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6年6月6日,在河北省唐山市保利大剧院,《凤凰之约》第三次中国--中东欧国家地方领导人会议专场文艺演出盛大举行。这次演出得到了国内以及国际上优秀的灯光、音响、舞美团队的鼎力支持,本人也有幸参与到了这次晚会的制作团队当中,在此,就这场晚会当中给予我的灵感与启发做一陈述。
通常所见,一场文艺演出当中节目的本体和舞台的灯光舞美等是相互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又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过去很多年因为一些技术上的原因,舞台上的灯光,布景以及舞台地面部分很难在演出当中达到与节目相互融合的效果。有些演出在开始前来一段所谓的灯光秀或其他表现形式,展示了各种优质的设备资源。但是在节目当中并没有做到根据每个节目的不同风格,不同创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演出当中给予更多的硬件上的支持。本场《凤凰之约》晚会,从灯光、音响、移动舞台、旋转舞台、升降推拉舞台、面纱、天幕、投影等等各个方面,力争做到每一个节目都要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硬件资源对节目本身进行补充和美化。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道全方位享受的艺术饕餮盛宴。
舞台艺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单个节目的创作和编排上,而是全方位立体的包装与打造,这当中,节目本身与舞台的灯光,舞美的设计都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个节目到了舞台上,在灯光、音响、舞美设计、舞台设计的全方位配合下,才是对创作团队灵感最好的激发,一个节目或者一台节目才能完全展示出她真正的魅力所在。现在的观众对演出的要求也已经不再局限在一个平面的艺术展示上,这就需要我们在舞台创作上更有空间感,更有层次感,这样才能赋予她更多的魅力。而这当中最好的突破口无疑是灯光与舞台机械的变幻莫测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做观众想不到但是却最愿意看到的。充分利用灯光的变化展示不同的场景,甚至可以是表现不同的天氣、季节、气候,表现演员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表现欢乐还是悲伤的氛围;用移动舞台的升降推拉移,可以更多面的展示节目的多样性,在主舞台与升降平台的高低错落中,展示不同的空间感,位置感。可以做到台中有台,戏中有戏。
上面所说的这一切,我认为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怎样把舞台表演艺术和舞美机械艺术两者完美融合。把舞台上所有的灯光机械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机械操作流程,让每一次的变化和节目本身融为一体。在音乐或者表演当中,找到准确的节点,移动舞台,变换灯光,变换布景,使她们成为节目表现出彩的一部分,赋予她们艺术的灵魂,成为艺术的创作,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让舞台上的任何一个变化变得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在最准确的时间点,做舞台、布景的变化,在观众不知不觉当中完成布景的切换,在观众看得热血澎湃的时候变化舞台,变化布景,给观众更大的震撼。让舞台上的一切机械变化都成为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操作,让她融在音乐里,表演中。
用本场晚会当中一个节目作为案例来分析,晚会当中第五个节目:交响、民乐《蓝色多瑙河》《黄河》。这是一个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结合的节目。节目开始时,用中国传统民乐演奏《蓝色多瑙河》,大屏幕展示多瑙河夜景,灯光勾勒出一幅安静美好的画面,感觉仿佛置身在多瑙河美丽的夜晚当中,天空星星点点,多瑙河安静平缓的流淌,让人身心放松;《蓝色多瑙河》第一次演奏结束,民乐的演奏员随着升降舞台缓缓下降,灯光渐收,在民乐演奏员的身后,第二块升降台慢慢升起,同时《黄河》的交响乐演奏开始,整个舞台瞬间从幽静的蓝色切换到辉煌的金色(黄色),大屏幕上黄河之水奔腾而来,大型交响音乐《黄河》的磅礴气势瞬间显露无疑,从幽静的蓝色到辉煌的金色(黄色),舞台瞬间变化给观众的冲击力,已经远远大于节目本身!《黄河》第一段落演奏结束,交响乐演奏《蓝色多瑙河》,舞台瞬间又从辉煌的金色转变成安静祥和的多瑙河夜晚;大屏幕切回多瑙河美好的夜晚当中,一段《蓝色多瑙河》之后,当《黄河》的音乐再度响起,交响乐团所在舞台第二块升降台继续上升。同时,之前降入舞台负位的民乐所在的第一升降台缓缓升出平面,民乐与交响共同奏响《黄河》,大屏幕上黄河之水喷薄而出,舞台灯光再度回归金色(黄色),将整个节目推向最高潮。
做到这一点其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需要导演、舞美、灯光、舞台的操作人员等在后台的工作人员对艺术的敏感性和对音乐的理解,对台本的熟悉,对每一个节目的风格的掌握。明白每一次舞台操作的意义,清楚每一次舞台操作的准确时间,启动的时间以及各种机械的延迟。需要灯光巧妙的配合,需要主持人掌握每一次场景切换的时间,需要演员对舞台的熟悉,站位的准确等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全都做到的,但是这是对我们现在的舞台工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舞台不分大小,艺术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也可以成为一场晚会成败的关键所在,合理运用舞台机械设备,可以使她变成一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舞台艺术依赖舞美的设计和包装,但是更期待舞美艺术可以和舞台艺术并驾齐驱,两者的完美融合,将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
通常所见,一场文艺演出当中节目的本体和舞台的灯光舞美等是相互不可缺少的部分,但又是相对独立存在的。过去很多年因为一些技术上的原因,舞台上的灯光,布景以及舞台地面部分很难在演出当中达到与节目相互融合的效果。有些演出在开始前来一段所谓的灯光秀或其他表现形式,展示了各种优质的设备资源。但是在节目当中并没有做到根据每个节目的不同风格,不同创意,不同的表达方式在演出当中给予更多的硬件上的支持。本场《凤凰之约》晚会,从灯光、音响、移动舞台、旋转舞台、升降推拉舞台、面纱、天幕、投影等等各个方面,力争做到每一个节目都要调动所有可以调动的硬件资源对节目本身进行补充和美化。最终呈现在观众面前的是一道全方位享受的艺术饕餮盛宴。
舞台艺术发展至今,已经不仅仅只是局限在单个节目的创作和编排上,而是全方位立体的包装与打造,这当中,节目本身与舞台的灯光,舞美的设计都是密不可分的。当一个节目到了舞台上,在灯光、音响、舞美设计、舞台设计的全方位配合下,才是对创作团队灵感最好的激发,一个节目或者一台节目才能完全展示出她真正的魅力所在。现在的观众对演出的要求也已经不再局限在一个平面的艺术展示上,这就需要我们在舞台创作上更有空间感,更有层次感,这样才能赋予她更多的魅力。而这当中最好的突破口无疑是灯光与舞台机械的变幻莫测给观众带来的视觉冲击。做观众想不到但是却最愿意看到的。充分利用灯光的变化展示不同的场景,甚至可以是表现不同的天氣、季节、气候,表现演员要表达的喜怒哀乐,表现欢乐还是悲伤的氛围;用移动舞台的升降推拉移,可以更多面的展示节目的多样性,在主舞台与升降平台的高低错落中,展示不同的空间感,位置感。可以做到台中有台,戏中有戏。
上面所说的这一切,我认为还不是最关键的,最关键的一点在于,怎样把舞台表演艺术和舞美机械艺术两者完美融合。把舞台上所有的灯光机械变化,不再是单纯的机械操作流程,让每一次的变化和节目本身融为一体。在音乐或者表演当中,找到准确的节点,移动舞台,变换灯光,变换布景,使她们成为节目表现出彩的一部分,赋予她们艺术的灵魂,成为艺术的创作,而不是简单的机械操作,让舞台上的任何一个变化变得有血有肉,有思想,有感情。在最准确的时间点,做舞台、布景的变化,在观众不知不觉当中完成布景的切换,在观众看得热血澎湃的时候变化舞台,变化布景,给观众更大的震撼。让舞台上的一切机械变化都成为一种艺术而不仅仅是操作,让她融在音乐里,表演中。
用本场晚会当中一个节目作为案例来分析,晚会当中第五个节目:交响、民乐《蓝色多瑙河》《黄河》。这是一个集中国民族乐器与西洋乐器结合的节目。节目开始时,用中国传统民乐演奏《蓝色多瑙河》,大屏幕展示多瑙河夜景,灯光勾勒出一幅安静美好的画面,感觉仿佛置身在多瑙河美丽的夜晚当中,天空星星点点,多瑙河安静平缓的流淌,让人身心放松;《蓝色多瑙河》第一次演奏结束,民乐的演奏员随着升降舞台缓缓下降,灯光渐收,在民乐演奏员的身后,第二块升降台慢慢升起,同时《黄河》的交响乐演奏开始,整个舞台瞬间从幽静的蓝色切换到辉煌的金色(黄色),大屏幕上黄河之水奔腾而来,大型交响音乐《黄河》的磅礴气势瞬间显露无疑,从幽静的蓝色到辉煌的金色(黄色),舞台瞬间变化给观众的冲击力,已经远远大于节目本身!《黄河》第一段落演奏结束,交响乐演奏《蓝色多瑙河》,舞台瞬间又从辉煌的金色转变成安静祥和的多瑙河夜晚;大屏幕切回多瑙河美好的夜晚当中,一段《蓝色多瑙河》之后,当《黄河》的音乐再度响起,交响乐团所在舞台第二块升降台继续上升。同时,之前降入舞台负位的民乐所在的第一升降台缓缓升出平面,民乐与交响共同奏响《黄河》,大屏幕上黄河之水喷薄而出,舞台灯光再度回归金色(黄色),将整个节目推向最高潮。
做到这一点其实需要下很大的功夫,需要导演、舞美、灯光、舞台的操作人员等在后台的工作人员对艺术的敏感性和对音乐的理解,对台本的熟悉,对每一个节目的风格的掌握。明白每一次舞台操作的意义,清楚每一次舞台操作的准确时间,启动的时间以及各种机械的延迟。需要灯光巧妙的配合,需要主持人掌握每一次场景切换的时间,需要演员对舞台的熟悉,站位的准确等等。这些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全都做到的,但是这是对我们现在的舞台工作者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舞台不分大小,艺术无小事。每一个细节都可能也可以成为一场晚会成败的关键所在,合理运用舞台机械设备,可以使她变成一种更高级的艺术形式、艺术手段,舞台艺术依赖舞美的设计和包装,但是更期待舞美艺术可以和舞台艺术并驾齐驱,两者的完美融合,将一定是一加一大于二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