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诸方面的能力,这些能力都不是一蹴而就的,靠的是点点滴滴的积累,只有“厚积”,才能“薄发”。《语文课程标准》也多次提及“语言积累”这个问题。如在基本理念中强调“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 又特别指出在阅读方面要注意“有较丰富的积累,形成良好的语感”,然后在各阶段目标中再对此加以具体化。可见,没有积累,谈不上培养良好的语感,也决不可能有真正的听说读写能力,更不能学好语文。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发现学生的语言积累的薄弱成了他们语文能力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没有丰富的语言积累作“奠基”,那些方法和技能就成了“空中楼阁”,学生语文能力的发展也就缺乏“后劲”。造成这一窘境的原因是很多的,笔者认为积累的方式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那么怎样积累呢?
一、在阅读中积累
学生的语言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生活,二是阅读。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积累这一途径比生活积累这一途径更为重要。因为优秀读物中的语言,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经过加工、精心组织起来的,尤其是精心挑选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的精确度和生动性,色彩和神韵,都是一般作品中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秀读物中那些历代传诵的诗文名篇,保留着大量精辟而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汇和语句。吸取和积累这样的语言材料,对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有很大的作用。
1.在课内诵读品析中丰富积累。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是诵读品析。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精美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只有熟读成诵、品析感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蕴含的情理,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如学习词语要推敲用词的准确性,学习句子与段落,要从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中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读完课文要感悟记叙的顺序和主次内容的安排。除此以外,还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让情感得到积累,语言得到积累等。如教学《鸟的天堂》,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垂”、“卧”等词体会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时,品味“一簇”、“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领悟榕树的内在美。这样的词句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如此将读、议、品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语言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有效的积累。
2.在课外阅读中加强积累。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积累知识和语言,感悟写作方法的最简便、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除了课内倡导学生熟读成诵,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作文。因此,他们只鼓励和要求学生读作文辅导书和优秀作文选,而不管学生是否有读这些书的兴趣。这样做是极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强逼学生读他们不喜欢的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就读书而言,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我们要求学生只读一些优秀作文选,这样做在短时间内会有成效。但从长远角度看,我们还应倡导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并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为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语言积累和材料积累,以便使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生活中勤于积累
语文学习资源和环境随处都有,《语文课程标准》就单列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章,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跳出“小语文”的思维定势,不要把“语文”仅仅理解为语言文字,应当扩展视野,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名言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品味生活,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感就有所增强,写文章就能根据语感选择相应的语言,表情达意就挥洒自如了。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
一、在阅读中积累
学生的语言积累,主要通过两个途径:一是生活,二是阅读。从语言学习的规律看:学习语言首先要有积累,在此基础上进行模仿,更高的层次便是创造。没有语言材料的积累,就不可能深刻地理解语言、表达语言。由于小学生的词汇比较贫乏,掌握的句式也非常有限,因而学习语言的方法不是靠理性的分析,而是靠对语言的直接感受积累。“人所获得的知识,其中60%来自视觉,20%来自听觉,15%来自触觉,3%来自嗅觉,2%来自味觉。”从这个角度来说,阅读积累这一途径比生活积累这一途径更为重要。因为优秀读物中的语言,是作者从生活中提炼出来并经过加工、精心组织起来的,尤其是精心挑选的文学作品,其语言的精确度和生动性,色彩和神韵,都是一般作品中的语言所无法比拟的。优秀读物中那些历代传诵的诗文名篇,保留着大量精辟而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汇和语句。吸取和积累这样的语言材料,对提高自身的语言修养有很大的作用。
1.在课内诵读品析中丰富积累。
在语文学习中,培养语感最主要的是诵读品析。它是语文教学的基本方法,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语言积累的重要途径。精美的语段、富有哲理的诗文,只有熟读成诵、品析感悟才能内化为自己的语言。语文教学,必须以读为本,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感悟语言蕴含的情理,揣摩文章的语言特点和表达方式。如学习词语要推敲用词的准确性,学习句子与段落,要从反复出现的语言现象中感悟句子的表达形式和连句成段的方法,读完课文要感悟记叙的顺序和主次内容的安排。除此以外,还必须让学生走进文本,让学生在品读中深入作者内心与之进行心灵的对话,在鉴赏、体验中让情感得到积累,语言得到积累等。如教学《鸟的天堂》,在朗读时,引导学生抓住“不可计数”、“垂”、“卧”等词体会榕树的形体美;细读时,品味“一簇”、“不留缝隙”、“似乎每一片绿叶都有一个新的生命在颤动”等词句,领悟榕树的内在美。这样的词句要反复诵读,熟读成诵,读出滋味,读出情趣。如此将读、议、品紧密结合,学生不仅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到审美乐趣,语言也自然而然地得到有效的积累。
2.在课外阅读中加强积累。
书籍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阅读是学生认识世界,积累知识和语言,感悟写作方法的最简便、最经济的途径和方法。除了课内倡导学生熟读成诵,还要鼓励学生课外广泛阅读。有些教师错误地认为,学习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作文。因此,他们只鼓励和要求学生读作文辅导书和优秀作文选,而不管学生是否有读这些书的兴趣。这样做是极不利于学生的语文学习和综合素质的提高的。我们都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了兴趣,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强逼学生读他们不喜欢的书,其效果是可想而知的。就读书而言,鲁迅先生也说过,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为了让学生写好作文,我们要求学生只读一些优秀作文选,这样做在短时间内会有成效。但从长远角度看,我们还应倡导和鼓励学生广泛阅读适合他们年龄特点的不同体裁、题材的作品,开阔学生的视野,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各个年段学生的课外阅读量也作出了明确的规定:第一学段不少于5万字,第二学段段不少于40万字,第三学段不少于100万字,并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因此,应该加强学生的课外阅读,扩大学生课外阅读的面,增加学生课外阅读的量,为语文学习提供更多的语言积累和材料积累,以便使学生的阅读感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得到提高。
二、在生活中勤于积累
语文学习资源和环境随处都有,《语文课程标准》就单列了“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一章,列举的资源达21种之多,此外还特别指出:“自然风光、文物古迹、风俗民情、国内国外和地方的重要事件,以及日常生活话题等也都可以成为语文课程资源。”叶老曾说:“惟有从生活中多方面去体验,把社会所得一点一点地积累起来,积累得多了,了解才越见深切。”这句话道出了生活实践对语言积累的深刻影响。所以,教师要跳出“小语文”的思维定势,不要把“语文”仅仅理解为语言文字,应当扩展视野,加强文化积累和生活积累。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生活,乐于记录生活的好习惯,帮助学生在脑海中不断积累多种表象。要鼓励学生投入到社会生活中去,做生活的有心人,积累常用的名言谚语,留意周围的标语、广告词,并随时记录到自己的生活笔记中去;学会品味生活,使生活的语言富有灵性。还要组织学生参加社会实践,学生的生活经验丰富了,便会自然产生联想,将头脑中已有的语言材料选择重组,积累内化为自身的语言,得到永久储存。 这样直接、间接的语言材料积累多了,语感就有所增强,写文章就能根据语感选择相应的语言,表情达意就挥洒自如了。
总之,学习语言重在积累,有了丰富的语言材料,学生才能准确、生动、鲜明地描绘自己的所见所闻,表达自己的思想,抒发自己真情实感。学生的语言积累丰富了,语文素养也就提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