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提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我园是一所农村中心园,周围有着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充满着浓郁的乡土气息的各种自然资源常常成为孩子热门的话题和游戏的材料。在区域游戏材料的投放中,我们常常强调材料的多样性,在实践中我园尝试将乡土材料与区域游戏进行了有机结合,每个班以一种乡土材料为主线,辅助其他材料,将一种乡土材料巧妙地融入各个区域游戏中,下面是我班试以“竹”为材料,开展区域游戏各个阶段的真实再现。
一、前期准备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本班围绕“竹”为主题,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做了如下准备工作。首先,我让幼儿亲身去收集体型小一点的竹子,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竹子的知识,并在收集的过程中思考:“我可以用竹子干什么?”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创造力;其次,我收集了各种半成品竹子,如将竹子劈成竹片、竹圈,劈成半圆状、竹节处单独成形、在竹上打孔等,把竹子打磨光滑,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最后,我借助网络资源,了解竹文化,丰富自身的知识储蓄,以便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实施教学。
二、自主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是自主探索阶段:此阶段是建立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有了初步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设置活动区时,我尝试在没有设定预定目标、没有區域标志、没有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将各种形状不同、长短不一的竹子和一些辅助材料随意放在孩子的面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参与其中,观察孩子的兴致和表现。
镜头一:远远一个人摆弄着竹子在做着什么,这时,有几个男小朋友跑来问:“你在做什么?”“宝剑”,袁某打断了他们的对话,提议说:“做手枪吧!”全票通过,于是几个小男孩开始忙起来,他们用长短不一的竹筒和麻绳做成了手枪,一边唱着“学做解放军”,一边做着解放军握枪的姿势,一个个神气极了!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同时,幼儿的自我能力、自我情感也能真实地流露出来,这是集体教育活动所不能承重的。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能够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具体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是具体实施阶段: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用法,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注重拓展思维,挖掘材料的多样性,提高利用率。孩子通过自己的设计,将以“竹”为主线的区域设置好,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同时他们的认知、经验、思维也在无形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镜头二:林林和同伴合作完成一件竹筒衣服,林林穿上新衣服来到音乐区。随着竹板的节奏走起了时装步,这时美术区的小朋友也赶来凑热闹,有的拿着竹筒风铃、有的拿着竹筒画,有的拿着竹筒娃娃、各种脸谱,踩着欢快的节奏走上T型台,一时间表演区成了富有时尚感的作品展示台。益智区的小朋友急了,他们的作品是用竹子学习5-7的组成,按规律排序——拿不起来,怎么展示,外面是热闹非凡,里面是冷冷清清,最后只剩下晶晶一个人留守“阵地”,晶晶连忙跑到我的身边求助:“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都拿着作品走上T型台,是我意料之外的。起初我想制止带头的幼儿,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只是适时地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我惊叹在众多大人眼中孩子的胡闹背后所折射的创造。孩子们灵活地将一物多用,区域的整合,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幼儿在多方的互动中,调动其学习内驱力,延伸了探索的内容,增强了活动的持久性,拓展了他们思维的宽度,又一次无形中吸引了我的眼球。
四、反思完善阶段
第四阶段是反思完善阶段:我们应视幼儿活动情况以及知识点、兴趣点的变化决定区域活动安排的调整,这次我以活动中的一员的角色参与。轩轩说:“我觉得我们的舞台不像舞台,不漂亮,和电视上的不一样,舞台上没有美丽的图画”。“好像是不像,只是一条空荡荡的走廊”,我自言自语地说。小宇说:“那就画一幅大的画,放在台上吧,不就行了”。那好,由谁来画?没有幼儿回应,大家都不愿意放弃自己已有的“工种”,坐在中间的晶晶好像并没有参与此次的讨论,低着头、扯着衣角不停地嘀咕:“我们怎么办?”顿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想法:何不将益智区的分类、按规律排序——借助颜料以竹筒印画的形式呈现,既装饰了舞台,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我将想法与小朋友一说,大家都表示赞同,尤其是晶晶,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这次活动中,我赞叹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时,我将“问题点”抛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发现、寻找突破点。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共同成才。当我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发现游戏中又有新的问题时,我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的途径,与他们一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朱小娟.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3.
编辑 薄跃华
一、前期准备阶段
第一阶段是前期准备阶段:本班围绕“竹”为主题,为了保证教学效果,我做了如下准备工作。首先,我让幼儿亲身去收集体型小一点的竹子,在收集的过程中,了解有关竹子的知识,并在收集的过程中思考:“我可以用竹子干什么?”激发幼儿的游戏兴趣和创造力;其次,我收集了各种半成品竹子,如将竹子劈成竹片、竹圈,劈成半圆状、竹节处单独成形、在竹上打孔等,把竹子打磨光滑,保证幼儿游戏时的安全;最后,我借助网络资源,了解竹文化,丰富自身的知识储蓄,以便在教学中游刃有余地实施教学。
二、自主探索阶段
第二阶段是自主探索阶段:此阶段是建立在幼儿对活动内容有了初步理解、认识的基础上进行的一种自主探索学习的过程。在设置活动区时,我尝试在没有设定预定目标、没有區域标志、没有游戏规则的情况下,将各种形状不同、长短不一的竹子和一些辅助材料随意放在孩子的面前,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参与其中,观察孩子的兴致和表现。
镜头一:远远一个人摆弄着竹子在做着什么,这时,有几个男小朋友跑来问:“你在做什么?”“宝剑”,袁某打断了他们的对话,提议说:“做手枪吧!”全票通过,于是几个小男孩开始忙起来,他们用长短不一的竹筒和麻绳做成了手枪,一边唱着“学做解放军”,一边做着解放军握枪的姿势,一个个神气极了!
在区域游戏中,幼儿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喜好、能力来选择适合自己的活动,同时,幼儿的自我能力、自我情感也能真实地流露出来,这是集体教育活动所不能承重的。活动区为幼儿提供的材料,能够引发幼儿对事物的思考,激发幼儿的探索欲望,培养幼儿的独立思考能力。
三、具体实施阶段
第三阶段是具体实施阶段:同一种材料在不同的活动中会有不同的用法,达到不同的目标,我们注重拓展思维,挖掘材料的多样性,提高利用率。孩子通过自己的设计,将以“竹”为主线的区域设置好,真正体现了幼儿是活动的主体,同时他们的认知、经验、思维也在无形中得到进一步提升。
镜头二:林林和同伴合作完成一件竹筒衣服,林林穿上新衣服来到音乐区。随着竹板的节奏走起了时装步,这时美术区的小朋友也赶来凑热闹,有的拿着竹筒风铃、有的拿着竹筒画,有的拿着竹筒娃娃、各种脸谱,踩着欢快的节奏走上T型台,一时间表演区成了富有时尚感的作品展示台。益智区的小朋友急了,他们的作品是用竹子学习5-7的组成,按规律排序——拿不起来,怎么展示,外面是热闹非凡,里面是冷冷清清,最后只剩下晶晶一个人留守“阵地”,晶晶连忙跑到我的身边求助:“老师,我们该怎么办?”
孩子都拿着作品走上T型台,是我意料之外的。起初我想制止带头的幼儿,最终还是保持了沉默,只是适时地提醒他们注意安全,我惊叹在众多大人眼中孩子的胡闹背后所折射的创造。孩子们灵活地将一物多用,区域的整合,生动地展示在我们的面前。幼儿在多方的互动中,调动其学习内驱力,延伸了探索的内容,增强了活动的持久性,拓展了他们思维的宽度,又一次无形中吸引了我的眼球。
四、反思完善阶段
第四阶段是反思完善阶段:我们应视幼儿活动情况以及知识点、兴趣点的变化决定区域活动安排的调整,这次我以活动中的一员的角色参与。轩轩说:“我觉得我们的舞台不像舞台,不漂亮,和电视上的不一样,舞台上没有美丽的图画”。“好像是不像,只是一条空荡荡的走廊”,我自言自语地说。小宇说:“那就画一幅大的画,放在台上吧,不就行了”。那好,由谁来画?没有幼儿回应,大家都不愿意放弃自己已有的“工种”,坐在中间的晶晶好像并没有参与此次的讨论,低着头、扯着衣角不停地嘀咕:“我们怎么办?”顿时,我的脑海里闪过一个想法:何不将益智区的分类、按规律排序——借助颜料以竹筒印画的形式呈现,既装饰了舞台,又锻炼了动手能力。我将想法与小朋友一说,大家都表示赞同,尤其是晶晶,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
在这次活动中,我赞叹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当我以一个“旁观者”的角色发现游戏中存在的问题时,我将“问题点”抛给幼儿,让他们自己发现、寻找突破点。通过交流、讨论、分享同伴的经验,促进他们的共同成才。当我以一个“参与者”的角色发现游戏中又有新的问题时,我给予孩子积极的引导,与孩子一起探讨解决的途径,与他们一同收获着成功的喜悦。
参考文献:
朱小娟.幼儿教师适宜行为研究[M].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3.
编辑 薄跃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