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巴西涂鸦艺术一直被视作全球性城市艺术运动中最重要的街头艺术形式,在涂鸦风格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巴西涂鸦艺术仍然葆有丰富的多样性,这与其合法化发展举措密不可分。
2009年3月,巴西政府通过了706/07号法案,该法案规定所有的街头艺术和涂鸦活动只要获得房屋业主的同意就可以进行。这个听起来很具进步性的政策法规,确实成为巴西街头景观艺術不断变化发展的重要助力,这股力量同时也带动了全球街头艺术景观运动的兴起和扩散。
里约热内卢对于街头艺术的合法化政策其实是渐进式的。1999年,政府就曾组织35位涂鸦艺术家共同参与一项意在展示多样性地域风格的艺术项目——《不要标签,涂鸦》(Don't Tag,Graffiti)。特别的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参与,涂鸦行为的许可级别发生了改变,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消解。新颁布的街头艺术法令强化了这种独特街头艺术模式,并让这种已经蓬勃发展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合法化。
在巴西,有或没有标签成为区别两种涂鸦类型的重要依据,这种区别明显带有社会学的倾向。正如里约街头艺术家塞米尔·瓦格纳(Smael Vagnet)所说:“有些艺术家把自己的名字标注在墙上,希望能够借此受到关注,扩大影响,而另一些则更关注审美本身或社区文化的表达。”
从棚户区到上流社区,从民居住宅到中央商务区,里约热内卢的街头艺术无处不在,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创作无论是规模尺寸还是审美风格都大胆鲜明、极具创意,很少有随意,低劣的乱涂乱画。里约热内卢多变的城市格局和建筑特点,也在街头艺术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便于区域的划分,总之,城市中的众多高大围墙和房屋墙面为涂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画布”。但是,艺术家和业主的关系与诉求才是决定街头艺术的核心要素,而非这些涂鸦出现在什么地方。
有时,住宅或商业建筑的业主会以委托的方式邀请艺术家进行涂鸦创作,这是一种出于审美和经济原因的双重考量。一方面,用涂鸦艺术的方式来美化环境,远比采用其他方式要便宜得多。另一方面,委托创作也同时避免了标签式艺术家在自己建筑表面进行创作。而更多的情况下,街头艺术家往往会请求业主同意他们在其所属建筑表面进行自发创作。
虽然还有很多街头艺术至今仍然处于非法创作的状态,或是创作于那些归属不明的地点。但是,市民与艺术家的这种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为街头艺术创作带来了令人吃惊的改变,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墙上的涂鸦绘画让简单的基础设施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成了新的非正式公共空间,让市民有机会透过艺术与他们的城市进行对话。
无论是通过市政规划行为,还是个人项目或是地方社区团体,“创造社区”的概念始终是里约热内卢街头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的一股最重要的内驱力。允许在未被充分利用的墙面上进行大型涂鸦创作,是城市限制“过度涂鸦”的一种策略。位于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对面长约半英里的墙绘,就是这种大型涂鸦的典型案例。
来自巴西最著名的涂鸦艺术团体卡里欧卡(AEROSOULCARIOCA)的艺术家卢·奥里维罗(Lu Olivero)认为,里约热内卢的街头艺术家们都想在植物园墙面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那里是整个城市中最大的街头艺术收藏地,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够出现在那里。如果说街头艺术像篮球比赛那样有竞技联盟的话,那么里约植物园围墙将会是NBA。
一些大型的社区项目都是由艺术家发起的,比如著名的《女人是英雄》(Women Are Heroes)就是由法国艺术家JR在普罗维登贫民区(Providenciafavela)进行的一次涂鸦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家将那些在暴力事件中失去亲人的妇女的眼睛,放大后画在贫民窟的楼梯和建筑上。而由艺术家杰伦·库哈斯(Jeroen Koolhaas)和德瑞·尤汉(Dre Urhahn)发起的《一起出彩》项目(Let's Colour Project),则用色彩丰富的简单条块,让圣玛尔塔贫民区(Santa Martafavela)焕发新生。然而更多的时候,街头艺术是更为小型的“补丁式”的创作活动。而今,一些常设机构已经开始介入一些公共艺术项目的开展,并为街头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和就业机会。
《静音》项目(Projeto queto)是由涂鸦团体“国家船员”(Nacao Crew)的核心成员弗朗西斯科·达·席尔瓦(Francisco da Silva)创立的,位于里约北区山姆帕奥(sampaoi)贫民窟的一处社区中心。那些在贫民窟里通过《静音》项目参与涂鸦创作的人,充分意识到了艺术的介入潜移默化地激励了大家,艺术创作也有能力帮助社区建立新的秩序和格局。
除了涂鸦工坊,《静音》项目还向人们提供音频制作、丝网印刷、缝纫和服装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机会。“国家船员”的另一位成员塞米尔·瓦格纳认为,提供就业机会成了街头艺术实践的一项重要副产品,“涂鸦已经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视野,使他们有机会成为艺术家和教师。在《静音》项目中,不乏曾经的毒品贩子如今成为涂鸦艺术家的真实案例。对于那些没有其他机会的贫民窟穷人来说,涂鸦却为他们开启了另一扇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虽然现在判断这些陈述是不是乌托邦式的希望还为时尚早,但很显然,从社区发展的层面来看,街头艺术的确势头强劲。而国家和政府也同样希望通过政策扶持,创造一种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
2009年3月,巴西政府通过了706/07号法案,该法案规定所有的街头艺术和涂鸦活动只要获得房屋业主的同意就可以进行。这个听起来很具进步性的政策法规,确实成为巴西街头景观艺術不断变化发展的重要助力,这股力量同时也带动了全球街头艺术景观运动的兴起和扩散。
里约热内卢对于街头艺术的合法化政策其实是渐进式的。1999年,政府就曾组织35位涂鸦艺术家共同参与一项意在展示多样性地域风格的艺术项目——《不要标签,涂鸦》(Don't Tag,Graffiti)。特别的是,因为有了政府的参与,涂鸦行为的许可级别发生了改变,正式和非正式之间的界限开始模糊消解。新颁布的街头艺术法令强化了这种独特街头艺术模式,并让这种已经蓬勃发展的艺术表现形式更加合法化。
在巴西,有或没有标签成为区别两种涂鸦类型的重要依据,这种区别明显带有社会学的倾向。正如里约街头艺术家塞米尔·瓦格纳(Smael Vagnet)所说:“有些艺术家把自己的名字标注在墙上,希望能够借此受到关注,扩大影响,而另一些则更关注审美本身或社区文化的表达。”
从棚户区到上流社区,从民居住宅到中央商务区,里约热内卢的街头艺术无处不在,遍布于城市的各个角落。这些创作无论是规模尺寸还是审美风格都大胆鲜明、极具创意,很少有随意,低劣的乱涂乱画。里约热内卢多变的城市格局和建筑特点,也在街头艺术场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无论是出于安全考虑还是便于区域的划分,总之,城市中的众多高大围墙和房屋墙面为涂鸦创作提供了充足的“画布”。但是,艺术家和业主的关系与诉求才是决定街头艺术的核心要素,而非这些涂鸦出现在什么地方。
有时,住宅或商业建筑的业主会以委托的方式邀请艺术家进行涂鸦创作,这是一种出于审美和经济原因的双重考量。一方面,用涂鸦艺术的方式来美化环境,远比采用其他方式要便宜得多。另一方面,委托创作也同时避免了标签式艺术家在自己建筑表面进行创作。而更多的情况下,街头艺术家往往会请求业主同意他们在其所属建筑表面进行自发创作。
虽然还有很多街头艺术至今仍然处于非法创作的状态,或是创作于那些归属不明的地点。但是,市民与艺术家的这种新的合作伙伴关系为街头艺术创作带来了令人吃惊的改变,同时也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沟通和交流。墙上的涂鸦绘画让简单的基础设施变成了充满活力的地方,这些地方也成了新的非正式公共空间,让市民有机会透过艺术与他们的城市进行对话。
无论是通过市政规划行为,还是个人项目或是地方社区团体,“创造社区”的概念始终是里约热内卢街头艺术得以蓬勃发展的一股最重要的内驱力。允许在未被充分利用的墙面上进行大型涂鸦创作,是城市限制“过度涂鸦”的一种策略。位于里约热内卢植物园对面长约半英里的墙绘,就是这种大型涂鸦的典型案例。
来自巴西最著名的涂鸦艺术团体卡里欧卡(AEROSOULCARIOCA)的艺术家卢·奥里维罗(Lu Olivero)认为,里约热内卢的街头艺术家们都想在植物园墙面上留下自己的名字,那里是整个城市中最大的街头艺术收藏地,只有最好的作品才能够出现在那里。如果说街头艺术像篮球比赛那样有竞技联盟的话,那么里约植物园围墙将会是NBA。
一些大型的社区项目都是由艺术家发起的,比如著名的《女人是英雄》(Women Are Heroes)就是由法国艺术家JR在普罗维登贫民区(Providenciafavela)进行的一次涂鸦艺术创作活动。艺术家将那些在暴力事件中失去亲人的妇女的眼睛,放大后画在贫民窟的楼梯和建筑上。而由艺术家杰伦·库哈斯(Jeroen Koolhaas)和德瑞·尤汉(Dre Urhahn)发起的《一起出彩》项目(Let's Colour Project),则用色彩丰富的简单条块,让圣玛尔塔贫民区(Santa Martafavela)焕发新生。然而更多的时候,街头艺术是更为小型的“补丁式”的创作活动。而今,一些常设机构已经开始介入一些公共艺术项目的开展,并为街头艺术家们提供创作和就业机会。
《静音》项目(Projeto queto)是由涂鸦团体“国家船员”(Nacao Crew)的核心成员弗朗西斯科·达·席尔瓦(Francisco da Silva)创立的,位于里约北区山姆帕奥(sampaoi)贫民窟的一处社区中心。那些在贫民窟里通过《静音》项目参与涂鸦创作的人,充分意识到了艺术的介入潜移默化地激励了大家,艺术创作也有能力帮助社区建立新的秩序和格局。
除了涂鸦工坊,《静音》项目还向人们提供音频制作、丝网印刷、缝纫和服装设计等相关课程的学习机会。“国家船员”的另一位成员塞米尔·瓦格纳认为,提供就业机会成了街头艺术实践的一项重要副产品,“涂鸦已经为年轻人提供了新的视野,使他们有机会成为艺术家和教师。在《静音》项目中,不乏曾经的毒品贩子如今成为涂鸦艺术家的真实案例。对于那些没有其他机会的贫民窟穷人来说,涂鸦却为他们开启了另一扇通往新生活的大门”。
虽然现在判断这些陈述是不是乌托邦式的希望还为时尚早,但很显然,从社区发展的层面来看,街头艺术的确势头强劲。而国家和政府也同样希望通过政策扶持,创造一种蓬勃发展的良好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