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本文介绍了“知沟”理论提出的历史背景及产生的原因,提出了图书馆对消除“知沟”应采取的措施。
[关键词]“知沟” 图书馆 责任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466-01
一、“知沟”理论假设的提出及背景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贫穷与富裕阶层的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日益引起关注,美国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作和播放儿童教育电视片《芝麻街》,以期借力于电视传播,使儿童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但结果是,《芝麻街》的确让家庭贫困儿童学到了比以前更多的知识,但经济条件好的儿童获益更大,知沟在不断变宽。针对这一现象,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ienor)、多诺霍(Donohue)、奥里恩(Olien)率先进行研究,1970 年,他们在一篇题为《大众传播的流动与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沟”假说。这一理论假说的具体阐述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
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知沟”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传播学,社会学学者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宣布了“经济发展和传媒业发展,信息量增大会使得不同层次的人们接受信息更平等”的观点的错误性。经过研究,“知沟”理论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结构。从结构方面说,“知沟”被分为宏观(社区,社会,国家层面)和个人(个人的主观意识)两个大的层面。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经济状况(social economic status,S.E.S)直接決定了“知沟”在不同的S.E.S群体中的存在性。而在相同的S.E.S群体中,个人层面的“知沟”现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具体一点,就是个人接受信息的主观动机(积极性)决定了“知沟”的存在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财富。信息社会产生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这正如物质上的富有者与贫困者一样。信息贫困者由于获得信息及知识的短缺,以致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信息富有者,最终将沦为物质贫困者。这正是我们关注信息社会中“知沟”现象最重要的原因。“知沟”理论试图回答信息社会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即: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随着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成本与费用的降低,收入低的阶层也逐渐获得接入互联网的机会。 但是,由于教育程度、人际交往圈、兴趣品味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别,他们与富裕阶层对信息的选择、 理解等处理能力又有所不同。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如果不能掌握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那么,即使拥有接入条件,“数字鸿沟”也会进一步扩大。
二、图书馆消除“知沟”措施
“知沟”的无限制扩大会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构成一种威胁,会导致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甚至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机构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储存的仓库,是文献信息的枢纽中心,是人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在知识输送上有资源、人才、地理优势,图书馆对消除“知沟”应有所担当,在对信息贫困者援助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因此,我们从图书馆角度来审视“知沟”的应对策略,对我国全民素质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1. 首先是要尊重人格,平等地对待信息贫困者。信息贫困者只是在经济、权力和机会方面有欠缺的人群,他们同样是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因此,图书馆在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服务时首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对待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而不把贫穷、残疾当成罪恶,不歧视弱势群体,更不能怀着救世主或“健全人”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他们。也就是说在信息服务方面不是忽视而是更加重视信息贫困者的信息需求活动。现代社会公平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并被看作先进社会制度的首选价值。知识公平也成为了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服务同时也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二者不可偏废,或者顾此失彼。
2. 加强图书文献宣传,提高选择和鉴赏能力。图书文献宣传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贫困者了解馆藏,利用馆藏,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正面引导,讲究阅读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信息贫困者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要根据信息贫困者特点,结合图书馆实际,充分利用报纸、广播、有线电视、橱窗、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全方位地对他们的信息需求提供直接的帮助,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4.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馆员不仅能做到为每个人都可得到他或她所需要的书,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为每本书寻找到它的读者。
5. 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读者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中不断获知,以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知沟”。
6.开展免费咨询服务及定向服务。
一方面,图书馆要设立咨询馆员,指导信息贫困者利用图书馆技术设备,采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充分利用馆藏及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开辟法律、政策、就业、心理等方面新的咨询业务,帮助信息贫困者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避免他们决策时做出错误的决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些问题可能图书馆无法解决,但至少可以告诉他们到何处可得到帮助。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应为本地区弱势个体,提供“结对子”、“一帮一”的知识服务。这种定向服务极具针对性,不仅能帮助扶助对象,而且能产生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2]。
7. 通过联合资源共享,弥补本馆资源不足,多途径满足信息贫困者需求
任何一个图书馆,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满足一切读者的信息需求,在采取上述措施后,还可通过协作协调、资源共享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共享是信息资源开发的目标,联合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所以区域之间、系统之间、馆际之间必须加强联合,只有联合才能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购书经费,提高文献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整体信息网络的效能,最终达到使读者(包括信息贫困者在内的)体验到图书馆体贴服务带来的好处。
8. 结合新技术开展多元化服务。图书馆深化服务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要结合新技术来开展多元化服务,如通过 RSS 信息推送技术,主动在网上搜索出一些读者可能喜欢的、可读性强的内容,并经过筛选、分类和编辑,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读者,并提供深入阅读和扩展阅读的链接方式;通过 QQ、MSN 等在线交流工具,实时解决在阅读中存在的疑问和困难,还可以建立群组,彼此交流阅读经验,共享一些优良资源;利用 Wiki 技术对阅读主题进行资源扩展,构建 Blog 和BBS 向大众传播阅读精华、交流阅读体会[3]。
参考文献:
[1]李晓燕. 网络传播下的“知沟”理论探析[J].安徽文学,2008(3):356.
[2]王子舟,肖 雪. 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5(2):5- 11.
[3]卢章平,徐 静. “浅阅读”背景下的图书馆延深服务[J].图书馆杂志,2011(3):109- 102.
作者简介:
李世海(1967-),男,山东潍坊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关键词]“知沟” 图书馆 责任
中图分类号:G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466-01
一、“知沟”理论假设的提出及背景
“知沟理论”(Knowledge Gap Theory)是关于大众传播与信息社会中的阶层分化理论。20 世纪 60 年代,美国社会贫穷与富裕阶层的儿童在学习能力和学习成绩上的差距日益引起关注,美国政府通过大众传播媒介,制作和播放儿童教育电视片《芝麻街》,以期借力于电视传播,使儿童教育大众化和普及化。但结果是,《芝麻街》的确让家庭贫困儿童学到了比以前更多的知识,但经济条件好的儿童获益更大,知沟在不断变宽。针对这一现象,美国传播学者蒂奇纳(Tichienor)、多诺霍(Donohue)、奥里恩(Olien)率先进行研究,1970 年,他们在一篇题为《大众传播的流动与知识差别的增长》的论文中提出了“知沟”假说。这一理论假说的具体阐述是:由于社会经济地位高者通常能比经济地位低者更快地获得信息,因此,大众媒介传送的信息越多,这两者之间的知识鸿沟也就越有扩大的趋势[1]。
也就是说,现存的贫富分化的经济结构决定了信息社会中必然存在两种人,一种是信息富有阶层,一种是信息贫困阶层。由于经济贫困者在已有知识的存储量上,在获得最新传播技术等方面处于明显劣势。
“知沟”理论一经提出,立刻受到了传播学,社会学学者的高度关注,因为这个理论实际上是宣布了“经济发展和传媒业发展,信息量增大会使得不同层次的人们接受信息更平等”的观点的错误性。经过研究,“知沟”理论已经成为了传播学的一个基本理论,并形成了完整系统的理论结构。从结构方面说,“知沟”被分为宏观(社区,社会,国家层面)和个人(个人的主观意识)两个大的层面。从宏观角度来说,社会经济状况(social economic status,S.E.S)直接決定了“知沟”在不同的S.E.S群体中的存在性。而在相同的S.E.S群体中,个人层面的“知沟”现象起了决定性的作用,更具体一点,就是个人接受信息的主观动机(积极性)决定了“知沟”的存在性。
在信息社会,信息就是财富。信息社会产生了信息富有者与信息贫困者,这正如物质上的富有者与贫困者一样。信息贫困者由于获得信息及知识的短缺,以致在许多方面落后于信息富有者,最终将沦为物质贫困者。这正是我们关注信息社会中“知沟”现象最重要的原因。“知沟”理论试图回答信息社会一个十分现实的问题,即:如何防止和解决“信息富有者”和“信息贫困者”的两极分化以及由此带来的新的社会矛盾。
随着互联网接入与使用成本与费用的降低,收入低的阶层也逐渐获得接入互联网的机会。 但是,由于教育程度、人际交往圈、兴趣品味以及家庭背景等因素的差别,他们与富裕阶层对信息的选择、 理解等处理能力又有所不同。互联网信息鱼龙混杂,如果不能掌握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那么,即使拥有接入条件,“数字鸿沟”也会进一步扩大。
二、图书馆消除“知沟”措施
“知沟”的无限制扩大会对一个国家、民族的发展构成一种威胁,会导致地区之间、不同行业之间、不同阶层之间的发展不平衡,甚至会影响国家的安定团结。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事业机构之一,是人类智慧结晶储存的仓库,是文献信息的枢纽中心,是人们学习的第二课堂。在知识输送上有资源、人才、地理优势,图书馆对消除“知沟”应有所担当,在对信息贫困者援助中发挥主力军的作用。因此,我们从图书馆角度来审视“知沟”的应对策略,对我国全民素质的提升和文化事业的发展有着不可低估的现实意义。
1. 首先是要尊重人格,平等地对待信息贫困者。信息贫困者只是在经济、权力和机会方面有欠缺的人群,他们同样是公民,依法享有各种权利和义务。因此,图书馆在对这部分人群进行服务时首先应尊重他们的人格,平等对待他们,倾听他们的声音,而不把贫穷、残疾当成罪恶,不歧视弱势群体,更不能怀着救世主或“健全人”的心态,居高临下地怜悯他们。也就是说在信息服务方面不是忽视而是更加重视信息贫困者的信息需求活动。现代社会公平越来越多地被用来作为评价社会发展的重要标准,并被看作先进社会制度的首选价值。知识公平也成为了社会公平的重要组成部分。图书馆在利用高科技手段服务同时也要做好基础性的工作,二者不可偏废,或者顾此失彼。
2. 加强图书文献宣传,提高选择和鉴赏能力。图书文献宣传是图书馆教育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信息贫困者了解馆藏,利用馆藏,获取知识,提高综合素质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和作用。
3. 正面引导,讲究阅读方法。通过各种方式和手段,有计划地培养信息贫困者良好的阅读习惯、掌握科学的阅读方法是图书馆应尽的职责。要根据信息贫困者特点,结合图书馆实际,充分利用报纸、广播、有线电视、橱窗、网络等大众传播媒体,全方位地对他们的信息需求提供直接的帮助,从而达到提高他们的阅读品位,形成良好的读书风气。
4.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馆员不仅能做到为每个人都可得到他或她所需要的书,更为重要的是要做到为每本书寻找到它的读者。
5. 图书馆可以利用自身的资源优势,开展各种文化交流活动,让读者在信息传递、思想交流中不断获知,以减少与他人之间的“知沟”。
6.开展免费咨询服务及定向服务。
一方面,图书馆要设立咨询馆员,指导信息贫困者利用图书馆技术设备,采用合理的检索策略,充分利用馆藏及网络资源。另一方面,图书馆要与有关部门合作,开辟法律、政策、就业、心理等方面新的咨询业务,帮助信息贫困者获得大量有价值的参考信息,避免他们决策时做出错误的决定,减少不必要的损失。有些问题可能图书馆无法解决,但至少可以告诉他们到何处可得到帮助。有条件的公共图书馆还应为本地区弱势个体,提供“结对子”、“一帮一”的知识服务。这种定向服务极具针对性,不仅能帮助扶助对象,而且能产生示范作用,带动更多的人利用图书馆[2]。
7. 通过联合资源共享,弥补本馆资源不足,多途径满足信息贫困者需求
任何一个图书馆,无论如何努力,都无法满足一切读者的信息需求,在采取上述措施后,还可通过协作协调、资源共享来满足读者的不同需求。共享是信息资源开发的目标,联合是实现信息资源共享的条件,所以区域之间、系统之间、馆际之间必须加强联合,只有联合才能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购书经费,提高文献综合利用水平,提高整体信息网络的效能,最终达到使读者(包括信息贫困者在内的)体验到图书馆体贴服务带来的好处。
8. 结合新技术开展多元化服务。图书馆深化服务最重要的手段之一是要结合新技术来开展多元化服务,如通过 RSS 信息推送技术,主动在网上搜索出一些读者可能喜欢的、可读性强的内容,并经过筛选、分类和编辑,在适当的时候传递给读者,并提供深入阅读和扩展阅读的链接方式;通过 QQ、MSN 等在线交流工具,实时解决在阅读中存在的疑问和困难,还可以建立群组,彼此交流阅读经验,共享一些优良资源;利用 Wiki 技术对阅读主题进行资源扩展,构建 Blog 和BBS 向大众传播阅读精华、交流阅读体会[3]。
参考文献:
[1]李晓燕. 网络传播下的“知沟”理论探析[J].安徽文学,2008(3):356.
[2]王子舟,肖 雪. 弱势群体知识援助的图书馆新制度建设[J].图书情报知识,2005(2):5- 11.
[3]卢章平,徐 静. “浅阅读”背景下的图书馆延深服务[J].图书馆杂志,2011(3):109- 102.
作者简介:
李世海(1967-),男,山东潍坊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