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呢?《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积累、感悟和运用,注重基本技能的训练,给学生打下扎实的语文基础。同时要注重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促进学生持续发展。”小学语文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包含着丰富的创新内涵。为此,我们必须转变教学观念,结合语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课堂教学成为创新人才成长的“肥沃土壤”。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的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上台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表演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的落花流水呢?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继而极大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新热情
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作为课堂组织者 —— 教师只有把自身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才会更融洽,心理上才能更好沟通。如课堂上多用 “ 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 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 ”“XX 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一定有独到的见解! ” 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在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再把 “ 微笑教学 ” 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其中。
三、点拨引导,发散创新思维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在 “ 善导 ” 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堂情况适时点拨、引导、提问,引领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散,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学《称象》一课,在学生赞叹曹冲聪明之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性问题:“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的说:“ 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 还有的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发表独立见解,促进了双向互动,激发了创新意识。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中,我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乌鸦喝着水的原理后,学生为这只聪明的乌鸦欢呼。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样才能喝着水呢?”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有的说:“把瓶子轻轻推倒在一块石头上,瓶子倾斜了,里面的水也就够得着了。”有的说:“ 找来一片荷叶,在地上铺好,把瓶子里的水倒在荷叶上,乌鸦就可以喝水了。”有的说:“用一根木棒把瓶子的上半截打掉。”还有更绝妙的回答:“找来一根空心的植物茎,把它插进瓶子里,当作吸管来吸,就可以喝水了。”......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万分,同时也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全面发散而高兴。这样,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联系生活,拓展创新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教学《买火柴的小女孩》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五、正确评价,形成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准确评价,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如“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涓涓清泉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慢慢地形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非一朝之功,而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
一、激发兴趣,诱发创新动机
兴趣是学生发展思维的巨大推动力,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起点,是学习成功的秘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意挖掘教学内容本身的内在乐趣,依据学生心理特征、认识规律挖掘语文教材中的诱导因素。激发学生用自己的思维能力来体验探知的全过程,体验教学美。要善于开发和利用学生的好奇心,有意识的创设特定的学习情境,诱发学生的创新动机。例如在《火烧云》一课教学中,针对文中火烧云动感性极强的特点,我启发学生用动作表现火烧云升上天空的情景。同学们十分活跃,展开丰富的想象,同桌之间互相演示,然后纷纷上台表演。最后大家一致赞扬一名同学用双手滚动的方法来表演火烧云升上天空最为贴切。再如教学《赤壁之战》一文,我们就可以向学生提出:曹操拥有八十万大军,而刘备和孙权才有三万联军,可是曹操的军队为什么会被打的落花流水呢?这样一个简单的问题就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悬念,唤起了学生的好奇心,大家的学习热情高涨,兴趣油然而生,继而极大调动了学生创新的积极性。
二、创设情景,激发创新热情
创设情景,有助于激发学生创新热情。作为课堂组织者 —— 教师只有把自身作为普通的一员置身于学生主体中,与学生平等相处,感情上才会更融洽,心理上才能更好沟通。如课堂上多用 “ 我们一起来学习好吗? ”“ 小朋友,你认为这句话应该怎样读?请你给大家读一读行吗? ”“XX 同学,大家都很想听听你对这句话的理解,你一定有独到的见解! ” 这样就更能激发学生创新的热情,在创设美好情境的同时再把 “ 微笑教学 ” 的艺术带入课堂,让每个孩子都有一种美好的心境,创新意识就孕育其中。
三、点拨引导,发散创新思维
阅读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环节,它具备听说读写训练的综合性,既是识字的主要途径,又是写作的必备前提,既能训练思维,发展智力,又能进行思想教育和审美教育。因此,要求教师在 “ 善导 ” 上狠下功夫,教师要运用教学机智,根据课堂情况适时点拨、引导、提问,引领学生品味文字背后的意味,促使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协调发展,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以最大限度的发散,不断提高创新能力。如教学《称象》一课,在学生赞叹曹冲聪明之时,教师提出这样的尝试性问题:“ 小朋友,你们有没有比曹冲更好的称象办法呢?”这一问题激起了学生创新的热情,有的说:“ 曹冲用的石头,比较麻烦,岸边不是有泥土吗?取土方便。” 还有的说:“我不用泥土,也不用石头,就用人,因为人听指挥,说上就上,叫下就下。”学生通过合理想象,发表独立见解,促进了双向互动,激发了创新意识。再如教学《乌鸦喝水》一文中,我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了解乌鸦喝着水的原理后,学生为这只聪明的乌鸦欢呼。此时,我又引导学生思考:“如果瓶子旁边没有小石子,乌鸦该怎样才能喝着水呢?”经过一番讨论之后,有的说:“把瓶子轻轻推倒在一块石头上,瓶子倾斜了,里面的水也就够得着了。”有的说:“ 找来一片荷叶,在地上铺好,把瓶子里的水倒在荷叶上,乌鸦就可以喝水了。”有的说:“用一根木棒把瓶子的上半截打掉。”还有更绝妙的回答:“找来一根空心的植物茎,把它插进瓶子里,当作吸管来吸,就可以喝水了。”......孩子们的回答让我惊喜万分,同时也为他们的创新思维得以全面发散而高兴。这样,在发展学生语言能力的同时,发展了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
四、联系生活,拓展创新空间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即“培养学生再次发现知识的探索精神,培养重新组合知识的综合能力,准备首创前所未有事物的创造意识和创造能力。”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结合起来,引导学生结合实际进行创造性学习,让学生的创造性活动有一个更为广阔的空间。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只有丰富的想象,学生的创新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如教学《买火柴的小女孩》后,我以《我与小女孩比童年》为题,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童年进行“说话”训练。经过这样联系现实的训练,唤起了学生丰富的想象,改善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实现认识能力的飞跃和突破,使学生的创新思维更符合现实。
五、正确评价,形成创新能力
学生需要体验成就感,他们总希望自己的知识技能得到表现,得到认可。教师肯定的评价,对促进学生创新意识、增强创新信心,有着不可估量的力量。为了及时鼓励学生的积极性,教师要引导学生对自己的活动作出评价,相互鉴赏活动成果,或者老师对学生的活动成果从个性发展、心理品质等方面做出准确评价,使学生形成初步的创新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特别重视对富有创新的作品给予热情的肯定、评价;对学生的标新立异、异想天开要加以保护;对学生点点滴滴的创新都要给予重视。如“你的理解是个创造”“你有独立见解”“老师还没有想出来,你已经想出来了,真了不起!”......这一声声的赞扬像涓涓清泉沁入学生的心田,使学生不仅得到成功的喜悦与满足,还能无形地鼓励学生以更大的热情投入下一次的创新活动中。如此良性循环,学生的创新能力就一定会慢慢地形成。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创新精神的培养,非一朝之功,而需要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改变观念,发挥学科优势,尽可能地创造机会,让学生参与实践,注重创新精神的培养,促进学生主体性发展,为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新世纪人才奠定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