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多年从不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工作。在教学中,我体会到;小学高年级的语文教学一定要抓好课堂的阅读教学,教师在给学生传授知识的同时,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但使学生学会知识,还要使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下面根据我在教学中的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阅读课文时一定要咬文嚼字
教学中抓关键字、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但有些课文的字、词看起来并不是本课的重点词语,而实际上是课文的点晴之笔,好多教师在讲读时往往容易忽略。我认为,抓好这些词语的教学,对把握课文的中心很有帮助。如《书的故事》(第十二册课本第20课)一课,其中有这么一句:“这个青年,帽子戴在后脑勺上,帽沿下露出乌黑的头发,脸色憔悴,眼皮有点浮肿。”这句话看起来是一句很平常的外貌描写,可实际则不然,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憔悴、浮肿”二个词,设计了几个问题,“憔悴、浮肿”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卖票工人脸色惯悴,眼皮浮肿?既然卖票工人生活很困难,为什么还要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银元买书?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来了。从卖票工人的外貌可以看出他家庭生活很困难,生活那样艰难,身上仅有一块银元,还用来买鲁迅先生的书,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对进步书籍十分渴求,当学生把这些问题逐一弄懂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也就一清二楚了。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二、阅读课文时一定要注重朗读
我在备课时,不管是哪一类课文,或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要在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几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我自己不但这样做,要求学生也这样反复朗读。因为反复朗读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细细品味的过程。作者在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悟需要通过反复的读才能体会出来。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本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车站上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讲读课文时,我除了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外。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尤其是最后三节: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指导学生有些词语读时要加重语气,有些词句需要把速度放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完后,我问:你们知道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写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血肉相连的伟大友谊和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事实证明,只有多读,反复读,才能体会其感情,把握其实质。
三、阅读时一定要抓线索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利用板书或一些简笔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思路,这不仅能使学生很牢固地掌握课文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很有帮助。如: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图:
从图上看,事情发生的最初地点是轮船的甲板上,孩子追猴子的路线、方位一目了然,特别是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很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了解了整个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也理清了文章的线索,而且培养了学生今后的自学能力。看着这个板书,学生分段,写段意更是易如反掌,留下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
四、阅读课文要贯穿作文教学
在阅读中贯穿作文教学,是一箭双雕的极好方法。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把学生从阅读课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选取作文“指导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指导作文,以便以谈促写,使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作文的窍门,提高作文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研究教学,努力实践,不断改进,不断总结,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
一、阅读课文时一定要咬文嚼字
教学中抓关键字、词来理解课文内容,是很重要的一个方法。但有些课文的字、词看起来并不是本课的重点词语,而实际上是课文的点晴之笔,好多教师在讲读时往往容易忽略。我认为,抓好这些词语的教学,对把握课文的中心很有帮助。如《书的故事》(第十二册课本第20课)一课,其中有这么一句:“这个青年,帽子戴在后脑勺上,帽沿下露出乌黑的头发,脸色憔悴,眼皮有点浮肿。”这句话看起来是一句很平常的外貌描写,可实际则不然,我在教学这一课时,抓住“憔悴、浮肿”二个词,设计了几个问题,“憔悴、浮肿”各是什么意思?为什么卖票工人脸色惯悴,眼皮浮肿?既然卖票工人生活很困难,为什么还要把身上仅有的一块银元买书?这可以说明什么问题?问题提出后,学生很容易地说出来了。从卖票工人的外貌可以看出他家庭生活很困难,生活那样艰难,身上仅有一块银元,还用来买鲁迅先生的书,由此可见他是一个积极要求进步的青年,对进步书籍十分渴求,当学生把这些问题逐一弄懂了,那么这篇文章的中心也就一清二楚了。因此,教学中语文教师必须学会咬文嚼字。
二、阅读课文时一定要注重朗读
我在备课时,不管是哪一类课文,或哪一种体裁的文章,都要在读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几遍,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是有一定的科学道理的,我自己不但这样做,要求学生也这样反复朗读。因为反复朗读的过程,就是对课文细细品味的过程。作者在课文中要表达的思想感悟需要通过反复的读才能体会出来。如;教学《再见了,亲人),本文写的是抗美援朝战争结束后,志愿军与朝鲜亲人在车站上依依惜别的情景。在讲读课文时,我除了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外。重点指导了学生的朗读,尤其是最后三节: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请开得慢一点,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指导学生有些词语读时要加重语气,有些词句需要把速度放慢,然后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完后,我问:你们知道课文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吗?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写出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血肉相连的伟大友谊和分别时依依不舍的感情。事实证明,只有多读,反复读,才能体会其感情,把握其实质。
三、阅读时一定要抓线索
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很好地利用板书或一些简笔图,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线索,作者的思路,这不仅能使学生很牢固地掌握课文内容,而且对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也很有帮助。如:我在教学《跳水》一文时,设计了这样的图:
从图上看,事情发生的最初地点是轮船的甲板上,孩子追猴子的路线、方位一目了然,特别是孩子走上横木时的危险,很具体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不仅了解了整个事件中的主要人物之间的联系,也理清了文章的线索,而且培养了学生今后的自学能力。看着这个板书,学生分段,写段意更是易如反掌,留下的印象也是非常深刻的。
四、阅读课文要贯穿作文教学
在阅读中贯穿作文教学,是一箭双雕的极好方法。作文教学与阅读教学是密不可分的一个完整的体系。在阅读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分析事物、遣词造句、连句成段、连段成篇的方法。把学生从阅读课中学到的基本功,运用到自己的作文当中,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的同时,选取作文“指导点”,在学生阅读的过程中指导作文,以便以谈促写,使学生在阅读中学到作文的窍门,提高作文能力。
以上是我在教学中的几点粗浅体会,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任务,必须坚持不懈地研究教学,努力实践,不断改进,不断总结,进一步提高阅读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