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我国越来越重视素质教育的发展,在这样的大环境下,厌学便成了广大教师最为关注的问题。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会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那么教师如何有效合理采取措施,提升课堂教学效率,让学生喜欢课堂,掌握更多的数学知识,将厌学率降至最低。本文基于对大脑的思考方式、教师如何合理的提问、记忆事实性的知识等对学习的重要性等方面的分析,得出了厌学形成的原因及其转化策略。
关键词:初中数学;厌学;事实性知识;转化策略
0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应不断创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数学这一门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的学课,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和课堂的教学方式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学阶段厌学普遍存在,厌学者大多成绩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厌学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厌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学习障碍。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应增强对学生认知方式、思考方式、教师提问方式的探究,以获得保持学生好奇心的有效方法。
1厌学原因分析
(一)学生通过思考解决不了学习中的问题。人的好奇心、思考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若认知环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绝大多数人都将能成为杰出的思想者,否则,大脑会尽可能的避免思考。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不可靠的。如果通过思考能成功解决问题,学生还是愿意动脑筋的。越优秀的学生越喜欢思考,原因是:他们通过思考能解决问题,能获得成功思考后的愉悦感,而厌学者却恰恰相反。
(二)学生不擅长思考。那他们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呢?答案是:当学生能侥幸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思考,反而依赖记忆。我们面对的大多数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心理学家说 “我们大多数时候做的事情正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尽管所做的事情可能相对比较复杂,但你依然在用记忆指挥你的行动。如果每个任务都需要认真的思考,这往往就是人们所说“打破陈规”,不重复经常的做法,这种新鲜感一开始比较有趣,但在这个过程中,每次都需要投入全部注意力,学生很快就会疲惫不堪而放弃思考。
(三)背景知识不够。为了应对标准化考试,提高升学率,教师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除了短暂的记住枯燥的事实之外,毫无收获。想让学生拥有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由事实性知识作为支撑。而事实性知识的储备需要我们在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理解并记忆。
(四)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解后又难以运用到新的情形中。教师希望学生能理解代数式、函数等抽象的概念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首先,人的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而更倾向于具体的事物,其次,即使理解抽象的内容,也不易迁移到新的环境里。学生遇到不会解的数学题时,会在书中找同类型的例题,但可能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将例题和习题对应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讲解一个抽象的概念时,我们会寻找例题、事实来帮助学生理解。
(五)智能上的差异。我们不能否定,个别孩子是慢热型的,作为教师,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事实上,基因遗传确实对智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智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
2转化策略
(一)确保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大脑的真正作用是使人避免思考。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学,应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思考的愉悦感,教师可以调整鼓励学生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会带给人愉悦感,若学生努力思考一个问题,却毫无进展,会使学生觉得沮丧。同样,不经过思考,只知道答案也不会有愉悦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复斟酌,如何有效提问才使所提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根据人的认知特性、数学课纲的要求及学生的计算能力,合理设置一些他们经过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内容、呈现方式有吸引力。脑力活动能够吸引学生,是因为在特定的时候它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就像学生喜欢趣味数学却不喜欢函数题,趣味数学难度适当,思路、方法都让学生出乎意料。而数学课本中的函数内容,若没有教师合理的引导和解释,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公式。课堂中,教师设置一些不同形式的问题、例题,层层铺垫,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公式。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有效提问。首先,在学生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情况下提问,学生才能参与到问题中来。其次,大脑在同一时间只能保留一定量的信息。当出现多步骤的计算和逻辑推理、新概念的运用时,应当放慢速度,甚至还可以把相关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四)让问题变得有趣、及时。通常的办法是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即通过解决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了相关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什么是这堂课的中心问题,如何提问才使得它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又顾及到学生的认知限制。
(五)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的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他所接触的内容,其部分原因在于合并。比如,有两个学习整式乘法的学生,一个对平方差公式还不熟悉,另一个已掌握。那么第一个学生看到“(m+n)(m-n)=?的问题时,他不确定这一表达式到底等于什么,于是他可能代入数字来猜想。而另一个可直接根据记忆中的知识得出答案,更有可能完成与之相关的题。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性的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提供更多的实例,增长学生的经验。每个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你问学生一个问题,他复述了你之前的话或者教科书上的解释,虽然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你能隐约感觉到这个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定义,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机械记忆只是简单的记住了答案,但不代表学生理解了内容。之前所说,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看到深层结构,教师在课堂中提供更多的实例,增长学生的经验。如:便于学生理解分式概念,教师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代数式,让学生动手将代数式进行分类,进而对比得到分式的概念。
(七)恰当的练习。恰当的练习有以下几项好处:(1)形成最基础的本领(2)达到精通(3)让思考过程变得省力(4)让记忆更持久(5)增加知识的迁移几率。首先,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无限度的练习,只有需要自动化的一些過程,能为今后更高级的工作奠定基础的过程,我们才需多加练习。其次,不必要把所有的概念练习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完成,持续的练习同一项技能会无聊,最好分散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然后,在进阶的环境中练习,基本技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巩固。练习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情形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3结论
综上所述,解决初中学生厌学情况,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增强对自己班级学生具体情况的研究与调查,依照具体情况做好有效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解决学生厌学情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占武. 初中数学差生的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转化[J]. 吉林教育, 2010(2):105-106.
丹尼尔.T.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
关键词:初中数学;厌学;事实性知识;转化策略
0引言
随着我国素质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人们的教育理念应不断创新,促进我国教育事业向着更好的方向发展。对于数学这一门具有高度抽象、逻辑严谨的学课,教师对学生个体的认识和课堂的教学方式将对学生的学习状态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众所周知,中学阶段厌学普遍存在,厌学者大多成绩差、课堂注意力不集中、不能按时完成作业。针对厌学者进行多方面的研究发现,大多数厌学者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着学习障碍。教师要想提升教学质量及学生综合素质,应增强对学生认知方式、思考方式、教师提问方式的探究,以获得保持学生好奇心的有效方法。
1厌学原因分析
(一)学生通过思考解决不了学习中的问题。人的好奇心、思考能力是与生俱来的,若认知环境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要求,绝大多数人都将能成为杰出的思想者,否则,大脑会尽可能的避免思考。思考是缓慢的,费力的,不可靠的。如果通过思考能成功解决问题,学生还是愿意动脑筋的。越优秀的学生越喜欢思考,原因是:他们通过思考能解决问题,能获得成功思考后的愉悦感,而厌学者却恰恰相反。
(二)学生不擅长思考。那他们如何完成学习任务呢?答案是:当学生能侥幸完成任务的时候,他们不会去思考,反而依赖记忆。我们面对的大多数的已经解决的问题,我们只要重复之前的步骤就可以了。心理学家说 “我们大多数时候做的事情正是我们经常做的事情”。尽管所做的事情可能相对比较复杂,但你依然在用记忆指挥你的行动。如果每个任务都需要认真的思考,这往往就是人们所说“打破陈规”,不重复经常的做法,这种新鲜感一开始比较有趣,但在这个过程中,每次都需要投入全部注意力,学生很快就会疲惫不堪而放弃思考。
(三)背景知识不够。为了应对标准化考试,提高升学率,教师会要求学生死记硬背知识点。这样一来,学生除了短暂的记住枯燥的事实之外,毫无收获。想让学生拥有分析问题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必须由事实性知识作为支撑。而事实性知识的储备需要我们在具有相关背景知识的前提下理解并记忆。
(四)学生难以理解抽象的概念,理解后又难以运用到新的情形中。教师希望学生能理解代数式、函数等抽象的概念并运用它解决实际问题。首先,人的大脑不喜欢抽象的事物,而更倾向于具体的事物,其次,即使理解抽象的内容,也不易迁移到新的环境里。学生遇到不会解的数学题时,会在书中找同类型的例题,但可能学生根本不知如何将例题和习题对应起来。这就是为什么我们在讲解一个抽象的概念时,我们会寻找例题、事实来帮助学生理解。
(五)智能上的差异。我们不能否定,个别孩子是慢热型的,作为教师,希望所有的学生都能掌握一些最基础的知识。事实上,基因遗传确实对智能有影响,但不是绝对的,智能可以通过努力来改变。
2转化策略
(一)确保学生能够解决问题。大脑的真正作用是使人避免思考。为了让学生喜欢上学,应尽可能让学生获得思考的愉悦感,教师可以调整鼓励学生思考的方式。解决问题会带给人愉悦感,若学生努力思考一个问题,却毫无进展,会使学生觉得沮丧。同样,不经过思考,只知道答案也不会有愉悦感。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反复斟酌,如何有效提问才使所提的问题能引导学生继续思考,使学生获得成就感。根据人的认知特性、数学课纲的要求及学生的计算能力,合理设置一些他们经过思考能够解决的问题。
(二)课堂内容、呈现方式有吸引力。脑力活动能够吸引学生,是因为在特定的时候它能够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就像学生喜欢趣味数学却不喜欢函数题,趣味数学难度适当,思路、方法都让学生出乎意料。而数学课本中的函数内容,若没有教师合理的引导和解释,学生难以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公式。课堂中,教师设置一些不同形式的问题、例题,层层铺垫,帮助学生理解抽象概念、公式。
(三)根据学生的认知能力、知识背景有效提问。首先,在学生具有相应的背景知识情况下提问,学生才能参与到问题中来。其次,大脑在同一时间只能保留一定量的信息。当出现多步骤的计算和逻辑推理、新概念的运用时,应当放慢速度,甚至还可以把相关的信息写在黑板上。
(四)让问题变得有趣、及时。通常的办法是学习的内容与学生生活相关,即通过解决与生活有关的问题,使学生理解了相关知识点。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考虑什么是这堂课的中心问题,如何提问才使得它既能吸引学生参与,又顾及到学生的认知限制。
(五)学习相关的背景知识。具有相关的背景知识的学生,能更好的理解他所接触的内容,其部分原因在于合并。比如,有两个学习整式乘法的学生,一个对平方差公式还不熟悉,另一个已掌握。那么第一个学生看到“(m+n)(m-n)=?的问题时,他不确定这一表达式到底等于什么,于是他可能代入数字来猜想。而另一个可直接根据记忆中的知识得出答案,更有可能完成与之相关的题。也就是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及时性的补充相关的背景知识。
(六)提供更多的实例,增长学生的经验。每个教师应该有这样的经历:你问学生一个问题,他复述了你之前的话或者教科书上的解释,虽然他的回答是正确的,但你能隐约感觉到这个学生只是机械的记住了定义,并不理解其中的意思。机械记忆只是简单的记住了答案,但不代表学生理解了内容。之前所说,经验可以帮助学生看到深层结构,教师在课堂中提供更多的实例,增长学生的经验。如:便于学生理解分式概念,教师可以选择各种类型的代数式,让学生动手将代数式进行分类,进而对比得到分式的概念。
(七)恰当的练习。恰当的练习有以下几项好处:(1)形成最基础的本领(2)达到精通(3)让思考过程变得省力(4)让记忆更持久(5)增加知识的迁移几率。首先,不是所有的都需要无限度的练习,只有需要自动化的一些過程,能为今后更高级的工作奠定基础的过程,我们才需多加练习。其次,不必要把所有的概念练习集中在很短的时间完成,持续的练习同一项技能会无聊,最好分散练习,这样一来,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思考如何运用所学到的知识。然后,在进阶的环境中练习,基本技能也可以得到充分的巩固。练习可以分散在不同的情形之中,尽可能采用多种方式进行。
3结论
综上所述,解决初中学生厌学情况,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应增强对自己班级学生具体情况的研究与调查,依照具体情况做好有效调整,只有这样,才能积极有效解决学生厌学情况,提升教学质量,促进全体学生的健康成长以及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张占武. 初中数学差生的学习障碍成因分析及转化[J]. 吉林教育, 2010(2):105-106.
丹尼尔.T.威林厄姆.为什么学生不喜欢上学?[M].江苏教育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