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的学生一直感到校园生活枯燥乏味、严肃紧张有余,宽松和谐不足。这样沉闷的环境,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无疑是一种伤害。而美术教育则能发挥其不带强制性、功利性的特点,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塑造学生高尚的人格。并且美术教育的开展,比较简单易行,简单到一张纸一支笔或者仅仅是看展览、看画册都可以实施美术教育的功能。下面从美术欣赏和美术表现这两种艺术活动谈谈美术教育的作用。
首先,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情感带领作用”。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譬如那些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欣赏者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反之,色彩灰暗的画面却会让人郁闷哀愁。那些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画面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情绪自然被艺术作品所带领,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压力,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
其次,美术表现过程对于表现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圈画一些宣泄的字眼、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诚然,美术表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朱耷就是运用绘画进行情感宣泄的典型之一。他在明朝灭亡之后的极其痛苦无奈的日子里,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艺术表现,使心中压抑、无奈、不满与愤懑等情感宣泄出来。
2.运用美术教育自由表达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快乐、培养个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课堂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课程的安排应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受教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适应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
其次,重视自选活动,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高中新课程美术选修模块的开设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的。
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能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而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美术表现过程则是个人修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进行艺术表现,而并不是创作出像某大师那样的作品才是艺术表现。因此,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学生可以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和谐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3.通过美术活动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学生的意志力发展还处于不很完善,不很稳定的状态中,这就给美术教育中意志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美术教育可以从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确定从实际出发的奋斗目标。
其次,利用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品质。
再次,在意志力培养中要注意个别差异。
高中是学生在生理心理上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学习内容的加深,智力逐步达到了成人的水平,并且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然而很多学生在意志力上还是有一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
(1)对行动盲目的学生,给他们提出阶段性目标,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目的性、自觉性和责任心。
(2)对优柔寡断、冒险轻率的学生,应在绘画写生中指出问题,培养大胆果断、沉着耐心的品质。
(3)对自卑感强的学生,应给予鼓励,使用正面诱导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4)对软弱和胆怯的学生,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着重胆量、勇气的培养。
(5)对缺乏毅力、缺乏恒心的学生,应着重激发其坚韧不拔、顽强拚搏的精神。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担负着对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道”不仅仅是艺道,“业”也不仅仅是艺业,“惑”也不仅仅是对艺的思索与困惑。自古以来,学艺必先修身,美术教育应该充分运用它独特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努力促使学生情商及智商的双重提升,使学生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如微风细雨,渗透至人的心里、情感等各领域,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
首先,美术作品对欣赏者具有“情感带领作用”。美术作品的形式美感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譬如那些色彩灿烂鲜明、对比强烈的画面,能使欣赏者情绪高涨、精神振奋;色彩轻快、淡雅的画面,能使人轻松愉悦。反之,色彩灰暗的画面却会让人郁闷哀愁。那些生动、优美的画面线条或绘画形象,能够深深地吸引人、感染人,画面带给学生美的感受,情绪自然被艺术作品所带领,从而改善与调整人的情绪,消除和缓解外界社会及内在心理因素对人造成的压力,获得一种轻松、愉悦的心境。
其次,美术表现过程对于表现者来说具有“情感宣泄作用”。学习过心理学的人都会明白一种现象,那就是我们经常会在情绪烦躁的时候无意识地拿起笔,在纸上漫无目的地画一些杂乱的线条,或胡乱圈画一些宣泄的字眼、形象等等。这一行为具有明显的“宣泄作用”。“正确的宣泄”是健康人格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特别在当今快节奏的社会里,有一个合适的宣泄渠道是非常重要的。诚然,美术表现是提供个人宣泄非常好的方式之一,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朱耷就是运用绘画进行情感宣泄的典型之一。他在明朝灭亡之后的极其痛苦无奈的日子里,充分地利用了自己的艺术表现,使心中压抑、无奈、不满与愤懑等情感宣泄出来。
2.运用美术教育自由表达的特点,让学生体验快乐、培养个性和自信心,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课堂内容的选择应注重学生的个别差异,有利于发挥学生的最大潜能。课程的安排应以学生的兴趣、动机、需要为中心,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顾及受教对象的个别能力、兴趣、适应能力及可能遇到的困难,采取因材施教的教育。
其次,重视自选活动,在知识延伸的过程中培养实践能力。高中新课程美术选修模块的开设就是针对学生的不同需要设计的。
自信心对每个人的终身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自信心能帮助一个人逐渐建立人格魅力,拥有健康人生,走向成功。而美术活动是真正的自主活动,使学生不会受到挫折感的伤害。美术表现过程则是个人修养、思想与情感的表达过程。所以,应该让学生自由快乐地进行艺术表现,而并不是创作出像某大师那样的作品才是艺术表现。因此,通过艺术自由表达的作用,学生可以体验快乐、培养自信,塑造和谐的人格,促进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3.通过美术活动训练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中学生的意志力发展还处于不很完善,不很稳定的状态中,这就给美术教育中意志力的培养提供了机会。针对中学生的年龄特征,美术教育可以从多种渠道培养学生的意志力,帮助学生心理健康成长。
首先,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确定从实际出发的奋斗目标。
其次,利用集体性社会实践活动磨练意志品质。
再次,在意志力培养中要注意个别差异。
高中是学生在生理心理上趋于成熟的时期,这个时期由于学习内容的加深,智力逐步达到了成人的水平,并且具有鲜明的独立性和自觉性。然而很多学生在意志力上还是有一些欠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自觉性、果断性、自制力、坚韧性等。所以,在美术教育过程中要因材施教,对学生进行意志力培养。
(1)对行动盲目的学生,给他们提出阶段性目标,加强目的动机教育,培养目的性、自觉性和责任心。
(2)对优柔寡断、冒险轻率的学生,应在绘画写生中指出问题,培养大胆果断、沉着耐心的品质。
(3)对自卑感强的学生,应给予鼓励,使用正面诱导法,充分调动其积极性,增强自信心,提高自我调节能力。
(4)对软弱和胆怯的学生,多给他们表现自己的机会,着重胆量、勇气的培养。
(5)对缺乏毅力、缺乏恒心的学生,应着重激发其坚韧不拔、顽强拚搏的精神。
众所周知,美术教育与其他学科一样也担负着对学生实施“传道、授业、解惑”的任务。“道”不仅仅是艺道,“业”也不仅仅是艺业,“惑”也不仅仅是对艺的思索与困惑。自古以来,学艺必先修身,美术教育应该充分运用它独特的教育内容、灵活的教育方式、多渠道的教育途径,紧密结合时代,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努力促使学生情商及智商的双重提升,使学生获得接受美、排斥丑的心理定势和健康向上的审美意识。美术教育不仅能给人以美的享受,智的启迪,而且还给人以善的诱导。它如微风细雨,渗透至人的心里、情感等各领域,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钱初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M].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2007.
[2]林崇德.品德发展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