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帘”作为一个审美符号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有着独特空间功能特征和深厚的文化意义,是“沟通”与“封闭”的矛盾统一体,体现道家“天人合一,融合自然”和儒家“礼”的伦理精神。
关键词:帘 空间 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帘”作为一个空间审美符号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象征分隔、封闭、含蓄、沟通等等,有着独特丰富的文化意蕴,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这是由于“帘”的空间功能特征和人的感情有许多微妙的相通之处,即格式塔心理学所认为的“异质同构”。
一 “帘”的空间功能特征
关于帘的初始含义,《说文·竹部》释:“帘,堂帘也。”清段玉裁注,“帘,施于堂之前,以隔风日而通明;帘,析竹缕为之,故其字从竹。”从中可确知“帘”之本意,是居室用以阻隔视线,障蔽户牖,分别内外的织品,和人们日常起居息息相关。
帘始于何时,史料并无确切记载。《庄子·达生》:“有张毅者,高门县(悬)薄,无不走也。”薄即帘。“高门县薄”可知,帘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出现。在民间日常生活里,帘子作为门的附设物,室内悬垂式陈设物,首要功能特征是空间遮蔽性。帘可以调节温度,挡风寒;遮蚊蝇,透风凉;调节光线。《天隐子》说:“阖(关闭),风息即 (开)。吾所居室,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和其内暗,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写养兰赏兰,反映布帘能护持香气,区别于门扇帘的作用,是门所不能替代的:“门上布帘,必不可少,护持香气,全赖乎此,若止靠门扇关闭,则门开尽泄,无复一线之留矣。”
其次,帘有很强的空间再造特征。
中国居室建筑以土木为材,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是敞开式的结构。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故可以根据室内外空间或隔或通的需要,很方便地在墙的任何部位开门、开窗,室内外空间之间相互分隔渗透,转换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古代梁柱框架体系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内部空间分隔处理的高度自由和灵活,非常注重二次空间再造。到唐宋,古人尤其重视依附于大木结构的非结构性室内装修,用屏风、织物分隔、限定和装饰室内空间,因此“画屏深”、“帘幕重重”成为居室生活的一大特色。帘幔和屏风分隔、限定和组织空间,使狭小的居室空间形式、尺度、层次变化丰富,形成平衡匀称、错落有致的空间美。
再次,帘有丰富的空间装饰性。
帘、帐是室内的软隔断,可卷可垂,可收可放,“隔而不断”,又是门、窗、床、阁等出入行止必配的设置,往往加以精工制作,极富装饰性,美不胜收。至唐宋时期,帘幔的装饰形式已经极为丰富多样。帘的品类众多,有织帘、画帘、漆帘、湘帘等等。钟鸣鼎食之家,多以珍珠、琉璃、水晶、鸟羽、虾须制帘。而押帘钩等皆以金、银、玳瑁所制,色彩鲜艳。又以各种附缀为饰,帐帘缀饰相融互映,或紊雅或华丽,极尽变化,和室内其他家具陈设配合在一起装饰室内环境,使居室环境氛围显得温馨绮旎。
可见,帘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遮蔽、分隔、装饰等等。是兼有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室内陈设物。同时,由于帘幔织物在质感、色彩上的特点,有软玉温香的效果。珠帘、水晶帘等往往晶莹剔透,给人冰凉清爽之感。总之,帘贴近起居,如衣在身,给人以舒适亲近感,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之感。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对帘的认识渐渐融入自己的各种情感和思考,赋予帘丰富的精神寓意内涵。纷繁曼妙的帘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如同其它器物一样,由粗渐工,由简淡到华美,同时也由实用性转向审美性发展,给人虚实相间、动静相宜、温婉华丽的独特空间美感。
二 “帘”的空间文化意义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必然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帘作为居室生活常见的极为重要的用品,带有居住文化的烙印。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由于深受道家“天人合一,融合自然”的精神和儒家伦理道德理性精神的影响,形成 “沟通”与“封闭”的矛盾统一体。
(一)清雅:“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的最高范畴是先天地而出现的一个混成之物,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与空间关系问题上,以空间为主,以形式为辅。物质材料围合成的建筑空间是一定时期人使用的空间。而人是社会的人,它使用空间的方式和审美观念受社会支配,因此这种空间又可叫做“相位”,使用空间的人必须领会它,以使自己和空间融为一体,并对它进行艺术再创作,使空间激发出人的创造力。
老子的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国居住文化的始终。首先是在中华主体居屋的形式中表现出来,每一幢住屋,都有院落,或天井。房屋为了适应主人活动方式和心理安全、自在感的需要,多不直接对外开门窗。它的面貌不容易为外人看清,需要深入里面才能了解其大概。它们把人的活动限于家庭、家族里。家与家之间,是互相隔绝的,但每个家都有自己的一块小天地,直接把自己的活动和“天”联系起来,达到“天人合一”。
帘的可卷性和空间再造功能,正是天人相“通”的精神契合点。卷帘,室内与外界畅通;垂帘,因其透光、透气,室内空间亦并非完全封闭,仍和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通”。所以,“通”成了帘的品格。帘在建筑美学中秉承道家的要义,即“隔”中有“通”,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其意韵蕴藉、幽远,产生空灵之美。
帘质地较软下垂,安静的帘内空间,和道家主张“静”方能“观万物,得神妙”有相通之处,亦是逃离世界回归内心的一种暗示。人们在实践帘的功能属性中,逐渐超越了功利目的,产生了丰富的审美心理体验。对帘的欣赏是中华民族平和不争、内敛委婉性格及崇尚含蓄阴柔、平和自然审美心理的一种显现,因而帘带上了清雅的意蕴。
当文人士大夫出世失意时,常回归内心寻找安宁以达到心理平衡。《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在此幽雅的环境中,严氏可遂心传授《老子》,可见垂帘能使居者的心境平和而宁静。据《南史》载:“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人也……后为山阴令。山阴剧邑三万户,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御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事理,莫能尚也。”垂帘之下,“务简而事理”,顾氏方可行政有成。
《南史》载:“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伤手而悲,发乎情性,任情率意,不失自然之真;虽然因为家贫而以织帘为生计,却不忘读书本事,放达自旷,此真魏晋自然风雅之骨,即“高尚之心”。不妨再看看唐诗文里的“帘”: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唐·岑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唐·刘禹锡《伤愚溪·三首其一》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诗文中,帘无疑成为“静”的道具,营建了清雅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帘里,静砚;帘外,青草山花。人与自然在此交感、交融、化一,人因此具有闲适从容的文化心态和清韵人格。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襟气象,是由闲和、宁静中生发出来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正是人与物象间的心灵感照与默契。这里,美感的生成在于“帘”构建的距离,在于空间间隔。帘在建筑美学中继承了道家的要义,“隔”中有“通”,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意韵幽远,产生空灵之美。
(二)幽闭:“礼”的儒家伦理精神
在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礼”是一切行为归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人伦秩序,分尊卑、贵贱、内外、亲疏、男女、长幼,所谓贵贱有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中国传统室内布局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如轴线对称置室内的桌椅、装饰、陈设等,与“礼”中“尊者居”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构成院落空间的各单体建筑的体量、位置、装修、使用,都和彼此尊卑、贵贱、长幼等“礼制”思想一一对应的。典型的中国住宅由间发展成幢,由幢发展成庭,这就是代表中国居住文化的四合院模式。四合院的平面布局中安排井然,一般分为前院后院。前院又称外院,安排厨房、客房及一些辅助用房,仆役和一般客人居住于此。后院又称内院,是家庭中重要活动的场所和主要成员的卧处。其中堂屋最为尊贵,它处于中轴线上,会客、家庭礼仪在此进行,并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位于厅堂左右的耳房是长辈居室,晚辈住在左右厢房。内外二院由中门相通,司马光《书仪·居家杂仪》:“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古代中国家庭本位的生活方式具有向心性、封闭性。家族的居住有等级之分,一个家族居住的院落里,厅、堂、室非常多,帘当然也纷繁多样了,空间深狭,“庭院深深”、“重门深锁”,便有“帘幕无重数”了,以层层封闭的物质空间取得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获得安全感。
所以,帘代表尊卑贵贱,代表封闭和隔绝。《古今事物考》引《礼记·内则》曰:“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在这里,帘成了等级距离和特权的象征。
儒家伦理文化主要注重帘的伦理防卫功能,“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因为“男女有别”,内外有别,这样可垂可卷的“帘”,便成为内外空间转换的标志,分隔开伦理行为变换的媒介。《汉书·贾谊传》说,贾谊上书陈政事时谈到古时大臣“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帷是幔,薄是帘,二者作为障隔内外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旧五代史·罗隐传》记罗隐才高貌丑,宰相郑畋的女儿喜欢他的诗,“讽诵不已。(郑)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罗)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鉴戒录》卷八“钱唐秀”记载,武则天最初召见张嘉贞时,“垂帘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可见帘是妇女会客时的隔障之物。由于封建男权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广大妇女被紧紧束缚于闺阁之中,她们以薄薄的帘作工具,阻隔旁人的视线,以保障帘内人所谓的“隐私权”。帘内世界便是妇女幽闭的生活空间,帘也成为妇女与外界隔绝的界限,成为女性相思等待、张望世界的窗口,也可以说是“一重帘外即天涯”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便是通过秋风卷帘,让人看到了幽闭于帘内憔悴的相思女子的形象。
总之,道家的“通”、“静”和儒家的“封闭”、“隔绝”对立统一,共同构成帘意象的空间文化意义。卷帘,往往喻示着沟通和开放;垂帘,则象征着隔绝和距离。在千万次帘起帘落的重复中,产生了广泛的文化意义,浸蕴着道家和儒家文化,积淀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意识,成为反映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特殊语词符号。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陆永品:《庄子通释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 裘庆元:《珍本医书集成》(第四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
[4] (清)李渔,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
[6]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7] 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8]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10](宋)李 :《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
作者简介:谭伟良,女,1970—,广西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
关键词:帘 空间 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帘”作为一个空间审美符号进入中国古典文学,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文化心理积淀,象征分隔、封闭、含蓄、沟通等等,有着独特丰富的文化意蕴,受到历代文人的喜爱。这是由于“帘”的空间功能特征和人的感情有许多微妙的相通之处,即格式塔心理学所认为的“异质同构”。
一 “帘”的空间功能特征
关于帘的初始含义,《说文·竹部》释:“帘,堂帘也。”清段玉裁注,“帘,施于堂之前,以隔风日而通明;帘,析竹缕为之,故其字从竹。”从中可确知“帘”之本意,是居室用以阻隔视线,障蔽户牖,分别内外的织品,和人们日常起居息息相关。
帘始于何时,史料并无确切记载。《庄子·达生》:“有张毅者,高门县(悬)薄,无不走也。”薄即帘。“高门县薄”可知,帘在春秋战国时代即已出现。在民间日常生活里,帘子作为门的附设物,室内悬垂式陈设物,首要功能特征是空间遮蔽性。帘可以调节温度,挡风寒;遮蚊蝇,透风凉;调节光线。《天隐子》说:“阖(关闭),风息即 (开)。吾所居室,前帘后屏,太明即下帘和其内暗,太暗则卷帘以通其外曜”。清代李渔《闲情偶寄》写养兰赏兰,反映布帘能护持香气,区别于门扇帘的作用,是门所不能替代的:“门上布帘,必不可少,护持香气,全赖乎此,若止靠门扇关闭,则门开尽泄,无复一线之留矣。”
其次,帘有很强的空间再造特征。
中国居室建筑以土木为材,这就决定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是敞开式的结构。墙只成为划分空间的一种手段,一般不用于承重,故可以根据室内外空间或隔或通的需要,很方便地在墙的任何部位开门、开窗,室内外空间之间相互分隔渗透,转换关系非常密切。中国古代梁柱框架体系的特性,也决定了其内部空间分隔处理的高度自由和灵活,非常注重二次空间再造。到唐宋,古人尤其重视依附于大木结构的非结构性室内装修,用屏风、织物分隔、限定和装饰室内空间,因此“画屏深”、“帘幕重重”成为居室生活的一大特色。帘幔和屏风分隔、限定和组织空间,使狭小的居室空间形式、尺度、层次变化丰富,形成平衡匀称、错落有致的空间美。
再次,帘有丰富的空间装饰性。
帘、帐是室内的软隔断,可卷可垂,可收可放,“隔而不断”,又是门、窗、床、阁等出入行止必配的设置,往往加以精工制作,极富装饰性,美不胜收。至唐宋时期,帘幔的装饰形式已经极为丰富多样。帘的品类众多,有织帘、画帘、漆帘、湘帘等等。钟鸣鼎食之家,多以珍珠、琉璃、水晶、鸟羽、虾须制帘。而押帘钩等皆以金、银、玳瑁所制,色彩鲜艳。又以各种附缀为饰,帐帘缀饰相融互映,或紊雅或华丽,极尽变化,和室内其他家具陈设配合在一起装饰室内环境,使居室环境氛围显得温馨绮旎。
可见,帘的功能是多方面的,遮蔽、分隔、装饰等等。是兼有实用性与装饰性的室内陈设物。同时,由于帘幔织物在质感、色彩上的特点,有软玉温香的效果。珠帘、水晶帘等往往晶莹剔透,给人冰凉清爽之感。总之,帘贴近起居,如衣在身,给人以舒适亲近感,使人产生审美的愉悦之感。
随着历史的发展,人们在对帘的认识渐渐融入自己的各种情感和思考,赋予帘丰富的精神寓意内涵。纷繁曼妙的帘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如同其它器物一样,由粗渐工,由简淡到华美,同时也由实用性转向审美性发展,给人虚实相间、动静相宜、温婉华丽的独特空间美感。
二 “帘”的空间文化意义
文化是人类生存和繁衍的模式。任何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是由其所处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多种因素在漫长的历史中积淀而成的。反过来说,一个民族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和思维方式,必然蕴含着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帘作为居室生活常见的极为重要的用品,带有居住文化的烙印。中国古代居住文化由于深受道家“天人合一,融合自然”的精神和儒家伦理道德理性精神的影响,形成 “沟通”与“封闭”的矛盾统一体。
(一)清雅:“天人合一”的道家精神
“道”是老子哲学的核心,“道”的最高范畴是先天地而出现的一个混成之物,是天地万物的总根源。受此影响,中国古代建筑在形式与空间关系问题上,以空间为主,以形式为辅。物质材料围合成的建筑空间是一定时期人使用的空间。而人是社会的人,它使用空间的方式和审美观念受社会支配,因此这种空间又可叫做“相位”,使用空间的人必须领会它,以使自己和空间融为一体,并对它进行艺术再创作,使空间激发出人的创造力。
老子的这种精神贯穿于中国居住文化的始终。首先是在中华主体居屋的形式中表现出来,每一幢住屋,都有院落,或天井。房屋为了适应主人活动方式和心理安全、自在感的需要,多不直接对外开门窗。它的面貌不容易为外人看清,需要深入里面才能了解其大概。它们把人的活动限于家庭、家族里。家与家之间,是互相隔绝的,但每个家都有自己的一块小天地,直接把自己的活动和“天”联系起来,达到“天人合一”。
帘的可卷性和空间再造功能,正是天人相“通”的精神契合点。卷帘,室内与外界畅通;垂帘,因其透光、透气,室内空间亦并非完全封闭,仍和外界保持一定程度的“通”。所以,“通”成了帘的品格。帘在建筑美学中秉承道家的要义,即“隔”中有“通”,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其意韵蕴藉、幽远,产生空灵之美。
帘质地较软下垂,安静的帘内空间,和道家主张“静”方能“观万物,得神妙”有相通之处,亦是逃离世界回归内心的一种暗示。人们在实践帘的功能属性中,逐渐超越了功利目的,产生了丰富的审美心理体验。对帘的欣赏是中华民族平和不争、内敛委婉性格及崇尚含蓄阴柔、平和自然审美心理的一种显现,因而帘带上了清雅的意蕴。
当文人士大夫出世失意时,常回归内心寻找安宁以达到心理平衡。《汉书·王贡两龚鲍传》:“严君平卜筮于成都市,日阅数人,得百钱足自养,则闭肆下帘而授《老子》”。在此幽雅的环境中,严氏可遂心传授《老子》,可见垂帘能使居者的心境平和而宁静。据《南史》载:“顾觊之,字伟仁,吴郡吴人也……后为山阴令。山阴剧邑三万户,前后官长昼夜不得休,事犹不举。觊之御繁以约,县用无事。昼日垂帘,门阶闲寂,自宋世为山阴,务简而事理,莫能尚也。”垂帘之下,“务简而事理”,顾氏方可行政有成。
《南史》载:“沈麟士,字云祯,吴兴武康人也。祖膺期,晋太中大夫……博通经史,有高尚之心。亲亡,居丧尽礼。服阕,忌日辄流泪弥旬。居贫织帘诵书,口手不息,乡里号为织帘先生。尝为人作竹误伤手,便流泪而还。”伤手而悲,发乎情性,任情率意,不失自然之真;虽然因为家贫而以织帘为生计,却不忘读书本事,放达自旷,此真魏晋自然风雅之骨,即“高尚之心”。不妨再看看唐诗文里的“帘”:
饮砚时见鸟,卷帘晴对山。(唐·岑参《敬酬李判官使院即事见呈》)
隔帘惟见中庭草,一树山榴依旧开。(唐·刘禹锡《伤愚溪·三首其一》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唐·刘禹锡《陋室铭》)
诗文中,帘无疑成为“静”的道具,营建了清雅的物理空间和心理空间。帘里,静砚;帘外,青草山花。人与自然在此交感、交融、化一,人因此具有闲适从容的文化心态和清韵人格。中国文人士大夫的心襟气象,是由闲和、宁静中生发出来的。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正是人与物象间的心灵感照与默契。这里,美感的生成在于“帘”构建的距离,在于空间间隔。帘在建筑美学中继承了道家的要义,“隔”中有“通”,隔中有透,实中有虚,静中有动,意韵幽远,产生空灵之美。
(二)幽闭:“礼”的儒家伦理精神
在中国儒家的传统文化观念中,“礼”是一切行为归依,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人伦秩序,分尊卑、贵贱、内外、亲疏、男女、长幼,所谓贵贱有等、男女有别、长幼有序。中国传统室内布局正是这一思想的体现,如轴线对称置室内的桌椅、装饰、陈设等,与“礼”中“尊者居”的思想是异曲同工的,构成院落空间的各单体建筑的体量、位置、装修、使用,都和彼此尊卑、贵贱、长幼等“礼制”思想一一对应的。典型的中国住宅由间发展成幢,由幢发展成庭,这就是代表中国居住文化的四合院模式。四合院的平面布局中安排井然,一般分为前院后院。前院又称外院,安排厨房、客房及一些辅助用房,仆役和一般客人居住于此。后院又称内院,是家庭中重要活动的场所和主要成员的卧处。其中堂屋最为尊贵,它处于中轴线上,会客、家庭礼仪在此进行,并供奉“天地君亲师”牌位。位于厅堂左右的耳房是长辈居室,晚辈住在左右厢房。内外二院由中门相通,司马光《书仪·居家杂仪》:“男治外事,女治内事,男子无故不处私室,妇人无故不窥中门,有故出中门必拥蔽其面”。古代中国家庭本位的生活方式具有向心性、封闭性。家族的居住有等级之分,一个家族居住的院落里,厅、堂、室非常多,帘当然也纷繁多样了,空间深狭,“庭院深深”、“重门深锁”,便有“帘幕无重数”了,以层层封闭的物质空间取得相对自由的心理空间,获得安全感。
所以,帘代表尊卑贵贱,代表封闭和隔绝。《古今事物考》引《礼记·内则》曰:“天子外屏,诸侯内屏,大夫以帘,士以帷。”在这里,帘成了等级距离和特权的象征。
儒家伦理文化主要注重帘的伦理防卫功能,“深宫固门,阍寺守之,男不入,女不出”。因为“男女有别”,内外有别,这样可垂可卷的“帘”,便成为内外空间转换的标志,分隔开伦理行为变换的媒介。《汉书·贾谊传》说,贾谊上书陈政事时谈到古时大臣“污秽淫乱、男女亡别者,不曰污秽,曰‘帷薄不修”。帷是幔,薄是帘,二者作为障隔内外之物,是具有象征意义的。
《旧五代史·罗隐传》记罗隐才高貌丑,宰相郑畋的女儿喜欢他的诗,“讽诵不已。(郑)畋疑其女有慕才之意。一日,(罗)隐至第,郑女垂帘而窥之。自是绝不咏其诗”。《鉴戒录》卷八“钱唐秀”记载,武则天最初召见张嘉贞时,“垂帘与之言,嘉贞奏曰:以臣草莱而得入谒九重,是千载一遇也。咫尺之间,如隔云雾,竟不睹日月;恐君臣之道,有所未尽。则天遽令卷帘,与语大悦,擢拜监察御史。”可见帘是妇女会客时的隔障之物。由于封建男权观念的影响,中国古代的广大妇女被紧紧束缚于闺阁之中,她们以薄薄的帘作工具,阻隔旁人的视线,以保障帘内人所谓的“隐私权”。帘内世界便是妇女幽闭的生活空间,帘也成为妇女与外界隔绝的界限,成为女性相思等待、张望世界的窗口,也可以说是“一重帘外即天涯”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醉花阴》有“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之句,便是通过秋风卷帘,让人看到了幽闭于帘内憔悴的相思女子的形象。
总之,道家的“通”、“静”和儒家的“封闭”、“隔绝”对立统一,共同构成帘意象的空间文化意义。卷帘,往往喻示着沟通和开放;垂帘,则象征着隔绝和距离。在千万次帘起帘落的重复中,产生了广泛的文化意义,浸蕴着道家和儒家文化,积淀着人们的审美取向和社会意识,成为反映民族文化审美心理的特殊语词符号。
参考文献:
[1] (汉)许慎,(清)段玉裁注:《说文解字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1年版。
[2] 陆永品:《庄子通释经》,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版。
[3] 裘庆元:《珍本医书集成》(第四册),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9年版。
[4] (清)李渔,单锦珩校点:《闲情偶寄》,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版。
[5] (汉)班固:《汉书》,中华书局,2005年版。
[6] (唐)李延寿:《南史》,中华书局,2000年版。
[7] 邓小南:《唐宋女性与社会》,上海辞书出版社,2003年版。
[8] 李学勤:《十三经注疏·礼记正义》,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年版。
[9] (宋)薛居正:《旧五代史》,中华书局,1976年版。
[10](宋)李 :《太平御览》(卷二百二十七),中华书局,1960年版。
作者简介:谭伟良,女,1970—,广西玉林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研究,工作单位:广西玉林师范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