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探讨创伤骨科修复中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重型四肢粉碎骨折及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20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对照组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应用损伤控制性治疗(即先行一期外固定支架治疗,情况稳定后行二期切开复位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中存活99例,死亡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1.0%;对照组中治愈80例,骨不连7例,术后感染9例,皮肤坏死4例,并发症发生率为20.0%,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DCS治疗效果显著,且患者预后较好,值得推广。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7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53-02
随着科学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损伤控制理念在稳定患者病情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大多由坠伤或交通伤所致,易出现凝血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外固定支架在多发性股骨损伤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可见,早期行损伤控制极为必要[1]。我院对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重型四肢粉碎骨折及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200例,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84例;年龄为27-63岁,平均年龄为(42.3±5.2)岁。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应用损伤控制性治疗:①术前先对患者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做初步评估与处理,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部位,并行防感染与止血处理;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并注意调节凝血功能;③患者病情稳定后,视患者具体情况,观察有无二期复位手术治疗必要,以采取二期复位手术治疗或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4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4项指标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4项指标情况比较(X±S)
组别手术时间(min)骨折愈合时间(周)乳酸清除时间(h)PT/APTT恢复时间(h)对照组(100)119.3±5.512.9±2.422.6±4.034.9±4.2观察组(100)60.1±3.19.1±0.810.5±2.414.0±2.6t59.311.217.026.4P0.0000.0000.0000.000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中存活99例,死亡1例;对照组中治愈80例,骨不连7例,术后感染9例,皮肤坏死4例。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例,%)
组别骨不连术后感染皮肤坏死死亡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100)794020.0观察组(100)00011.0a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3.1骨折损伤修复中外固定支架术的优势。当前,外固定支架术在创伤骨折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力度不断加大,其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该治疗方法临床操作简便,流血量少,损伤小;②依托三维力学原理,稳定性较好,且抗旋转能力强,术中所用的螺丝钉不易脱落,后续骨損风险低;③可塑性较高,可参照患者骨折愈合状况做出适当调节;④兼有骨折牵伸延长与骨折断端加压固定效果;⑤术后换药方便;⑥方便观察患者术后肢体血液循环情况,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⑦螺钉嵌入后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减少了排斥反应的发生[2]。
3.2损伤控制性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方法主要以控制损伤发展为目的,适用于处于低体温、酸中毒以及低血容量等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患者,以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紊乱以及缺氧等问题。其通过对损伤部位的控制与固定,降低了手术操作负担;临时性支架的使用具有有效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炎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发生率等作用(当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术后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促进康复进程[3-4]。
3.3结果分析。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对照组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2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可见,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鲁海江,镇万新.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9(26):1537-1538
[2]徐新毅.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8):1206-1207
[3]蒋苏漳.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02):163-165
[4]程勇.外固定支架在创伤骨科严重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和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409-1410
关键词:外固定支架损伤控制性治疗临床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4.08.078【中图分类号】R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1-8801(2014)08-0053-02
随着科学技术与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损伤控制理念在稳定患者病情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临床应用中的力度不断加大。当前,创伤性骨折患者中大多由坠伤或交通伤所致,易出现凝血障碍、代谢性酸中毒等问题,外固定支架在多发性股骨损伤中的治疗效果较好,可见,早期行损伤控制极为必要[1]。我院对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的效果进行了研究,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接收的重型四肢粉碎骨折及严重软组织损伤患者200例,男性患者116例,女性患者84例;年龄为27-63岁,平均年龄为(42.3±5.2)岁。按照随机分组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100例,两组患者的年龄层次、性别等一般资料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对照组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观察组行应用损伤控制性治疗:①术前先对患者骨折部位损伤程度做初步评估与处理,采用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部位,并行防感染与止血处理;②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及时纠正酸碱平衡并注意调节凝血功能;③患者病情稳定后,视患者具体情况,观察有无二期复位手术治疗必要,以采取二期复位手术治疗或康复治疗。
1.3观察指标。分别记录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4项指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
1.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分析处理,计量资料以(X±S)表示,以t检验,计数资料以(%)表示,进行X2检验,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患者4项指标情况比较: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详见表1。
表1两组患者4项指标情况比较(X±S)
组别手术时间(min)骨折愈合时间(周)乳酸清除时间(h)PT/APTT恢复时间(h)对照组(100)119.3±5.512.9±2.422.6±4.034.9±4.2观察组(100)60.1±3.19.1±0.810.5±2.414.0±2.6t59.311.217.026.4P0.0000.0000.0000.0002.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中存活99例,死亡1例;对照组中治愈80例,骨不连7例,术后感染9例,皮肤坏死4例。
表2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例,%)
组别骨不连术后感染皮肤坏死死亡并发症发生率对照组(100)794020.0观察组(100)00011.0a注:与对照组比较,aP<0.05。
3讨论
3.1骨折损伤修复中外固定支架术的优势。当前,外固定支架术在创伤骨折修复中的临床应用力度不断加大,其优势主要体现在:①该治疗方法临床操作简便,流血量少,损伤小;②依托三维力学原理,稳定性较好,且抗旋转能力强,术中所用的螺丝钉不易脱落,后续骨損风险低;③可塑性较高,可参照患者骨折愈合状况做出适当调节;④兼有骨折牵伸延长与骨折断端加压固定效果;⑤术后换药方便;⑥方便观察患者术后肢体血液循环情况,有效降低压疮发生率;⑦螺钉嵌入后的生物相容性较好,减少了排斥反应的发生[2]。
3.2损伤控制性治疗的目的。该治疗方法主要以控制损伤发展为目的,适用于处于低体温、酸中毒以及低血容量等引起的凝血功能紊乱患者,以促使患者尽快恢复至正常生理状态,从而纠正低体温、酸中毒、凝血功能紊乱以及缺氧等问题。其通过对损伤部位的控制与固定,降低了手术操作负担;临时性支架的使用具有有效控制出血、缩短手术时间、降低炎性介质介导炎症反应发生率等作用(当病情稳定后再考虑内固定治疗)。外固定支架术后钢板固定牢固,有利于患者早期活动,促进康复进程[3-4]。
3.3结果分析。本研究中观察组患者采用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对照组行一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后,研究结果显示:对照组患者的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乳酸清除时间、PT/APTT恢复时间明显高于观察组,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且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以20.0%明显高于观察组的1.0%,可见,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参考文献
[1]鲁海江,镇万新.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19(26):1537-1538
[2]徐新毅.外固定支架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体会[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11,17(18):1206-1207
[3]蒋苏漳.外固定支架进行损伤控制性治疗在创伤骨科修复中的应用[J].中国医药指南,2013,19(02):163-165
[4]程勇.外固定支架在创伤骨科严重粉碎性骨折、多发性骨折中的应用和疗效分析[J].临床医学工程,2013,20(12):1409-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