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破课堂沉默 提高教学效果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t123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学是一种双向性的信息交互的思维活动,教师只有创造优越的教学情景,真正以学生为主体,才能有教学同步、思维同频、教学相长的新局面出现,思维的深刻性、广阔性、灵活性等思维品质的培养才能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也只有这样,学生的素质才能不断地得到提高。
  随着素质教育的推行,中学教育正在发生一场深刻的变革,作为传授知识的主要阵地——课堂教学,也在这场变革中迎来了崭新的时代。由于新时代不仅要求我们要有一定的知识,更要求人们有生存、学习、创造的能力,所以课堂教学必须摒弃以往传统教育中不合理的成份,给学生创造一个宽松的氛围,解放他们的大脑、双手,让他们生动活泼地学习,这成为时代的必然。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为了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就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新挑战,笔者认为:必须打破课堂沉默,才能提高教学效果。
  我们常听老师埋怨现在的学生“很闷气,很死板”。那么中学生为什么在课堂上畏首畏尾,闭口不言,保持“课堂沉默”呢?探究一下我们的教育方式,就不难回答。
  
  1 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是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之一
  在我国权威性的师生关系既有悠久的历史,又有其丰厚的文化土壤,我国传统文化中存在一种尊卑有序的等级关系,这种关系带来的负面作用,就是给学生套上了精神枷锁。在课堂上学生不敢寻求独立性,不敢向教师提出冒失的问题而打破课堂教学的平静、顺利发展的局面,尤其是当所问问题是老师精心备课所不包括的,这样就会破坏教师的形象。在权威性的老师眼里,多动、好问、好找岔的学生不是理想的好学生;而顺从协作,守纪律,与老师配合好好听课才是好学生。由于学生的年龄特点,怕给老师留下“坏”印象,因而就很少或干脆不再发问。
  
  2 讲授教学法仍是主要教学方式是形式“课堂沉默”的又一原因
  尽管现代教学手段已逐渐进入教室,但老师的讲述仍占了上课时间的大部分,也就是说,学生在一堂课中用三分之二的时间在听,而不是在讨论、在练习、在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学生的嘴巴被无形地封住了,学生的手被无形地捆住了,而老师企图通过所有的讲解传授给学生一切知识,这种填鸭式的教育方式只能使更多的学生等待教师的喂养,他们没有学会使用头脑去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所以往往老师问学生是否有问题时,学生常常很茫然。这种课就好比是一种无盐、无味的白开水,学生没有从中体验到“酸、甜、苦、辣”,也没有体验到“失败、成功”的痛苦与喜悦,全心全意所掌握的公式,法则都是背会的、听会的,因而他们不能灵活运用,举一反三,更不会具有创造力。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变得懒动脑、懒动手,将学习的主动性变成了对老师的依赖性,而教师也叫苦不迭,觉得道道题都讲过,为什么学生仍不会做?殊不知,大家都走入了误区。
  
  3 学生课堂中的挫败体验
  黑格尔说:“教师是学生心目中的‘权威人物’,是儿童心目中最神圣的偶像”。学生都有向师性,都渴望得到老师的依赖与表扬,尤其是中等生和后进生,更渴望老师的理解和帮助,如果我们只关注成绩优秀的学生,而对于那些成绩稍差但勇于举手响应老师提问的学生与答错问题的学生只给予他们以冷眼或斥责,那么学生的自尊心不仅会受到伤害,而且学生有了这种挫败的体验,久之,举手回答问题得到不到关注者就会无视教师的讲课而忙于他事,不再举手,课堂就渐渐变成了优生的课堂,后进生就成了优生的陪衬。在这种课堂氛围中,教学效果肯定不好,既不利于大面积提高教育质量,而且还与素质教育的最终目的相违背。沉默的课堂弊病太大,不适合现代教育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将“沉默”打破,让学生的各方面活跃起来,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根据笔者的教学实践经验,对打破课堂沉默,提高课堂效果有以下几点浅显的看法:
  
  1 教师必须更新观念
  积极高效的教学过程不应只是一个“授予—吸收”的单向过程,这是建构主义教学观与学习观的一种认知,学生的知识学习是以自己已有的结构为基础的主动建构的过程,教学的重心不应在传统的“教”,而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应是一个授予者或高高在上的评判者,而是要做好一个“学习共同体”的组织者或参与者,让学生积极主动“开口说,动手做”。
  
  2 改变传统的课堂组织,增强每个学生在课堂上有效的主动活动时间
  沉默的课堂有害无益,那么一堂课40分钟,教师如何才能把重要的、成段的课堂时间既用于学生的主动活动,又教完课程的全部内容呢?我认为,教师应根据所教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方式,不要把教学过程总是划为固定的几块来进行——复习旧知识、讲授新知识、巩固应用、布置作业等,尽管这样划分简单易行,但长期如此,必然压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回到传统的教学模式上去,最终成为教育改革的绊脚石。
  
  3 建立民主型的师生关系是打破课堂沉默的有效途径
  民主型的师生关系可以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友好的氛围,使学生有一种安全感,降低他们的过度焦虑,特别对于中等生和后进生,更要给他们表达自己观点的机会。只有民主的课堂气氛,才有利于学生的智力及心理的健康发展,才有利于培养他们良好的个性品质和学习习惯,才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
其他文献
现在的孩子面临太多的外界诱惑,有趣的、滑稽的、可爱的、惊险的……在孩子们看来,外面的世界比学校更精彩。虽然我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我们的目标更多的是追求分数,一味地要求更会让孩子厌倦学习。因此,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关键问题,没有兴趣,还追求什么教育成效呢?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能时刻关注这些细节,相信它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期刊
十指弹琴已是很复杂、很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但作为教师,我们要拨动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孩子们的心灵琴弦,所需要的“指法”就更为复杂多样,更为不易。一个真正懂得师爱的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即他是一位深沉似海的严父;又是一位耐心细致的慈母;是指点迷津的兄长,又是交心换心的朋友;他还应该是一位对学生“病情”了如指掌、能及时“对症下药”的合格医生。我们要达到这种境界与具备这种能力,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素
期刊
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是如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弄懂当堂课的内容,并使不同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老师们面对“差生”或程度较低的班级时,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教学针对性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受到压抑,显然教学
期刊
1 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1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
期刊
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之一,那么什么是“小康”呢?  “小康”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全诗意为人民也太辛劳了啊,该让他们稍稍休养了;爱护京城的老百姓吧,以此安抚边境四方。《礼记·礼运》篇指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之统治时代,“是谓小康”。《左传·召公十八年》及《孔子家
期刊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通用技术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正因为通用技术课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以学生手脑并用的创新教育操作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使通用技术课在创新教育中相对其他学科具有独特作用。  通用技术课是针对当前学生的缺失而设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立足于实践、敢于创新”为特色。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
期刊
所谓的人文资源是指当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是有利于德育教学和德育目标实现的各种可利用的因素,它包括书本,音像、网络、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注重在道德的“理论传输”和“单项的说教”上下功夫做文章,而忽视社 会实践,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单一,手段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学生普遍感到乏味,其最终结果是事与愿违,教学效率低下,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水过地皮湿,根本不能入脑
期刊
【摘要】空间轨迹问题打破了传统同类题型的界限,它把轨迹放在空间内讨论,因此学生比较陌生。其实此类问题只不过是“纸老虎”,它们起点看似很高,落脚点其实很低,可以合理地转化到学生熟悉的平面轨迹问题来探求。笔者就以此文来浅析如何有效转化。  【关键词】转化;几何性质;向量;特殊点    伴随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近几年高考试题,设置了一些开放题,它具有新颖性、综合性。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试题是当今高考命题的
期刊
1 前言  随着现代足球比赛的对抗越来越激烈,防守战术受到各国的特别重视,普遍采用紧逼盯人,而且拼抢凶猛,围抢、铲断的次数激增,防守中因不得已破坏球而造成的角球次数随之增多。因此,如何利用角球破门得分成为足球运动重点解决的问题之一,本文就这一问题进行探讨分析,并从中找出一些规律,以利于培养运动员在激烈的比赛中捕获战机的能力。    2 角球在比赛中的重要性  2.1 角球增加了防守的难度  角球可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