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末清初盐城地方诗人诗歌评析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yle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宋曹其人与《会秋堂集》
  宋曹,生于明万历庚申年,卒于清康熙辛巳年,江苏盐城北宋庄人。字彬臣,一字邠臣,号射陵逸史、耕海潜夫等,居室名会秋堂、蔬枰草堂等。著名书法家、书法理论家、爱国遗民诗人,著有《书法约言》《会秋堂诗文集》《杜诗解》等。目前研究,仅书法界对其书法作品鉴赏较为充分,对其诗文探究较少,然宋曹一生作诗甚多,名震江淮一代,时人对此有很高的评价,如王之桢言其“与古今大家名家者相枕藉”。
  宋曹诗文作品《会秋堂诗文集》刻本现已散佚,仅存两本辑录稿本。一为周梦庄先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收集整理的《会秋堂诗集》;一为赵嶰山先生辑录的《会秋堂集》,现收录于《中国稀见史料》第十九册。从赵本对宋曹诗歌体例的划分来看,几乎涵盖了绝大部分诗体,并且尤以五律、七律见长。题材亦十分丰富,包括祝寿悼亡、咏史咏物、自述生平、赠答赠别、山水游记、题画题像、登临怀古、归隐闲适、交游访友、次韵限韵、民生疾苦、思归怀人及一些记事杂诗等,其中以赠答交游诗、题诗占多数,可见宋曹交游人脉之广。
  二、交游之风
  宋曹一生交友甚多,交游之风成为其诗歌显著特色。其所交之人包括明朝遗民、清廷大吏、地方士绅、诗人学者、书画篆刻家等,还有僧侣及亲属门生。交游之地遍及淮安、扬州、镇江、苏州、南京、杭州等地。交游诗中多是流露对他人优秀才华、品行素养的认可和赞赏。如歌行《题汪舍人小像·和豹人杜于皇长歌行》云:“舍人情性最潇洒,与我结交爱我野。”可见宋、汪二人相交实为意气相投,洒脱不拘,且诗中也毫不避讳对友人诗画作品的评价,相互切磋,实为文人雅致。
  明清鼎革时宋曹隐居,以诗文书法会友。其中与“明末四公子”之一的冒襄交往密切,常在诗中论赞其书法诗文“处于论文真绝世”“笔意由来师独古”,亦有许多唱和之作,如《腊底同陈其年许无锡集冒辟疆斋中·别后·余独步水绘园赋赠·分韵得传字》。诗中故老相依的喜悦只是短短一瞬,离别的孤独萧然之愁氤氲难散,这种与至交好友的交游诗作情感更为真挚,看似平和无波,又不使真情付之阙如。
  除冒襄外,宋曹与复社成员万寿祺亦交游深厚。万寿祺是清初遗民书画家、诗人,著有《隰西草堂集》。二人相差17岁,然性情相近,在文学、书法上均有造诣,归隐后相互交流,切磋文艺,留有《题万年少隰西草堂》《辛卯浦上与诸子订交》等作。诗中“尝把朱栏留浩骨”“白沙满地留知己”亦是宋曹对万氏选择归隐,抱洁守志精神的极大赞赏,二人惺惺相惜,遗民文人对忠诚二字的堅守在诗歌中可见一斑。
  诗集中表现交游之情的作品还有很多,如《题六忍居士朱尔深深柳堂》《次胡天仿韵为禇心瞻题晚翠堂》《晚过灵隐寺访晦大士》《送邱元甫入蜀》《同人集雨花台》等,另有一些怀念故友的诗作,情感真诚,质朴自然,直指人生操守,基调感伤,却是纵心所欲,清晰地反映了清初文人退守园田、交游四方,以气节相勉的社会历史现实。
  三、宗杜纪实之风
  清初诗坛,宗唐仍为一种较为普遍的诗学现象,而宗唐者必宗杜,遗民诗人尤甚,或许他们对杜甫有着异代同悲的心理感受。宋曹诗歌明显带有这样的色彩,突出表现为对民生疾苦的真实记述,感时忧世,笔力遒劲,多次记载了康熙年间的盐城地震、黄河水患、饥荒等灾难。如《地震歌》《前异灾行》《夫役叹》《淮南大水兼伤地震》《淮民苦》《苦雨叹》《地复震兼悼水患》《地复震》《黄河水灾诗》等。他的诗字字血,声声泪,有浩然正气,也有无奈叹息,尤其是几首地震诗,描述的是关于1688年7月25日莒县8.5级大地震及震后两年内发生的多次余震情况,用诗歌的形式及耳闻目睹的亲身体验,对当年那场旷世奇灾做了十分详尽的记载。
  《地震诗》刻画了地震来临时惊心动魄的过程,细致入微,犹如工笔描摹,形象地展现了震前的各种天气异象,“苍鼠群游乱格斗,古庙阴幽竄老鬼”,感受直观如临眼前。宋曹为民疾呼,哀民之哀,痛民之痛,末句“人生一去何时还,我今一宿鬓如草”表现出面对浩劫,自己忧心如焚却又无能为力的巨大痛苦。《地复震》中更是讲述除了天灾,亦有人祸,饱含对无耻官吏的鞭挞和痛斥,对官府的控诉和不满。可以猜想宋曹作此诗之心境一如当年之老杜,颇有其感时哀民之遗风。
  另有记录当年黄河水灾的诗歌,如《前异灾行》清晰真实地再现皇华亭水势凶猛,滨海射阳城内难民卖子换米,尸横遍野的悲惨场景,并且在“提儿挟女市中走,小儿换米只一斗”一句诗下有注曰:“时民有以周岁儿投水者,有弃三四岁儿博一餐者,有以五六岁儿换米麦斗许者,甚至十余岁儿,止换米二三斗许。”另有诗句“一日流尸五十七,两月流尸不可数”,诗注曰:“二月十九日,城外报饿人五十七,死泊堤下。”可见宋曹深入灾区,各类数据清晰,通过诗下注这一特殊形式,弥补了历史上这场灾难鲜为人知的一面。
  再如《夫役歌》《淮民苦》等诗歌,描述淮民可怜之状,语言简练自然,没有过多藻饰,但对夫役的同情哀叹以及对官吏种种酷刑的痛恨、不满在诗歌中一眼可知。可见宋曹的这类纪实诗歌一如杜甫诗“诗史”特征,补史之遗,且还具有杜甫与天下人同悲的大胸襟、大气魄,值得后人深思和揣摩。
  四、遗民之风
  宋曹是一位遗民诗人,诗歌遗民色彩浓厚。一方面体现在凭吊故人、故地时浓厚的爱国情怀,另一方面体现在隐居不仕、躬耕自居时的伤古悲今之情。
  爱国情怀突出表现为对金陵城的感念。宋曹曾写下十七首七言绝句记录明清易鼎后南京变化的诗歌,《会秋堂集》中收录《重入金陵》和《乱后复入建康书感》两首。明清易代之际,金陵城作为六朝繁华之地,虽未经炮火顺降易手,但也早已不再是昔年盛世之所。宋曹重入金陵,今昔对比冲击巨大,身为前朝遗民不禁感慨良多。诗册中多次反复出现“昔日”“回首”“忆当年”“梦几迁”“旧时”等字眼,遗民似客的切身感悟以诗句形式展露出来,反映的是故地重游时已物是人非的万千感慨。金陵作为自古以来的皇城,繁华之余亦是凝聚遗民情怀的核心之地,宋曹这种“客心”展现的是金陵易主、昔盛今衰的大失落和大悲痛。除了直面感受外,其凭吊诗也可见浓厚的遗民情愫。《题陆公祠》《吊司石磐墓》两首悼念南宋民族英雄陆秀夫及民族志士司石磐的诗歌,人物一古一今,寄托了宋曹的缅怀之思和爱国之情,以及对二人节操的最高礼赞。天穷宋室亦是天穷明室,宋曹的心境与陆秀夫应是一致的,家国破败,一腔衷心寄托无门,亦无力扭转故国衰亡的事实,心中愧恨、惋惜之情透过陆秀夫那崖山一跃更为凄楚动人。悼念司石磐更展现其一身正气,兵败不屈而英勇就义的民族志气,慷慨悲歌,感人至深。遗民气节、遗民风骨俱显。
  展现遗民之风的另一类作品就是其爰返初服、蔬枰自力的诗歌。如《怀蔬枰草堂》及《蔬枰草堂杂诗》四首。哪怕是归隐躬耕诗作,亦能表现宋曹对出仕为官的不屑,志气风骨一如松柏傲然不屈,却依旧是“郁郁不得意,言之心中悲”。蔬枰草堂景色描写亦多是云松竹石等高雅之物,因所居主人遗民心境之故,带有了萧瑟寂寥、孤独悲凉的情愫,个人体悟和时代色彩融于外在景物,不肯屈节的抉择在其诗歌中得到印证。宋曹的归隐没有那种采菊东篱的恬淡闲适,而是扎根现实处境,哀时感旧,笔作剑锋,悲壮有力而又痛心疾首。
  五、结语
  宋曹一生创作诗文数量十分可观,其诗颇具风骨。交游诗融入其耿直不阿的真性情,与友人诗酒唱和亦显其真情洒脱、不虚不假,对理解明末清初遗民文人的处境和心境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纪实诗遵循宗杜思想,记录详实,补史之遗,对百姓的生存现状进行细致描摹,遗民情愫中的忠君、爱国、忧民之情贯穿主线,以诗人之慧眼观民生之多艰,悲痛之情从胸中迸发。诗歌语言质朴平实,犹如白话,不加刻意雕镂,自然简畅,通俗易懂,然真情蕴含其中。观宋曹之诗,情感是放在第一位的,远重于诗歌技法的锤炼,因而他的诗歌不仅是历史的再现,更是其性情的外露。正如胡介对其评价:“既读其诗,荡涤曼靡,壹归性情,而磊落坎坏,卓然自立,如其人身世之际也。”
其他文献
《格林童话》是充分结合民间故事与创作童话的综合性童话,多年来广受世界各国儿童的喜爱。而作为《格林童话》其中一种主要的叙述方式,“沉默”的出现是促进故事情节进一步发展的重要线索。在《格林童话》中,可以依照形式将沉默划分为被动性沉默与主动性沉默两种。两种沉默方式的主要区别表现为被动性沉默代表事件产生的后果,主动性沉默重点表现主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本篇文章通过分析沉默在《格林童话》中的实际展现程度和方式
期刊
“叙事视点”,也称叙事视角、叙事角度、叙事观点,指的是作家安排、组织故事内容的角度,也就是“谁”站在什么“位置”来讲故事的问题。而“叙事伦理”着重探讨作者采用何种叙事策略和手段反映自己关于伦理的思考,实现与叙事者、读者的互动,并邀请读者做出自己的伦理判断。这两者之间具有关联,不同的叙事视点与读者的伦理判断呈现着一定的动态关系。  首先,根据热奈特的分类法,叙事视点可以分为三种类型:第一,“零聚焦”
期刊
茶是一种起源于中国,并随着中国的对外贸易而逐渐风靡世界的著名饮品,谈及茶及茶文化,相信所有人第一时间都会想到中国,中国既是茶的发明者也是茶文化的缔造者。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不断进行,茶叶被输送到世界各地,而对于这种源自中国的饮品,世界各国均对其产生浓厚兴趣,在相對较短的时间内,茶及茶文化便在世界范围得到广泛认可。世界各国对于茶文化的认识差异较大,而不同国家的茶文化不仅与茶本身有关,更与本国的思想文化
期刊
亨利·詹姆斯的中篇小说《丛林猛兽》(《The Beast in the Jungle》)被广泛认为是充分展现了作者晚期思想日臻成熟的作品。詹姆斯一改早期的“国际主题”,聚焦于人物幽暗曲折的内心,把他的含蓄笔法推到极致。目前对其研究的焦点局限于猛兽的象征意义、主人公的性格弱点以及可疑的性别取向上。评论者大多认为主人公约翰·马丘的悲剧是由他的优柔寡断造成的。女性主义学者塞奇威克从性别研究的角度揭开了马
期刊
一  屋前的崖坎下是一条深沟,沟底是条石板路,路的旁边是条小溪沟,溪水顺着石板路七弯八拐延伸到五里地外的镇子上,流进响水崖那个深潭里,再流向嘉陵江那条河里。小溪沟的水一年三百六十五天没干涸过,就像这条石板路一样,从来没断过行人的脚印。  每个周末,我就到崖坎边上去看望一个人,那个人就是我的爸爸,爸爸在镇子上的收购站工作。站在崖坎边上,我能望得很远很远,天气晴朗时,能望到镇子外面的群山。我爱坐在崖坎
期刊
《臨夏日山居》/高淑坤
期刊
范必溶,字象先,晚明松江府华亭县人,诸生。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范仲淹第十八代孙,晚明名士范允谦(字牧之)之子,著名戏曲作家、书画家范允临从侄。范必溶父亲早殁,由母亲陆氏抚育,成年后依附于从叔范允临,随范允临迁至苏州府吴县。因范允临推举,曾任范氏宗祠主奉,并整理、刊刻范仲淹《文正集》、范纯仁(范仲淹次子)《忠宣集》,协助范允临修范成大祠等。范必溶从叔范允临(1558-1641),字长倩,自号长白
期刊
“满地都是六便士的街上,只有他抬头看见了月亮。”这句话来自于英国著名作家威廉·萨默塞特·毛姆的短篇小说《月亮与六便士》。这部著作一经问世便迅速占领各大热销榜单,现今更是风靡全球,引领了书圈潮流,成为了所谓的“人人必读书”。  这书的名字很有意思,据说作者也是抱着戏谑的心态取了这么一个名字。不得不说,作者这种用人们常见的事物制造巨大的反差从而引发热议,达到让人看到书名就想拜读的手法真的高超,然而很多
期刊
《松開见日》/刘娜
期刊
阿明这个男孩子挺好玩的,读初中时异常腼腆内向,和女同学一说话就脸红脖子粗,半天憋不出一言半语。可是,不知哪来的胆量,哪来的勇气,非要整天腆着他那红到耳朵根的脸,有事没事找阿浅说话。  其实,20世纪90年代,在读书的大好青春年华时,尽管男女生之间也会有好感和喜欢,而这种情感意识不到也控制不住,但他们的情感表达方式是极为保守、含蓄的,顶多就是借着讨论学习问题,和喜欢的人多说两句话而已,再就是知道喜欢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