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效果

来源 :健康之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mulat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骨科修复中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重型四肢粉碎骨折及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应用损伤控制性治疗(即先行一期外固定支架治疗,情况稳定后行二期切开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存活99例,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中治愈80例,骨不连7例,术后感染9例,皮肤坏死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DCS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预后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7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53-02
  随着科学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损伤控制理念在稳定患者病情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大多由坠伤或交通伤所致,易出现凝血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外固定支架在多发性股骨损伤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可见,早期行损伤控制极为必要[1]。我院对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重型四肢粉碎骨折及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200例,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84例;年龄为27-63岁,平均年龄为(42.3±5.2)岁。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应用损伤控制性治疗:①术前先对患者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做初步评估与处理,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部位,并行防感染与止血处理;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并注意调节凝血功能;③患者病情稳定后,视患者具体情况,观察有无二期复位手术治疗必要,以采取二期复位手术治疗或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4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4项指标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4项指标情况比较(X±S)
  组别手术时间(min)骨折愈合时间(周)乳酸清除时间(h)PT/APTT恢复时间(h)对照组(100)119.3±5.512.9±2.422.6±4.034.9±4.2观察组(100)60.1±3.19.1±0.810.5±2.414.0±2.6t59.311.217.026.4P0.0000.0000.0000.000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中存活99例,死亡1例;对照组中治愈80例,骨不连7例,术后感染9例,皮肤坏死4例。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例,%)
  组别骨不连术后感染皮肤坏死死亡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100)794020.0观察组(100)00011.0a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3.1骨折损伤修复中外固定支架术的优势。当前,外固定支架术在创伤骨折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力度不断加大,其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该治疗方法临床操作简便,流血量少,损伤小;②依托三维力学原理,稳定性较好,且抗旋转能力强,术中所用的螺丝钉不易脱落,后续骨損风险低;③可塑性较高,可参照患者骨折愈合状况做出适当调节;④兼有骨折牵伸延长与骨折断端加压固定效果;⑤术后换药方便;⑥方便观察患者术后肢体血液循环情况,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⑦螺钉嵌入后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减少了排斥反应的发生[2]。
  3.2损伤控制性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方法主要以控制损伤发展为目的,适用于处于低体温、酸中毒以及低血容量等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患者,以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紊乱以及缺氧等问题。其通过对损伤部位的控制与固定,降低了手术操作负担;临时性支架的使用具有有效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炎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发生率等作用(当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术后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促进康复进程[3-4]。
  3.3结果分析。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对照组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2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可见,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鲁海江,镇万新.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9(26):1537-1538
  [2]徐新毅.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8):1206-1207
  [3]蒋苏漳.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02):163-165
  [4]程勇.外固定支架在创伤骨科严重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和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409-1410
其他文献
摘要:目的:探讨改良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重型颅脑外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重症颅脑外伤患者72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分组法将患者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6例。对照组患者采取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观察组采取改良后的标准外伤大骨瓣开颅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并发症发生情况及3个月后预后情况。结果:观察组在心电图异常发生率、呼吸异常发生率、头痛呕
期刊
摘要:目的:手术治疗妊娠合并卵巢囊肿的临床疗效观察,以期指导临床工作。方法:选取2011年12月到2013年12月收治的36例经手术及病理诊断确诊的妊娠合并卵巢囊肿患者的临床资料及妊娠结局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6例患者中13例无明显症状,有症状者多表现为下腹痛、腹胀、阴道流血等;均行手术治疗(囊肿剔除术或患侧附件切除术),成熟囊性畸胎瘤15例,占41.66%;浆液性囊腺瘤10例,占27.78%;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综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肢体功能障碍的作用。方法:将本院2010年7月-2013年7月50例脑卒中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內科常规治疗,对照组25例接受常规护理,观察组25例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现代康复训练,两组均以30d为一疗程,对两组疗程结束后疗效对比分析。结果:两组患者在Fugl-Meyer、Barthel指数评分比较均具有统计学差异(P
期刊
摘要:目的:比較抗环瓜氨酸肽(抗-CCP)抗体和类风湿因子(RF)在类风湿关节炎(RA)诊断的特异性和灵敏度。方法:分别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速率散射比浊法检测抗-CCP抗体、RF,比较二者单独或联合检测诊断RA的价值。结果:抗-CCP抗体和RF诊断RA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抗CCP抗体(78.46 %,96.34 %)、RF(86.15 %,30.48 %);抗CCP抗体和RF联合检测诊断RA的
期刊
摘要:目的:分析研究脑肿瘤病人的EEG(脑电图)和BEAM(脑电地形图)上的临床表现特征。方法:抽取2011年9月-2013年11月在我院经过CT或者MRI已经确诊为脑肿瘤的病人47例,采取脑电图以及脑电地形图检测,根据异常几率以及肿瘤不同性质给予分析研究。结果:在本文47例脑肿瘤病人当中,常规脑电图异常的病人有30例(63.8%),然而脑电地形图异常的病人有41例(87.2%),EEG定位符合的
期刊
摘要:目的:就开腹手术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在急性胆囊炎治疗中的疗效进行比对研究。方法:择取我科室在近期内接诊的83例急性胆囊炎患者,并按照患者的治疗形式对患者进行分组,其中A组41例患者接受开腹手术进行治疗、B组42例接受腹腔镜胆囊切除术进行治疗。结果:在各项临床数据方面,B组患者均明显优于A组患者(P<0.05);在并发症的发生机率方面,B组患者均明显低于A组患者(P<0.05)。结论:相比开腹手
期刊
摘要:心脑血管疾病是一种常见的老年慢性病,对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有很大的影响。在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诊治中,社区医疗服务更为方便快捷、更加节省费用。社区医疗服务能够有效的提高老年人的生存质量,因此社区的医疗模式需要建设的更加科学、规范,才能在防治管理中进一步减少疾病的发生率。  关键词:社区医疗心脑血管防治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80【中图分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内微小钙化灶对甲状腺癌临床诊断价值。方法:超声检查发现甲状腺微小钙化灶结节83例102个结节进行手术切除,病理学检查。所有患者在术前均进行了超声检查,且超声检查资料完整可靠。观察超声检查甲状腺结节内微小钙化灶对甲状腺癌患者的诊断价值。结果:甲状腺微小钙化灶结节病理检查结果:甲状腺良性疾病发生率29%,甲状腺癌发生率71%,两组比较,P<0.05,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期刊
摘要:目的:探讨新生儿沐浴后对足跟采血的影响。方法:选择2009年4月至2009年5月在我院产科住院足月分娩的新生儿随机抽取200例,将200例正常新生儿随机分为实验组(沐浴后足跟采血)和对照组(常规采血),两组足跟采血方法相同,实验组在沐浴后采血。结果:新生儿沐浴后足跟采血一针成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讨论:新生儿沐浴使血液循环加快,末梢血管扩张提高了一次采血成功率,减少了新生儿痛苦。  关键词:新
期刊
摘要:目的:防范与减少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保障患者安全。方法:分析发生坠床跌倒原因,使用跌倒坠床危险因子评估表对患者进行危险评估,使用跌倒坠床告知书对患者进行安全教育,实施护理安全管理制度。结果:1年来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率显著下降,由原来的0.31例/千床日降至0.11例/千床日。结论:本文所述方法能够减少脑卒中患者跌倒坠床事件的发生。  关键词:脑卒中跌倒坠床防范  Doi: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