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收藏浅绛彩瓷器的人群中,没有谁不知道花鸟画师——喻春,我更愿意称他为浅绛瓷绘“大家”,可能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喻春在瓷绘上的水平显然逊色于程、金、王,也应不如任焕章、汪藩、程焕文、郑子良、张子英、王昭明等名流,我却给予他“大家”称谓,理由有三:
一是喻春花鸟随兴起笔,顺势经营,简约拙朴,不追求奇思妙构,不沉浸于奢华富丽,也不纯粹于瓷上的玩味,似乎总牵记着大众的审美,顾及着时下的民俗,把平凡演绎成清丽,在普通中超越凡俗,中庸雅俗间,做到了游刃有余、拿捏自如,对时代的风范摩揣到精致、把握到十分,显示了他大朴不雕、大巧若拙的非凡,此为喻春的迷人之处。
二是他涉猎题材广泛、绘画才能全面。他主攻花鸟,而其山水、人物、博古等类皆通。书法又颇见功力、自成一家。试想,历代中国画家也多为长于一画科,难以面面俱到、样样俱全,喻春的才能非一般的浅尝或技艺娴熟,而是从瓷绘中体现出深厚的传统艺术素养和对生活深入的观照,作品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这是喻春的过人之处。
三是现存的浅绛彩瓷器中,喻春的作品占有量大。哪个浅绛瓷玩家手中没有两件喻春的作品?如: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和金星编著的《浅绛彩瓷壶名家作品欣赏》一书中,共收录瓷画师31人、图例56幅,其中喻春作品就有10幅。在收藏生活中,往往让我们看得上、见得着、买得起的,不正是喻春这些人的作品吗?我认为,喻春为人们认识和欣赏浅绛瓷提供了机率,推动了浅绛彩瓷这一“大路货”成为时代瑰宝,走向艺术殿堂,这是喻春的惠人之处。
在我的浅绛瓷器中,喻春的作品令我十分喜爱,空闲时总要看上几眼,即便天天看、时时看,也看不厌、看不够。说起我的几件瓷器的来历,还真有点意思。
我的第一件喻春的作品是一个大罐,形状像西瓜,俗称“西瓜坛”。当年摆在古玩市场一店家的格柜上,远远吸引了我的目光。近观,瓷质细腻、胎体肥润、釉色纯正;再看画工,布局严谨、色彩明快,一只绶带鸟栖歇石上,生动活泼,四处牡丹环绕,其花、叶、苞疏密相间、配搭有序(图1—1)。题款为“大富贵益寿考”,落款为:辛卯(1891年)写于昌江珠山室之西轩,子良氏喻春(图1—2)。无论从哪个方面观、什么角度赏,都民俗味十足,却又出手不凡,美观大气。店家显然知道此件东西的价值,开价不菲,我欲砍点价,未能如愿,我斟酌再三,并经方家指点,买下了,喜爱得不得了!
我的第二件喻春的作品是一个笔筒,购于另一个文物市场。那日天气清冷,市场几乎无人光顾,一家古玩字画店开门迎客。我进入店内环顾四周,瓷器基本不上档次,目光无意中落在一个不太显眼的笔筒上,陈年的积垢实在有点委屈着它!尽管它有些灰暗,定神细瞧:大开门,画有一只白鹭在沼泽中起舞,芙蓉花在鹭顶上招展,题款为“一路荣华”,落款为:喻春作(图2)。可爱有加,问价多少,店主开了一个赝品价,让人惊异!人们不是常说没有错卖的,只有错买的吗?今日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估计店主不太精到于浅绛彩瓷,自然也不知道时下此类器物的市场价位,我没有还价,买了。怀着一种捡了漏的心理回家,用一盆温热水及清洁剂将笔筒泡洗出来,一件漂亮的全品相瓷器展现眼前,怎么会不叫人开心呢!
我的第三件喻春的作品来得奇巧:一日我与藏友小郭到江南古玩城打发时日,整整半天,没有一件藏品在我们心目中算是物、价相符值得考虑的,只是有一件喻春的瓷板画得不同凡响,题材也稀有,可老板透了底价,我们囊中羞涩,只能心动,无力行动。
江南不尽兴,带着浅浅的郁闷,我们又消磨到了江北市场,一家又一家,平淡再平淡,心里还没放下的是江南那块瓷板,还有那个熟悉的名字——喻春,喻春!我们走进一家很少卖浅绛彩瓷的店铺,脚没站稳,人未定神,“喻春”两个字挡住了我的眼睛。原来,就在我的正前方,一个硕大的罐子摆在格架上,店主知道喻春有名气,所以特地将落有喻春名款的一面朝向外面,用心良苦!我带上眼镜,慢慢上手:是一幅花鸟图,牡丹丛中,两只白头翁俏立枝头,戏语传情,寓良辰美景,相爱永久,生活气息浓厚,行笔洒脱率意,典型喻春风格。题款写有“贻将富贵种,愿门作楣光”,“时在辛丑(1901年)仲冬喻春作”。一问价,觉可谈,就你来我往地协商了几个回合,买了。拿回家放于显眼处,鲜艳吉庆,感觉真好(文字写好稿未投,我家小狗将此罐摔碎,遗憾万千)!
一日去青萝老师家赏瓷,见他藏有喻春的一对方帽筒(图3),古拙典雅,大气浑厚,堪比纸绢,人见人爱。经青萝师同意,在此一展帽筒风采,以享藏友。
我喜欢喻春的浅绛彩瓷器,纳入自己收藏视野的每一件喻春作品的来由,好像都牵织着我与喻春的情缘,而家中格架上那一只喻春的浅绛小件,就更加令我珍视了:
那是父亲送我的一个喻春的浅绛水盂(图4)。我与父母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每年的农历新年我都要回家探望双亲。多年来,在父亲画室的书柜里放着一只小水盂,那是父亲一个朋友专门从文物商店买来赠送父亲的。水盂为方型,一面人物(图4—1),一面山水(图4—2),两面文字(图4—3、4—4)。喻春的山水相对不多,但他的山水在我看来应不在他的花鸟之下。该幅画面只有两三寸(见图4—2),看:浑厚的远山、宽阔的湖水,近处是草木、人家,一只小船在平静的水面悠闲自在,船上主人是在垂钓、还是在赏景抒怀呢?那幽然的画境,你仿佛进入了唐人“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的境界,那句题画诗句是“无风波处便为家”(见4—3),我好喜欢这个句子!每当见到这水盂,我都拿在手上赏阅,越看越有味道,感叹喻春他方寸绘天地,山水寄情怀,能在不过掌心大小间,把心中的向往表达出来,功夫了得!
那年母亲病重,我与妻赶回家中照料,闲暇中我又注目在那个小水盂上。父亲知道我在收集浅绛瓷器,他说“你喜欢就拿去吧”,我收下了,并告诉父亲还特别喜欢那“无风波处便为家”的诗句。知子莫如父,他即刻明白我想让他画一幅诗意画。他转身张罗,一边铺纸,一边念咏着“无风波处便为家”。时年父亲已八十有三了,不知他会对这诗句作怎样的理解,但我想他会以自己的体悟和方式创作诗句的意境。他拿起笔,很简约流畅地挥洒,一幅水墨山水就完成了,题款当然是“无风波处便为家”,还特地将我和妻子的名字题写在了画上。
不知是随意还是有心为之,父亲笔下:芦苇飘荡,山云变幻,江流湍急,船家在奋力摇桨,小船在风浪中穿行,远处却有幽静的村庄,那是漂泊者的家?还是生命洪流中的精神归宿?我仿佛读出了父亲对诗句的独特理解,更感到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无声的语言传告吾辈,希望我们从画图中领略生活的真谛,升华美。
我把父亲的画装裱后挂在客厅中央,常看看它,也看看喻春的那个小水盂,一句诗,两幅画,都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憧憬和对“家”的理解,看着它,不自觉中洗涤着我的心灵,拓展着我的胸襟,时常在内心涌起一阵温暖。
我很幸运,有父亲的关爱,又邂逅了“喻春”。(责编:雨岚)
一是喻春花鸟随兴起笔,顺势经营,简约拙朴,不追求奇思妙构,不沉浸于奢华富丽,也不纯粹于瓷上的玩味,似乎总牵记着大众的审美,顾及着时下的民俗,把平凡演绎成清丽,在普通中超越凡俗,中庸雅俗间,做到了游刃有余、拿捏自如,对时代的风范摩揣到精致、把握到十分,显示了他大朴不雕、大巧若拙的非凡,此为喻春的迷人之处。
二是他涉猎题材广泛、绘画才能全面。他主攻花鸟,而其山水、人物、博古等类皆通。书法又颇见功力、自成一家。试想,历代中国画家也多为长于一画科,难以面面俱到、样样俱全,喻春的才能非一般的浅尝或技艺娴熟,而是从瓷绘中体现出深厚的传统艺术素养和对生活深入的观照,作品具有浓烈的生活气息,这是喻春的过人之处。
三是现存的浅绛彩瓷器中,喻春的作品占有量大。哪个浅绛瓷玩家手中没有两件喻春的作品?如:由云南美术出版社出版、和金星编著的《浅绛彩瓷壶名家作品欣赏》一书中,共收录瓷画师31人、图例56幅,其中喻春作品就有10幅。在收藏生活中,往往让我们看得上、见得着、买得起的,不正是喻春这些人的作品吗?我认为,喻春为人们认识和欣赏浅绛瓷提供了机率,推动了浅绛彩瓷这一“大路货”成为时代瑰宝,走向艺术殿堂,这是喻春的惠人之处。
在我的浅绛瓷器中,喻春的作品令我十分喜爱,空闲时总要看上几眼,即便天天看、时时看,也看不厌、看不够。说起我的几件瓷器的来历,还真有点意思。
我的第一件喻春的作品是一个大罐,形状像西瓜,俗称“西瓜坛”。当年摆在古玩市场一店家的格柜上,远远吸引了我的目光。近观,瓷质细腻、胎体肥润、釉色纯正;再看画工,布局严谨、色彩明快,一只绶带鸟栖歇石上,生动活泼,四处牡丹环绕,其花、叶、苞疏密相间、配搭有序(图1—1)。题款为“大富贵益寿考”,落款为:辛卯(1891年)写于昌江珠山室之西轩,子良氏喻春(图1—2)。无论从哪个方面观、什么角度赏,都民俗味十足,却又出手不凡,美观大气。店家显然知道此件东西的价值,开价不菲,我欲砍点价,未能如愿,我斟酌再三,并经方家指点,买下了,喜爱得不得了!
我的第二件喻春的作品是一个笔筒,购于另一个文物市场。那日天气清冷,市场几乎无人光顾,一家古玩字画店开门迎客。我进入店内环顾四周,瓷器基本不上档次,目光无意中落在一个不太显眼的笔筒上,陈年的积垢实在有点委屈着它!尽管它有些灰暗,定神细瞧:大开门,画有一只白鹭在沼泽中起舞,芙蓉花在鹭顶上招展,题款为“一路荣华”,落款为:喻春作(图2)。可爱有加,问价多少,店主开了一个赝品价,让人惊异!人们不是常说没有错卖的,只有错买的吗?今日太阳从西边出来了。估计店主不太精到于浅绛彩瓷,自然也不知道时下此类器物的市场价位,我没有还价,买了。怀着一种捡了漏的心理回家,用一盆温热水及清洁剂将笔筒泡洗出来,一件漂亮的全品相瓷器展现眼前,怎么会不叫人开心呢!
我的第三件喻春的作品来得奇巧:一日我与藏友小郭到江南古玩城打发时日,整整半天,没有一件藏品在我们心目中算是物、价相符值得考虑的,只是有一件喻春的瓷板画得不同凡响,题材也稀有,可老板透了底价,我们囊中羞涩,只能心动,无力行动。
江南不尽兴,带着浅浅的郁闷,我们又消磨到了江北市场,一家又一家,平淡再平淡,心里还没放下的是江南那块瓷板,还有那个熟悉的名字——喻春,喻春!我们走进一家很少卖浅绛彩瓷的店铺,脚没站稳,人未定神,“喻春”两个字挡住了我的眼睛。原来,就在我的正前方,一个硕大的罐子摆在格架上,店主知道喻春有名气,所以特地将落有喻春名款的一面朝向外面,用心良苦!我带上眼镜,慢慢上手:是一幅花鸟图,牡丹丛中,两只白头翁俏立枝头,戏语传情,寓良辰美景,相爱永久,生活气息浓厚,行笔洒脱率意,典型喻春风格。题款写有“贻将富贵种,愿门作楣光”,“时在辛丑(1901年)仲冬喻春作”。一问价,觉可谈,就你来我往地协商了几个回合,买了。拿回家放于显眼处,鲜艳吉庆,感觉真好(文字写好稿未投,我家小狗将此罐摔碎,遗憾万千)!
一日去青萝老师家赏瓷,见他藏有喻春的一对方帽筒(图3),古拙典雅,大气浑厚,堪比纸绢,人见人爱。经青萝师同意,在此一展帽筒风采,以享藏友。
我喜欢喻春的浅绛彩瓷器,纳入自己收藏视野的每一件喻春作品的来由,好像都牵织着我与喻春的情缘,而家中格架上那一只喻春的浅绛小件,就更加令我珍视了:
那是父亲送我的一个喻春的浅绛水盂(图4)。我与父母生活在不同的城市,每年的农历新年我都要回家探望双亲。多年来,在父亲画室的书柜里放着一只小水盂,那是父亲一个朋友专门从文物商店买来赠送父亲的。水盂为方型,一面人物(图4—1),一面山水(图4—2),两面文字(图4—3、4—4)。喻春的山水相对不多,但他的山水在我看来应不在他的花鸟之下。该幅画面只有两三寸(见图4—2),看:浑厚的远山、宽阔的湖水,近处是草木、人家,一只小船在平静的水面悠闲自在,船上主人是在垂钓、还是在赏景抒怀呢?那幽然的画境,你仿佛进入了唐人“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的境界,那句题画诗句是“无风波处便为家”(见4—3),我好喜欢这个句子!每当见到这水盂,我都拿在手上赏阅,越看越有味道,感叹喻春他方寸绘天地,山水寄情怀,能在不过掌心大小间,把心中的向往表达出来,功夫了得!
那年母亲病重,我与妻赶回家中照料,闲暇中我又注目在那个小水盂上。父亲知道我在收集浅绛瓷器,他说“你喜欢就拿去吧”,我收下了,并告诉父亲还特别喜欢那“无风波处便为家”的诗句。知子莫如父,他即刻明白我想让他画一幅诗意画。他转身张罗,一边铺纸,一边念咏着“无风波处便为家”。时年父亲已八十有三了,不知他会对这诗句作怎样的理解,但我想他会以自己的体悟和方式创作诗句的意境。他拿起笔,很简约流畅地挥洒,一幅水墨山水就完成了,题款当然是“无风波处便为家”,还特地将我和妻子的名字题写在了画上。
不知是随意还是有心为之,父亲笔下:芦苇飘荡,山云变幻,江流湍急,船家在奋力摇桨,小船在风浪中穿行,远处却有幽静的村庄,那是漂泊者的家?还是生命洪流中的精神归宿?我仿佛读出了父亲对诗句的独特理解,更感到他把自己的人生感悟,以无声的语言传告吾辈,希望我们从画图中领略生活的真谛,升华美。
我把父亲的画装裱后挂在客厅中央,常看看它,也看看喻春的那个小水盂,一句诗,两幅画,都表达出对生活的热爱、对美的憧憬和对“家”的理解,看着它,不自觉中洗涤着我的心灵,拓展着我的胸襟,时常在内心涌起一阵温暖。
我很幸运,有父亲的关爱,又邂逅了“喻春”。(责编:雨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