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观众是影视作品的接受者,也是影视艺术的再创者,这种双重身份让观众有着较为复杂的受众心理。这里的心理活动就有审美感知,也有饱含情感的审美理解。尤其是随着万物互联新媒体的到来,各种媒介爆发式出现,在此背景下的影视作品更值得我们去研究。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影视作品;受众心理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典范,是因为它的创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展现了地域民族特色,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受众心理需求。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作品带有强烈的交互性。此时的观众是感知影视作品魅力的主体,也是对作品做出直接反映的主体,可见,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在受传播媒介影响的同时也作用于传播媒介。
一、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作品受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第一,受众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斯诺的这个层次理论来说,人的需求是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逐层递进的,当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将产生新的需求,这种需求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直到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对影视艺术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之上,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人们未能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之时,精神需求属于奢侈要求,非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对其需求就极度低下。在人们能够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需求——精神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此时,作为精神需求之一的影视艺术就会被更多的人选择。其实,在受众对影视艺术产生需求的过程中,对影视作品的类型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比如从最初的红色影视作品到后来的家庭题材影视作品,再到当下更加注重与个人的内心产生共鸣的个人情感影视作品。
第二,受众接受模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在传统媒体的概念中,“受众”仅仅被简单地定义为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这一概念在新时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显然需要重新考量,受众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个或是另一个单一的媒介渠道”,而是在新媒介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主动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自动忽略与自身需求无关的信息。以电视剧和电影为例,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机和电影放映机是受众接受影视剧信息的唯一渠道和载体,影视剧的题材和内容于受众而言只能是被动接受,接受的时间和地点也无法自主选择;而在新媒介环境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各种载体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影视剧。简单地说,就是受众的选择渠道越来越广,而限制选择的因素越来越少。可见,受众对影视作品的接收模式由最初传统媒体条件下的被动接受变为新媒介环境下的主动选择,甚至是主动参与,原本的媒介单向模式也在互联网这种新媒介条件下变为双向模式。
二、受众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受众心理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样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从百姓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等物质需求方面来看,百姓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那么,人们下一步所追求的将是物质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影视作品之所以普遍被百姓所接受,正是因为百姓对属于精神需求层面的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影视作品可以使人们通过短时间的观赏就从影视作品中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鸣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身在精神层面上的某种需求,从而可以弥补现实生活及学习、工作中的诸多不如意与缺憾。所以,与其他获得精神层面满足的方式相比,影视作品具有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人们也更愿意选择这种可以直接获得精神满足的方式。
第二,技术的发展导致受众接受模式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也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使得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愈加丰富。移动终端技术不断进步,更是为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影视信息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传播载体。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相互融合,这一融合不仅是媒体形态的融合,也是一种传播手段的融合。受众不仅借助各种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选择影视信息,更是通过互联网参与其中,网络播放影视剧的弹幕功能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参与体现。所以,技术的发展带来受众接受模式变化的同时,更使受众视听心理发生了变化。
三、针对受众的心理变化我们的影视创作采取的主要策略
第一,符合受众的心理并不需要去迎合受众心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受众的观影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影视作品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是促使受众的观影心理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道理,人与人的审美存在差异,对影视作品类型的需求也因人而异。所以,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喜好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视作品未来的走势,但不可作为决定性条件发挥作用。影视作品创作者决不能因为观众热衷于某一题材的影视作品,就一味地只进行该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从而导致该题材影视作品泛滥,其他题材作品稀缺,造成严重的影视作品类型不平衡现象出现。
第二,创作要注重内涵,提升品质。影视作品的类型千变万化,却又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用视听语言在跟观众讲述一个故事。然而,有些影视作品却融入了一些与作品本身无关的其他元素,使得故事偏离了故事本身,丢失了原本的作品内涵,降低了作品的品质。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影视艺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要遵从于现实生活,多融入自身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又要将作品的内涵置于生活之上,从而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是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既能符合实际又能走入观众内心,只有这样的影視作品才能长久,才能获得大众的好评。
结语
在新媒介环境下,影视作品的受众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受众的接受模式等方面,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面对当下影视作品受众心理的各种变化,影视艺术创作者应该牢牢把握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特征、满足大部分受众需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 . 影视美学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仝美慧.电影受众接受的差异性[J].祖国,2019,06
关键词:新媒体环境;影视作品;受众心理
一部优秀的艺术作品之所以被称为典范,是因为它的创作符合时代发展潮流,展现了地域民族特色,能够满足当时社会环境下的受众心理需求。新媒体环境下的影视作品带有强烈的交互性。此时的观众是感知影视作品魅力的主体,也是对作品做出直接反映的主体,可见,影视作品的受众群体在受传播媒介影响的同时也作用于传播媒介。
一、新媒体环境下影视作品受众心理的主要表现
第一,受众心理需求发生了变化。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求分为五个层次,从下到上依次是生理上的需求、安全上的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尊重的需求、自我实现的需求。按照马斯诺的这个层次理论来说,人的需求是从物质需求到精神需求逐层递进的,当人们最基本的物质需求得到满足后,人们将产生新的需求,这种需求由低级向高级方向发展,直到自我实现需求得到满足。人们对影视艺术的需求建立在物质需求之上,属于精神层面的追求。在人们未能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之时,精神需求属于奢侈要求,非生活必需品,所以人们对其需求就极度低下。在人们能够满足自身物质需求之后,就会产生新的需求——精神需求,有需求就会有市场,此时,作为精神需求之一的影视艺术就会被更多的人选择。其实,在受众对影视艺术产生需求的过程中,对影视作品的类型需求也在不断变化,比如从最初的红色影视作品到后来的家庭题材影视作品,再到当下更加注重与个人的内心产生共鸣的个人情感影视作品。
第二,受众接受模式从被动接受到主动选择。在传统媒体的概念中,“受众”仅仅被简单地定义为信息传播的接收者,包括我们通常所说的报刊和书籍的读者、广播的听众、电影电视的观众、网民等。这一概念在新时代信息社会的背景下显然需要重新考量,受众面对的已经不再是“一个或是另一个单一的媒介渠道”,而是在新媒介条件下,根据自己的实际需求主动选择对自己有用的信息,从而自动忽略与自身需求无关的信息。以电视剧和电影为例,在传统媒体环境下,电视机和电影放映机是受众接受影视剧信息的唯一渠道和载体,影视剧的题材和内容于受众而言只能是被动接受,接受的时间和地点也无法自主选择;而在新媒介环境中,受众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利用各种载体选择自己想要观看的影视剧。简单地说,就是受众的选择渠道越来越广,而限制选择的因素越来越少。可见,受众对影视作品的接收模式由最初传统媒体条件下的被动接受变为新媒介环境下的主动选择,甚至是主动参与,原本的媒介单向模式也在互联网这种新媒介条件下变为双向模式。
二、受众心理变化的主要因素
第一,经济的发展促使受众心理需求发生变化。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国家的经济建设同样取得了非常快速的发展,其成效是显而易见的。在这样的经济发展背景下,从百姓的生理需求、安全需求、情感和归属的需求等物质需求方面来看,百姓的物质需求基本得到了满足。那么,人们下一步所追求的将是物质需求之上的精神需求。影视作品之所以普遍被百姓所接受,正是因为百姓对属于精神需求层面的文化生活的强烈需求。影视作品可以使人们通过短时间的观赏就从影视作品中找到自己情感的共鸣点,在一定程度上满足自身在精神层面上的某种需求,从而可以弥补现实生活及学习、工作中的诸多不如意与缺憾。所以,与其他获得精神层面满足的方式相比,影视作品具有自身的不可替代性,人们也更愿意选择这种可以直接获得精神满足的方式。
第二,技术的发展导致受众接受模式的变化。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带来的变化改变了传统媒体的生存环境,也打破了媒介的界限,使得受众接受信息的渠道变得愈加丰富。移动终端技术不断进步,更是为基于互联网传播的影视信息提供了强而有力的传播载体。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技术相互融合,这一融合不仅是媒体形态的融合,也是一种传播手段的融合。受众不仅借助各种移动终端在互联网上选择影视信息,更是通过互联网参与其中,网络播放影视剧的弹幕功能就是一个很明显的参与体现。所以,技术的发展带来受众接受模式变化的同时,更使受众视听心理发生了变化。
三、针对受众的心理变化我们的影视创作采取的主要策略
第一,符合受众的心理并不需要去迎合受众心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受众的观影心理是复杂多变的。影视作品传播媒介的发展变化是促使受众的观影心理变化的重要原因之一。同样的道理,人与人的审美存在差异,对影视作品类型的需求也因人而异。所以,观众对于影视作品的喜好程度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影视作品未来的走势,但不可作为决定性条件发挥作用。影视作品创作者决不能因为观众热衷于某一题材的影视作品,就一味地只进行该题材影视作品的创作,从而导致该题材影视作品泛滥,其他题材作品稀缺,造成严重的影视作品类型不平衡现象出现。
第二,创作要注重内涵,提升品质。影视作品的类型千变万化,却又万变不离其宗,无非就是用视听语言在跟观众讲述一个故事。然而,有些影视作品却融入了一些与作品本身无关的其他元素,使得故事偏离了故事本身,丢失了原本的作品内涵,降低了作品的品质。艺术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影视艺术创作者在进行艺术创作时,既要遵从于现实生活,多融入自身民族优秀的文化元素,又要将作品的内涵置于生活之上,从而提升影视作品的品质。一部好的影视作品就是在讲好故事的基础上既能符合实际又能走入观众内心,只有这样的影視作品才能长久,才能获得大众的好评。
结语
在新媒介环境下,影视作品的受众心理发生着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受众的心理需求和受众的接受模式等方面,产生这些变化的主要原因离不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面对当下影视作品受众心理的各种变化,影视艺术创作者应该牢牢把握正确的艺术创作方向,创作出更多符合时代特征、满足大部分受众需求、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优秀影视作品。
参考文献:
[1]彭吉象 . 影视美学 [M]. 北京 : 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9.
[2]仝美慧.电影受众接受的差异性[J].祖国,201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