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造性阅读是指学生在教师的适度启发引导下,积极主动地在阅读材料中质疑、解疑,通过多种角度思考,独特地感受语言,提高理解、运用语言的能力,并将已掌握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进行重组,从而获得新的语言、思想、知识与方法。它强调个性化的鉴赏、体验、感悟,强调各种个性化的感受、见解和启示的发表、交流与分享。创造性阅读关注的中心是创造性,即主动地发现探索和多角度地思考。它体现的特点是语言性和基础性,在语言文字的学习中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如何实施创造性阅读教学呢?
1.否定“课本为中心”,挖掘教材,活用教材
教科书编写得再好,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等。因此,教师要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绝对化”、“权威化”和“圣经式”的教学观。课程实验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新的教学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无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大有好处。
2.教师创造性地引导,使学生有“疑”善“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这就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工夫。
(1)对课题进行提问。“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题能引起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有些什么猜测等。这样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2)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问。在教学中,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如《春蚕》一文是通过母亲养蚕的过程表现母亲的辛劳、赞扬母亲勤劳慈祥,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根据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母亲为什么养蚕?②养蚕开始时母亲做了些什么?③蚕“上山”前我们做些什么?④蚕“上山”结茧后,母亲又做些什么?她对我们做了些什么?是怎样表现母亲辛苦的?这样围绕教学目的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层次,学习有顺序地记叙的写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3)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学习《杏儿熟了》这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假如是你碰到了这个‘小谗猴’正在偷你家的杏儿,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一个学生说:“我会严肃地批评‘小谗猴’,因为这样做是很不对的,首先是这样做说明他的道德品质不好,其次,这样做的危险性也非常大,不安全。应该让‘谗猴’吸取教训,别再这样做了。”另一个学生说:“我也会像奶奶一样打一些杏儿送给‘谗猴’,因为他去偷杏儿是因为自己家穷,没有钱买,虽然他这样做不对,但是可以原谅他。”还有学生说:“我们要像自己犯错误时妈妈对我们那样,耐心说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学生兴趣浓厚,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这种充满童趣的思考、海阔天空的想象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交流,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一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上的是《狼和小羊》。课文的结尾是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可能产生的结果。一个学生说:“凶恶的狼吃掉了小羊。”另一个学生说:“正在这时候,来了一位猎人,狼被打死了,小羊得救了。”还有的学生说:“小羊笑着对狼说‘你真笨哟,你看我这么瘦,还是光骨头呢,吃了多可惜呀,你不如把我带回家养肥了再吃,那才舒服哟’。这样狼信以为真,结果羊趁狼不在家时悄悄跑了。”课堂上,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使文章内容得到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用热情与智慧设计出精彩纷呈的具有个性特征的阅读课,让阅读教学具有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大胆创新,使个性在阅读中得到发展。
1.否定“课本为中心”,挖掘教材,活用教材
教科书编写得再好,仍然存在一些不足,比如教材内容的滞后性,教材编排的定型化,课程资源的有限性等。因此,教师要转变曾长期固守在教师头脑中的“绝对化”、“权威化”和“圣经式”的教学观。课程实验主张“用教材教”,反对“教教材”。也就是说,教师要指导学生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可以因地、因时、因生制宜,对教材进行必要的调整。以新的教学方式发挥传递人类文化的功能。小学语文教材中许多课文巧妙独特的结构、形象生动的语言、别具一格的写法,无不闪烁作者创造性思维的火花,认真挖掘这些地方,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创造性的表现形式和方法,在学习创造的过程中学会创造,无疑对培养学生创造性地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进行创新思维训练大有好处。
2.教师创造性地引导,使学生有“疑”善“问”
教育家陶行知说:“发明千千万万,起点在一问……人力胜天工,只在每事问。”在教学中积极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培养学生的提问能力是素质教育的一个主要方面,善不善于提出和思考问题在很大程度上能检验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才能。“授人以鱼,只供一食之需,教人以渔,则终身受用”,这就告诉我们,要使学生善问,必须“授之以渔”,指导学生学会“问”,教学生怎样问,在“怎样思考分析问题”上下工夫。
(1)对课题进行提问。“题好文一半。”题目是文章的眼睛,有许多文题能引起学生提出一些非常有趣或具有探究性的问题。教师在出示课题时就课题提问,让学生谈谈看到课题后最想知道的是什么,有些什么猜测等。这样引导学生围绕课题提出问题,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也有利于提高学生把握文章中心和结构的能力。
(2)紧紧围绕教学内容引导学生提问。在教学中,提问要紧紧围绕教学内容,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节点,将问题设在重点和难点上。如《春蚕》一文是通过母亲养蚕的过程表现母亲的辛劳、赞扬母亲勤劳慈祥,从而表达作者对母亲的崇敬之情。根据这一课的教学重点,我们可以设计这样的提问:①母亲为什么养蚕?②养蚕开始时母亲做了些什么?③蚕“上山”前我们做些什么?④蚕“上山”结茧后,母亲又做些什么?她对我们做了些什么?是怎样表现母亲辛苦的?这样围绕教学目的提问,能帮助学生理解层次,学习有顺序地记叙的写作方法,同时激发学生对母亲的热爱之情。
(3)鼓励多样化分析和思考,培养学生的创造性。例如在学习《杏儿熟了》这课时,我让学生讨论了这个问题:“假如是你碰到了这个‘小谗猴’正在偷你家的杏儿,你会怎么做呢?”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展开小组讨论。在交流中一个学生说:“我会严肃地批评‘小谗猴’,因为这样做是很不对的,首先是这样做说明他的道德品质不好,其次,这样做的危险性也非常大,不安全。应该让‘谗猴’吸取教训,别再这样做了。”另一个学生说:“我也会像奶奶一样打一些杏儿送给‘谗猴’,因为他去偷杏儿是因为自己家穷,没有钱买,虽然他这样做不对,但是可以原谅他。”还有学生说:“我们要像自己犯错误时妈妈对我们那样,耐心说教,以理服人、以情感人。”学生兴趣浓厚,纷纷说出自己的意见。这种充满童趣的思考、海阔天空的想象和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交流,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火花。
3.重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智力活动的翅膀,是智力活动富有创造力的重要条件。如一节语文公开课上,教师上的是《狼和小羊》。课文的结尾是狼说着就向小羊扑去。教师让学生大胆想象可能产生的结果。一个学生说:“凶恶的狼吃掉了小羊。”另一个学生说:“正在这时候,来了一位猎人,狼被打死了,小羊得救了。”还有的学生说:“小羊笑着对狼说‘你真笨哟,你看我这么瘦,还是光骨头呢,吃了多可惜呀,你不如把我带回家养肥了再吃,那才舒服哟’。这样狼信以为真,结果羊趁狼不在家时悄悄跑了。”课堂上,学生大胆想象,畅所欲言,使文章内容得到再创造,学生的想象力得到培养。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语文教学内容的丰富性、形式的多样性为学生的创新留有充分的余地,也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肥沃的土壤。每一个语文教师都应该用热情与智慧设计出精彩纷呈的具有个性特征的阅读课,让阅读教学具有生机和活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在创造性阅读教学中大胆创新,使个性在阅读中得到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