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维互动

来源 :公共艺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uizhic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公共艺术的显著特征是公共性,体现在出现于公共场所、公众自由参与、体现公共精神,以及公开征集或公众共有等方面。武定宇与王中共同创作的《北京记忆》,收集北京南锣鼓巷周围居民的老物件,將其封存在一个琉璃的罩子里面,然后有秩序地展示在地铁站台的公共空间中。
  基于对“城市记忆”这一主题的展示,从开始设想购买老物件放到琉璃罩里面展示到公开征集老物件展示,这个项目从一个单纯静态的艺术品,变成了一个大众参与的艺术事件。活动中,先是通过媒体宣传报道,然后在南锣古巷张贴海报,联系居委会一起向公众宣讲收集老物件的意义,甚至设立专门的网站推送。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有意义的公共艺术活动,活动不但激发了公众内心深处的记忆,同时也展示了公共艺术活动本身。当事人和每一个老物件及其背后的故事都是作品的一部分,观看作品的人可以通过扫描老物件旁边的二维码获取相关信息,实现了接受意义上的参与和互动。可见,公众的参与不仅仅体现在老物件的征集上,完成后的作品也可以让公众不断参与其中。
  武定宇创作的另一件地铁公共艺术作品《学子记忆》,地处清华东路。在主题创作上作者选择了学子这一共同记忆;在艺术表达上,选取了十六个最具代表性的校园场景或情境,用特殊的透视和照明手法,在墙面的“窗口”中进行展示和还原,并通过扫描二维码的方式,获取与表现场景相关的情景对话与录音,以此与观众进行互动,让老学子回忆起对于过往课堂、集体生活的经历,同时引发在校学子们的共鸣,将单调冷漠的功能性公共空间注入了莘莘学子的正能量,实现了作品在地性、互动性、生长性和延展性的统一,形成公众对在地文化的认同。
  鼓楼大街的公共艺术作品紧紧围绕鼓楼的原型进行创作,努力打破传统浮雕式的壁画语言形式,利用叠加后的平面图形在空间进深中的变化关系以及空间的视错觉,营造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构图上结合作品所在的L型空间场域的特点,将U形的墙体与画面整合为一个有着较强透视感的立体空间,使得人们在快速通过空间时能迅速感受到作品的存在。黄寺站的公共艺术作品以东、西两黄寺经典的建筑形式为创作题材,以两黄寺不同的建筑风格和形制为切入点,在时空上以现存的西黄寺空问布局为依据,分别运用石材和铜两种不同的材质,在两黄寺的建筑之间建立起一种跨越时空的对应关系。石材、铜都足古老的材质,但是采用现代的加工方式和防腐处理手段,体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对接。
  武定宇创作和参与创作的公共艺术作品,强调了公众的参与性而不仅仅是观赏性,激发了大众内心深处的记忆,从而产生强烈的文化认同感。在艺术创作中经常会寻求突破,追求创作语言的纯粹性、新颖性,让新材料、新工艺和互动技术成为公共艺术创作的表达媒介。
其他文献
巴西涂鸦艺术一直被视作全球性城市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街头艺术形式,在涂鸦风格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巴西涂鸦艺术仍然葆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与其合法化发展举措密不可分。  2009年3月,巴西政府通过了706/07号法案,该法案规定所有的街头艺术和涂鸦活动只要获得房屋业主的同意就可以进行。这个听起来很具进步性的政策法规,确实成为巴西街头景观艺術不断变化发展的重要助力,这股力量同时也带动了全球街头艺术景观运动的
期刊
普遍意义上,展览空间可以归结为信息、空间与人的互动关系,纪念性博物馆建筑作为历史推演过程中承载了人类诸多感情的集成空间,如何向参观者诠释这种抽象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丹尼尔·李伯斯金的著名代表作——柏林犹太人博物馆,充分调动了时间、空间与参观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设计师通过对空间的处理,使建筑自身成为无声的历史“叙述”者,参观者身处其中既可以回忆过去,牢记历史,又能产生对未来深层次的思考。  一概念陈述
期刊
2016年10月,西班牙艺术团体Luzinterruptus为加拿大多伦多的“不眠之夜”(The Sleepless Night)活动营造了条“书河”,这件名为《文学vs交通》的作品静静地流淌在哈格曼大街(Hage rmanStreet)上。一万本书和被放置书中的LED灯在夜里闪闪发光表达了对交通在城市生活中不良影响的抗议。在“不眠之夜”活动中,人们可以自由地看书在那一刻他们远离了噪音和污染被包围
期刊
“有图有真相”已经成为当下的流行语,“有图”真的能“有真相”吗?未必!图和真相其实有N种错位,比如图不对文、摆拍图、拼图、非主旨图等等,都是不能提供真相的。这其实牵涉到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图像,图像究竟能传达什么?图、文如何搭配才有真相?被管控的图像究竟有多大的效能?图像无能的情况下我们该如何表达?图像被漠视的情况下真相将何去何从?而这正是装置艺术家阿法瓦多·加尔(Alfredo Jaar)从图像、图
期刊
近年来,在建筑与景观设计领域乃至教育学、社会学等范畴,“儿童空间”成为一个热词。为儿童提供一个安全有趣的空间,成为许多新时代建筑师探索的新方向。2015年,马达思班创始合伙人、“建筑之外”发起人、建筑师及建筑行业策展人陈展辉先生,经由“建筑之外”的平台,联合诸多策展人、设计师、建筑师和艺术家等,发起了“为儿童而设计”的展览和研究,共同探讨“为儿童而设计”的话题,并且通过产品设计、装置、展览等一系列
期刊
欧洲最大规模的公共艺术项目“点亮泰晤士河”(Illuminated River)已于2016年12月8日公布了最终获奖方案,这个世界最长的沿河灯光景观项目希望以极具创造力的方式,将包括十七座桥梁在内的伦敦泰晤士河在黑夜中整个点亮,给这条迷人的古老河流赋予前所未有的崭新面貌。该项目于2016年6月2日启动,面向全球征集设计方案。经过长达半年的严格评审,大赛组委会遴选出最终获奖方案:“Current”
期刊
夏维尔·威尔汉(xavier Veilhan)1963年生于法国里昂,其创作涉及雕塑、录像、装置,摄影等方面他在公共空间的艺术作品多为彰显其个人风格的雕塑,即擅长将角面与立面切割出3D立体的结构,通过几何化、块面化的形式打造出人物、马车等形象。除此之外,他的另一系列的Mobiles球體作品也常见于世界各地的公共空间中。
期刊
意大利雕塑藝术家亚历山德拉·罗西(Alessandra Rossi)向来以创作不同寻常的雕塑作品而为人所知,近期他在海边创作了一个孤独的小女孩雕塑创作灵感来自于海洋温度上升引起的珊瑚白化现象,在白天从不同的角度观看这件雕塑作品,小女孩的某些部位会神奇地消失在海滩、海水,天空的平面交接处。雕塑半透明的外观、分层的急剧变化均为这件作品的“消失”创造了条件。  落叶艺术作品风靡日本街头  2016年12
期刊
2016年7月,英国最大的中国当代艺术户外展览如约在西苏克塞斯郡乡下开幕。展览“无序之美”包括十八件当代中国艺术家的作品,其中十六件是专为该展览而创作的新作。  这一里程碑式的展览从三年前就开始计划与研究了。最初,我与我的同伴策展人——廖薇以及张温惠,打算把目光聚焦在那些尚未在国际上广泛亮相又对当代中国艺术具有独特视角的年轻艺术家身上。这几年,我们与这些艺术家工作联系密切:参观他们的工作室,讨论他
期刊
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征集的区域划分,是从自然地理学、政治地理学、文化地理学以及人口地理学四个方面进行分析研究,最终划分出非洲、东亚、东南亚&大洋洲、中南美洲、欧洲、北美、南亚&中西亚七大区域。  每一届的案例均是由国际公共艺术协会(IPA)的研究员对世界七大区域的公共艺术作品进行实地调查与研究后提交的案例研究报告。对于本届国际公共艺术奖案例的选登,本刊拟按照地域来划分,这些具有明显的地域文化特征的案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