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皆情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综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aoz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著名语言学家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语感就是指人们对语言文字的直接的感受能力,而训练语感的重要方法就是感情朗读。它不但可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涵,使学生受到艺术熏陶,还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智力,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朗读能力提高了,对课文内容的了解就更深刻,教学效果就会更佳,正所谓“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个人认为朗读应当从低年级孩子抓起,根据教材特点,采用循序渐进的方法在阅读教学中一步步的训练。
  首先,把朗读训练分为“读通、读懂、会读、乐读”四个阶段,然后明确每个阶段要达到的不同目的,并用一个“情”字把这四者连接起来。读通感知,读懂感悟,会读提高,乐读体验,由浅入深,由点及面,体会作者感情,引起心中共鸣,做到出口皆是情,以达到提高朗读水平、阅读理解能力以及作文能力的目的。
  
  一、读通
  
  通即为通顺。音准字熟,是低年级朗读能力发展的重要起点,而眼到口到,流利朗读,是低年级阅读教学中培养学生良好朗读能力的十分重要的要求。因此,在这一步的朗读指导中,可让学生先试着认读正确,扫清朗读的基本障碍,连读流利,感知语言的基本意思。有感情地读一读,如《秋天的图画》一丈中有画、有景、有情,学生在谈了生活的感受和眼前的画面后,试着读一读课文,达到读通课文的要求,接着让学生试着将自己想像到的东西说出来,放手让学生调动自己积累的生活经验,感知课文的大致内容。
  
  二、读懂
  
  懂即了解、感悟。组织学生通过小组相互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在交流中相互评价,取长补短,并达到在交流中对课文有所感悟的目的。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应自觉参与到交流中,善于组织学生抓住关键词句,进行理解,并对它们进行反复的练读;善于收集,如哪些地方是关键,该带怎样的感情,用什么语气去读。
  
  三、会读
  
  会读即在读懂的情况下,加入自己个人的理解,通过读表现自己的情感,提高自己的感悟。“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感受,完全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教师应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反应。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学生在阅读中,并不是消极地接受意义,而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师应充分理解、尊重学生独特的阅读感受和体验。
  
  四、乐读
  
  古人言:“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如何才能使学生达到“读会”并“乐读”的境界?这是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设计巧妙的教学方法,采用多种朗读方式,创设合理的情景,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引起他们的兴趣,除了常用的齐读、个别读、轻声读、赛读、轮读、接读、分角色朗读外,我们还可以采用如看一看、听一听、想一想、讲一讲、唱一唱、演一演、画一画等形式。
  低年级使用的人教版语文新教材,课文以诗歌、韵文、童话故事为主,读起来朗朗上口,情趣很浓,容易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在课堂中,我也常启发学生,把自己想像成文中的主人公,想像成作者,如:我在教学《浪花》一课时,采用了课件进行情境的渲染:在美妙的音乐声中,画面上出现了大海、沙滩、贝壳、海鸥,海浪轻柔地拍打着沙滩,海鸥在自由自在的飞翔,这时小女孩迈着轻快的步子走来了,在沙滩上嬉水玩耍,这是一幅很美的图画。教师就跟着音乐、画面叙述课文的内容,把学生带到了海边,融入了海景,似乎自己也在沙滩上玩耍。学生进入了意境,感受到了海边冲浪的乐趣,体会到了浪花的淘气。因而学生朗读课文时,读得特别好,如“浪花轻轻的”、“悄悄的”几个词读得特别轻柔,“我的小篮子都装不下啦”又读出了高兴、可爱的语气,运用情境诱发了学生朗读的乐趣。
  学生喜欢模仿小动物的表情、动作和说话的语气。有强烈的表演欲望。在教《比尾巴》一文时,为了让学生融入到故事的情境中,我让学生在课前先动手画了自己最喜欢的动物的头饰。上课时,便让他们戴上了头饰,把自己当成这些小动物,让课堂演绎成比尾巴大擂台,边朗读边体会这些小动物说话时的语气、动作、表情,再把它们表演出来。除此以外,我还把这篇课文编成了一首歌曲,这样,学生们越演越有劲,越唱越有趣,越读越有力。
  以上种种活动,把朗读训练推向高潮,进一步陶冶了学生情感,培养了学生的朗读兴趣。总之,教师应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朗读方式,不同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读书的欲望。让无声的文字变为一句句动听的话语、一场场激情的演讲,演绎一幅幅绚丽多彩的画卷,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口皆情,感受到朗读的无穷乐趣。
其他文献
课堂瞬间    学习《三顾茅庐》课文后,我让同学们根据课文内容对人物刘备做分析总结,以便概括人物的性格。因为同学看过电视剧或书本的《三国演义》,同学们对诸葛亮有了很深刻的印象,概括比较贴切。比如说,诸葛亮足智多谋、深谋远虑、富有才华、学识渊博、关心时政、淡泊名利等。我准备小结本课,便例行询问:“同学们,还有没有其他意见?如果没有,我们就请同学来做本课的小结。”  这时,平时思维活跃,见解总是另类的
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课的所有细节,在于根据当时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之中作出相应的变动。”课堂上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动作往往折射出了老师对学生生命的尊重程度。  案例:《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执教老师拿出一个长方体,和学生一起认识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接着介绍了长方体的长、宽、高。  师:“同学们,你们看,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者长度相等吗?”  生(齐):“
《英语课程标准》倡导任务型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并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由于目前各种版本的小学英语教材中都增添了相关的阅读板块,因此如何在任务型教学模式下进行阅读教学成了小学英语教师们实践研究的一个新课题。观摩《牛津小学英语》4A第三单元阅读课后,给了我很多的启
绘画作品不仅是评价幼儿绘画能力的重要依据,也是与幼儿进行交流的一种途径。了解幼儿的心理最好的方式就是跟踪幼儿的绘画作品。  一、案例背景  “春天里”中班美术活动正在进行。教师先与幼儿一起讨论春天里有什么,孩子们边说,教师一边将相关的内容画下来(无任何布局提示)。接下来教师要求幼儿画一幅春天主题的画,并且特别提示了将这里面的内容进行组合。  二、案例描述与思考  (一)作画通感  我看到的:  旸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经常为之苦恼的恐怕大多是学生的阅读能力徘徊不前。教师基本上每堂语文课都在指导学生阅读分析。学生每天都在进行阅读实践,练习题也没少做,所用时间不少,花费精力也很大,可是为什么学生的的语文阅读水平却迟迟不见提高?笔者在实践中发现,没有阅读的量的积累,想有阅读水平质的提高是不可能的。舒芜先生说过:“语文这东西,大概根本不是单靠老师的讲课能够教好,不是单靠语文作业能够学好的。
预设目标  1.能够听、说、认读关于职业的5个单词doctor,nurse,driver,farrnfer和baseball player,并能介绍人物的职业。  2.能听懂、会说句型:What’s your father?He is a doctor.并能做替换练习。  3.发展学生英语听说读的能力;培养学生在实际情景中运用英语的能力。  4.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积极兴趣,培养学生热爱自己家人的积
《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提出:“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这就告诉我们,品德与社会课回归生活,不是简单地照搬生活,不是停留在儿童现有道德和社会水准之上,而是在实施教学中,通过多样化的学习活动,感受和理解、习得和掌握道德和社会规范的内容,养成道德习惯。在具体教学《我们共同的祖先》一课时,我们可采取以下教学策略。    一、扣
探究性学习是新课标提出的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也是新课标提出的四个基本理念之一,体现了教学理念的全面更新。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确立“探究点”呢?也就是探究性学习到底应该在何处探究才能体现最佳的教学效果呢?    一、在重点处探究    在许多课堂中,我们会发现老师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探讨的话题却是与教学主旨无关紧要的,这样的探究缺乏方向性,漫无目的,即
长期以来,许多教师局限于“就教材教语文”,只重视了语文知识技能的传授,忽视了语文教学发展性功能的教育。造成了语文学习与生活实践的严重脱离。教材只是师生活动的中介物,教师在实施语文学习的活动中既要以教材为依托,又不能拘泥于教材,要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出发,将学与用、练与悟结合起来,让学生在与生活实践相联系的、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及语文能力等各方面得到发展。    一、走进现
词语教学,不是语文教学的点缀,而是贯穿于整个语文教学的全过程。语文老师的一个重要职责,就是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李海林语),和学生一起“在汉语中出生入死”(王尧语)。运用多种方法,走进词语的世界,让词语成为学生言语表现的鲜活元素。    一、培养习惯,渗透学法    高年级的词语教学,显然有别于低年级,不能只局限于字的音与形,而要求音形义的结合。同时,应注重学生学习词语的良好习惯,指导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