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学科,如何教好这门学科呢?笔者认为,应该首先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 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到进步和发展。
二、 准确合理的把握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去理解把握目标。刻画这些目标的词语一般有: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
三、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托尔曼S—O—R理论告诉我们,在知识的输入(S)到知识的输出及能力的转化(R)的链条上,大脑(O)是关键的“中介”变量。没有思考,就不能输出新知识,也就不可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推导出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古语曰:“授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就是引导”,“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去发现真理”。布鲁姆掌握学习策略也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教师时刻不忘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比如:教给学生如何记忆、如何预习、如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等方法。
五、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孔子强调启发应从学生的学习心态出发,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能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关键时刻“开其意”,使学生开窍,在学生考虑总是到了成熟的地步又苦于无法表达的关头,诱其达“其辞”,给以恰当点拨,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可见,只有在学生处于愤悱心理状态时,启发诱发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疑易引起学生定向的探究反射,其思维活动也应运而生。因此,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积极动脑思维。例如,一们教师在上加法结合律时说:“教学家高斯小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题:许多同学算了很久,都没能算出来,而高斯一下子就算出来了,你们知道高斯是怎样算了吗?今天学了加法结合律后,大家就知道了”这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思维活动十分活跃。
七、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二是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寓教于乐;三是要开展好数学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八、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协调作用的,二者之间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一)兴趣要作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人如果对某事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一定会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达到目标。因此,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法和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情感因素对达成教学目标,教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感因素,倾注师爱,<莲 山~课件 >与学生共同创设情感交融的教学的氛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压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智力活动的水平大大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好小学数学并非易事,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认真研究以上几个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好小学数学也是办得到的。
一、 树立新的数学教学观念
传统的教学观认为,教学就是“教师把知识和技能传授给学生的过程”。新的教学观强调“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着、合作者”。新的教学观认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以关注学生的个体知识和生活经验为前提的,生动活泼的,主动地,富有个性的活动过程,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和应用的过程,使学生获得对数学理解的同时,在思维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到进步和发展。
二、 准确合理的把握教学目标
数学课程目标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去理解把握目标。刻画这些目标的词语一般有:了解、认识、理解、掌握、灵活应用、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等。
三、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托尔曼S—O—R理论告诉我们,在知识的输入(S)到知识的输出及能力的转化(R)的链条上,大脑(O)是关键的“中介”变量。没有思考,就不能输出新知识,也就不可能使知识转化为能力。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比较、分析、综合,在感性材料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对于与旧知识联系紧密的新知识,可以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推导出来。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逐步培养学生认真思考的习惯。
四、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
古语曰:“授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说:“教育就是引导”,“它不是奉送真理,而是教人去发现真理”。布鲁姆掌握学习策略也指出:“学会如何学习比学会什么更重要”。数学教学中教师时刻不忘教给学生的学习方法,重视对学生的学法指导。比如:教给学生如何记忆、如何预习、如何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等方法。
五、贯彻“启发式”教学原则
教与学是师生的双边活动,教师在教学中能否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是教学能否成功的关键。孔子强调启发应从学生的学习心态出发,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能三隅反,则不复也”。朱熹认为“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在关键时刻“开其意”,使学生开窍,在学生考虑总是到了成熟的地步又苦于无法表达的关头,诱其达“其辞”,给以恰当点拨,学生就会茅塞顿开,豁然贯通,可见,只有在学生处于愤悱心理状态时,启发诱发最有利于调动学生思维活动的积极性。
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启发诱导的核心是启发诱导学生的思维,培养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精心创设问题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有疑易引起学生定向的探究反射,其思维活动也应运而生。因此,数学教师应精心设计有趣的问题情境,促进学积极动脑思维。例如,一们教师在上加法结合律时说:“教学家高斯小时候,教师在黑板上出了这样一道题:许多同学算了很久,都没能算出来,而高斯一下子就算出来了,你们知道高斯是怎样算了吗?今天学了加法结合律后,大家就知道了”这节课学生都沉浸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之中,思维活动十分活跃。
七、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实践活动是思维的基础。根据小学生好动的特点,一是要充分利用和创造条件,引导学生通过对物体、模型的观察、测量、拼摆、画图、制作、实验等活动,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二是要精心设计数学活动课,寓教于乐;三是要开展好数学课外活动,课外活动要形式多样、生动活泼,这样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才能得到很好地发展。
八、注重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学生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其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是协调作用的,二者之间密切配合,互相促进,在数学教学中要把培养学生的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有机地统一于教学过程中,非智力因素包括的内容很多,但重要的是以下两点:
(一)兴趣要作为非智力因素培养的重要。“兴趣是我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或爱好某种活动的倾向,这种倾向是和一定的情感联系着的”。一个人如果对某事发生了浓厚兴趣,他一定会不畏艰难、锲而不舍地去追求,去达到目标。因此,有人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教学中,教师要运用恰当的教法和手段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二)情感因素对达成教学目标,教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所产生的积极效果应予以高度重视。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中的各种情感因素,倾注师爱,<莲 山~课件 >与学生共同创设情感交融的教学的氛围,这样不但可以减轻学生对学习的心理压力,而且会使学生的思维积极活跃,智力活动的水平大大提高,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益。
教好小学数学并非易事,但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遵循教学规律,认真研究以上几个问题,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教好小学数学也是办得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