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是抽象性、逻辑学很强的一门学科。在实际教学中,我们会经常碰到这样的现象:有时老师提问后,学生一脸茫然,无从下手[有时老师虽然全力引导,学生却启而不发。其根源是教师没有从学生的思维状况出发,以自己的思维代替学生的思维,这样的教学效果自然不理想。因为孩子们的思维正处在由具体形象性转向抽象思维发展过渡阶段。因此,我们一线教师应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与学生的直观思维形象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动手操作正是引导学生在学习比较抽象的知识时需要的一座桥梁。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其形象、直观、具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深受广大数学教师的青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操作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操作中获取新知,在课堂中找到乐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认识周长》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这个概念。课堂中,我利用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并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蚂蚁沿着树叶边线走一圈的线路图以及课本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知道求周长其实就是绕这个图形四周走一圈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图形,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如文具盒、课本、课桌等,拓展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认识。这种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把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更具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才能对新知识理解深刻,更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本质的联系。
比如:《面积单位的认识》这节课,我先让学生亲自分别画出边长1厘米、边长1分米的两个正方形,然后把它们剪下来,比一比,认一认,让学生感悟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我提问:“你们在哪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手指甲、玉米粒、橡皮擦、钮扣、骰子、牙齿等。当我提到哪些物品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时,同学们有的环顾四周,有的摸着脑袋。忽然,一阵清脆的声音传过来:“老师,我发现了粉笔盒、电源插座、校徽”。我顺水推舟:“用你们手中的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量一量身边的物品。比如文具盒、课本、课桌等,好吗?”,这样,同学们学习的劲头更浓了。整堂课下来,他们意犹未尽,铃声响了,还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测量当中。
这节课给我感悟最深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课堂上的情景就像给他们插上翅膀,自由的遨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看着他们那笑眯眯的脸蛋,我知道,他们的收获一定不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操作在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口、脑并用的过程。
比如:《9+几》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摆小棒,利用凑十法,弄清9+几的算理。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好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就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兴致高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灵活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
动手操作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之一。因其形象、直观、具体,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能帮助学生进行数学问题的思考,能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而深受广大数学教师的青睐。
在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听让学生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亲自动手。在操作中学习和理解数学知识,这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利用小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恰当地进行动手操作,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从操作中获取新知,在课堂中找到乐趣,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比如《认识周长》这节课,我是这样设计的:由于学生是第一次接触“周长”这个词,只有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亲身体验等活动,在具体情境中理解周长这个概念。课堂中,我利用课件创设生动有趣的情景,呈现一只蚂蚁爬树叶边线的故事。吸引孩子们的注意力,让他们感知“一周”和“周长”这两个词语。并让学生用彩笔描出蚂蚁沿着树叶边线走一圈的线路图以及课本上的图形。进一步直观地感知周长,知道求周长其实就是绕这个图形四周走一圈的长度。紧接着让学生找身边的图形,说一说什么是它的周长,摸一摸它们的周长。如文具盒、课本、课桌等,拓展了学生对周长的感性认识。初步认识周长的意义,加深了对周长概念的认识。这种学习氛围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有利于把抽象知识变得更形象更具体
在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让他们在操作过程中自己去探索,去发现,才能对新知识理解深刻,更利于掌握知识的内在本质的联系。
比如:《面积单位的认识》这节课,我先让学生亲自分别画出边长1厘米、边长1分米的两个正方形,然后把它们剪下来,比一比,认一认,让学生感悟1平方厘米、1平方分米的大小,同学们的兴致很高。我提问:“你们在哪见过哪些物体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话音刚落,同学们七嘴八舌说开了——手指甲、玉米粒、橡皮擦、钮扣、骰子、牙齿等。当我提到哪些物品的面积接近1平方分米时,同学们有的环顾四周,有的摸着脑袋。忽然,一阵清脆的声音传过来:“老师,我发现了粉笔盒、电源插座、校徽”。我顺水推舟:“用你们手中的1平方厘米和1平方分米量一量身边的物品。比如文具盒、课本、课桌等,好吗?”,这样,同学们学习的劲头更浓了。整堂课下来,他们意犹未尽,铃声响了,还沉浸在浓厚的学习测量当中。
这节课给我感悟最深的是:通过学生的亲自动手,充分发挥了孩子们的想象力,课堂上的情景就像给他们插上翅膀,自由的遨翔在知识的海洋里。看着他们那笑眯眯的脸蛋,我知道,他们的收获一定不小!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俗话说:“眼过千遍,不如手过一遍”。动手操作在教学中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在课堂上动手操作,是一个手、口、脑并用的过程。
比如:《9+几》这节课,我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动手摆小棒,利用凑十法,弄清9+几的算理。使他们对数学产生好感,感受到数学其实就在我们身边。我们身边的许多实际问题就是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这样的教学模式,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能使学生对学习兴致高涨。多种感官同时参与,师生乐在其中。
总之,在小学数学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恰当、灵活地让学生动手操作,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体验到学习数学的兴趣,使课堂教学演绎出不曾预约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