耿子涵

来源 :散文选刊·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xwp_x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年的知了又叫了,耿子涵被妈妈带到单位来,这小人儿能感觉到她是硬挤到大人的世界来的,她迫切想和他们世界的人玩儿:妈妈,米米什么时候来?大瑞什么时候来?得到答复后,她开心得大叫:“太好了,等他们来了,我要……”后面是一大串孩子的乐事儿。
  第二天,米米、大瑞都来了。这三个孩子,一整天形影不离,经常旋风般的推开某个办公室的门,跟我们打个招呼,或者招呼都不打,就在沙发茶几上开始他们的游戏,有时是折纸,有时是画画。半中间要是想到什么好玩的,立刻起身跑出去,留下他们未完成的作品,我饶有兴致地拿起来看,猜测着他们打算折成或是画成什么,大多数情况,我根本理解不了他们的奥义。很奇怪吧,随着年岁增长,人懂得更多,理解力却并不是水涨船高,孩童时期觉得理所当然的简单东西反而弄不懂了。
  工作间隙,我到走廊活动会儿,看见耿子涵她们三个在楼后玩,手上拿着纸做的玩具。耿子涵抬头看见我,大声对另外两个孩子说,这里不好玩,我们到楼前面去玩吧。我看着她们穿过大厅的门,没一会儿,身后传来一声:“不许动!”回头一看,耿子涵亮亮的大眼睛和深深的酒窝儿里,满是狡黠的笑,小黑脸蛋儿生机勃勃,拿着她的武器大刀抵着我的背。原来这小家伙声东击西,转移我的注意力,趁我不备跑上楼来了,我没扫她的兴,对着纸刀露出怕怕的神情,向她讨饶,她很满意:“放过你了,下次要小心点儿,不要被本王看到!”风风火火继续杀敌树威去了。
  雪花姐长发及腰,轻声细语,温柔娴静,耿子涵勉强像个女孩儿,母女两个可真不一样。同事感叹,耿子涵啊,最爱和她爸爸玩,估计性格像她爸。我想到有一次大瑞在玩陀螺,耿子涵在一旁看着,自豪地说,我有好几个呢,都比你的好看,我爸爸给我买的,他教了我好多种玩法呢!
  下次,耿子涵再到我们办公室,我逗她,你喜欢爸爸还是妈妈?耿子涵毫不犹豫地说,喜欢爸爸!她脱口而出这么一句后,意识到自己一时冲动中了我的圈套,于是一笑,赶紧补充,也喜欢妈妈!
  我想到雪花姐之前讲的一件趣事,有次她去北京培训一周,满怀对女儿的思念踏上归途,正遇着耿子涵和爸爸在楼下玩。耿子涵看见她竟然说:“妈妈,你怎么回来了?”那语气,饱含失望之情,雪花姐的心顿时瓦凉瓦凉的,哭笑不得。这里真该给耿爸爸点赞,在众妈妈吐槽丧偶式育儿、诈尸式育儿的今天,耿爸爸实属一股清流。正是他给耿子涵的关爱、照顾和陪伴,让她成为一个活泼乐观、昂扬勃发,能用自己的快乐感染别人的女孩。
  午休时,耿子涵推门跑进来玩,那段时间有人给我介绍一个男孩,我们正在QQ上聊天。办公室只有我一人,耿子涵径直跑到我办公桌前,我的电脑桌面正是聊天的界面,我有点儿不好意思,想关掉窗口,又觉得这样太做贼心虚了,不好意思去关,再说了,耿子涵才上小学,她懂什么呢?况且我又没说啥出格的话,于是干脆不管聊天的事了。
  没想到,这小丫头把脑袋往屏幕上凑了一下,检阅一番,回头问我,这是你男朋友吗?我大惊,她咋看出来的,我们不过聊了“吃了吗、吃了啥”之类的。不等我回答,耿子涵接着又问,你爱他吗?我惊得无以复加,小孩子家的,懂什么爱,还问得这么自然。第一个问题大概只是前奏,目的不在于得到答案,而在于引出第二个问题。问完爱的难题,耿子涵看着我,等着我回答。
  从有着清澈眼神的孩子口中说出的这个问题,把我问住了,我无法像回答其他人一样搪塞她,也无法用玩笑的態度顾左右而言他。我竟然认真思考了这个孩子的问题,我爱他吗?以后会爱他吗?我会爱怎样的人呢?成人的爱来得太慢,走得太快,不像孩子,也许她长大就会懂。
  一整个夏天,耿子涵跑跑跳跳,晒得像颗巧克力糖,站在穿裙子的小淑女米米旁边,手舞足蹈的样子十足一个调皮小男孩。耿子涵没有小名,雪花姐找她时也是连名带姓地叫:“耿子涵!”要叫上好多声,耿子涵才满头大汗回到雪花姐身边,意犹未尽地和雪花姐乖乖回家。
  在这儿上班的几年里,每年夏天都能看到耿子涵快乐的身影,我见过那么多孩子的笑脸,可是唯独耿子涵让我羡慕。
  我是个安静的人,喜欢沉溺在自己的世界里,我的目光总是不由得看向内心,可是我知道,有多少时候,我想像耿子涵一样,拿着纸做的玩具刀,毫无顾忌地跟这个世界开个玩笑。
  责任编辑:海 霞
其他文献
溯洒江而上,越深入,前面的山越高大,车窗外尽是浓浓的绿。  这是个叫下左坑的地方,群山环绕中有座村子,村子不大,却是秀美的,有条溪流从高高的山岽头流下来,不急不慢地流到村子旁,敞开胸怀滋润身边的屋场,然后悠悠地流向了山外邊。清洌洌的水圳边,不见浆洗衣服的农妇,只有几只懒懒的鸭子在游弋,和整个屋场一般恬静。  村支书领着我们前行,穿过低矮的房屋,绕进一条巷子,我看见深巷的另一头出现“龙光围”三个大字
期刊
每次去二姐家摘梨,远远地就能看到二姐家那几棵比院墙高出半个身子、在风中婆娑摇曳的“大冬梨”树。  跨进二姐家的院门,只见那些硕果满枝的“大冬梨”,如农家秋收屋檐下挂着的一串串苞谷辫子,若不是下面打了很多撑杆,梨树早已垂到了地上。尽管二姐忙前忙后招呼我们,但我总有些迫不及待,随便一抬手就随心所欲地摘一个梨,连皮啃吃。看着那一个个圆头圆脑的“大冬梨”,我仿佛又见到了二姐情窦初开时熟悉的脸庞。  老家的
期刊
角落里的古筝,旋律被手指帶走,那手握过笔,握紧拳头,握住琐事……  可能只隔着一道房门,不确定的将来如同安静的弦,满架的书就像缄默的嘴。作者的逝去,只会把灵魂交给文字,那是一枚打开自己的钥匙。蝴蝶椅更像一个标本,静止在空间里,飞翔只是动作,此时却是一段传奇。  烤漆床的白,墙面的白,月光的白,那张油画肖像的白,还不如一树梨花的白,它们与黑夜的分界是目光以外的那些。  责任编辑:李梅
期刊
我常常忆起一条田埂,一条长长的长满青豆和绿草的田埂。它像一条乡间的土蛇,摇曳着细细的身子,游进我的梦中,与我牵手,与我嬉戏,与我对话。这是一条什么田埂呢?它在哪里?怎么这样熟悉,這样亲切,甚至还散发着我身体的味道?  我开始寻找。我开始一趟一趟地回家,回到我的老家,回到生我养我的老家,回到那个埋着我从母体里带出的衣胞的老家。站在老屋的山头,我向四野望去,眼里满是绿油油的麦子,金灿灿的菜花。看不到一
期刊
年届九十的老父亲,五次脑梗,说话、四肢等许多生理功能都受到严重影响。但那一双眼睛,仍十分明亮,经常用高度聚焦的眼光,凝视我。每天早晚帮他洗脸擦身、喂饭喂药、清理卫生时,不错眼珠地盯着我。尤其当我为他清痰、理发、剃胡须、针灸等近距离接触时,更是目不转睛,仿佛用高像素的镜头在我脸上扫描,要在脑海里刻录下影像的“光碟”。  30岁前,我与父亲十分“陌生”,记事时起,就随奶奶回农村老家住了一年。回城上学后
期刊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时髦的叫法,将“外孙”直接称为“孙子”,说是更显得亲切。今天我写此文也时髦一回,把我家的小外孙林梓晗也叫作孙子。  孙子林梓晗生于2017年4月25日,小名乐乐。虚岁3岁,实际还不到2周岁。乐乐出生在上海同济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出生时,就像一只小老鼠,全身红红的,两只眼睛一睁开就乌溜溜亮晶晶的,由于没足月又不是第一胎,比一般刚出生的孩子要小一点儿,不足3公斤。小有小的优点,灵活、轻巧
期刊
我的一个朋友,家在农村,十分简陋,两间旧平房,也没有什么像样的家具。衣服堆在床上或挂在椅子靠背上,乱七八糟。我问,你家的衣柜呢?衣服放在哪里?他满不在乎地指着两只木箱和一只纸箱,努了努嘴。看来这就是他家的“衣柜”了。  一转眼,四十年过去了。再看看他的家,高大的楼房,全新装修。全套的红木家具,包括红木衣柜,应有尽有。他的衣柜是“多功能”的。他悄悄地告诉我衣柜里的秘密,除了挂衣服,还要藏一些私房钱。
期刊
“小时候的过年,那真的是香啦!”姑奶奶常常这样自言自语。对于她的自言自语,年轻人不以为然,也就没有谁去满足她所念叨的那个“香”。  姑奶奶年迈以后行动不便,就更加的怀旧,更加的念叨得厉害了,尤其是在吃的问题上。一日,她央求我:“爱!今年过年时,你一定要帮忙给我炆一锅香,我已经几十年都没有尝过了,真的特别想尝尝。”因为她没有女儿,有什么话喜欢跟我这个侄女儿说。  “什么叫一锅香?”我莫名其妙。  “
期刊
我第一次带同学回家,是小学五年级放寒假。这两个同学家都是汝溪街上人,一个叫邓晓琼,另一个叫桂明燕,我已忘记是什么原因让我们如此亲密,或许是听我说老家高山上冬天常下雪结冰对她们有吸引力。如果她们知道去我们家那么难走,还会去吗?这是我现在的想法,那个时候大概只有兴奋!  从四年级起,我从村小转校到汝溪小学,读住学。学校虽叫小学,却有初中部。初中部有大通铺宿舍,小学却没有。开始我挤在初中部女生宿舍,挤不
期刊
寂静是此刻乡村唯一的声音,尽管现在只是晚上的七点。不远处的马路上时不时传来汽车呼啸而过的声响;伴随着照射过来的远光灯,乡村显得更加的孤独。  曾经只容得下两个人并排行走的马路拓宽了两倍,可走的人却没几个了。一辆车驶过,扬起的灰尘被风吹得好远好远,喧嚣而上。  在外一年我又回到了这里,我的故乡。  曾经的它是那么的熟悉,熟悉到每一个犄角旮旯我都能如数家珍。可现在它却变得如此的陌生;凋零的枯木、未化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