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空间图形为背景的轨迹问题的探求

来源 :新课程改革与实践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binjwj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空间轨迹问题打破了传统同类题型的界限,它把轨迹放在空间内讨论,因此学生比较陌生。其实此类问题只不过是“纸老虎”,它们起点看似很高,落脚点其实很低,可以合理地转化到学生熟悉的平面轨迹问题来探求。笔者就以此文来浅析如何有效转化。
  【关键词】转化;几何性质;向量;特殊点
  
  伴随新课程的不断深入,近几年高考试题,设置了一些开放题,它具有新颖性、综合性。在知识网络交汇处设计试题是当今高考命题的一个方向,空间轨迹问题正是在这种背景下“闪亮登场”。这类题目已突破传统的筐筐,涵盖的知识点多,抽象性强,学生求解起来颇感困难,造成得分率偏低,令人惋惜。本文通过几道典型例题的分析,寻求空间轨迹问题的探求方法。
  
  1 分析动点满足的几何性质
  通过设轨迹上任意一点,根据条件求出动点的某些特征,再类比已学过的曲线的定义和性质,寻求突破。
  1.1 利用线面垂直关系
  【例1】正方体ABCD-A1B1C1D1中,点P在侧面BCC1B1上运动,在运动过程中,保持AP⊥BD1,则动点P的轨迹是( )
  A.线段B1C
  B.线段BC1
  C.BB1中点与CC1中点连成的线段
  D.BC中点与B1C1中点连成的线段
  分析:因为AP在运动中要与BD1保持垂直,所以转化为求AP运动所形成的面与BD1垂直,易证BD1⊥面AB1C,答案就是面AB1C与面BCC1B1的交线,故选A。
  1.2 联想圆的定义
  【例2】如图△PAB所在的平面α和四边形ABCD所在的平面β垂直,且AD⊥α,BC⊥α,AD=4,BC=8,AB=6,∠APD=∠CPB,则点P在平面α内的轨迹是( )
  A.圆的一部分
  B.椭圆的一部分
  C.双曲线的一部分
  D.抛物线的一部分
  解:∵AD⊥α,BC⊥α,∴AD//BC且∠CPB=DAP=90°,又∠CPB=∠APD,故Rt△CBP□Rt△DAP,由PAPB=ADBC=48=12在平面PAB内,设立以AB所在直线为X轴,AB的中点为坐标原点的平面直角坐标系。设P(x,y)则(x+3)2+y2(x-3)2+y2=12,化简得x2+y2+10x+9=0,注意到点P不在直线AB上,故除掉y≠0选A。
  1.3 联想抛物线的定义
  【例3】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侧面ABB1A1内有一点P到直线AB与到直线B1C1的距离相等,则动点P所在曲线的形状为( )
  A.直线
  B.双曲线
  C.抛物线
   D.圆
  分析:因为B1C1垂直于平面ABB1A1,所以PB1为点P到直线B1C1的距离,于是问题转化为在平面ABB1A1内,点P到定点B1的距离与点P到定直线AB的距离相等。故根据抛物线的定义,可知是答案C。
  1.4 联想球面的定义
  【例4】如图,已知正方形ABCD-A1B1C1D的棱长为2,长为2的线段MN的一个端点M在棱DD1上运动,点N在底面ABCD上运动,则MN中点的轨迹的面积是( )
  A.4π
  B.π
  C.2π
  D.π2
  分析:充分利用MN的长度不变,△MND是直角三角形,P点为斜边MN的中点,因此DP=12MN=1。故P点的轨迹是以D为圆心,1为半径的球面位于正方体内的部分,因为要算具体面积,就必须求出几何体是球的哪些部分。分析可得,点P和棱AD、DC、DD1均交于各自的中点,即三条半径两两垂直,该部分球面与正方体围成的几何体是球的八分之一,故选D。
  
  2 利用向量工具
  按立体几何的传统方法几乎无从下手时,恰当的运用向量,有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工夫之感。
  【例5】一定长线段AB的两个端点A、B沿互相垂直的两条异面直线m、n运动,求它的中点的轨迹。
  分析:由MN为m、n、的公垂线段,则MN与m、n两两垂直。如图,以N点为原点,直线n为x轴,直线NM为z轴,以过点N所作直线m的平行线为y轴,建立空间直角坐标系。
  设MN=c,A(0,a,c),B(b,0,0),则AB=a2+b2+c2,得P点坐标为b2,a2,c2,其中横坐标和纵坐标为变量,竖坐标为常量。因此P点必在MN的垂直平分面上,取MN的中点O,则O0,0,c2 OP=b22+a22
  =b22+a22+c22-c22
  =12(b2+a2+c2)-c2
  =12AB2-NM2
  所以P点在以O为圆心,12AB2-NM2为半径的圆上。故P点的轨迹是把MN垂直平分的一个平面上的一个圆。
  
  3 利用特殊点定位
  把问题的形式先推向特殊化,归纳出结论,然后证明特殊化的结论适合一般情况,即先猜想后证明的方法。
  【例6】如图所示,在三棱锥A-BCD中,P为CD的中点,动点M在侧面ABD上运动,且保持PM∥平面ABC。求动点M的轨迹。
  分析:先寻求它的特殊位置。当点M在BD边上时,由PM∥平面ABC可得PM∥BC,此时点M是BD边的中点Q。当动点M在AD边上时,同理可得PM∥AC,此时点M是AD边的中点R。于是猜想动点M的轨迹为中位线RQ。实际上此题就转化为证明面PRQ//面ABC,由PM面PQR得PM//面ABC故命题得证。
  探求空间轨迹问题,要善于把立体几何问题转化到平面上,再联合运用平面几何、立体几何、空间向量、解析几何等知识去求解,实现立体几何到平面几何和平面解析几何的过渡。以上是笔者在处理此类问题教学中的几种方法,愿与各位同仁共同探讨。
  
  “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其他文献
朱永新说过:“从总体上说,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要目的已经不是学以致用,而在于学习知识的过程本身,在于通过学习而成为一个聪明的人,文明的人,有高尚精神生活的人。”也就是说,教育的本质在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但纵观我们的教育现状,却往往只注重对学生知识和技能的传授,缺乏对生命的关怀、对精神的烛照。因此使教育由一种基于信念的崇高行为,变成了一种单纯的技术行为,恰恰忘记了教育的最重要的本质使命是促进人的精神健康
期刊
长期以来,现行的中学政治课教学仍然处在以升学为目的的僵化教学轨道上。上课教师讲空道理,交待知识要点,复习时学生背要点,考试时力争一字不差地答要点。学生通过政治课学习得到的只是一些教条,不知道它们在现实中有什么用,如何用,甚至觉得它们和现实是相矛盾的,是无用的东西,从而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所以我认为,在政治课教学中,围绕教材中心内容,适当拓宽知识,开阔视野,引用事例、时政、典故、俗语等进行教学,
期刊
现在的孩子面临太多的外界诱惑,有趣的、滑稽的、可爱的、惊险的……在孩子们看来,外面的世界比学校更精彩。虽然我们都十分重视孩子的学习,但是我们的目标更多的是追求分数,一味地要求更会让孩子厌倦学习。因此,我认为培养孩子的学习兴趣,这是我们当前教育的关键问题,没有兴趣,还追求什么教育成效呢?教育教学中的一些细节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学效果。如果我们能时刻关注这些细节,相信它会让我们的教育事半功倍。     
期刊
十指弹琴已是很复杂、很难掌握的一种技巧,但作为教师,我们要拨动性格各异的活生生的孩子们的心灵琴弦,所需要的“指法”就更为复杂多样,更为不易。一个真正懂得师爱的教师往往“身兼多职”,即他是一位深沉似海的严父;又是一位耐心细致的慈母;是指点迷津的兄长,又是交心换心的朋友;他还应该是一位对学生“病情”了如指掌、能及时“对症下药”的合格医生。我们要达到这种境界与具备这种能力,除了要有良好的思想品质、道德素
期刊
第一步:取材分析  正确取材是实验成功的第一步。有的学生实验失败的原因,往往是取材不正确而引起的,因而在实验分析时,要首先考虑取材是否正确。例如,实验一“观察植物细胞的有丝分裂”(以下简称“实验一”)中,准确切取洋葱根尖生长点部位,是实验成功的前提。一些学生制成的装片中往往看不到或看到很少的分裂相细胞,就是因为切取部位正确导致的,即没有选准根尖的生长点部位。实验二“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和复原”(
期刊
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应是如何在课堂教学时间内,让学生学会弄懂当堂课的内容,并使不同学生提高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结合,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必须研究学生,了解学生,深入进行学情分析。在实际教学中,一个不容忽视的事实是:当老师们面对“差生”或程度较低的班级时,不能深入了解学生,教学针对性低,学生课堂学习的主体性受到压抑,显然教学
期刊
1 使用学具,有助于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发展  1.1 学具的使用,能促使学生自己发现、理解抽象的数学知识,培养学生的探索能力  探索是人类认识客观世界的精神条件。实践表明:当代的小学生由于处在信息时代,他们知识视野较宽,具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尝试、探索去发现、理解和掌握一些数学知识,由此培养勤于思考和勇于探索的精神。如:长方体体积和长、宽、高的关系比较抽象,让学生从操作12个小木
期刊
我国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是伟大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伟大成就之一,那么什么是“小康”呢?  “小康”一词最早出于《诗经·大雅·民劳》:“民亦劳止,汔可小康。惠此中国,以绥四方。” 全诗意为人民也太辛劳了啊,该让他们稍稍休养了;爱护京城的老百姓吧,以此安抚边境四方。《礼记·礼运》篇指出禹、汤、文、武、成王、周公“此六君子者”之统治时代,“是谓小康”。《左传·召公十八年》及《孔子家
期刊
新一轮高中课程改革中的通用技术课是实践性极强的课程,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方面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也正因为通用技术课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和以学生手脑并用的创新教育操作性学习为主的教学方法,使通用技术课在创新教育中相对其他学科具有独特作用。  通用技术课是针对当前学生的缺失而设定的一门基础课程,它以“立足于实践、敢于创新”为特色。在技术教学活动中,学生在亲历产生需求、构思方案、表达交流
期刊
所谓的人文资源是指当今人类社会各种文化现象,是有利于德育教学和德育目标实现的各种可利用的因素,它包括书本,音像、网络、历史文化遗迹、自然环境等各种因素。传统的德育教学往往注重在道德的“理论传输”和“单项的说教”上下功夫做文章,而忽视社 会实践,忽视理论联系实际,形式单一,手段陈旧,很难引起学生的兴趣,甚至学生普遍感到乏味,其最终结果是事与愿违,教学效率低下,知识对学生来讲是水过地皮湿,根本不能入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