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 观察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方法 将本院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0例纳入本研究,均接受康复治疗和护理。对比康复护理前后神经功能缺损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变化。结果 与康复护理前对比,我们发现康复护理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结论 康复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有利。
关键词: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脑梗死后患者多遗留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对其身心均造成巨大的伤害,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观察了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0例纳入本研究,年龄45岁~78岁,平均年龄(58.71±10.24)岁;体重54kg~88kg,平均体重(64.58±11.72)kg;病程2个月~6个月,平均病程(3.45±1.02)个月;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26例。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经颅脑CT、MRI证实,不伴有失语、痴呆等伴随症状,并剔除精神病史、智力障碍、认知障碍者。
1.2护理方法
首先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并介绍康复效果好的病例以增强患者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指导患者良姿摆放,尽量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保持患肢各关节处于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每隔2h变换1次体位。帮助患者进行患侧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上肢肩关节屈曲、外展、内外旋转、前臂旋前、旋后、指掌关节屈曲、伸展等;下肢髋关节外展、内旋、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足趾关节屈伸等。每一动作10min/次,5次/d。鼓励患者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被动运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按摩患肢肌肉,以刺激运动、感觉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回流[1]。
指导患者床上练习翻身、桥式运动等,将下肢抬离床面,逐渐增加下肢抬离床面的时间。采用健身球训练手指功能。在助行器辅助下进行站立训练、步行训练,训练患侧肢体的平衡。逐步过渡至独立步行,当患者在平地步行平稳后开始上下台阶训练。帮助患者练习提放物件、穿脱衣服、梳头、洗脸、如厕、洗漱等日常生活能力,鼓励其进行力所能及的自我照顾活动。鼓励患者克服疼痛,坚持完成康复训练[2]。
1.3评价指标
1.3.1神经功能缺损评价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包括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提问、意识水平指令、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等。NIHSS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Barthel指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与康复护理前对比,我们发现康复护理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康复护理前后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x±s)
n=80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
康复护理前 21.62±5.76 56.47±8.36
康复护理后 9.34±2.85* 89.75±5.58*
注:与康复护理前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脑梗死引起的死亡率已大大下降,但存活的患者往往遗留肢体功能障碍,使其生存质量下降。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的建立,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通过功能锻炼可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患者自理能力,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有利。
参考文献
[1]邓敏玲.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8):134~135.
[2]张桂芳,王艳.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20~121.
作者简介:龚红 (出生 1970年5月), 民族: 汉族籍贯:江苏启东
学历:大专,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专业):护理
关键词:脑梗死;肢体功能障碍;康复护理
脑梗死后患者多遗留一侧肢体功能障碍,对其身心均造成巨大的伤害,早期进行康复治疗有助于帮助患者减少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患者肢体功能,对提高患者的生存治疗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观察了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康复护理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将本院2012年4月至2013年3月收治的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80例纳入本研究,年龄45岁~78岁,平均年龄(58.71±10.24)岁;体重54kg~88kg,平均体重(64.58±11.72)kg;病程2个月~6个月,平均病程(3.45±1.02)个月;其中男性患者54例,女性患者26例。
所有患者均为首次发病,经颅脑CT、MRI证实,不伴有失语、痴呆等伴随症状,并剔除精神病史、智力障碍、认知障碍者。
1.2护理方法
首先与患者沟通交流,对其进行心理评估,针对患者抑郁、焦虑、恐惧、悲观等不良情绪进行心理疏导,使患者认识到康复治疗的重要性,并介绍康复效果好的病例以增强患者康复信心,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
指导患者良姿摆放,尽量取仰卧位或健侧卧位,保持患肢各关节处于功能位,预防关节挛缩。每隔2h变换1次体位。帮助患者进行患侧关节的被动运动,包括上肢肩关节屈曲、外展、内外旋转、前臂旋前、旋后、指掌关节屈曲、伸展等;下肢髋关节外展、内旋、膝关节屈曲、伸展、踝关节背屈、足趾关节屈伸等。每一动作10min/次,5次/d。鼓励患者以健肢带动患肢进行被动运动,活动顺序由大关节到小关节,幅度由小到大。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按摩患肢肌肉,以刺激运动、感觉神经,促进血液、淋巴回流[1]。
指导患者床上练习翻身、桥式运动等,将下肢抬离床面,逐渐增加下肢抬离床面的时间。采用健身球训练手指功能。在助行器辅助下进行站立训练、步行训练,训练患侧肢体的平衡。逐步过渡至独立步行,当患者在平地步行平稳后开始上下台阶训练。帮助患者练习提放物件、穿脱衣服、梳头、洗脸、如厕、洗漱等日常生活能力,鼓励其进行力所能及的自我照顾活动。鼓励患者克服疼痛,坚持完成康复训练[2]。
1.3评价指标
1.3.1神经功能缺损评价
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价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包括意识水平、意识水平提问、意识水平指令、凝视、视野、面瘫、上肢运动、下肢运动、共济失调、感觉、语言、构音障碍、忽视症等。NIHSS评分越高,表示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越严重。
1.3.2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价
采用Barthel指数评价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包括进食、洗澡、修饰、穿衣、大小便控制、用厕、床椅转移、平地行走、上下楼梯等10项内容。Barthel指数越高,表示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越好。
1.4数据处理
本次研究中所涉及的有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统计学软件,数据处理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时认为组间差异结果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与康复护理前对比,我们发现康复护理后患者NIHSS评分明显下降,Barthel指数明显上升,差异经统计学分析后认为有意义(P<0.05)。详细数据如表1所示。
表1康复护理前后患者NIHSS评分、Barthel指数比较(`x±s)
n=80 NIHSS评分 Barthel指数
康复护理前 21.62±5.76 56.47±8.36
康复护理后 9.34±2.85* 89.75±5.58*
注:与康复护理前比较,*代表P<0.05
3.讨论
近年来随着医学技术的飞速发展,脑梗死引起的死亡率已大大下降,但存活的患者往往遗留肢体功能障碍,使其生存质量下降。康复治疗可促进患肢血液循环,促进神经侧支循环的建立,发挥中枢神经系统的代偿作用。通过功能锻炼可预防患肢肌肉萎缩、关节僵硬,促进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日常生活能力训练可患者自理能力,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康复治疗和护理有助于改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对脑梗死后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预后有利。
参考文献
[1]邓敏玲.康复护理对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肢体功能障碍的效果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8):134~135.
[2]张桂芳,王艳.脑梗死致肢体功能障碍的早期康复护理[J].中国医药导报,2010,7(1):120~121.
作者简介:龚红 (出生 1970年5月), 民族: 汉族籍贯:江苏启东
学历:大专,职称:主管护师,研究方向(专业):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