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昧”十足“侨情”更浓

来源 :对外传播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smfzh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新社的“两会”报道主动调研海外华侨华人的需求,发挥图文通稿、专稿、专版、报刊、网络及视频的综合优势,根据自身定位,贴近中国的发展实际、海外受众对中国的信息需求和海外受众的思维习惯,有的放矢地采用海外受众易于接受的方式进行,强调用事实说话,寓理于事,以小见大,因独取胜,坚持“中国声音,国际表达”,使报道“海味(海外特色汁足、侨情(符合侨情)更浓”。
  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中新社两会报道文字通稿海外媒体落地率都在95%左右,图片通稿近90%落地海外媒体,这些文字与图片全部为境内门户和主要网站广泛转载,彰显出中新社在重大题材报道上的舆论引领能力。
  
  一、选择海外华侨华人关心的话题布局谋篇
  
  每年两会前夕,中新社两会报道组都会面向海外数十个国家和地区的近百家华文媒体,进行“海外华文媒体老总最关心的两会话题”问卷调查,以了解海外华文媒体的关切所在。
  针对调查结果,中新社两会报道组会在事实准确的前提下,抓住春节后至两会前夕的“新闻空档”,以我为主,先发制人地“设置话题”刊发“名流寄语两会”、“两会前瞻”等稿件。
  2010年中新社两会报道组播发了11篇“两会前瞻”稿件,《“后危机”时代中国“两会”十大热点》、《中国拟修选举法“同票同权”时代来临》、《“两会”日益受国际关注中国诠释国际责任》等稿件针对性强,注重解疑释惑,发稿较早,这组报道分别被海外华文媒体广泛采用。
  
  二、针对热点问题,着力解疑释惑报道
  
  近年来的“两会”上,中新社还在确保事实准确的前提下,针对宗教、民族、人权、达赖、东突等海外关切的热点领域进行报道,努力增强对外宣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开辟新栏目,着力于解疑释惑报道,提高舆论引导能力和国际传播能力。为了做到这一点,中新社还在报道中强调客观、公正,注重以事实、数据说话,引导而非迎合,以期“润物细无声”。
  2010年两会期间,中新社连续播发数篇独家报道,如:《十一世班禅首次亮相政协大会备受关注》、《西藏活佛谈班禅进政协:既是班禅的荣誉,更是藏传佛教的荣誉》、《新杂活佛:达赖扬言“结束转世”有违祖制》等,这些报道以权威、生动的内容廓清了一些疑问或不实之词,展现了中国的正面形象,迅速被众多网络媒体广泛转载。
  2010年,中新社通过“两会特别报道”栏目,聚焦当前备受民众关注、社会舆论热议的话题、问题,集体采写13篇调查式报道。这些报道直接切入尖锐敏感题材、焦点难点话题,为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为民生改善建言献策,参政议政。如:《政协委员对中国“十二五”部署的十大期待》、《十委员呼吁“国共合作”共办辛亥革命百年纪念活动》、《人民代表之声:恶意欠薪不道德欠薪入“刑”存争议》、《人民代表之声:代表眼中“打击腐败最要紧的事”》、《人民代表之声:财政预算明细要不要公开?》等。
  
  三、生动反映中央领导人发扬民主、关切民生言行
  
  每年两会期间,中央领导人都会参加全国人大代表团审议和全国政协分组讨论。中新社报道组用更多笔墨反映领导人与代表委员的互动交流,表现两会民主气氛。这些各具角度、各具特点的稿件的共同特征是:第一,选题适宜;第二,文字平实,行文活泼;第三,细节中透露出中国高层关切民生、民主气氛活跃的重大信息。
  如2010年两会稿件:《胡锦涛就海外并购向企业老总提“三问”》、《吴邦国脱稿说经济数据信手拈来》、《温家宝一一回答农民委员的“九盼”》、《贾庆林为北京建世界城市“支招”》、《李长春与福建代表细数“祖根文化”》、《习近平谈两个“生态保护”》等,不仅受到海外华文报纸的欢迎,而且国内外主要新闻网站也广泛予以转载。
  
  四、加强对两岸话题、海外华侨华人关注话题的报道
  
  中新社在兩会报道中,特别注重发挥自身“港澳台侨”的特色,围绕海外广大华人华侨关注的华文教育问题、港澳经济发展、两岸政治议题和经济交流合作等问题,报道组选择合乎海外受众需求的报道内容,捕捉代表委员的关切,给予多角度的报道。
  如2010年两会期间刊发的稿件《李海峰:国侨办重视和关注港澳地区的涉侨工作》、《民革建议中共中央成立辛亥革命100周年纪念活动筹委会》、《周汉民:港澳台同胞及华侨华人都是世博会主人》、《台湾籍代表提交60多件议案和建议近半涉台胞利益》、《四亮点看“两会”涉台声音情谊与务实并重》、《台湾问题专家谈两岸“人”、“文”交流》等。
  在做好大会程序和重要活动报道的同时,中新社还着力于现场、故事、人物、话题,播发了一批角度多样、活泼生动的稿件,为多家海外媒体刊载。如2008年的“两会现场”栏目稿件《“总书记,期待着您再来新疆”》、《吴淑清和她的“001”号合资企业》、《张艺谋感性说奥运许愿“天佑中华”》、《“作家省长”张平谈反腐:官员道德操守很重要》等。
  随着网络报道方式多样化,中新社的两会报道逐步拓展网络新闻传播空间,发挥新媒体作用,提升舆论引导能力。另外,每年两会期间,中新社还直接向海外华文媒体提供大量专版,图文并茂地向海外华侨华人展示两会动态。同时中新社发挥专稿优势,对部分境外华文媒体专供署名文章,以“借船出海”的方式从不同角度报道两会。
  全媒体时代的降临正在很大程度上改变着两会报道的方式,并预示着传统媒体报道两会模式的颠覆。它警示我们,如果不进一步创新报道观念、报道方式、报道手段,我们将无法适应时代的发展。
  
  责编 吴奇志
其他文献
国际金融危机以来,西方对“中国模式”的研究体现出新的视角,对此加以分析,有助于我们更好地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的对外传播,在对外交往中积极回应关于我改革发展问题的理论关切,更加有效地参与相关问题的国际对话与舆论斗争。  新视角一:从不同角度和历史层面审视中国模式  国际金融危机爆发后,特别是进入“后危机时期”以来,中国逆势而上,西方政治学、史学和经济学界开始以全新的眼光审视中国模式。  一
期刊
作为一名对外报道编辑,笔者感觉企业新闻对外报道稍不留神就会显得迟钝、琐碎、呆板、艰涩,“小破稿”多,佳作少,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不久前,美国《新闻周刊》杂志刊登了一篇关于华大基因(以下简称华大)的文章,稿件从外国人的视角,用故事讲述了一家中国创新企业的发展之路,也反映了中国经济转型的大背景,或许能给企业新闻对外报道一些启发。    让稿件活起来,靠故事    企业新闻对外报道,最大的问题之一是如何让
期刊
201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这个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长意味的历史关节势将成为2011年全球高度关注的中国话题。如何将这一重大的中国话题变成成功的传播实践?如何通过这一传播实践更加完整、准确地树立党的国际形象?笔者以新华社对外报道为出发点,结合对海外媒体的跟踪调研和专家访谈,提出一些初步思考和建议。    宏观定位,揭示深广意涵    中共建党90周年的对外传播是一个大题目,欲揭示其深广意涵,
期刊
2011年1月12日下午,中国外文局对外传播研究中心承担的2010年度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形势下提升国际传播能力的战略研究》开题论证会在北京举行。  课题首席顾问、中国外文局局长周明伟出席会议并讲话。参加会议的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新闻传播研究所所长尹韵公、中央外宣办网络局副局长刘正荣、新华社对外部主任严文斌、中国外文局原副总编辑林良旗、全国社科规划办调研处处长陈文学、新华社新闻研究所国际传播研究中
期刊
“希望了解中国人怎样看世界”    记者:很高兴认识您,您的名字很中国而且很有文化。  魏柳南(简称魏):我的这个名字已经拥有30多年了。我妻子是柬埔寨籍的华侨,我的姓是她妈妈给选的。因为我妻子的妈妈很喜欢中国文化,所以“魏柳南”这个名字,从抽象意义和文化意义上都显得非常优雅,而且这个名字和我法文名字的发音也非常接近。去年我的书在中国出版,出版社跟我商量是否改个名字,说是为了扩大书的影响力,怕人家
期刊
亚运会的成功举办,语言服务发挥了巨大作用。亚运会语言服务项目形式多样,主要包括领导陪同口译服务、会议口译服务以及赛会口译服务、笔译服务及口译热线服务等。语言服务场所涵盖了亚运会所有竞赛、非竞赛场馆;服务对象囊括了所有亚运会注册人员共计55万余人;语言服务的语种也基本涵盖了亚洲各国和地区的主要语种。  在本届亚运会中,广东外语外贸大学(简称广外大)组建了一支由5441人组成的语言服务团队,针对各项语
期刊
“外交有时就是语言的艺术。我在与驻在国各界人士进行交往时,注重平等待人、诚恳直率、随和大方。牙买加外交部常务秘书曾经这样评价:与中国大使无论什么时候谈话,都会感到愉快、轻松,思想上不会有压力。”在中国驻牙买加大使馆,特命全权大使陈京华谈到当代中国外交风格时强调,外交语言的亲和力和感染力常能发挥奇效。    一、健身舞成为传播中国文化的载体    一种看似寻常的健身舞,被中国大使演绎成传播中国文化的
期刊
在信息化时代,领导干部重视不重视网、懂不懂网、上不上网、用不用网,应当成为衡量一个干部具不具备现代意识、能不能跟上时代潮流的重要标志。    懂网、上网、用网,才能管网    第一,要懂网,做到“成事不坏事”。  在网络世界,每个网民都是一位“记者”,他们无须、也没有办法理会政府的“招呼”,只要把自己看到的事情、拍到的图片传到网上,他就自动变成了一个传播者。我们只有不断加强对互联网知识的学习,把懂
期刊
2010年河北省扎实推进“走出去”的外宣战略,相继在国外及台湾举办了“加拿大河北文化周”、“河北文化宝岛行”等活动,取得了较好的宣传效果。    加拿大河北文化周    2010年是中加建交40周年,也是中国政府批准加拿大成为中国公民旅游目的地国家的第一年。9月16日至24日,应加拿大华冀国际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美国《科学周刊》出版社的邀请,河北省在加拿大温哥华市成功举办了“中国河北文化周”系列文化
期刊
2010年澳洲民众对中国的基本评价    作为澳大利亚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澳中关系受到该国民众的普遍关注。澳大利亚罗伊国际政策研究所(Lowy Institute)发布的2010年度“澳大利亚全球民众意见及外交政策”报告的中国相关部分,以及英国广播公司所作国际民调涉华部分显示,与以往相比,2010年澳民众看待中国心态愈发复杂:在对中国经济发展以及双边经贸关系积极评价增多的同时,对中国崛起带来的战略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