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从立地条件特征、设计技术思路、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模式成效以及适宜推广区域五方面叙述了拜泉县农林牧复合生态系统规划与建设模式,为三北同类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实体。
[关键词]农林牧 复合生态系统 模式
中图分类号:S68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457-01
1 立地条件特征
模式区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的拜泉县,东经125°30′~126°31′,北纬47°20′~47°55′。北与克山、克东县接壤,东与海伦县隔河相望,南是明水县,西邻依安县。盛产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为典型的农业县,同时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境内黑土漫岗丘陵地貌十分典型,丘陵起伏,漫岗漫川,地下水资源贫乏,土壤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治理前,由于长期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盲目毁林(草)开荒,进行掠夺式开发,致使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状况日趋恶化,干旱、风蚀、水蚀等自然灾害频发。
2 模式设计技术思路
总结拜泉县过去由“不上粪肥也打粮”的丰腴之地,变成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的历史经验,吸取过去靠牺牲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粮为纲实现暂时发展的严酷教训,从整治生态环境,狠抓造林,恢复植被人手,打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区域性生态农业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遵循“山处者林,水处者鱼,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结合者工”的原则,发展了“林果畜粮综合经营”、“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畜禽鱼稻良性循环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及“资源永续利用经营”等6种生态农业建设形式,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3 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
3.1总体布局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林粮花果一齐上,畜禽鱼稻共发展。根据全县的主要立地条件类型,采取不同的开发、治理、经营策略。地势平坦的西南部,林果畜粮综合经营;中部漫川漫岗区,采取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东南丘陵区,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河流沿岸易涝区,畜禽鱼稻良性循环发展;围城沿路地带,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推广包括“三大一深”、“三水保活”、“筑台整地”、容器育苗、水土保持林体系优化配置、农田防护林结构优化与树种更新、小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等25项林业科技成果在内的综合技术,把全县32个小流域、150个生态小区建成环境优美的资源开发区和规模效益宏大的生态经济区。
3.2“十子登科”技术要点
所谓“十子登科”系指在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区,采用10种经营、治理方法,每种方法都包含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若干种技术措施。
3.2.1山顶栽松戴帽子 岗脊栽植根系发达、耐旱的樟子松,用4a生以上的容器大苗造林;坡地栽植杨树,坡下插柳。
3.2.2梯田地埂扎带子 坡上修梯田,沿等高线筑埂,埂上种植胡枝子等耐旱灌木带,既可防治水土流失,又可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退耕还草铺毯子 为防治水土流失,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土层厚30cm以上的地块栽植耐旱灌木,不足30cm的地块种草。
3.2.4沟里养鱼修池子 在条件适宜的侵蚀沟,修建养鱼池,沟边栽植适于柳编的优良灌木短序松江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
3.2.5坝内蓄水养鸭子,坝外开发种稻子 拦河筑坝,调控水流,控制河流对堤岸的冲刷,坝内养殖鸭子等水禽,坝外河滩地种植水稻。
3.2.6瓮地植树结果子 充分利用瓮地(丘陵上形成的小盆地)的优越小气候条件,种植杏树、李子等果树。
3.2.7平原林网织格子 在平原农区,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应用“三大一深”、“三水保活”等技术营造农田防护林、护路林,进行村屯绿化;同时增针减阔,调整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每年用樟子松、云杉、落叶松替换原有杨树林带或林分的10%~15%,5~10年完成防护林改造与更新,以建立持续稳定高效的新型防护林体系。
3.2.8立体开发办场子 主要有在荒山荒坡采用5.0~6.0m× 5.0~6.0m的株行距营造樟子松、果树林,林内间种粮食、药材;利用荒山荒坡上的柞树养蚕等。
3.2.9综合经营抓票子 在主要公路所经乡镇及路边建立有当地特色的、以加工和经销当地农副特产为主的小型工厂和商店,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3.3配套措施
层层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物质保障体系等3个生产保障体系。坚持育造管并重;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确保全县百万亩人工林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 模式成效
本模式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把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区现已营造农田防护林主林带4388条、副林带6655条,构筑500m×500m的网格10629个,庇护农田24.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活立木蓄积高达286万m3,粮食总产连续10年突破50万吨大关。据测定,模式区内春季多风季节的风速平均降低38%,干旱季节的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4%,坡耕地减少地表径流57%,水土流失量平均减少5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9%。以1998年为例,在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模式区减少经济损失7.5亿元,系统稳定性大大增强。拜泉县于2001年12月25日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5 适宜推广区域
本模式适宜在三北同类地区推广。
作者简介:
朱凤杰(1971-),女,黑龙江拜泉人,中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与管理工作。
[关键词]农林牧 复合生态系统 模式
中图分类号:S68 文獻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3)17-457-01
1 立地条件特征
模式区位于黑龙江省中西部的拜泉县,东经125°30′~126°31′,北纬47°20′~47°55′。北与克山、克东县接壤,东与海伦县隔河相望,南是明水县,西邻依安县。盛产大豆、玉米、马铃薯等农作物,为典型的农业县,同时也是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重点县。境内黑土漫岗丘陵地貌十分典型,丘陵起伏,漫岗漫川,地下水资源贫乏,土壤以黑土和黑钙土为主。治理前,由于长期违背自然规律和经济规律,盲目毁林(草)开荒,进行掠夺式开发,致使农业生态环境和农村经济状况日趋恶化,干旱、风蚀、水蚀等自然灾害频发。
2 模式设计技术思路
总结拜泉县过去由“不上粪肥也打粮”的丰腴之地,变成全国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的历史经验,吸取过去靠牺牲资源、破坏生态环境为代价,以粮为纲实现暂时发展的严酷教训,从整治生态环境,狠抓造林,恢复植被人手,打破传统的农业经营方式,进行区域性生态农业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目标。遵循“山处者林,水处者鱼,谷处者牧,陆处者农,结合者工”的原则,发展了“林果畜粮综合经营”、“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畜禽鱼稻良性循环发展”、“贸工农一体化”及“资源永续利用经营”等6种生态农业建设形式,因地制宜地实施生态农业发展战略。
3 技术要点及配套措施
3.1总体布局
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农业措施相结合,林粮花果一齐上,畜禽鱼稻共发展。根据全县的主要立地条件类型,采取不同的开发、治理、经营策略。地势平坦的西南部,林果畜粮综合经营;中部漫川漫岗区,采取粮牧企经庭立体开发;东南丘陵区,坡水田林路综合治理;河流沿岸易涝区,畜禽鱼稻良性循环发展;围城沿路地带,贸工农一体化发展。在全县范围内,普遍推广包括“三大一深”、“三水保活”、“筑台整地”、容器育苗、水土保持林体系优化配置、农田防护林结构优化与树种更新、小流域林业生态治理等25项林业科技成果在内的综合技术,把全县32个小流域、150个生态小区建成环境优美的资源开发区和规模效益宏大的生态经济区。
3.2“十子登科”技术要点
所谓“十子登科”系指在不同的立地条件类型区,采用10种经营、治理方法,每种方法都包含科技含量比较高的若干种技术措施。
3.2.1山顶栽松戴帽子 岗脊栽植根系发达、耐旱的樟子松,用4a生以上的容器大苗造林;坡地栽植杨树,坡下插柳。
3.2.2梯田地埂扎带子 坡上修梯田,沿等高线筑埂,埂上种植胡枝子等耐旱灌木带,既可防治水土流失,又可获取一定的经济效益。
3.2.3退耕还草铺毯子 为防治水土流失,将25度以上的坡耕地退耕还林、还草。土层厚30cm以上的地块栽植耐旱灌木,不足30cm的地块种草。
3.2.4沟里养鱼修池子 在条件适宜的侵蚀沟,修建养鱼池,沟边栽植适于柳编的优良灌木短序松江柳,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并举。
3.2.5坝内蓄水养鸭子,坝外开发种稻子 拦河筑坝,调控水流,控制河流对堤岸的冲刷,坝内养殖鸭子等水禽,坝外河滩地种植水稻。
3.2.6瓮地植树结果子 充分利用瓮地(丘陵上形成的小盆地)的优越小气候条件,种植杏树、李子等果树。
3.2.7平原林网织格子 在平原农区,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为基础,应用“三大一深”、“三水保活”等技术营造农田防护林、护路林,进行村屯绿化;同时增针减阔,调整林种结构和树种结构,每年用樟子松、云杉、落叶松替换原有杨树林带或林分的10%~15%,5~10年完成防护林改造与更新,以建立持续稳定高效的新型防护林体系。
3.2.8立体开发办场子 主要有在荒山荒坡采用5.0~6.0m× 5.0~6.0m的株行距营造樟子松、果树林,林内间种粮食、药材;利用荒山荒坡上的柞树养蚕等。
3.2.9综合经营抓票子 在主要公路所经乡镇及路边建立有当地特色的、以加工和经销当地农副特产为主的小型工厂和商店,农工贸一体化经营。
3.3配套措施
层层落实林木管护责任制,一级抓一级,一级对一级负责;完善组织保障体系、技术保障体系和物质保障体系等3个生产保障体系。坚持育造管并重;建立健全经营管理体制,确保全县百万亩人工林发挥最大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4 模式成效
本模式坚持生态环境优先的原则,把发展地方经济建立在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实现了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模式区现已营造农田防护林主林带4388条、副林带6655条,构筑500m×500m的网格10629个,庇护农田24.1万hm2,森林覆盖率达到了22%,活立木蓄积高达286万m3,粮食总产连续10年突破50万吨大关。据测定,模式区内春季多风季节的风速平均降低38%,干旱季节的空气相对湿度提高10%~14%,坡耕地减少地表径流57%,水土流失量平均减少50%,土壤有机质含量提高0.39%。以1998年为例,在发生特大洪涝灾害的情况下,模式区减少经济损失7.5亿元,系统稳定性大大增强。拜泉县于2001年12月25日被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指定为国际绿色产业示范区。
5 适宜推广区域
本模式适宜在三北同类地区推广。
作者简介:
朱凤杰(1971-),女,黑龙江拜泉人,中专,助理工程师,主要从事林业生产与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