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作为养子继承皇位的宋英宗,即位之路非常坎坷,这对他的身体和即位后的政策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虽然在位时间不长,为政举措不多,但宋英宗在科举改革上实行三年一考的政策为后世沿袭,直到近代科举制度的废除。
【关键词】宋英宗;坎坷;科举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热播,催生了我们对这一段历史的好奇,其中有皇位更迭的情节,老皇帝膝下无子,只能从宗室中过继一个来继承大统,其中新皇帝赵宗全的历史原型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赵宗实。
一、坎坷的即位之路
赵宗实,后改名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1067在位),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养子。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宋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这位赵宗全(赵曙)不愿意当皇帝,后经手下说明厉害才同意即位,这个情节基本符合史实。赵宗实,是宋真宗的弟弟赵元份的孙子,从血缘关系上说,是宋仁宗的堂侄。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已经二十五岁的宋仁宗还没有儿子,就把年方四岁的赵曙接进皇宫,由皇后抚养,意欲用这种办法“招弟”。两年之后,赵曙招来了第一个弟弟,宋仁宗的长子出生。不过,这个婴儿出生后即夭折。又过了两年,赵曙招来了第二个弟弟,取名赵昕。趙昕出生之后,赵曙回到了生父身边。又过了两年,宋仁宗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赵曦。这样看来,赵曙似乎与皇位无缘了。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赵曦和赵昕先后夭折,由谁继承皇位成了一个大问题。曾经被养育在宫中的赵曙,有着被选中的优势。随着宋仁宗年纪越来越大,建储日渐成为朝臣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可是宋仁宗却对此避而不谈,甚至重责强烈要求建储的大臣范镇。从宋仁宗的角度来看,他当然希望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希望嫔妃们能再为自己生出儿子来。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后宫中又有人怀孕,令宋仁宗失望的是,这次生的还是女儿。
这时宋仁宗已经四十八岁,生儿子的希望越来越小,朝臣们关于建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又拖了四年之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八月,宋仁宗终于下诏宣布赵曙为皇子。值得注意的是,宋仁宗此时仍然留了一手,宣布赵曙为皇子,而不是立他做太子,就是仍然把他当作备用品。一旦有了亲生儿子,备用品还是与皇位无缘。所以宋仁宗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要将皇位传给赵宗实,一直把他当成备用品。这一点赵曙也看得清楚,所以一直胆战心惊的生活着。
尽管宋仁宗又是赐名,又是赏衣物银绢,但赵曙却不为所动,以生病为理由抗旨,拒绝搬到为皇子准备的居所去。“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赵曙的秘书周孟阳到卧室去问他:“你坚持称病,到底是为什么呢?”赵曙回答说:“非敢邀福,以避祸也。”周孟阳一语点破,说:“你现在不接受,假如能回去做藩王,就太平无事了吗?”赵曙立刻起来说:“我没想到这一点。”于是,赵曙同意搬家,“行李萧然,无异寒士,有书数厨而已。”
半年多以后,宋仁宗去世,赵曙作为唯一的皇子,终于熬到了皇帝的宝座。如果从四岁入宫时算起,赵曙已经当了二十七年的备用品。如果从赵曦和赵昕夭折算起,赵曙也已经“备用”了二十年。
在赵曙的青少年岁月里,他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在有希望继承皇位,又可能无法继承皇位的情况下,赵曙的精神不可避免地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以至于在曹皇后召见赵曙,告诉他皇帝去世的消息,让他即位的时候,他竟然表现得大惊失色,连连说:“某不敢为!某不敢为!”想转身就走。“辅臣共执之,或解其发,或被以御服”,赵曙才顺利完成登基仪式,成为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
从前途不定的备用品,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对赵曙来说,这个变化来得太突然。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破坏宋英宗的身体,英宗在位时身体一直病着,在位五年就去世,与他即位前的经历不无关系。
二、为政举措
宋英宗在位时间不长,为政举措不是很突出,特别是即位后为生父母争取名分这件事情占据了很长时间,使朝政几乎停滞,但是在科举上的一项措施却影响深远。宋自建国,奉行五代旧制,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后来又不定期举行,有时数年不举行,又或连考数年,再后又间隔一年考一次,没有规律。起初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人员相当少,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有限,最初每次总共一二十人,到太祖末年,每年也就只有一百多人。但自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次年,为了争取士人的支持,一次科举录取的人员达五百多人,以后每年科举录取的人数都比较多,尤其是隔年考试的年份,更会增加录取的人数。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大增,这也是造成冗官的原因之一。宋英宗治平三年十月,下诏“令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大比”的规定遂为后世所遵行,直到近代取消科举制度。这对缓解北宋冗官冗费的社会弊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脱脱(元):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
【关键词】宋英宗;坎坷;科举
电视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的热播,催生了我们对这一段历史的好奇,其中有皇位更迭的情节,老皇帝膝下无子,只能从宗室中过继一个来继承大统,其中新皇帝赵宗全的历史原型是北宋的第五位皇帝宋仁宗赵宗实。
一、坎坷的即位之路
赵宗实,后改名赵曙(1032年2月16日-1067年1月25日),即宋英宗(1063-1067在位),宋太宗赵光义曾孙,商王赵元份之孙,濮王赵允让第十三子,宋仁宗养子。
赵曙幼年时被无子的宋仁宗接入皇宫抚养,赐名为赵宗实。担任左监门卫率府副率,后历任右羽林军大将军、宜州刺史、岳州团练使、秦州防御使。嘉祐七年(1062年),被立为皇子,改名赵曙,封巨鹿郡公。嘉祐八年(1063年),赵曙即帝位。治平四年(1067年),赵曙因病驾崩于宫中福宁殿,享年三十六岁,在位五年,谥号为宪文肃武宣孝皇帝,庙号英宗,葬于永厚陵(今河南巩义孝义堡)。元丰六年(1083年)十一月,加谥体乾应历隆功盛德宪文肃武睿圣宣孝皇帝。
在电视剧中我们看到这位赵宗全(赵曙)不愿意当皇帝,后经手下说明厉害才同意即位,这个情节基本符合史实。赵宗实,是宋真宗的弟弟赵元份的孙子,从血缘关系上说,是宋仁宗的堂侄。景祐二年(公元1035年),已经二十五岁的宋仁宗还没有儿子,就把年方四岁的赵曙接进皇宫,由皇后抚养,意欲用这种办法“招弟”。两年之后,赵曙招来了第一个弟弟,宋仁宗的长子出生。不过,这个婴儿出生后即夭折。又过了两年,赵曙招来了第二个弟弟,取名赵昕。趙昕出生之后,赵曙回到了生父身边。又过了两年,宋仁宗又有了第三个儿子,取名赵曦。这样看来,赵曙似乎与皇位无缘了。
庆历三年(公元1043年),赵曦和赵昕先后夭折,由谁继承皇位成了一个大问题。曾经被养育在宫中的赵曙,有着被选中的优势。随着宋仁宗年纪越来越大,建储日渐成为朝臣们普遍关心的问题,可是宋仁宗却对此避而不谈,甚至重责强烈要求建储的大臣范镇。从宋仁宗的角度来看,他当然希望把皇位传给自己的亲生儿子,他希望嫔妃们能再为自己生出儿子来。嘉祐三年(公元1058年),后宫中又有人怀孕,令宋仁宗失望的是,这次生的还是女儿。
这时宋仁宗已经四十八岁,生儿子的希望越来越小,朝臣们关于建储的呼声越来越强烈。又拖了四年之后,嘉祐七年(公元1062年)八月,宋仁宗终于下诏宣布赵曙为皇子。值得注意的是,宋仁宗此时仍然留了一手,宣布赵曙为皇子,而不是立他做太子,就是仍然把他当作备用品。一旦有了亲生儿子,备用品还是与皇位无缘。所以宋仁宗并不是心甘情愿的要将皇位传给赵宗实,一直把他当成备用品。这一点赵曙也看得清楚,所以一直胆战心惊的生活着。
尽管宋仁宗又是赐名,又是赏衣物银绢,但赵曙却不为所动,以生病为理由抗旨,拒绝搬到为皇子准备的居所去。“使者往返数四,留禁门至四鼓,皇子终不至”。赵曙的秘书周孟阳到卧室去问他:“你坚持称病,到底是为什么呢?”赵曙回答说:“非敢邀福,以避祸也。”周孟阳一语点破,说:“你现在不接受,假如能回去做藩王,就太平无事了吗?”赵曙立刻起来说:“我没想到这一点。”于是,赵曙同意搬家,“行李萧然,无异寒士,有书数厨而已。”
半年多以后,宋仁宗去世,赵曙作为唯一的皇子,终于熬到了皇帝的宝座。如果从四岁入宫时算起,赵曙已经当了二十七年的备用品。如果从赵曦和赵昕夭折算起,赵曙也已经“备用”了二十年。
在赵曙的青少年岁月里,他必须压抑自己的天性,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表现出一种符合他的身份的姿态。在有希望继承皇位,又可能无法继承皇位的情况下,赵曙的精神不可避免地长时间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以至于在曹皇后召见赵曙,告诉他皇帝去世的消息,让他即位的时候,他竟然表现得大惊失色,连连说:“某不敢为!某不敢为!”想转身就走。“辅臣共执之,或解其发,或被以御服”,赵曙才顺利完成登基仪式,成为北宋第五位皇帝宋英宗。
从前途不定的备用品,到至高无上的皇帝,对赵曙来说,这个变化来得太突然。长期的精神高度紧张,破坏宋英宗的身体,英宗在位时身体一直病着,在位五年就去世,与他即位前的经历不无关系。
二、为政举措
宋英宗在位时间不长,为政举措不是很突出,特别是即位后为生父母争取名分这件事情占据了很长时间,使朝政几乎停滞,但是在科举上的一项措施却影响深远。宋自建国,奉行五代旧制,每年都举行科举考试,后来又不定期举行,有时数年不举行,又或连考数年,再后又间隔一年考一次,没有规律。起初录取的进士及诸科人员相当少,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有限,最初每次总共一二十人,到太祖末年,每年也就只有一百多人。但自宋太宗夺取帝位的次年,为了争取士人的支持,一次科举录取的人员达五百多人,以后每年科举录取的人数都比较多,尤其是隔年考试的年份,更会增加录取的人数。因而士人通过科举进入仕途的人数大增,这也是造成冗官的原因之一。宋英宗治平三年十月,下诏“令礼部三岁一贡举”,“三年大比”的规定遂为后世所遵行,直到近代取消科举制度。这对缓解北宋冗官冗费的社会弊病起到一定的缓解作用。
参考文献:
[1]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2]脱脱(元):宋史,北京:中华书局,1985年版.
[3]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北京:中华书局,200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