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人从教七年,均为低年级学段的语文教学,在教学中发现当下小学语文低年段识字教学中存在有识字教学目标不明确、识字效率低下、教师课堂主导作用的忽视等缺陷,故本人从教材、教师和学生三个层面进行详细论述。而造成以上缺陷的原因在于忽视了语文素养的培养、教学分离、学生主体性流失等。为了更好的提升低年段学生识字水平和能力,在教学活动中,师生必须共同着力于平等、合作的探究性教学方式,更好推进低年段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识字教学;小学生识字能力;识字教学理论
一、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缺陷
新课程标准中写到小学阶段第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字写字。教师应重视并积极引导低学段学生识字,使低学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打下基本的阅读基础。现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一)低学段识字量大,学生负担重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低学段应认识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面对这样一个识字量,对于低学段学生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且我所处在的教学环境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有必要尽快的了解全班学生的详细情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比较贪玩、多动好动、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一堂课有时要花十分钟来维持课堂纪律。教师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种乏味枯燥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汉字的复习巩固也主要采用传统的听说读写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教师单一教学,忽视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健全良好品格”低学段作为识字积累的首要时期,教师自然是十分重视。在识字课堂上,低年段学生受到年龄小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方面比较薄弱。怎样理解所学字词的含义,学生都是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去熟记。教师凭借对生字形义的理解,通常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得不到扩展,也局限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延伸。如果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死记硬背式的去记住某个字或者词语,而缺乏对汉字含义的理解和运用,在习作中就更容易出现错别字的现象,这种识字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三)识字教学目标不明确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然而部分教师对“识字基础性”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把太多的课堂时间用在学习课文内容里面,留给教学识字的时间少之又少。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目标内容的把握。大部分教师教学时为了更好体现新课标中对识字的基本要求,先读课文再教生字成为一二年级识字课堂的主流教学方式。随后转入课文的讲授,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开始提问检查,读几遍生字卡片又开始读课文,接着分角色朗读又表演,还插入一些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的话语、活动,整节课学生教师都很忙很热闹。整堂课下来,不仅是学生,就连教师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在教什么。上述课堂行为常出现在我们新手教师当中,教学的重点发生了偏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成了虚设。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忽视
新课程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体性原则。的识字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教师们尽量让学生自由学习课文,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成主导地位,尤其在农村小学低年段的识字课堂上,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如果盲目地以学生自身为主学习汉字的方式,在教学完全忽略老师主导地位,是既无效率也不可取的。相反,如果教师教授过多,容易形成完全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在课文中对生字的学习不能单通过“读”来进行记忆强化,还要辅以相应的“写”来进行有效巩固。
(五)识字效率低下
1.易记易忘,生字回生率高
教师容易忽略对上节课文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学生本身汉字学得就不扎实,缺少了对汉字的巩固,即使学生能熟悉课文的内容,具体到单个汉字认识时常常出现偏差,即“回生”现象。且汉字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汉字的记忆就不会深刻,自然忘得也快,汉字“回生率”自然就高了。
2.注重识字教学,忽视汉字书写
新课标对汉字教学提出了“多认少写”的识写要求。既然要求少写,部分教师认为识字教学比书写教学更重要,才有了忽略写字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忽视汉字书写,而侧重于多认字。这种不好的习惯接间影响了学生对书写的自我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会安排一定量的写字课,为了更好达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占用写字课,来完成自己的识字教学任务。写字课被占用,学生练习写字的时间就更少。部分教师甚至将写字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更难以保证书写质量。某些时候一部分老师以写字当作违纪后的惩罚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从观念上对写字态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把写字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不要求写好字只要求写对字
二、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缺陷的成因
(一)教学方法单一,忽略多元化教学策略
虽然小学语文课本在编排时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识字形式,用来迎合低年段小学生形象性、直观性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改革也为教育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识字方法和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大多数一线老师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并不愿意改进教学方法,还是坚持“老一套”,采用“机械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教材中生动有趣的插图是采用形象记忆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汉字,部分教师忽视了汉字同图形的紧密联系。在识字环节中都是通过一些拆分组合,加减笔画、部件的工作。这样的课堂,缺乏思考,缺乏激情,换来的是学生逐渐对识字失去兴趣,识字的效果越来越低。
(二)“教”“学”分离,学生主体性流失
许多教师认为低年段学生认知能力差、认知水平有限等,对识字教学采取也是采用“包办”的教学策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流失于课堂之外。另外在识字的过程当中,对汉字的音形义的整合讲授得过多,占用了孩子们自主探究的时间,造成学生主体性的降低。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指出在中小学课堂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内的机会比水平低的学生要多得多。教师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摈弃差异性教学方式是造成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片面追求识字量,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郭沫若先生提出:“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汉字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然部分教师对该观念的理解发生了偏移,随着低学段识字量的增大,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将生字运用到生活的各方面去,就不能准确的读写和口头交流。教师过分追求识字量便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也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整体的培养。
结语
本文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识字教学的合理化评价、识字教学环境的有效构建,教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我们识字教育教学实践中值得为之深入探讨,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小学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标准解读大纲[G].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
关键词:识字教学;小学生识字能力;识字教学理论
一、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存在的缺陷
新课程标准中写到小学阶段第一二年级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识字写字。教师应重视并积极引导低学段学生识字,使低学段学生具备一定的独立识字技能,为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打下基本的阅读基础。现阶段存在以下问题:
(一)低学段识字量大,学生负担重
新课标要求小学语文低学段应认识汉字1600个左右,其中800个左右会写。面对这样一个识字量,对于低学段学生来说是存在一定的困难的。且我所处在的教学环境是偏远地区的乡村学校,大部分学生是留守儿童,学生基础薄弱。因此在识字教学过程中,作为教师有必要尽快的了解全班学生的详细情况,针对学生实际情况组织教学。特别是低年级学生普遍比较贪玩、多动好动、听课时注意力不集中,一堂课有时要花十分钟来维持课堂纪律。教师常常采用“死记硬背”的教学方式,这种乏味枯燥的教学方法也难以引起学生的识字兴趣。汉字的复习巩固也主要采用传统的听说读写模式,这种单一的教学模式难以引起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二)教师单一教学,忽视学生自主识字能力的培养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养成健全良好品格”低学段作为识字积累的首要时期,教师自然是十分重视。在识字课堂上,低年段学生受到年龄小的限制,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方面比较薄弱。怎样理解所学字词的含义,学生都是按照教师讲解的方法去熟记。教师凭借对生字形义的理解,通常采用单一的教学方法,几种简单的识字方法得不到扩展,也局限了学生学习思维的延伸。如果学生在识字过程中,死记硬背式的去记住某个字或者词语,而缺乏对汉字含义的理解和运用,在习作中就更容易出现错别字的现象,这种识字效果是不能令人满意的。
(三)识字教学目标不明确
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然而部分教师对“识字基础性”的认识不够深入全面,把太多的课堂时间用在学习课文内容里面,留给教学识字的时间少之又少。出现上述现象的原因就是缺乏对目标内容的把握。大部分教师教学时为了更好体现新课标中对识字的基本要求,先读课文再教生字成为一二年级识字课堂的主流教学方式。随后转入课文的讲授,先要求学生按照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读完课文后教师开始提问检查,读几遍生字卡片又开始读课文,接着分角色朗读又表演,还插入一些与课文内容毫无关系的话语、活动,整节课学生教师都很忙很热闹。整堂课下来,不仅是学生,就连教师也不清楚自己到底在教什么。上述课堂行为常出现在我们新手教师当中,教学的重点发生了偏离,教学的目标不明确成了虚设。
(四)课堂教学中教师主导作用的忽视
新课程提倡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识字的主体性原则。的识字课程理念,突出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性地位,体现课堂中学生的个性和自主性,教师们尽量让学生自由学习课文,教师的主体地位转变成主导地位,尤其在农村小学低年段的识字课堂上,这种情况较为普遍。如果盲目地以学生自身为主学习汉字的方式,在教学完全忽略老师主导地位,是既无效率也不可取的。相反,如果教师教授过多,容易形成完全以教师为主,学生缺乏自主探究、被动接受的课堂教学模式,这也是不可取的。学生在课文中对生字的学习不能单通过“读”来进行记忆强化,还要辅以相应的“写”来进行有效巩固。
(五)识字效率低下
1.易记易忘,生字回生率高
教师容易忽略对上节课文所学知识的巩固复习。学生本身汉字学得就不扎实,缺少了对汉字的巩固,即使学生能熟悉课文的内容,具体到单个汉字认识时常常出现偏差,即“回生”现象。且汉字之间未能形成有效的联系,汉字的记忆就不会深刻,自然忘得也快,汉字“回生率”自然就高了。
2.注重识字教学,忽视汉字书写
新课标对汉字教学提出了“多认少写”的识写要求。既然要求少写,部分教师认为识字教学比书写教学更重要,才有了忽略写字的现象。学生在学习过程往往忽视汉字书写,而侧重于多认字。这种不好的习惯接间影响了学生对书写的自我要求。在小学一二年级会安排一定量的写字课,为了更好达成教学任务,教师通常占用写字课,来完成自己的识字教学任务。写字课被占用,学生练习写字的时间就更少。部分教师甚至将写字布置成家庭作业,这更难以保证书写质量。某些时候一部分老师以写字当作违纪后的惩罚方式。这样一来,学生从观念上对写字态度发生了变化,也就把写字当成一项任务来完成,不要求写好字只要求写对字
二、小学低年段语文识字教学缺陷的成因
(一)教学方法单一,忽略多元化教学策略
虽然小学语文课本在编排时安排了各式各样的识字形式,用来迎合低年段小学生形象性、直观性的思维特点。新课程改革也为教育界提供了丰富多样的识字方法和教学方法。但在具体的识字教学中,大多数一线老师为了减轻自己的负担,并不愿意改进教学方法,还是坚持“老一套”,采用“机械识字”的方法进行教学。教材中生动有趣的插图是采用形象记忆法来指导学生学习汉字,部分教师忽视了汉字同图形的紧密联系。在识字环节中都是通过一些拆分组合,加减笔画、部件的工作。这样的课堂,缺乏思考,缺乏激情,换来的是学生逐渐对识字失去兴趣,识字的效果越来越低。
(二)“教”“学”分离,学生主体性流失
许多教师认为低年段学生认知能力差、认知水平有限等,对识字教学采取也是采用“包办”的教学策略,师生之间缺乏有效的互动,学生的主体性流失于课堂之外。另外在识字的过程当中,对汉字的音形义的整合讲授得过多,占用了孩子们自主探究的时间,造成学生主体性的降低。陈心五《中小学课堂教学策略》指出在中小学课堂中容易出现两极分化的问题,水平高的学生参与到课堂内的机会比水平低的学生要多得多。教师不尊重学生个体差异性,摈弃差异性教学方式是造成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
(三)片面追求识字量,忽视语文素养的培养
郭沫若先生提出:“识字是一切探求之第一步。”汉字与人的发展密不可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小学低年级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然部分教师对该观念的理解发生了偏移,随着低学段识字量的增大,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将生字运用到生活的各方面去,就不能准确的读写和口头交流。教师过分追求识字量便是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之一,也忽视了学生语文素养整体的培养。
结语
本文还有许多的不足之处,识字教学的合理化评价、识字教学环境的有效构建,教师素养的提升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我们识字教育教学实践中值得为之深入探讨,也是今后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11年小学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标准解读大纲[G].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语文卷.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