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逐渐成熟。画图对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起到了“搭桥”的作用,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拐杖,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一、引导学生读懂图二、引导学生感悟图。三、帮助学生逐步尝试画图。
关键词:读懂图;感悟图;尝试画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逐渐成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哪个学生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可见,画图对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起到了“搭桥”的作用,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拐杖,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在低段教学实践中,我根据经验总结以下策略。
一、引导学生读懂图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51页三年级倍的认识为例:
首先,整體观察,找准对象。引导学生观察情境,找准关注对象。本图情境为小朋友在打扫教室,关注对象为小朋友的数量。
其次,有序读图,读准信息。(1)按题目叙述顺序读出信息。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2)从总体到细节读出关系:总体看图上擦桌椅的人多,扫地的人少;再注意细节,可以把扫地的4人圈起来看作一份,将擦桌椅的也每4人一圈,有这样的3份。
再次,据图思考,分析关系。(1)整合信息: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4人一份,擦桌椅的每4人一份,有这样的3份。(2)抽象关系:擦桌椅的有3个4人,擦桌椅的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3)解决问题: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引导学生感悟图
根据第一学段教材特点,可重点向学生介绍两种图:一是直观图。直观图利用图形、符号来体现题中的信息、关系,它“简缩”了题目中的次要成分,把主要成分全面而又直观地展示出来,是第一学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喜欢采用的形式。二是线段图。线段图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第一学段的线段图往往用来反映两个量之间“比一比”的关系,包括比多比少和倍数关系。
以人教版教材72页三年级(上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向学生演示画图过程,引导学生动态学习“画图策略”。
1.读题,把握信息。
师生齐读例题: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明确条件与问题。
2.画图,呈现信息。
例题共有四句话,教师读一句话完成画图的一个步骤,特别是让学生注意:表示一个碗价格的线段应与表示6个碗价格的线段起点对齐,并用6个碗价格长度的线段较准确地表示出6个碗的价格是一个的6倍。 然后再画出6个碗的总价里面有几个9元。
3.读图,梳理关系。
带领学生据图理解题意:将一个碗的价格6元看作一份,6个碗的价格是这样的6份。可以求出6个碗一共要多少元,最后求出6个碗的总价里面有几个9元就可以买几个。
4.思考,解决问题。
要求买可以买几个?从图上看一个碗的价格已知,是6元;正好可以买6个,说明总价正好是一个碗的6倍。因此,可以先求出6个碗的总价,再看总价里有几个9元,就可以求出可以买几个单价是9元的碗。5.反思,感悟价值。
回顾过程:刚才我们是怎样用线段图来反映问题信息的?你觉得这样表示有何好处?通过画图,你在解题过程中有没有获得新的启发?
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教师示范画图的过程就是动态地向学生逐步展示如何将问题“转化”成图像的过程。在边读题边画图、边画图边思考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画图的方法,感悟画图策略的过程与价值。
三、帮助学生逐步尝试画图
伴随着以上两种读图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图。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线段图;画出第一步图,提供画图的大体框架,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独立画图,对于可能出现的信息呈现不完整,关系表达不准确等问题,教师要利用面批、纠错等形式认真、耐心加以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时候需要画图?画怎样的图?画图时有什么注意点?有了图怎样进一步思考?等等。
总之,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在碰到解决问题有困难时,选用画图法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识图、用图能力明显增强,“图”已经成为很多同学解读、分析数学问题的武器。通过“图”,让学生积极地寻找解决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图”,也更让学生知道借助策略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随着年级升高,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越过这一“桥梁”,直接面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画图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妙药,在学生自身思维水平允许下的情况下,还是非常需要进行抽象的数理逻辑思维训练,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武 《解决问题需要策略》
2、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3、刘善娜《把数学画出来》
关键词:读懂图;感悟图;尝试画图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数学是以思维为主的抽象学科,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直观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逐步过渡,逐渐成熟。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如果哪个学生学会了画应用题,我就可以有把握地说,他一定能学会解应用题。”可见,画图对于小学数学解决问题起到了“搭桥”的作用,可以说是解决数学问题的拐杖,这种方法可以直观地显示题意,有条理地表示数量。在低段教学实践中,我根据经验总结以下策略。
一、引导学生读懂图
下面以人教版教材51页三年级倍的认识为例:
首先,整體观察,找准对象。引导学生观察情境,找准关注对象。本图情境为小朋友在打扫教室,关注对象为小朋友的数量。
其次,有序读图,读准信息。(1)按题目叙述顺序读出信息。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有4人。(2)从总体到细节读出关系:总体看图上擦桌椅的人多,扫地的人少;再注意细节,可以把扫地的4人圈起来看作一份,将擦桌椅的也每4人一圈,有这样的3份。
再次,据图思考,分析关系。(1)整合信息:扫地的有4人,擦桌椅的有12人。扫地的4人一份,擦桌椅的每4人一份,有这样的3份。(2)抽象关系:擦桌椅的有3个4人,擦桌椅的的人数是扫地的3倍。(3)解决问题:求擦桌椅的人数是扫地的几倍,就是求“12里面有几个4”,可以用除法计算。
二、引导学生感悟图
根据第一学段教材特点,可重点向学生介绍两种图:一是直观图。直观图利用图形、符号来体现题中的信息、关系,它“简缩”了题目中的次要成分,把主要成分全面而又直观地展示出来,是第一学段学生解决实际问题时喜欢采用的形式。二是线段图。线段图采用数形结合的方式表示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它可以使抽象问题具体化、复杂关系明朗化,为正确解题创造条件。第一学段的线段图往往用来反映两个量之间“比一比”的关系,包括比多比少和倍数关系。
以人教版教材72页三年级(上册)“用两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为例,教师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向学生演示画图过程,引导学生动态学习“画图策略”。
1.读题,把握信息。
师生齐读例题:妈妈的钱买6元一个的碗,正好可以买6个。用这些钱买9元一个的碗,可以买几个?明确条件与问题。
2.画图,呈现信息。
例题共有四句话,教师读一句话完成画图的一个步骤,特别是让学生注意:表示一个碗价格的线段应与表示6个碗价格的线段起点对齐,并用6个碗价格长度的线段较准确地表示出6个碗的价格是一个的6倍。 然后再画出6个碗的总价里面有几个9元。
3.读图,梳理关系。
带领学生据图理解题意:将一个碗的价格6元看作一份,6个碗的价格是这样的6份。可以求出6个碗一共要多少元,最后求出6个碗的总价里面有几个9元就可以买几个。
4.思考,解决问题。
要求买可以买几个?从图上看一个碗的价格已知,是6元;正好可以买6个,说明总价正好是一个碗的6倍。因此,可以先求出6个碗的总价,再看总价里有几个9元,就可以求出可以买几个单价是9元的碗。5.反思,感悟价值。
回顾过程:刚才我们是怎样用线段图来反映问题信息的?你觉得这样表示有何好处?通过画图,你在解题过程中有没有获得新的启发?
美国数学家斯蒂恩说:“如果一个特定的问题可以转化为一个图像,那么就整体地把握了问题。”教师示范画图的过程就是动态地向学生逐步展示如何将问题“转化”成图像的过程。在边读题边画图、边画图边思考的过程中与学生共同学习画图的方法,感悟画图策略的过程与价值。
三、帮助学生逐步尝试画图
伴随着以上两种读图的过程,教师要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尝试画图。一般可分为三个阶段:引导学生进一步熟悉和理解线段图;画出第一步图,提供画图的大体框架,引导学生接着往下画;引导学生根据题意独立画图,对于可能出现的信息呈现不完整,关系表达不准确等问题,教师要利用面批、纠错等形式认真、耐心加以指导。在这一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思考:到底什么时候需要画图?画怎样的图?画图时有什么注意点?有了图怎样进一步思考?等等。
总之,画图在解决问题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教学实践中,我体会到,通过一段时间的指导和训练,在碰到解决问题有困难时,选用画图法的学生越来越多,学生识图、用图能力明显增强,“图”已经成为很多同学解读、分析数学问题的武器。通过“图”,让学生积极地寻找解决正确的解题方法;通过“图”,也更让学生知道借助策略来解决问题,是学生学会学习的一种好方法。随着年级升高,教师还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越过这一“桥梁”,直接面对问题进行逻辑推理解决问题。画图不是解决问题的万能妙药,在学生自身思维水平允许下的情况下,还是非常需要进行抽象的数理逻辑思维训练,以逐步提高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刘德武 《解决问题需要策略》
2、人教版教材三年级上册
3、刘善娜《把数学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