能,但是集体常常比他更聪明和更有力”。
有人说,人生像一枚硬币,如果正面是选择的话,背面就是责任。只有勇于担当的人,才能担起自己、家庭、社会、国家的责任。因此,教育者应该相信学生,允许学生犯错,诸事与学生商量,不急着拿主意,问题尽量由学生自己处理,使学生在选择中更理智,在错误中更成熟。努力培养学生勇于担当的品质,因为担当才能成就大事。
三、 培养规则意识,为生长的灵魂铸牢底线
所谓规则意识,是指发自内心的、以规则为自己行动准绳的意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一个人有没有道德意识、纪律观念、法制意识,不仅会决定做事的效率,也会决定做人的境界。遵守规则是一个人取得成功的必要保障,是一个灵魂应当坚守的底线。一个社会,人人都有道德意识、纪律观念、法制意识,那它一定是一个文明的社会。这种文明是推动社会各项事业进步发展的洪荒之力,关系着一个国家的文化软实力和一个民族的凝聚力。
有人说,人的生命正是有赖于教育的点化和润泽,才逐步从蒙昧走向文明,从蛰伏走向觉醒。正是这种觉醒,使他们的生命充满了热情,懂得了如何把握自己的命运,懂得了在逆境中抗争,使生命的价值得以升华,也正是这种觉醒,让他们知道了对社会、对国家的责任担当。这样,一个个鲜活的灵魂便有了自己的思想、情感。
总之,教育者在教育活动中,用做人的基本素养点化和润泽一个个不断成长的灵魂,给予生长的养分和能量,让他们在呵护中不断成长。只有这样,教育者才是真正唤醒了学生的灵魂。
参考文獻:
[1]游贤.用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我的教育故事[J].科学咨询,2012(3):43.
[2]张叶青.教育的使命在于“唤醒”[J].中国德育,2013(13):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