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小平在樊家大院

来源 :文史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aliangengb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37年11月,邓小平与随同杨勇率领八路军的一个补充团来到山西省长治市襄垣县,团部驻在县城南关的樊家大院。邓小平在这里住了60多天,和樊家大院及周围的乡亲们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不要把我们当客人”
  来者为客。襄垣群众有着好客的传统,对待客人总是格外地热情,更何况这次的客人是抗日部队和首长。部队首长要住在樊家大院的消息传来后,樊家大院的人就开始忙碌起来。大家一起搬抬东西,合并住房,张罗着给部队腾出地方。樊和老汉是院里的长辈,自然是这个大院的“权威人士”,他站在院里不停地吆喝着、指挥着。他把樊家大院的7户人家、35人,合并到10处地方,给部队腾出了9处地方。正当大家都忙着清扫、整理房间时,从大门外走来了两位个头不高、战士模样的人,这便是邓小平和杨勇。他们一进门见此情景,连忙制止说:“老乡,我们也有手,让我们自己打扫吧。”当他们得知已腾好了7处地方,还有两处没整理好时,忙表示:“7个家就满够住了,请不要再腾了!”
  那天晚上,邓小平和杨勇一起查铺,他们看到挤着睡在土炕上的战士,对大家解释说:“地方是挤了点,但樊家已经给我们腾出了将近一半的住房,他们比我们更挤。”邓小平还风趣地说:“天冷了,挤一点还暖和些哩!”
  第二天,樊和老汉一再表示非要再腾出两个窑洞,并对邓小平说:“我们宁愿挤一点,也不能让客人不舒服啊!”邓小平忙说:“军民一家嘛,千万不要把我们当客人呀。我们的人数和你们差不多,住家占了差不多一半,这也就公平了!要是再给我们腾家,我们就只好搬走了。”这样才劝解住了樊家大院的乡亲们。
  “不要把我们与群众分开”
  听说八路军首长住在樊家大院,附近不少群众都很想进去看看。但为了团部的安全,除了樊家大院的人出入自由外,其他人是不能随便进去的。
  有一天,南关一个名叫魏彦的小伙子急冲冲地跑来,要进樊家大院找部队首长,被警卫员拦住了。一个不让进,一个非要进不可,两人便发生了口角。正在北屋办公的邓小平听到后,急忙来到大门口。警卫员还没来得及开口,小伙子就抢先说道:“我有事要进去找部队首长,这小同志说啥也不让进。我是个穷人,又不是个坏人!”邓小平仔细打量着这个小伙子,虽是土里土气的庄户人,却虎头虎脑,坦率开朗,便对警卫员说:“让他进来吧!”小伙子得意地朝警卫员笑了笑,跟着进了屋。一坐下,他便说:“首长,我要当兵,带我去吧?”
  “你说说为什么要当兵?”邓小平问道。
  “‘抗日救亡,匹夫有责。’这不是你们讲的吗?我是个长工,还没挣脱地主的手心,又要当亡国奴了,能受得了吗?”
  “当兵要打仗,打仗就会有牺牲,你不怕吗?”
  “怕,我就不来了!大不了是个死,为了打日本鬼子,死也光荣!怎不比天天给地主干活,落个受死饿死强?这些天,我亲眼看见,八路军是穷人的军队,是为搭救我们穷人的,这个兵我愿意当!”
  邓小平被这小伙子的热情感动了,便说:“好吧!我们收下你,回去准备一下。”说罢,又热情地把魏彦送到大门外。目送魏彦走远,邓小平才回头感慨地对警卫战士说:“提高警惕是对的,但不要草木皆兵。对于群众,只要问明情况,就可以让他们进来,如果我们与群众隔绝,就会成为无水之鱼,无本之木了。”邓小平拍了拍警卫战土的肩膀,和蔼可亲地解释说:“今天这个小伙子就用行动为我们做了抗日宣传,也给了我们如何做好抗日宣传工作一定的启示。如果错过接触他的机会就是一个不小的损失啊!”
  “宣传要实事求是”
  有一次,邓小平碰到一个小青年,亲切地抚摸着他的头问:“小鬼,当兵好不好?”小青年说:“好!”过了几天,邓小平又碰到他,笑着说:“小鬼,你不是愿意当兵吗?过几天跟我们一块走吧?”那小青年说:“行!”又隔了数日,邓小平再一次在大门外遇到这个小青年,正喊他时,那个小青年没有回答,一溜烟地跑了。邓小平向其他同志了解,才弄清这是旧社会残留的“好铁不打钉,好男不当兵”的思想在作怪。再加上群众还没有弄清八路军与反动军队的根本区别,所以对参加到抗日队伍中来不太积极。
  为此,邓小平让团部拟一个宣传提纲,并指出:一方面,要把八路军的性质宗旨与反动军队的本质加以区别;另一方面,要把我们的艰苦生活讲清楚,特别是要把“当兵就要打仗,打仗就会有牺牲”这一点讲清。对于后一点有些同志持不同看法,认为宣传这些会起反作用。邓小平笑了笑说:“宣传不是欺骗,要实事求是。八路军是人民的军队,是为人民打江山谋幸福的,这是事实;但抗日战争是艰苦的,敌强我弱,困难重重,这也是事实。我们只有实事求是地把这些都讲清楚,才能得到群众对八路军的支持和同情。一定要使群众懂得八路军之所以置困难与牺牲而不顾,为的是穷苦人民的翻身解放,为的是打败日本鬼子。如果不讲明这些,使他们没有流血牺牲的思想准备,一遇上艰苦环境或流血牺牲,结果可能会更坏。”
  邓小平的一席话,像照亮人们心头的一盏灯。从此,部队坚持深入群众,实事求是地向群众宣传抗日救亡的道理。之后,到樊家大院找团部报名当兵的青年络绎不绝。
  “这袜子我们不能白要”
  转眼间,严冬降临。樊家大院住户米通全的儿子米义精为了感谢八路军首长帮助治疗他父亲的瘫痪病,用了20多个夜晚,借着部队首长屋里的灯光,挑选最好的羊毛,纺成线,织成了三双长筒毛袜子。这毛袜子给谁,他心里早就有了谱。
  一天晚上,米义精来到首长住的北屋,要把三双毛袜送给邓小平、杨勇和另一位首长,但是三个人谁也不收。米义精急得都快哭出来了。他激动地说:“首长,这是俺全家的一点心意,也是俺对抗战的一点支持!”三位首长见再不收下,实在说不过去了,就表示,袜子可以收下,可钱不能不出。米义精说:“首长呀,难道我是和你们做买卖吗?有些人想买我还不卖呢?要出钱那就让我把袜子带回去。”
  多么难得啊!好长一会儿三位首长才交换了一下眼色,说:“我们收下啦!”
  不几天,部队就要出发了。那天早上,邓小平来到米通全老汉的屋里,把一个能装气的橡皮枕头和一个小铁箱放在炕头上。他十分亲热地拉着米通全老汉的手说:“米大爷,我们就要走了,这两样东西留给你家用吧!”米通全父子不肯收下。邓小平说:“军民一家啊,一家人不能见外,行军打仗需要毛袜,我们收下了;你身体瘫痪,送你个这样的枕头,睡觉痛快些,小铁箱,反正我们用不着,留给你们还可以装点东西。你们也应该收下,要不这袜子我们也不能白要!”这样,米义精才笑道:“这不成了交换礼物了?”邓小平同志也风趣地说:“这是互赠礼物,以表留念嘛!”
其他文献
1940年10月,昆明郊区大普吉陈家营村杨家宅院,有一处偏房,租给了西南联大的一位教授。昆明郊区的众多所谓营房,实则是明末清初守卫昆明的兵营,随着历史的变迁,兵营散去,逐渐演化为一个个村落,陈家营就是其中一个。  这处偏房以土坯构成,原是房东用来堆包谷和柴草所用,房间异常简陋,没有真正意义上的窗户,只是靠院子的一边,半截土墙上挖了一个小洞,一些参差不齐的柴火棍支撑其间,说不清是窗户还是栅栏。院子空
期刊
扇子作为引风用品,夏令必备之物,很长一段时间与平民大众是绝缘的。  扇子起源于中国,已有三千多年历史。它最早出现在殷代,用五光十色的野鸡毛制成,称之为“障扇”,故“扇”字里有个“羽”字。当时,扇子不是用来煽风取凉的,而是帝王外出巡视时遮阳挡风避沙之用;西汉以后,扇子开始用来取凉。但最早的取凉扇子还是羽扇,大概摇羽扇的姿势比较帅,羽扇得到了文人雅士的追捧。  我们读《三国演义》,对诸葛亮的羽扇印象非
期刊
一旦提起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权臣,“曹操”的名字便不免蹦出来。在崇尚正统的时代,若说某个大臣要做曹操,那是一个十分危险的说法,是人民公敌的象征,会引发全民共诛之、共讨之。哪怕是老奸巨猾如袁世凯,听到这样的称谓也会谈虎色变。  然而,在日本历史上,却有一大帮神气活现、理直气壮的“活曹操”,这就是幕府时代挂“征夷大将军”印的日本实际掌权者——将军。  日本的幕府时代始于1185年源赖朝掌握日本政权,从那时
期刊
金克木是我国著名文学家、翻译家、学者,和季羡林、张中行、邓广铭一起被称为“燕园四老”。  他的学历很低,不过是小学毕业而已。在北大图书馆当馆员时,他利用一切机会博览群书,广为拜师,勤奋自学。才华出众的他,精通梵语、巴利语、印地语、乌尔都语、世界语、英语、法语、德语等多种外国语言文字。他曾仅靠一部词典,一本凯撒的《高卢战纪》,就学会了非常复杂的拉丁文。他的日语也很不错。除了在梵语文学和印度文化研究方
期刊
最近“家风”这个词比较热,看电视里人们对家风这个话题的回答,有些令人忍俊不禁,有些令人肃然起敬,还有些只能是啼笑皆非了。这些观感之余,却是不失沉重的思考:中国历来特别重视家庭教育与家族传承,但今天,人们谈起“家风”二字,为何别有一番滋味?    名门望族与乱认祖宗    笔者京城寓居的胡同里,有一户门庭破旧的平房人家,双开红漆木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副对联:“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木门在时光冲刷下已经
期刊
骡驮轿,顾名思义是骡子背上驮着的一种轿,有的地方称其为架窝子。两匹骡子一前一后,在两个骡子中间的背上搭成一种轿。前面的骡子等于辕骡,是掌管方向、择选道路的;后面的一个叫跟骡,紧跟在辕骡后面,不许脱节、保持稳定。平常没有驯练的骡子是不行的,因此这两个骡子不仅是驯练有素的,并且还是老搭档。  黄土高原丘陵密布,黄河十八弯,交通十分不便。长城沿线道路更是崎岖难走,骡子适宜在山区沟壑跋涉,城镇、乡村运输也
期刊
金岳霖是我国著名的哲学家、逻辑学家,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1938年西南联大成立,金岳霖任联大文学院心理学系教授兼清华大学哲学系主任。  金岳霖身材高大,常穿一件草黄色的皮夹克,天冷了就在里面围一条很长的驼色的羊绒围巾。金岳霖爱戴帽子,常年戴着一顶呢帽,进教室也不脱。他给新生上课时,第一句话总是:“我的眼睛有毛病,不能摘帽子,并不是对你们不尊重,请原谅。”可是,他的眼睛
期刊
提到“太岁”,人们马上会想到那句流传了数千年的俗语:“太岁头上动土。”在很多人的心目中,“太岁”是一种神秘莫测、法力无边,能给人带来大福大祸的“凶神恶煞”!因此,很多人谈“太岁”而色变。  那么,“太岁”究竟是一种什么东西?  在中国古代,“太岁”被传成一种地下的“凶神”,谁碰到它谁倒霉,不是倾家荡产,就是家破人亡。所以,在元明两代,民间即有祭祀“太岁”的习俗,明太祖朱元璋甚至将“太岁”奉为“尊神
期刊
孙奂仑,国民党要员。先后任乐亭、洪洞、阳曲等县知事、冀宁道尹、河北省民政厅厅长、太原绥靖公署参议官、山西省民政厅厅长、南京政府铨叙部参事等职,有政绩。善书法、工于诗,遗作有《庸斋诗草》。  孙奂仑(1887—1956),字药墀,号庸斋。清光绪十二年(1887年)出生于直隶(河北省)玉田县孙家 村(现属潮洛窝乡),属孙氏第十五世。孙氏家族乃钱塘巨族,明朝永乐二年(1404年)由浙江绍兴府余姚县孙家境
期刊
人们或许已非常熟悉《三国志》记载的关羽因中毒箭,华佗为其刮骨疗毒的故事,并对关羽那不畏刮骨巨痛的凛然神情万分钦佩。然而这只是传说。  爱看电影的朋友可能对20多年前的一部轰动一时的美国电影《第一滴血》中的硬汉兰博也很熟悉,他曾把火药撒在伤口上,给自己消毒。然而这只是电影虚构。  或许有许多人并不知道,在400多年前我国的明朝,有一位铮铮硬汉,其事迹堪比关公,超越兰博,他就是杨继盛。  杨继盛,字仲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