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从学生的生活实际中挖掘数学,将数学问题的呈现动态化;借助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让解决问题的策略现实化;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使数学课堂生活化。凸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关键词:生活经验 数学问题 问题呈现 解题策略 数学魅力
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教学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题材,问题的展现方式图文结合,信息多样,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解题策略,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凸显生活化,让数学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动态 数学问题。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素材,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参考。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材中所要传递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经历的数学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情境图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开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调整:让教材中提供的学习素材动态呈现,如视频展示生活情境、或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而帮助学生收集信息,更好理解数量关系。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5页第5题。许多孩子游泳时都是在娱乐场所的游泳池里,很少在正规的游泳池里游泳。因此,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经常出现漏掉了“来回”这个有效数学信息,直接列成“25×3=”。为了帮助孩子们从这幅情境图中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我把小朋友游泳的情景动态演示,许多孩子都能注意“来回”就是游了两个25米,从而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亲历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捕捉到更多数学信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二、借助已有生活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到有兴趣。数学知识于小学生来说较抽象,需借助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帮助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中理解数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体验和感受数学、认识数学,发展数学能力。
1、结合生活经验,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教材通过情境图配上文字描述来呈现知识,学生需要主动寻找、选择有效信息,为解决问题所用。作为老师该怎样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提取本质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呢?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先唤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再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提取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例如在教三年级下册第57页第16题,我先让孩子们讨论:星期天到公园租船来玩划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先明白了要注意安全,再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价格上。随着情境图的出现,学生们情绪高涨,很快确定“双人船每时4元”是个多余的数学信息,从而轻松地将信息整合到一起,完成了数学问题的解决。
2、运用生活经验,選择合理的解题策略。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是重点。因此,“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采用摆学具、画图、列表、画线段图等办法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操作、推理、归纳、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例如在教三年级下册第63页第4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住的商品楼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建筑的,估计一下能住多少户人家,再帮图中的小朋友解决数学问题。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介绍单元楼的结构,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解决问题。在交流解题思路时,有的学生先画出了第一层一共住了几户人家,再算出一座楼里一共有多少户;有的学生先画出了一个单元能住几户人家,再算出一座楼里一共有多少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题策略,得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就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也就有不同的解题的思路。但不管是哪种思路,我们思考问题都要有个线索,一定要确定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这样,学生在经历与体验活动中主动构建模型,不仅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选择合理的解题策略。
3、运用生活经验,反思解题策略的合理性。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在学生解决完问题后,我们课堂要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方法策略进行适当的反思和归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解决 “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或“行每千米需要多少小时?”的问题中,个别学生经常弄不清楚是除以“几小时呢?”还是“几千米”而把结果给算错了,作为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解答结果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反思“计算的结果合理吗”?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调整解答思路,让解题策略合理化,从而建构知识模型,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三、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问题在教材中的呈现往往是借助一些与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背景相联系的主题图,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巧用情境图,让情境图的信息呈现更丰富。 首先,针对情境图中不合理的地方,适当调整,让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实际。比如,可以适当的调整数据、改编情节,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情境问题取代教材中的例题。其次,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课堂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可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物场景,提供收费单,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提炼数学模型,活化抽象的数学问题。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课堂教学中,我们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让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活动中提炼数学模型。可见,凸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燕芬:《对解决问题的探讨与实践》,《小学数学教育》,2009第1版;
[2]廖学明:《如何搭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教育》,2009第1版;
[3]吴正宪:《“应用题”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2007
[4]钱守旺:《把握教改方向,从容面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对话》,小学课堂网,2008-1-17
关键词:生活经验 数学问题 问题呈现 解题策略 数学魅力
教材中的解决问题教学以学生的生活情境为题材,问题的展现方式图文结合,信息多样,关注学生个性化的解题策略,留给学生更广阔的思考空间。我们的数学课堂如何凸显生活化,让数学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一、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动态 数学问题。
教材是学生进行学习的素材,它只是为知识的传递提供了参考。作为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把教材中所要传递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学生能够经历的数学活动,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
在实际教学中,我发现低年级的孩子抽象思维能力差,对情境图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的缺乏严重影响了教学的开展。因此,在教学中我做了如下调整:让教材中提供的学习素材动态呈现,如视频展示生活情境、或模拟生活情境让学生亲自参与,从而帮助学生收集信息,更好理解数量关系。例如,在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第55页第5题。许多孩子游泳时都是在娱乐场所的游泳池里,很少在正规的游泳池里游泳。因此,孩子们解决这个问题时经常出现漏掉了“来回”这个有效数学信息,直接列成“25×3=”。为了帮助孩子们从这幅情境图中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我把小朋友游泳的情景动态演示,许多孩子都能注意“来回”就是游了两个25米,从而轻松解决了这个问题。
在数学课堂上让学生亲历生活情境,能让学生捕捉到更多数学信息,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要,有效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
二、借助已有生活经验,丰富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当学习的材料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联系时,学生对学习才会感到有兴趣。数学知识于小学生来说较抽象,需借助生活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来帮助理解。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从学生所熟悉的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让学生在现实情境和已有的生活知识经验中理解数学。”让学生在“身临其境”的感觉中体验和感受数学、认识数学,发展数学能力。
1、结合生活经验,提取有效的数学信息。教材通过情境图配上文字描述来呈现知识,学生需要主动寻找、选择有效信息,为解决问题所用。作为老师该怎样帮助学生排除干扰因素提取本质信息,从而培养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呢?在教学中,我的做法是先唤起学生对生活情境的回忆,再根据他们已有的生活经验,有效提取情景图中的数学信息。例如在教三年级下册第57页第16题,我先让孩子们讨论:星期天到公园租船来玩划船时要注意哪些问题。学生在讨论中先明白了要注意安全,再把研究的重点放到了价格上。随着情境图的出现,学生们情绪高涨,很快确定“双人船每时4元”是个多余的数学信息,从而轻松地将信息整合到一起,完成了数学问题的解决。
2、运用生活经验,選择合理的解题策略。学生能用数学的眼光看问题,会运用数学思想解决问题是问题教学是重点。因此,“在教学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教师注意调动学生的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引导学生采用摆学具、画图、列表、画线段图等办法来收集和整理信息、分析和处理信息,引导学生开展观察、分析、操作、推理、归纳、尝试、交流等数学活动,主动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倡导解题策略的多样化与个性化。”例如在教三年级下册第63页第4题时,我先让学生回忆自己住的商品楼是按照什么结构来建筑的,估计一下能住多少户人家,再帮图中的小朋友解决数学问题。在老师的提示下,孩子们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先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介绍单元楼的结构,凭借自己的生活经验分析、解决问题。在交流解题思路时,有的学生先画出了第一层一共住了几户人家,再算出一座楼里一共有多少户;有的学生先画出了一个单元能住几户人家,再算出一座楼里一共有多少户。最后教师引导学生比较两种解题策略,得出不同的观察角度就有不同的分析方法,也就有不同的解题的思路。但不管是哪种思路,我们思考问题都要有个线索,一定要确定先解决什么再解决什么。这样,学生在经历与体验活动中主动构建模型,不仅掌握了解题的技巧,更重要的是会用数学的思维去思考,选择合理的解题策略。
3、运用生活经验,反思解题策略的合理性。弗赖登塔尔强调:“反思是数学的重要活动,它是数学活动的核心和动力。”所以,在学生解决完问题后,我们课堂要留出一些空间让学生对解决问题过程中所用的方法策略进行适当的反思和归纳,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在解决 “每小时行多少千米?”或“行每千米需要多少小时?”的问题中,个别学生经常弄不清楚是除以“几小时呢?”还是“几千米”而把结果给算错了,作为教师可以紧紧抓住解答结果让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反思“计算的结果合理吗”?引导学生在不断的反思中调整解答思路,让解题策略合理化,从而建构知识模型,逐渐进入学习数学的角色。
三、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数学课堂生活化。
数学问题在教材中的呈现往往是借助一些与学生年龄特征和生活背景相联系的主题图,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因此,我在教学时充分利用教材这一特点,巧用情境图,让情境图的信息呈现更丰富。 首先,针对情境图中不合理的地方,适当调整,让教学内容更适合学生实际。比如,可以适当的调整数据、改编情节,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数学情境问题取代教材中的例题。其次,教师还可根据学生实际补充一些富有时代气息的生活问题,提高学生课堂解决问题的兴趣。如在教学两步计算的应用题时,教师可选取生活中学生常见的购物场景,提供收费单,让学生自己提出有关的数学问题并解答。这样的教学,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提炼数学模型,活化抽象的数学问题。
生活处处有数学,数学就在身边。课堂教学中,我们从生活中挖掘数学,让学生用生活经验理解数学问题,用数学思维解决实际问题,从而在实践活动中提炼数学模型。可见,凸显生活化的数学课堂,让数学迸发出无穷的魅力。
参考文献:
[1]燕芬:《对解决问题的探讨与实践》,《小学数学教育》,2009第1版;
[2]廖学明:《如何搭建数学教学与学生生活的联系》,《小学数学教育》,2009第1版;
[3]吴正宪:《“应用题”教学与学生解决问题能力的培训》,中小学教师新课程远程研修2007
[4]钱守旺:《把握教改方向,从容面对新课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对话》,小学课堂网,2008-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