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摘要】
目的:观察健脾利湿、宣肺温肾法治疗汗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除湿汗疱方对227例汗疱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失访14例,痊愈159例,占74.65%;显效38例,占17.84%;有效16例,占7.51%.结论:健脾利湿、宣肺温肾法治疗汗疱症有良效。
【关键词】
健脾利湿;宣肺温肾;汗疱症
笔者所处攀西高原地区,每于夏秋季大量汗疱症重症患者前来就医,而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无特殊疗效,较大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笔者从2010年4月——2012年8月,采用祖国医学健脾利湿、宣肺温肾法治疗了227汗疱症重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27例病例全部来自门诊。男83例,女144例;年龄15——47岁,平均37.7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反复发作11年。均掌、跖部水疱较多且瘙痒剧烈,31例伴随绿豆大小深在水疱,全部病例均做真菌镜检排除水疱性手足癣。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全部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①常于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剧,入冬自愈。②好发于手掌、足跖侧面、指趾侧面及背端,少见于手背、足底。③常每年定期发作。④有瘙痒及灼热感。⑤皮损为多数群集或散在的位于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稍隆起,水疱内含清澈浆液,发亮,偶可变混浊,正常肤色,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周围皮肤正常,对称发生。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自拟除湿汗疱方加减煎汁内服,处方组成:苍术、厚朴、山药、白术、陈皮、菟丝子、茯苓、薏苡仁、麻黄、香薷、荆芥、甘草。舌苔白、厚腻者重用苍术、厚朴、陈皮、薏苡仁;不欲饮食、疲乏倦怠者重用白术、山药、苍术、厚朴;肢冷者重用山药、菟丝子;掌、跖不伴多汗者重用麻黄、香薷、荆芥;伴随掌、跖多汗者重用茯苓、薏苡仁。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判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判标准
临床痊愈:瘙痒症状消失,水疱全部消退。显效:瘙痒明显改善,水疱消退≥85%。有效:瘙痒减轻,水疱消退≥50%。无效:瘙痒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水疱消退<50%。
3.2 治疗结果227例病例,失访14例
213例完成治疗的患者中,痊愈159例,占74.65%;显效38例,占17.84%;有效16例,占7.51%。显效和有效病例继续治疗后,均相继痊愈。
4 讨论
汗疱症是一种发生在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田螺疱、蚂蚁窝。现代医学认为与手足多汗有关,精神因素可能为本病的重要原因。但临床上不少患者并无手足多汗的表现,故笔者考虑可能与机体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关。《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充分说明:津液的输布依赖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借助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当脾之散精功能、肺之通调水道功能、肾的蒸腾作用任意一个环节失常时,津液就会出现输布和排泄异常而形成水液停滞积聚的病理变化。笔者所组处方:苍术、厚朴、山药、白术、陈皮、菟丝子、茯苓、薏苡仁、麻黄、香薷、荆芥、甘草,诸药共凑健脾、利湿、宣肺、温肾、行气之功,主要针对肺、脾、肾三脏与津液输布和排泄有关之功能进行调节,从临床观察的结果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汗疱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辩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0732.
目的:观察健脾利湿、宣肺温肾法治疗汗疱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自拟除湿汗疱方对227例汗疱症患者进行治疗。结果:失访14例,痊愈159例,占74.65%;显效38例,占17.84%;有效16例,占7.51%.结论:健脾利湿、宣肺温肾法治疗汗疱症有良效。
【关键词】
健脾利湿;宣肺温肾;汗疱症
笔者所处攀西高原地区,每于夏秋季大量汗疱症重症患者前来就医,而现代医学对该病治疗无特殊疗效,较大程度影响患者生活质量。基于此,笔者从2010年4月——2012年8月,采用祖国医学健脾利湿、宣肺温肾法治疗了227汗疱症重症患者,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本组227例病例全部来自门诊。男83例,女144例;年龄15——47岁,平均37.72岁;病程最短3天,最长反复发作11年。均掌、跖部水疱较多且瘙痒剧烈,31例伴随绿豆大小深在水疱,全部病例均做真菌镜检排除水疱性手足癣。
1.2 诊断标准
本组病例全部符合《中国临床皮肤病学》诊断标准:①常于春末夏初开始发病,夏季加剧,入冬自愈。②好发于手掌、足跖侧面、指趾侧面及背端,少见于手背、足底。③常每年定期发作。④有瘙痒及灼热感。⑤皮损为多数群集或散在的位于表皮深处的小水疱,米粒大小,呈半球形,稍隆起,水疱内含清澈浆液,发亮,偶可变混浊,正常肤色,一般不自行破裂,干涸后脱皮,露出红色新生上皮,周围皮肤正常,对称发生。
2 治疗方法
所有病例均采用自拟除湿汗疱方加减煎汁内服,处方组成:苍术、厚朴、山药、白术、陈皮、菟丝子、茯苓、薏苡仁、麻黄、香薷、荆芥、甘草。舌苔白、厚腻者重用苍术、厚朴、陈皮、薏苡仁;不欲饮食、疲乏倦怠者重用白术、山药、苍术、厚朴;肢冷者重用山药、菟丝子;掌、跖不伴多汗者重用麻黄、香薷、荆芥;伴随掌、跖多汗者重用茯苓、薏苡仁。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后评判疗效。
3 治疗结果
3.1 疗效评判标准
临床痊愈:瘙痒症状消失,水疱全部消退。显效:瘙痒明显改善,水疱消退≥85%。有效:瘙痒减轻,水疱消退≥50%。无效:瘙痒改善不明显或无改善,水疱消退<50%。
3.2 治疗结果227例病例,失访14例
213例完成治疗的患者中,痊愈159例,占74.65%;显效38例,占17.84%;有效16例,占7.51%。显效和有效病例继续治疗后,均相继痊愈。
4 讨论
汗疱症是一种发生在手掌、足跖部的水疱性皮肤病。祖国医学称之为田螺疱、蚂蚁窝。现代医学认为与手足多汗有关,精神因素可能为本病的重要原因。但临床上不少患者并无手足多汗的表现,故笔者考虑可能与机体津液的输布和排泄有关。《素问·经脉别论》说:“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这充分说明:津液的输布依赖脾的“散精”和肺的“通调水道”功能;津液的排泄,主要依赖汗液、尿液和随着呼吸排出的水气;津液在体内的升降出入,借助肾的气化蒸腾作用,以三焦为通道,布散于全身而环流不息。当脾之散精功能、肺之通调水道功能、肾的蒸腾作用任意一个环节失常时,津液就会出现输布和排泄异常而形成水液停滞积聚的病理变化。笔者所组处方:苍术、厚朴、山药、白术、陈皮、菟丝子、茯苓、薏苡仁、麻黄、香薷、荆芥、甘草,诸药共凑健脾、利湿、宣肺、温肾、行气之功,主要针对肺、脾、肾三脏与津液输布和排泄有关之功能进行调节,从临床观察的结果看,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为汗疱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治疗思路,值得临床推广。
【参考文献】
[1]赵辩主编.中国临床皮肤病学.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07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