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小学语文教材中选取的许多古诗立意高远,构思新颖,语言清新,趣味浓郁。在教学中,我们要善于引导学生学习古诗,品味古诗;以便更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吸取古诗营养,使学生充实起来,“灵秀”起来。
一、激发兴趣,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人情境。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指导诵读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体会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和默写的目的,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挖掘诗篇的强烈情感,走进诗歌意境
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启发学生想象,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深刻地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为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利用诗中有画的特点,再现古诗的意境美。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我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其一,课前描画,感知诗意。在布置预习的时候,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再用笔把它们画出来,要求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画出来的虽然并不完全符合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但这作画的过程,便是对诗意的揣摩和感受的过程,对诗的意境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其二,课后作画,再现诗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用笔把它画出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回味,加深理解。教学时,我运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因为,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
3.写一写,描述古诗意境美。诗美、景美、画美、意境美,学生身临其境,情感之弦必然会被拨动。此时,正是引导学生将诗人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好时机。我先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诗背下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和自己所画的图画展开想象,将原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或一段话,更进一步剖析诗句意境。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发挥想象去体会诗的意境,然后改写成一篇题目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文章,再请同学们认真欣赏,看哪些地方写得好,通过讨论,学生不仅领略墙内那百花盛开、生趣盎然的情景,还知道根据诗意自构情景,不仅教给了学生改写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展意境美
课改的新理念,提出不能只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果教师在小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时,能画龙点睛地加以点拨,往往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使他们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美的层面上,进而,把这种美升华为一种心理上的共鸣与震撼。如阅读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所写的是天下的父母心,把天下父母那种爱子情切的形态描写得入木三分,那种形式上的简约之美,却掩盖不住内容上的厚实之美。读此诗能使人更加珍惜亲情。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发生轻微的变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班级进行“名诗鉴赏”。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读,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还可以是每天早读课利用几分钟,一天读一首,这样就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诵读机会。我想,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古诗,坚持几年,将会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一、激发兴趣,反复诵读,体味古诗的意境美
在古诗教学中,引导学生反复朗读,进人情境。什么是熟读?用古人的话说,就是达到“使其言皆出之于吾之口”,换句话说,就是读得滚瓜烂熟,以至熟而成诵。这个过程更多地应该是学生个人诵读的过程,要给足时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独立练读,而不是课堂上那种整齐划一的齐读。这样才不致于泯灭学生的个性,扼杀学生的读书兴趣,才能使学生在熟读的过程中,培养他们对古诗的语感,把古诗的语言纳入自己的语言中。指导诵读可采用多种诵读方式,激发学生的诵读兴趣,使学生在愉快诵读中,加深对文句的印象,加快背诵的速度。诵读方式有录音范读、教师范读、学生领读、齐读、分组读、自由朗读、配乐朗读等。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是体会意境美的重要手段,并通过反复诵读达到背诵和默写的目的,从中得到美的熏陶。
二、挖掘诗篇的强烈情感,走进诗歌意境
我们让学生在想象中诵读,在诵读中想象,就是希望学生通过诵读感知形象,运用想象去填补诗歌中留下的空白,品味诗意,走进诗人的意境。意境,是指文艺作品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和表现的思想感情融合一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
1.启发学生想象,学生感悟诗词的意境美。古诗构思精巧,多处留有艺术的空白,言虽尽而意无穷。小学生学习古诗,借助想象、联想,补其空白,走进作者所描写的世界,感悟语言文字所暗示和启发的蕴意和情感。如教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前两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时,即启发学生想象:假如自己一个人生活在外地,那么此时此刻会产生怎样的感觉呢?这时,学生结合自己的亲身体会,深刻地畅谈了自己的感受。
在教学中,教师还要善于引导学生剖析字句,展开联想,欣赏其优美的景趣。如教“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这句,学生经过看录像和反复吟读诗句悟出:这是诗人为大自然景色所陶醉,一种幻觉油然而生,从而吟出这千古佳句。笔者引导学生借助诗人的丰富联想,展开想象,领略诗人雄伟的气魄,以及诗人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情怀。
2.利用诗中有画的特点,再现古诗的意境美。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通过作画,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诗的画面美。我主要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其一,课前描画,感知诗意。在布置预习的时候,让学生结合课文的注释和工具书了解诗歌所描绘的景物,再用笔把它们画出来,要求画出自己的感受。学生画出来的虽然并不完全符合诗歌所表达出来的意思,但这作画的过程,便是对诗意的揣摩和感受的过程,对诗的意境已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
其二,课后作画,再现诗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用笔把它画出来。通过这样一个过程来对诗歌的意境进行回味,加深理解。教学时,我运用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中有画的形象美,想象诗的画面。为了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课外,我让学生根据诗的意境,通过想象绘成彩色图画,因为,只有对审美客体进行联想和想象,才能产生强烈的美感。
3.写一写,描述古诗意境美。诗美、景美、画美、意境美,学生身临其境,情感之弦必然会被拨动。此时,正是引导学生将诗人的语言转化为自己语言的好时机。我先要求学生在反复诵读中把诗背下来,然后,引导学生根据诗句和自己所画的图画展开想象,将原诗改写成一篇写景的记叙文或一段话,更进一步剖析诗句意境。如,在教学《游园不值》一诗时,我发挥想象去体会诗的意境,然后改写成一篇题目为《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文章,再请同学们认真欣赏,看哪些地方写得好,通过讨论,学生不仅领略墙内那百花盛开、生趣盎然的情景,还知道根据诗意自构情景,不仅教给了学生改写的方法,还培养了他们的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三、加强课外阅读,拓展意境美
课改的新理念,提出不能只教教材,而要用教材教,即要创造性地理解、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勇于把语文课堂的触角伸向更为广阔的天地,也就是学生的生活和大自然。要和学生一道开发和生成开放、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
如果教师在小学生课外阅读古诗时,能画龙点睛地加以点拨,往往能让学生茅塞顿开,使他们的阅读,不仅仅停留在记忆美的层面上,进而,把这种美升华为一种心理上的共鸣与震撼。如阅读孟郊“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诗所写的是天下的父母心,把天下父母那种爱子情切的形态描写得入木三分,那种形式上的简约之美,却掩盖不住内容上的厚实之美。读此诗能使人更加珍惜亲情。所有这些,都能使学生的心理气质和精神面貌发生轻微的变化,进而提高学生的精神境界。
教学中,我让学生在班级进行“名诗鉴赏”。可以利用班会时间读,也可以利用课外活动时间读,还可以是每天早读课利用几分钟,一天读一首,这样就为学生们提供了更多的诵读机会。我想,如果能做到平均每天背诵一首古诗,坚持几年,将会终身受益。“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教师要鼓励学生多读多背,从而,让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