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能大幅度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转变教学观念,和谐师生关系、培养问题意识,搭建解题平台,增强学生信心、创设宽松环境,充满人文关怀,体验成功快乐等是初中语文开放而有活力课堂的构建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初中语文 构建 开放活力 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自觉地在知识的领域中积极地去接触、领悟、探索和实践。语文教学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该在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方面着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谐师生关系
观念是前提,兴趣是根本。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因此,首先就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乐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必要时帮助学生“跳一跳”,让他们摘到“桃子”。当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鼓励,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分层提出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善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合作。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以小组为主体单位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如在小组讨论中,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进而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教学《变色龙》时,我提出:题目为什么叫“变色龙”?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整个案子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变了多少次?变色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由小组长组织,让小组成员每人都发言,并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总结,推选最优秀的学生在全班发言,最后老师进行总结点评。效果很好,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又如,课文《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文笔优美,很有欣赏价值。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很有感染力。结尾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一个小片段练习,描写或赞美一种植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然后评出写得最好的一篇。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语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这样,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开放形式的学习中,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以及自然界的神奇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对于孔乙己的死,作者没有明确,只是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们会提出疑问: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大胆推断,就这样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孔乙己那么喜欢喝酒,现在这么长时间没有到酒店了,说明他死了。有的说,孔乙己尽管穷,但他一般不会欠账,这十九文钱欠了这么久,从中秋到年关再到第二年的端午,直到老板不再提了,说明他死了。有的说,从孔乙己前面的“排”钱到后面的“摸”钱,说明孔乙己已经到穷途末路了......通过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探究出孔乙己的确死了。我认为:很多知识老师讲了学生不一定能记住,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谈论出来的,一般都记得很牢。我在教学中真正体会到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甜头。
三、创设宽松环境,使课堂开放而又充满活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当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每个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以丰富有趣的语言、真诚的情感进入每个角色,使学生学有兴趣,使课堂开放而又有活力。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做到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要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一些宽容和激励,让学生在学习中读书、讨论、做笔记。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我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讲授《人间最伟大的爱》,如何让文章更具文采。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婴儿到把我们抚养成人,母亲的含辛茹苦,我们是历历在目。我叫学生用比喻句诠释母爱,引导学生用“母爱像...母爱像...”的句式,再用排比句书写母爱,我引导学生用“母爱是...母爱是...母爱是...”的句式。老师写,学生也写,大家都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写,就连平时不擅长写的都写出了很漂亮的语句。我又通过下水作文(下转第35页)(上接第38页)《爱的航标灯》,富含深情给学生朗诵,我是声泪俱下,学生也深受感动。当我读完我的文章,学生们鼓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让学生觉得老师能写自己的母亲,我们也能写。于是学生们都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爱,写出来的文章既有文采,又有真情实感。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写作的快乐,效果非常好。
四、运用多媒体设施,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制作课件,可以创设出开放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和谐的乐曲,在教学开始阶段营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还可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利用图画、音乐创设情境,既能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先播放从网上下载的《三峡》视频片段,使学生仿佛来到了“三峡”,然后自然点题,引出了《三峡》一文的学习,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兴趣。紧接着要求学生读课文,并配以三峡的音乐风光。在揭示文章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三峡的奇山和秀水,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教师不断摸索、创新,营造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就一定能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和增强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蔡明等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淼编著.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丁晓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J].基础教育,2002,(8)
[4] 袁贵仓.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J].青海教育,2004,(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关键词:初中语文 构建 开放活力 课堂
新课程改革要求以学生为主体,学生能够自主选择学习方法、学习内容、学习伙伴;自觉地在知识的领域中积极地去接触、领悟、探索和实践。语文教学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表现为学生乐学、想学、会学和坚持学。要达到这一目标,就应该在构建开放、有活力的课堂方面着力。
一、转变教学观念,和谐师生关系
观念是前提,兴趣是根本。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和实践表明:兴趣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认识客观事物的一种心理倾向。它表现为一种好学精神,它是一种强大的内趋力,一旦有了学习兴趣,就会自发地把心理活动指向对象,对学习充满热情。因此,首先就要求教师建立新的教学理念,转变角色,建立民主、平等的课堂气氛。教师要平易近人,和蔼可亲;教学时语言要有感染力,以情动人,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鼓励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难,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积极的学习;对学生的评价要以表扬为主,要充分尊重学生人格尊严,要让学生有继续学习的动力和渴望。同时,要注重与学生沟通,了解其认知规律和兴趣点,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要主动与学生交朋友、谈心,做学生的良师益友,从而使课堂气氛和谐民主,给学生创造宽松的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乐说。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有必要时帮助学生“跳一跳”,让他们摘到“桃子”。当通过努力取得进步时,给予表扬、鼓励,尤其是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可分层提出要求,运用不同的评价标准,善用发展的眼光多角度地看待学生的优点和缺点。
二、采用自主、合作、探究教学模式,让课堂充满活力
古语云:“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采取“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学生实际状况,体现出不同层次的合作。合作性学习主要在课内进行,以小组为主体单位而进行的一种旨在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教学活动。它以小组成员的共同努力,来实现问题的解决,生生互动的形式,凝聚了集体的智慧,“人人教我,我教人人”,学生在平等的氛围中对话,有利于优势互补,缩小个体差异。如在小组讨论中,怎样合作学习,怎样抓重点、难点,怎样提问,怎样讨论质疑,教师都要重点指导,适时点拨,由面到点,由扶到放,逐层深入,进而让课堂充满活力。如,教学《变色龙》时,我提出:题目为什么叫“变色龙”?文章的线索是什么?整个案子随着什么的变化而变化?变了多少次?变色龙的真正含义是什么?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快速阅读课文,然后分学习小组进行讨论。由小组长组织,让小组成员每人都发言,并做好记录,然后小组总结,推选最优秀的学生在全班发言,最后老师进行总结点评。效果很好,学生人人都参与,人人都得到发言的机会,课堂气氛活跃,充分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既学到了知识,又掌握了技能。又如,课文《白杨礼赞》,这篇散文文笔优美,很有欣赏价值。作者对白杨树的赞美之情溢于言表,很有感染力。结尾以小组为单位布置一个小片段练习,描写或赞美一种植物,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展开比赛,然后评出写得最好的一篇。合作性学习可以集中大家的智慧,有利于问题的解决和学生团队精神的培养。
语文学习中的疑难问题,应多采用“探究”性学习。探究性学习是一种积极的学习过程,通过自主探索式的学习研究活动,在摄取已有的知识或经验的基础上,经过同化、组合和探究,获得新的知识、能力和态度。这样,通过教师的科学引导,学生在自主、合作、探究等开放形式的学习中,让课堂充满了活力。语文教学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疑难问题,应鼓励学生自己去探究。像课文的写作背景、作者的思想感情、耐人寻味的课文结尾以及自然界的神奇等,凡是产生疑问的,都可以作为探究的对象。如在教学《孔乙己》时,对于孔乙己的死,作者没有明确,只是给读者留下思考的余地。学生们会提出疑问:孔乙己是否真的死了?我让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大胆推断,就这样学生的话匣子打开了。有的说,孔乙己那么喜欢喝酒,现在这么长时间没有到酒店了,说明他死了。有的说,孔乙己尽管穷,但他一般不会欠账,这十九文钱欠了这么久,从中秋到年关再到第二年的端午,直到老板不再提了,说明他死了。有的说,从孔乙己前面的“排”钱到后面的“摸”钱,说明孔乙己已经到穷途末路了......通过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探究出孔乙己的确死了。我认为:很多知识老师讲了学生不一定能记住,但通过学生自己探究,谈论出来的,一般都记得很牢。我在教学中真正体会到让学生探究学习的甜头。
三、创设宽松环境,使课堂开放而又充满活力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创设一种宽松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感到教学形式生动、活泼、妙趣横生,学生才会积极主动地学习。只有当教师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才会如饥似渴地学习丰富广博的知识。每个教师都应是一名出色的演员,以丰富有趣的语言、真诚的情感进入每个角色,使学生学有兴趣,使课堂开放而又有活力。我们每个教师都必须做到要让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人。教师在教学中应努力营造一种民主、和谐、宽松、安全的教学氛围。要凸现学生主体,让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参与语文学习的实践活动,从而使自身的语文素养在探究、发现、合作、交流等学习活动中得到提高和发展。同时,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要求,相信学生的能力,尊重学生的人格,多一些宽容和激励,让学生在学习中读书、讨论、做笔记。使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在学习中享受学习的快乐。如我在进行综合性学习时,讲授《人间最伟大的爱》,如何让文章更具文采。我通过多媒体展示从母亲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从婴儿到把我们抚养成人,母亲的含辛茹苦,我们是历历在目。我叫学生用比喻句诠释母爱,引导学生用“母爱像...母爱像...”的句式,再用排比句书写母爱,我引导学生用“母爱是...母爱是...母爱是...”的句式。老师写,学生也写,大家都在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每个学生都能写,就连平时不擅长写的都写出了很漂亮的语句。我又通过下水作文(下转第35页)(上接第38页)《爱的航标灯》,富含深情给学生朗诵,我是声泪俱下,学生也深受感动。当我读完我的文章,学生们鼓起了雷鸣般的掌声。我让学生觉得老师能写自己的母亲,我们也能写。于是学生们都写出了自己对母亲的爱,写出来的文章既有文采,又有真情实感。从而也让学生感受到学习、写作的快乐,效果非常好。
四、运用多媒体设施,营造开放的学习氛围
语文教学中,我们可以利用多媒体设施,制作课件,可以创设出开放的学习氛围。同时教师精选那些和课文内容、意境、作者、情感相和谐的乐曲,在教学开始阶段营造气氛,在教学过程中烘托气氛,还可采取配乐朗读等形式,把课堂气氛推向高潮。利用图画、音乐创设情境,既能体现学科之间的融合,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又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教学《三峡》一课时,先播放从网上下载的《三峡》视频片段,使学生仿佛来到了“三峡”,然后自然点题,引出了《三峡》一文的学习,这时学生的思维一下子被激发了,由此提出学习任务,在学生心中形成“认知”冲突,激起了求知欲望,激发了学生兴趣。紧接着要求学生读课文,并配以三峡的音乐风光。在揭示文章重点时,再次运用多媒体教学软件,重点展现三峡的奇山和秀水,由形象的画面理解自然过渡到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能够大大提高教学效率。只要教师不断摸索、创新,营造开放而又有活力的课堂,就一定能使学生享受到获得知识的乐趣和达到提高语文素养和增强综合能力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王文彦,蔡明等著.语文课程与教学论[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2] 刘淼编著.当代语文教育学[M].北京:中国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3] 丁晓良.语文有效教学的基本特征[J].基础教育,2002,(8)
[4] 袁贵仓.优化语文教学过程提高教学效果[J].青海教育,2004,(12)
[5]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