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理实践力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仅靠终结性的纸质化测试,难以全面、精准地“一步考查到位”,需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本文聚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方式,以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为例,尝试对地理实践力的三大组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和“形成地理探究兴趣与审美观”展开评价。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过程性评价;乡土课程资源
地理实践力含括“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培养地理探究兴趣与审美观”三大内容,是承载和融合了“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综合体”。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将地理实践力提升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意味着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将更加重视对学生“动眼、动脑、动情、动手”等方面的培养,即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激发学生应用“综合体”,找准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个性、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并持有独特的地理审美观及激发地理探究兴趣。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立足地理课程标准,基于教材知识与乡土资源结合才更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同时,地理实践力的发展也非“单打独斗”,而是与其它三大核心素养紧密相连,如图1所示。
一、评价方式的选择
地理实践力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仅靠终结性的纸质化测试,难以全面、精准地“一步考察到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这在高中地理新一轮课改中被大力提倡和落实。
过程性评价从时间看,是对若干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实践活动作出及时评价。从评价性质看,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如在每个节点上,可先采用“师生共评表”对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各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随后,将这些材料装入档案袋中,实行档案袋评价法,对每组的成果全程记录、保留痕迹;期末地理教师根据档案袋反馈的总体表现情况,给出各小组实践操作水平的定性评语和小组成员的实践得分。终结性评价则以笔试测验方式为主,试题中融入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个体展开考查并测验得分。最终,将实践得分(60%)与测验得分(40%)相加,即可大致评估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
二、过程性评价的实例
聚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以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为例,尝试对地理实践力的三大组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和“形成地理探究兴趣与审美观”展开评价,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1.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地理实践活动包括“野外自然考察”、“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如采用调查报告的方式,小组调查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的起源、自然生长条件、加工与销售等。
活动过程:①对应铁观音茶的生产过程,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调查铁观音茶的分布与自然生长条件;第二组调查铁观音茶的加工过程与品种分类;第三组调查铁观音茶的销售途径及市场占比;第四组结合前三组的调查结果,走访农户了解目前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②各小组根据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然后进行班级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了解福建省安溪县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体会农业区位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树立求真求实科学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评价方案:根据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师生共同填写评价表,如表1所示,满分20分。
2.地理工具的运用
袁书琪教授认为,地理工具既可以指地理信息系统或野外考察时使用的罗盘、地质锤等实物的辅助工具,还可以指“输入功能”、“空间分析功能”和“分析管理功能”等思维过程的工具,具有抽象意义。以第二种抽象的地理工具为例,如绘制“福建省不同年份人口金字塔图”,并分析地理问题。
活动过程:①小组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网络数据等多种途径,收集福建省自新中国成立后至少三个阶段(如1953年、1982年、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②依据收集的数据绘制“福建省不同年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并以此为基础,判读三个年份人口增长模式、分析每一个特殊比例年龄组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和预测福建省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分析当前及未来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融入到活动中,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学会资料搜集的方法及提高绘制图表的能力;学会判读人口增长模式图,了解人口问题;深刻体会人口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学会关注人口问题,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评价方案:师生根据图表和报告,填写评价表,满分10分(如表2)。
3.探究兴趣与审美观的形成
地理兴趣与审美观包括地理探究兴趣(好奇心)和审美观(环境欣赏)两部分。以收集福州市近30年的变迁图片进行展示交流为例。
活动过程:①小组通过走访福州的大街小巷,访谈调查“老福州人”的故事等方式,收集福州不同时期的材料,并进行合理地筛选和处理,整合成一定的展示体系;②小组以多媒体及海报等汇报形式,介绍福州市区历史演变的过程,尝试分析其动力原因,并对今后福州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在收集資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不同时期的福州市发展情况。通过对比,学生更能感受到今天福州的美好生活环境,增添幸福感,培养家国情怀;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及成果,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方案:师生根据各小组的表现,填写表3评价表,满分10分。
三、小结
各过程性活动可评出最佳作品,在校内进行展示,同时将活动的全部作品汇编成册,这样既可保存学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又可作为活动开展的范本供下一届学生学习与参照。教师讲授有关章节知识时,也可从成果集中选取经典的作品作为案例使用,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实用。
因此,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提升,有利于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可实现“教学相长”。“看得见”的成果,也是收获颇丰、历久不衰,成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
关键词:地理实践力;核心素养;过程性评价;乡土课程资源
地理实践力含括“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培养地理探究兴趣与审美观”三大内容,是承载和融合了“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要素的“综合体”。新一轮高中地理课程改革,将地理实践力提升为学科四大核心素养之一,意味着在地理教学实践中,将更加重视对学生“动眼、动脑、动情、动手”等方面的培养,即在具体的现实情境中,激发学生应用“综合体”,找准问题、剖析问题、解决问题,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学生个性、创新与团队协作能力,并持有独特的地理审美观及激发地理探究兴趣。
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并非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要立足地理课程标准,基于教材知识与乡土资源结合才更富有生命力与感染力。同时,地理实践力的发展也非“单打独斗”,而是与其它三大核心素养紧密相连,如图1所示。
一、评价方式的选择
地理实践力具备很强的实践性,仅靠终结性的纸质化测试,难以全面、精准地“一步考察到位”。因此,在培养过程中,需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方式,这在高中地理新一轮课改中被大力提倡和落实。
过程性评价从时间看,是对若干个重要时间节点的实践活动作出及时评价。从评价性质看,则以定量评价为主。如在每个节点上,可先采用“师生共评表”对若干个学生组成的各小组的表现进行量化打分;随后,将这些材料装入档案袋中,实行档案袋评价法,对每组的成果全程记录、保留痕迹;期末地理教师根据档案袋反馈的总体表现情况,给出各小组实践操作水平的定性评语和小组成员的实践得分。终结性评价则以笔试测验方式为主,试题中融入考查学生地理实践力方面的知识与技能,对学生个体展开考查并测验得分。最终,将实践得分(60%)与测验得分(40%)相加,即可大致评估出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水平。
二、过程性评价的实例
聚焦地理实践力培养的过程性评价,以乡土课程资源开发为例,尝试对地理实践力的三大组分“开展地理实践活动”、“运用地理工具”和“形成地理探究兴趣与审美观”展开评价,为地理教育工作者提供一些参考。
1.地理实践活动的开展
地理实践活动包括“野外自然考察”、“模拟实验”和“社会实践活动”。以“社会实践活动”为例,如采用调查报告的方式,小组调查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的起源、自然生长条件、加工与销售等。
活动过程:①对应铁观音茶的生产过程,将班级学生分为四组——第一组调查铁观音茶的分布与自然生长条件;第二组调查铁观音茶的加工过程与品种分类;第三组调查铁观音茶的销售途径及市场占比;第四组结合前三组的调查结果,走访农户了解目前遇到的困难,并提出合理化建议。②各小组根据调查资料,撰写调查报告,然后进行班级的展示交流。
设计意图:让学生充分了解福建省安溪县的气候条件、土壤条件等自然地理环境特征,体会农业区位因素中的社会因素发展变化对农业产生的巨大影响;培养学生关注区域的经济发展,将所学理论知识应用到生产实际中,树立求真求实科学精神,培养团队合作意识。
评价方案:根据各小组的调查报告,师生共同填写评价表,如表1所示,满分20分。
2.地理工具的运用
袁书琪教授认为,地理工具既可以指地理信息系统或野外考察时使用的罗盘、地质锤等实物的辅助工具,还可以指“输入功能”、“空间分析功能”和“分析管理功能”等思维过程的工具,具有抽象意义。以第二种抽象的地理工具为例,如绘制“福建省不同年份人口金字塔图”,并分析地理问题。
活动过程:①小组通过查阅图书馆书籍、网络数据等多种途径,收集福建省自新中国成立后至少三个阶段(如1953年、1982年、2010年)的人口年龄结构数据;②依据收集的数据绘制“福建省不同年份人口年龄金字塔结构图”,并以此为基础,判读三个年份人口增长模式、分析每一个特殊比例年龄组产生的原因;进一步分析和预测福建省未来人口的变化趋势;分析当前及未来可能存在的人口问题,并提出合理化的对策。
设计意图:把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融入到活动中,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学会资料搜集的方法及提高绘制图表的能力;学会判读人口增长模式图,了解人口问题;深刻体会人口变化带来的社会影响,学会关注人口问题,形成正确的人地协调观,培养地理学科的核心素养。
评价方案:师生根据图表和报告,填写评价表,满分10分(如表2)。
3.探究兴趣与审美观的形成
地理兴趣与审美观包括地理探究兴趣(好奇心)和审美观(环境欣赏)两部分。以收集福州市近30年的变迁图片进行展示交流为例。
活动过程:①小组通过走访福州的大街小巷,访谈调查“老福州人”的故事等方式,收集福州不同时期的材料,并进行合理地筛选和处理,整合成一定的展示体系;②小组以多媒体及海报等汇报形式,介绍福州市区历史演变的过程,尝试分析其动力原因,并对今后福州发展提出合理化建议。
设计意图:在收集資料过程中,让学生体会不同时期的福州市发展情况。通过对比,学生更能感受到今天福州的美好生活环境,增添幸福感,培养家国情怀;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见解及成果,利于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评价方案:师生根据各小组的表现,填写表3评价表,满分10分。
三、小结
各过程性活动可评出最佳作品,在校内进行展示,同时将活动的全部作品汇编成册,这样既可保存学生的劳动成果和智慧结晶,又可作为活动开展的范本供下一届学生学习与参照。教师讲授有关章节知识时,也可从成果集中选取经典的作品作为案例使用,使教学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更加有趣和实用。
因此,在地理实践力的培养过程中,坚持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不仅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有较大提升,有利于将学科的核心素养转化为自身的素质,对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实践也有一定推动作用,可实现“教学相长”。“看得见”的成果,也是收获颇丰、历久不衰,成为乡土课程资源开发和积累的有效途径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