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活动为基础,从学生经验出发

来源 :东方青年·教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44269725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圆柱的认识》这节课既要加深学生对圆柱的认识,发展空间观念,又要为后面学习计算圆柱的表面积做些准备。因此,我以实物为探究素材,通过三个层面的活动来组织教学。
  教学片段一
  1.引入新课
  我以立体图形为话题组织谈话,适时展示圆柱形状的物体。
  师:你们认识这种物体吗?
  生:它是圆柱。
  师:你们对圆柱有哪些了解?
  生1:圆柱是直的。
  生2:圆柱是圆的。
  生3:圆柱上下有两个圆。
  ……
  2.合作探究,初步感知
  师:同学们对圆柱已经有了初步的了解。那么,圆柱到底还有哪些特征呢?今天我们作进一步研究。
  学生活动:以一种标准圆柱形状的“罐头盒”为研究对象,四人小组合作观察圆柱的特征。
  3.活动反馈
  师:你们观察到了什么?它有什么特征?
  学生口答,教师有选择地进行板书。
  [说明] 这是一次直观感知层面上的活动。我组织学生通过观察手中的圆柱形状的实物,初步感知圆柱的特征。学生活动的方式主要是观察和触摸,其活动是浅层次的。在反馈中,我注意了对方法的反馈。实际教学中出现了两种情况:一是部分学生把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方法迁移过来,比较有序地说出圆柱的某些特征,如几个“面”、几条“边”、“高”怎样等等,但由于圆柱与长方体、正方体的明显差异,能比较清晰地表述出圆柱特征的学生较少;二是更多的学生还不能迁移方法,而是从自己最感兴趣或最为明显的特征入手进行说明,如从“面”的特点开始说出自己的一些看法等。这是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造成的。
  教学片段二
  1.谈话质疑
  师:你们对圆柱的特征还有什么疑问吗?要不要加以进一步验证确认呢?
  生:没有了。
  师:你们没有问题我有,圆柱的两个底面面积确实相等吗?它的侧面展开后一定是个长方形。吗?你们有没有办法加以验证呢?
  生:有。
  师:那就请你们试试看吧。
  2.学生活动
  小组合作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证。
  3.反馈活动结果
  反馈时,我注意了对验证方法的反馈和展示。
  [说明] 本环节主要是引导学生进行操作验证,也是本节课的关键。为了体现活动教学中学生“主动探索”的特点,我让学生以活动小组为单位选择一个问题进行验证。方法由学生自定,完成后全班交流。当然,在实施过程中,我注意了三个方面:一是选用的研究对象是典型的圆柱形状的物体避免操作活动的无效实施;二是在时间上充分保证大部分学生至少能解决一个问题;三是教师作为活动的“参与者”参与到了学生的活动中,给予学生适当的帮助。
  反馈效果较好。如在验证“两个底面是面积相等的圆”这一知识点时,学生不但验证成功,而且方法也较多。有一位学生了一个相当简单的方法:把圆柱形状罐头盒拦腰剪断,把上底面翻下来直接与下底面进行比较,体现了学生参与的主动。对“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这一特征进行验证中,虽然选择的学生较少,验证起来也比较困难,但终究还是有学生对其进行了验证:在圆柱侧面裹上一层与圆柱等高的纸后过剪切展开。期间有一位学生发现,要使侧面展开后是一个长方形,必须沿着圆柱的高剪开才行。
  教学片段三
  学生活动:制作圆柱。(自由结对,寻找合作伙伴)
  (1) 活动提示:结合你对圆柱的认识,伙伴合作做一个任意大小的圆柱,看哪一组做得既快又好。并要求完成后谈谈体会:制作圆柱时要注意什么?
  (2) 学生完成后展示成果,并谈谈制作体会。
  (3) 学生自由点评。
  [说明] 这是一次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进行活动的过程,在巩固练习时我设计了一次制作圆柱的操作活动。很显然,这次操作活动与直观感知或探究层面的操作不同。它不是验证,也不是探究,而是一次综合运用知识的巩固性操作活动。这一活动的目的是强化学生对圆柱整体的认识,从更高层次上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与此同时,伙伴合作的形式进一步增强了学生的协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另外,在对制作后的作业评价中,本节课我还打破了传统的教师“单一评价”形式,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评价,体现多层次评价、多元评价的意图,充分突出学生学习的自主性。
  教学反思
  1、学生通过自己的活动,经历探究过程
  “活动”是儿童社会交往的最初方式,也是儿童感知世界、认识世界的主要方式。“活动”在儿童生理和心理发展过程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新的《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也在进一步明确了义务教育阶段数学教学的“知识技能目标”的同时,提出了数学教学的“过程性目标”,并且通过“经历(感受)”、“体验(体会)”、“探索”三个层次的目标要求,阐述了“过程性目标”的具体内涵。本节课正是以“活动”为基础,组织学生“经历”了一个探索圆柱特征的过程。教学中,无论是“直观感知”层面上的观察交流活动,还是“操作验证”层面上的操作验证活动,还是“巩固强化”阶段的制作圆柱活动,都是在一个让学生“经历”、让学生“体验”、让学生“探索”的思想指导下完成的。从整个学习过程来看,这三次活动既有相对的独立性,它们分别实施于课堂教学的三个阶段(导入、探究、巩固三个阶段),体现了课堂教学三个阶段的不同教学目标;同时这三次活动又是相关的,是学生认知发展过程中的三个阶段,从而使学生对圆柱的特征从不完整、表面的认识向较深层次的理解、整体上的把握发展。
  2、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
  这在本节课直观感知层面的活动中已有充分的显现。我在反馈观察过程时,有些学生显然对圆柱的整体把握不感兴趣,他更关心的是某个部分,如两个圆形底面,或者体积计算(因为刚学过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等等。然而我们的课堂教学又不能无视学的个性差异和认知水平,而需关注学生已有的经验,从学生的经验出发,引导学生自主探索。新的《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在这节课中,我通过谈话交流,充分了解了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原有的认知水平,尊重学生,认可学生对圆柱观察的不同着眼点。在此基础上组织活动,并且通过反馈,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思维过程,展现自己的认知个性,从而使整节课始终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充满勃勃生机。我完成了一名“引导者”所要做的事情:创造一定的条件,让学生的认知水平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发展。
其他文献
近几年来,语文教学虽然进行了深刻的改革,但多年来形成的应试教育下的功利性难以在短时间内消失,在时下流行的“做题式”教学中,学生已不再是文章的感悟者、欣赏者,而成了阅读的机器和分析的机器。众所周知,语文学科具有其他学科无法比拟的优势,如丰厚的背景和情感、形象的思维和创造、个性的领悟和培养、语言的艺术和灵性,应该说,语文不仅仅是一门工具性学科,她更是一门启迪学生心灵、培养学生情感的艺术,美文需要美教。
期刊
农村山区初中学生想象力、抽象思维能力相对较低,对事物发展过程的阶段性和主次侧重认识不足,难以把握,表现在作文情绪上则是“怕写、厌写”,“作”出来的“文”也往往有结构模糊、层次不清、详略欠当等毛病。这是山区初中语文教师迫切想要解决的问题。本人认为,利用多媒体手段,精心设计,激活学生情感思维,重现事物发展过程的连续性和阶段性,直观展现事物结构的多个侧面,增强学生的层次感觉和事物结构关系的认知,从根本上
期刊
公开课上,教师关公舞大刀,学生被牵着鼻子走;听课评课,同事明哲保身,评价相互推诿,不着要点;传统教学,言者谆谆,听者藐藐,效果欠佳;教研活动,以会代之,形式泛滥;评职评优,缺乏“硬件”(论文),错失良机……这些教学现象的出现充分说明了教师在教学中没有处理好教学和教研的关系,忽视了教研对教学的指导和促进作用。  教学研究是用科学的方法去探寻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性活动。它始于教学,又是教学的延续,为教学
期刊
当今世界人类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内容的现代科技竞争日趋激烈,世界各国均不同程度地加强了对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视程度。我们的教育要面向未来、面向世界、面向现代化,要适应未来的信息化社会,二十一世纪是人类全面进入信息化社会的世纪,二十一世纪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也就是信息化社会对教育需求的特点。今天的学生将是二十一世纪的主人,电脑的知识与网络技术应该成为他们的基本素质。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该如何把信息技术知
期刊
自元代开始,中国文学出现了少量悲剧作品,在市民文化崛起的大背景中出现了《窦娥冤》等悲剧。在第三折中窦娥在法场典刑前立下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亢旱三年。普遍认为这是一种浪漫主义的写法,也有部分观点认为这一折宣扬了宗教迷信。笔者认为:这一折集中体现了一种契约精神,即“窦娥与天地鬼神所订立的契约”。  一、在《窦娥冤》中,人物关系很大程度上是商业关系解释了契约关系存在的合理性:窦秀才欠蔡婆婆本利
期刊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是“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其学习过程,是学生个性完善的过程,也是个体知识能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整体和谐发展的过程。  《品德与生活》力图让儿童“学会健康、安全地生活、愉快、积极地生活、负责任、有爱心地生活、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品德与社会》是要引导学生“通过与自己生活密切相关的社会环境、社会活动和社会关系的交互作用,养成良好的
期刊
《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的确,如今处于信息时代,多媒体技术已在课堂教学中发挥着它的独特作用。它能创设逼真的教学环境、动静交替的教学图象,还能调节课堂气氛,及时进行教学反馈,充分调动学生探究新知的积极性,使学生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知识的心理状态,这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
期刊
《数学新课程标准》指出: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那么如何使数学课活起来?如何真正提高一节课的教学效果?我结合自己上过和听过的一些课例,认为可以有以下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习最好的动机是对所学学科的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一般
期刊
一.备课前的一些思考  新一轮历史课程改革向全体历史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在课堂中真正体现三维课程目标。有的专家还明确指出“历史是人的历史,史学是人的史学,历史教育是人在学习历史。从这个意义上说,历史课程就是发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通过精选学生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注重学生的学习“生长”、“过程”和“创造性结果”,注重为学生提供一种学习经历,使他们得以借助经历来理解知识和发展能力
期刊
经过近10年的呼吁与探讨,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指导我国基础教育的一种教育思想,一种教育形式。实施素质教育,要在总体目标下构建具体的目标、途径和方法,做到素质教育目标课程化、课程内容素质教育化。通俗地讲,就是各学科都要研究自己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的问题。本文探讨“素质教育中的小学语文教学”,亦即语文学科如何落实素质教育问题,从以下四个方面论述。  一、人的素质与语文素质的关系  人的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