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新社的“两会”报道主动调研海外华侨华人的需求,发挥图文通稿、专稿、专版、报刊、网络及视频的综合优势,根据自身定位,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和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有的放矢地采用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强调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以小见大,因独取胜,坚持“中国声音,国际表达”,使报道“海味(海外特色汁足、侨情(符合侨情)更浓”。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新社两会报道文字通稿海外媒体落地率都在95%左右,图片通稿近90%落地海外媒体,这些文字与图片全部为境内门户和主要网站广泛转载,彰显出中新社在重大题材报道上的舆论引领能力。
一、选择海外华侨华人关心的话题布局谋篇
每年两会前夕,中新社两会报道组都会面向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华文媒体,进行“海外华文媒体老总最关心的两会话题”问卷调查,以了解海外华文媒体的关切所在。
针对调查结果,中新社两会报道组会在事实准确的前提下,抓住春节后至两会前夕的“新闻空档”,以我为主,先发制人地“设置话题”刊发“名流寄语两会”、“两会前瞻”等稿件。
2010年中新社两会报道组播发了11篇“两会前瞻”稿件,《“后危机”时代中国“两会”十大热点》、《中国拟修选举法“同票同权”时代来临》、《“两会”日益受国际关注中国诠释国际责任》等稿件针对性强,注重解疑释惑,发稿较早,这组报道分别被海外华文媒体广泛采用。
二、针对热点问题,着力解疑释惑报道
近年来的“两会”上,中新社还在确保事实准确的前提下,针对宗教、民族、人权、达赖、东突等海外关切的热点领域进行报道,努力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栏目,着力于解疑释惑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中新社还在报道中强调客观、公正,注重以事实、数据说话,引导而非迎合,以期“润物细无声”。
2010年两会期间,中新社连续播发数篇独家报道,如:《十一世班禅首次亮相政协大会备受关注》、《西藏活佛谈班禅进政协:既是班禅的荣誉,更是藏传佛教的荣誉》、《新杂活佛:达赖扬言“结束转世”有违祖制》等,这些报道以权威、生动的内容廓清了一些疑问或不实之词,展现了中国的正面形象,迅速被众多网络媒体广泛转载。
2010年,中新社通过“两会特别报道”栏目,聚焦当前备受民众关注、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问题,集体采写13篇调查式报道。这些报道直接切入尖锐敏感题材、焦点难点话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民生改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如:《政协委员对中国“十二五”部署的十大期待》、《十委员呼吁“国共合作”共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人民代表之声:恶意欠薪不道德欠薪入“刑”存争议》、《人民代表之声:代表眼中“打击腐败最要紧的事”》、《人民代表之声:财政预算明细要不要公开?》等。
三、生动反映中央领导人发扬民主、关切民生言行
每年两会期间,中央领导人都会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审议和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中新社报道组用更多笔墨反映领导人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交流,表现两会民主气氛。这些各具角度、各具特点的稿件的共同特征是:第一,选题适宜;第二,文字平实,行文活泼;第三,细节中透露出中国高层关切民生、民主气氛活跃的重大信息。
如2010年两会稿件:《胡锦涛就海外并购向企业老总提“三问”》、《吴邦国脱稿说经济数据信手拈来》、《温家宝一一回答农民委员的“九盼”》、《贾庆林为北京建世界城市“支招”》、《李长春与福建代表细数“祖根文化”》、《习近平谈两个“生态保护”》等,不仅受到海外华文报纸的欢迎,而且国内外主要新闻网站也广泛予以转载。
四、加强对两岸话题、海外华侨华人关注话题的报道
中新社在兩会报道中,特别注重发挥自身“港澳台侨”的特色,围绕海外广大华人华侨关注的华文教育问题、港澳经济发展、两岸政治议题和经济交流合作等问题,报道组选择合乎海外受众需求的报道内容,捕捉代表委员的关切,给予多角度的报道。
如2010年两会期间刊发的稿件《李海峰:国侨办重视和关注港澳地区的涉侨工作》、《民革建议中共中央成立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周汉民:港澳台同胞及华侨华人都是世博会主人》、《台湾籍代表提交60多件议案和建议近半涉台胞利益》、《四亮点看“两会”涉台声音情谊与务实并重》、《台湾问题专家谈两岸“人”、“文”交流》等。
在做好大会程序和重要活动报道的同时,中新社还着力于现场、故事、人物、话题,播发了一批角度多样、活泼生动的稿件,为多家海外媒体刊载。如2008年的“两会现场”栏目稿件《“总书记,期待着您再来新疆”》、《吴淑清和她的“001”号合资企业》、《张艺谋感性说奥运许愿“天佑中华”》、《“作家省长”张平谈反腐:官员道德操守很重要》等。
随着网络报道方式多样化,中新社的两会报道逐步拓展网络新闻传播空间,发挥新媒体作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另外,每年两会期间,中新社还直接向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大量专版,图文并茂地向海外华侨华人展示两会动态。同时中新社发挥专稿优势,对部分境外华文媒体专供署名文章,以“借船出海”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报道两会。
全媒体时代的降临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两会报道的方式,并预示着传统媒体报道两会模式的颠覆。它警示我们,如果不进一步创新报道观念、报道方式、报道手段,我们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责编 吴奇志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新社两会报道文字通稿海外媒体落地率都在95%左右,图片通稿近90%落地海外媒体,这些文字与图片全部为境内门户和主要网站广泛转载,彰显出中新社在重大题材报道上的舆论引领能力。
一、选择海外华侨华人关心的话题布局谋篇
每年两会前夕,中新社两会报道组都会面向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华文媒体,进行“海外华文媒体老总最关心的两会话题”问卷调查,以了解海外华文媒体的关切所在。
针对调查结果,中新社两会报道组会在事实准确的前提下,抓住春节后至两会前夕的“新闻空档”,以我为主,先发制人地“设置话题”刊发“名流寄语两会”、“两会前瞻”等稿件。
2010年中新社两会报道组播发了11篇“两会前瞻”稿件,《“后危机”时代中国“两会”十大热点》、《中国拟修选举法“同票同权”时代来临》、《“两会”日益受国际关注中国诠释国际责任》等稿件针对性强,注重解疑释惑,发稿较早,这组报道分别被海外华文媒体广泛采用。
二、针对热点问题,着力解疑释惑报道
近年来的“两会”上,中新社还在确保事实准确的前提下,针对宗教、民族、人权、达赖、东突等海外关切的热点领域进行报道,努力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栏目,着力于解疑释惑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中新社还在报道中强调客观、公正,注重以事实、数据说话,引导而非迎合,以期“润物细无声”。
2010年两会期间,中新社连续播发数篇独家报道,如:《十一世班禅首次亮相政协大会备受关注》、《西藏活佛谈班禅进政协:既是班禅的荣誉,更是藏传佛教的荣誉》、《新杂活佛:达赖扬言“结束转世”有违祖制》等,这些报道以权威、生动的内容廓清了一些疑问或不实之词,展现了中国的正面形象,迅速被众多网络媒体广泛转载。
2010年,中新社通过“两会特别报道”栏目,聚焦当前备受民众关注、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问题,集体采写13篇调查式报道。这些报道直接切入尖锐敏感题材、焦点难点话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民生改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如:《政协委员对中国“十二五”部署的十大期待》、《十委员呼吁“国共合作”共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人民代表之声:恶意欠薪不道德欠薪入“刑”存争议》、《人民代表之声:代表眼中“打击腐败最要紧的事”》、《人民代表之声:财政预算明细要不要公开?》等。
三、生动反映中央领导人发扬民主、关切民生言行
每年两会期间,中央领导人都会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审议和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中新社报道组用更多笔墨反映领导人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交流,表现两会民主气氛。这些各具角度、各具特点的稿件的共同特征是:第一,选题适宜;第二,文字平实,行文活泼;第三,细节中透露出中国高层关切民生、民主气氛活跃的重大信息。
如2010年两会稿件:《胡锦涛就海外并购向企业老总提“三问”》、《吴邦国脱稿说经济数据信手拈来》、《温家宝一一回答农民委员的“九盼”》、《贾庆林为北京建世界城市“支招”》、《李长春与福建代表细数“祖根文化”》、《习近平谈两个“生态保护”》等,不仅受到海外华文报纸的欢迎,而且国内外主要新闻网站也广泛予以转载。
四、加强对两岸话题、海外华侨华人关注话题的报道
中新社在兩会报道中,特别注重发挥自身“港澳台侨”的特色,围绕海外广大华人华侨关注的华文教育问题、港澳经济发展、两岸政治议题和经济交流合作等问题,报道组选择合乎海外受众需求的报道内容,捕捉代表委员的关切,给予多角度的报道。
如2010年两会期间刊发的稿件《李海峰:国侨办重视和关注港澳地区的涉侨工作》、《民革建议中共中央成立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周汉民:港澳台同胞及华侨华人都是世博会主人》、《台湾籍代表提交60多件议案和建议近半涉台胞利益》、《四亮点看“两会”涉台声音情谊与务实并重》、《台湾问题专家谈两岸“人”、“文”交流》等。
在做好大会程序和重要活动报道的同时,中新社还着力于现场、故事、人物、话题,播发了一批角度多样、活泼生动的稿件,为多家海外媒体刊载。如2008年的“两会现场”栏目稿件《“总书记,期待着您再来新疆”》、《吴淑清和她的“001”号合资企业》、《张艺谋感性说奥运许愿“天佑中华”》、《“作家省长”张平谈反腐:官员道德操守很重要》等。
随着网络报道方式多样化,中新社的两会报道逐步拓展网络新闻传播空间,发挥新媒体作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另外,每年两会期间,中新社还直接向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大量专版,图文并茂地向海外华侨华人展示两会动态。同时中新社发挥专稿优势,对部分境外华文媒体专供署名文章,以“借船出海”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报道两会。
全媒体时代的降临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两会报道的方式,并预示着传统媒体报道两会模式的颠覆。它警示我们,如果不进一步创新报道观念、报道方式、报道手段,我们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责编 吴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