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高职课程进行考核模式改革,是提升高职人才培养质量,促进高职学生适应社会需求的重要途径。实施考核模式改革的课程,其改革效果如何进行评价?文章针对目前高职课程考核改革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学生参与率、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网上评教数据、职业能力提升等5个方面构建了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效果的评价指标体系。
【关键词】高职课程;考核;改革;评价
1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探索。但通过对国内高职课程考核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将直接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判断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缺少指导依据。
2高职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2.1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初衷是要改变现有考核模式过分死板、灵活性不足的状况,将考核行为过程化、阶段化、灵活化,使课程考核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此相对应,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进行评价,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客观:即指标应是客观可得的数据,采集时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科学:即指标应确保科学合理,能够全面评价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效果;
公平:即应确保运用指标进行评价时,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如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类别的教师(如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不同考核方式(考核改革与传统考核)都具有普适性,不因以上因素的变化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偏颇;
可行:即指标应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的易得性,指标数据能够通过一定方式获取。
2.2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价原则,分别采取了对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数据采集及终末性评价等方式,选取了学生参与率、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职业能力提升评价5个指标作为改革效果的评价指标。
2.3评价指标的采集
(1)学生参与率:以学生到勤率体现。授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考勤,教务处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可从后台定期采集每门课程学生到勤率数据;
(2)课程满意度: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于课程结束前进行;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师资、教材、考核的满意情况;
(3)考试合格率:界定为学生参加该门课程考试的首次合格率(不采用经过补考后的二次合格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采集;
(4)学生评教数据:课程任课老师当前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数据,通过教务系统采集;
2.4评价的主体
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评价的主体,一般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或者是开设课程的教学院系。
2.5评价的实施
评价体系中5个指标的数据采集,均由评价主体直接采集(学生参与率、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从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获得;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到课堂直接发放,当场收回;职业能力提升评价通过访谈相关人员进行),不通过课程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2.6评价数据的处理
1.对5个评价指标分别设置一个基数:根据实际情况,将5个指标的基数均设为90(90分或90%);
2.测量值与基数之间的差值即为该项目的得分,高于基数记正分,低于基数记负分;
3.各项目得分相加,即为该课程的评价得分;
27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计算出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结果后,将结果反馈至各教学院系及授课教师,作为评价教师考核改革效果、促进教师改进考核模式的依据。
3 讨论
4.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4.1.1使考核改革的效果变得客观可测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一门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评价由往往由主观判断形成,评价者基于自身知识认知和以往经验,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形成主观上的一个印象,即成为对该课程的判断。
4.1.2 多维度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5个评价指标中,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评价的主体既有学生视角,又有同行、管理者视角;评价采集数据既有教学实施的过程状态数据,又有终末性的考核数据。多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了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
4.1.3教师改进课程有据可循
因指标体系由5个维度构成,且每个维度都会分别有对应的分值,授课老师在分析数据时,很容易找到得分偏低的项目,再针对这些项目进行针对性改进,改变了以往教师想改进考核模式,却不知从何着手的困境。
4.1.4 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从实践效果看,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后,改变了部分老师对课程考核“一改定天下”的惰性,开始积极开拓思路改进现有考核模式
4.2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2.1 数据的采集要达到一定的样本量
采集数据时,要确保样本量足够。如学生参与率,因为是采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考勤数据,就要求授课教师记录在系统中的考勤次数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否则该数据就会失真。
4.2.2 要把握数据采集的时效性
数据采集要根据不同项目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如对学生参与率、课程合格率的采集,因数据只来源于教务管理系统,可在课程考核结束之后采集;对课程满意度的采集,最好安排在课程将要结束时进行。
4.2.3 有限使用评价结果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用数据说话”的评价目的,但不宜将这个评价结果的使用无限扩大,更不能将此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成效的唯一依据,而应将评价结果更多地用于帮助教师改进考核改革,进一步提升改革成效。否则,会导致教师对评价行为的反感,影响评价实施。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2081,主持人:丛连钢)。
【关键词】高职课程;考核;改革;评价
1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中存在的问题
高职院校在课程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考核模式等方面进行了诸多改革探索。但通过对国内高职课程考核模式进行研究发现,对课程改革效果进行评价的研究较少。缺乏科学有效的评价指标,将直接导致教师不能有效判断课程改革的实施效果,对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改进和完善缺少指导依据。
2高职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评价体系构建
2.1评价原则
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初衷是要改变现有考核模式过分死板、灵活性不足的状况,将考核行为过程化、阶段化、灵活化,使课程考核更符合高职教育的特点。与此相对应,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进行评价,需遵循以下几个原则:
客观:即指标应是客观可得的数据,采集时有效避免人为主观因素的干扰;
科学:即指标应确保科学合理,能够全面评价课程考核改革实施效果;
公平:即应确保运用指标进行评价时,对不同类别的课程(如公共课程与专业课程)、不同类别的教师(如专任教师与兼职教师)、不同考核方式(考核改革与传统考核)都具有普适性,不因以上因素的变化而导致评价结果的偏颇;
可行:即指标应确保各项指标数据的易得性,指标数据能够通过一定方式获取。
2.2评价指标的确定
根据以上评价原则,分别采取了对教学状态、教学效果进行数据采集及终末性评价等方式,选取了学生参与率、课程满意度、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职业能力提升评价5个指标作为改革效果的评价指标。
2.3评价指标的采集
(1)学生参与率:以学生到勤率体现。授课教师通过教务管理系统进行学生考勤,教务处作为系统管理人员,可从后台定期采集每门课程学生到勤率数据;
(2)课程满意度:以发放调查问卷的方式进行数据采集,于课程结束前进行;评价内容涵盖学生对本门课程教学、师资、教材、考核的满意情况;
(3)考试合格率:界定为学生参加该门课程考试的首次合格率(不采用经过补考后的二次合格率),通过教务管理系统采集;
(4)学生评教数据:课程任课老师当前学期的学生网上评教数据,通过教务系统采集;
2.4评价的主体
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评价的主体,一般为学校的教学管理职能部门,或者是开设课程的教学院系。
2.5评价的实施
评价体系中5个指标的数据采集,均由评价主体直接采集(学生参与率、考试合格率、学生评教数据从教务管理系统直接获得;课程满意度调查问卷由教学管理职能部门到课堂直接发放,当场收回;职业能力提升评价通过访谈相关人员进行),不通过课程任课教师,在一定程度上确保了数据来源的真实性。
2.6评价数据的处理
1.对5个评价指标分别设置一个基数:根据实际情况,将5个指标的基数均设为90(90分或90%);
2.测量值与基数之间的差值即为该项目的得分,高于基数记正分,低于基数记负分;
3.各项目得分相加,即为该课程的评价得分;
27评价结果的应用
教学管理职能部门计算出课程考核模式改革实施效果的评价结果后,将结果反馈至各教学院系及授课教师,作为评价教师考核改革效果、促进教师改进考核模式的依据。
3 讨论
4.1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意义
4.1.1使考核改革的效果变得客观可测
构建评价指标体系之前,对一门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评价由往往由主观判断形成,评价者基于自身知识认知和以往经验,对课程改革的效果形成主观上的一个印象,即成为对该课程的判断。
4.1.2 多维度体系,使评价结果更客观
5个评价指标中,既有客观指标,也有主观指标;评价的主体既有学生视角,又有同行、管理者视角;评价采集数据既有教学实施的过程状态数据,又有终末性的考核数据。多个维度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确保了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的评价更加客观。
4.1.3教师改进课程有据可循
因指标体系由5个维度构成,且每个维度都会分别有对应的分值,授课老师在分析数据时,很容易找到得分偏低的项目,再针对这些项目进行针对性改进,改变了以往教师想改进考核模式,却不知从何着手的困境。
4.1.4 作为教师考核的依据
从实践效果看,应用评价指标体系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进行评价后,改变了部分老师对课程考核“一改定天下”的惰性,开始积极开拓思路改进现有考核模式
4.2评价指标体系使用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4.2.1 数据的采集要达到一定的样本量
采集数据时,要确保样本量足够。如学生参与率,因为是采用教务管理系统中的考勤数据,就要求授课教师记录在系统中的考勤次数必须达到一定的数量,否则该数据就会失真。
4.2.2 要把握数据采集的时效性
数据采集要根据不同项目在不同的时段进行。如对学生参与率、课程合格率的采集,因数据只来源于教务管理系统,可在课程考核结束之后采集;对课程满意度的采集,最好安排在课程将要结束时进行。
4.2.3 有限使用评价结果
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后,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课程考核改革效果“用数据说话”的评价目的,但不宜将这个评价结果的使用无限扩大,更不能将此结果作为判断教师教学成效的唯一依据,而应将评价结果更多地用于帮助教师改进考核改革,进一步提升改革成效。否则,会导致教师对评价行为的反感,影响评价实施。
基金项目:重庆市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2012年重点项目《基于职业能力评价的高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1202081,主持人:丛连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