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后,中国教育伴随改革开放迈开了新的发展步伐。经过30年的艰辛探索,中国教育事业已经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
回顾30年走过的道路,总结我们应当汲取的经验,正视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是创造我国教育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对“两个基本估计”的否定,推动了教育思想的解放。“三个面向”的提出,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共识的形成,确立了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则不仅使我们对教育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使教育事业逐步回归到它的本原。
体制的转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体制转变的基础是法制的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健全,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法制体系,步入了依法治教的轨道。办学体制从单一的国家办学到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广泛展开,义务教育从艰难起步到建立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教育体系从以普通教育为主到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再到网络远程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提出,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无不展现出多元化的活力。
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从满足数量的要求到建立并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标准,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补课到全面推进干部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从队伍的老化、人才的断档到基本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结构并涌现出新一代的名师,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干部、教师队伍承担起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责任。
教育的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社会变迁,以及对外开放后对国外教育的了解与借鉴,大大加快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最早的“加强双基、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口号的提出到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目标的确立,从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到课程改革这一从教学理念到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评估方式的系统改革,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尝试,都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正因为如此,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大发展:规模空前扩大,质量稳步提升,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使我国逐步实现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0年弹指一挥间,未来任重而道远。教育的发展总是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困惑,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教育正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以规模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以重点发展为主向以公平发展为主的转变,以学校教育为主向以终身教育为主的转变。在实现这些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将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而且,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现状有着不同的估计,对教育发展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认识,对教育的战略、策略有着不同的主张,对教育事业的评价有着不同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教育民主,不断认识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特点,不断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水平,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在探索中前进。我们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就要更加坚定地继续在探索中前行,因为这30年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只有探索不断,才能前进不止。
(编辑 沙培宁)
回顾30年走过的道路,总结我们应当汲取的经验,正视我们必须应对的挑战,是创造我国教育新的辉煌的力量源泉。
观念的转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前提。对“两个基本估计”的否定,推动了教育思想的解放。“三个面向”的提出,明确了教育改革的方向。“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共识的形成,确立了教育事业的战略地位。“创新型国家”、“和谐社会”的建设目标,推动了教育观念的更新。而“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对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指导,则不仅使我们对教育的功能有了新的认识,而且也使教育事业逐步回归到它的本原。
体制的转变是教育事业发展的保障。体制转变的基础是法制的完善。我国的教育法律从无到有,从有到逐步健全,现在,我们已经基本建立了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法制体系,步入了依法治教的轨道。办学体制从单一的国家办学到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共同发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办学广泛展开,义务教育从艰难起步到建立并逐步完善义务教育的管理体制和投入保障机制,教育体系从以普通教育为主到职业技术教育、成人教育的发展再到网络远程教育以及终身教育的提出,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无不展现出多元化的活力。
队伍的建设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关键。我国教师队伍和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从满足数量的要求到建立并不断提高职业资格标准,从以学历教育为主的补课到全面推进干部和教师的专业发展,从队伍的老化、人才的断档到基本形成以中青年教师为主的师资结构并涌现出新一代的名师,一支忠诚于教育事业的干部、教师队伍承担起发展教育事业的历史责任。
教育的改革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动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带来的社会变迁,以及对外开放后对国外教育的了解与借鉴,大大加快了我国教育改革的步伐。从最早的“加强双基、培养能力”的教学改革口号的提出到推进素质教育这一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目标的确立,从课堂教学方法的转变到课程改革这一从教学理念到课程、教材、教法以及评估方式的系统改革,从以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研究到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的尝试,都为我国新时期的教育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正因为如此,30年来,我国教育事业获得了大发展:规模空前扩大,质量稳步提升,为提高国民素质、培养优秀人才、使我国逐步实现由人口资源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30年弹指一挥间,未来任重而道远。教育的发展总是会不断出现新的问题,不断产生新的困惑,不断提出新的挑战。处于转型期的我国教育正面临着建设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历史使命,要实现以规模发展为主向以内涵发展为主的转变,以重点发展为主向以公平发展为主的转变,以学校教育为主向以终身教育为主的转变。在实现这些转变的过程中,我们所要完成的任务将比已往任何时候都更加艰巨。而且,在价值观多元化的今天,社会各界对教育事业的现状有着不同的估计,对教育发展的方向有着不同的认识,对教育的战略、策略有着不同的主张,对教育事业的评价有着不同的标准,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弘扬教育民主,不断认识教育事业发展的新特点,不断提高领导教育工作的水平,在多元中立主导,在多样中谋共识。
30年来,我国的教育事业始终在探索中前进。我们现在回顾这段历史,就要更加坚定地继续在探索中前行,因为这30年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就是:只有探索不断,才能前进不止。
(编辑 沙培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