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台 共享 拓展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sdt2530253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对话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教师在组织学生对话时,首先要为学生搭台,让他们能够生成对话行为;其次要让学生学会共享,丰富他们的对话内容;再次要进行拓展式对话,让对话从课内迈向课外。这样才能实现语文教学的高效化。
  [关键词]对话教学;搭台;共享;拓展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58-02
  对话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但是,目前许多教师的对话教学都还是浅层面上的,对话的内容与形式也都带有很大的随意性。课堂对话从表面上看是热热闹闹,而仔细分析一下,其实学生在对话过程中根本没有习得多少语文素养。所以,我们在组织对话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为学生搭建一个对话平台,让学生能够在课堂上说出自己的观点,共享每一个学生的对话成果,并通过对话来拓展语文视野,提升语文素养。下面,笔者结合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找春天》一课来谈谈对话教学的实施。
  一、搭台:促进对话生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所以学生的学习行为应该在其主体地位得到充分展现之后才能进行。对话教学也一样。我们经常会看到这样一种情况,学生还没有把课文读完,教师就开始与学生对话,学生还没有思考完整就进入了对话模式,这样的对话教学不利于学生语文思维的发展。我们在落实对话教学时,应该给足学生时间与空间,为他们搭建乐于对话、能够对话的平台,让他们能在充足的时间里进行自由地表达与质疑,从而为课堂对话的开展奠定基础。
  (一)要给学生充足的阅读时间
  学生只有把书读通了,读透了,他们才能在读书的过程中形成自己的观点,才能让对话更精彩。如果我们把课堂教学活动安排得非常满,一个活动还没结束,就马上进行下一个学习活动,虽然看上去我们的课堂教学容量非常大,学生接触的知识也非常多,但是由于这里没有学生的独立思考,完全是教师牵着走的对话过程,学生所形成的知识系统就不完备。所以,在组织对话教学时,我们要为学生搭建一个读书的平台,要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书。这样,他们与文本的对话才能真正发生。如果学生连课文都没读顺,对课文中的文字理解得不透彻,那义如何与文本展开对话呢?
  比如,在教学《找春天》这一课时,我首先引导学生自主阅读课文。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阅读能力比较差,但我还是给足阅读时间,让他们把课文读懂,去了解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在学习完生字词,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理解后,我再组织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也就是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学生对文字有一个准确的解读,并能够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教学中,我抓住重点词句引导学生进行对话,如抓住“遮遮掩掩、躲躲藏藏、眉毛、眼睛、音符、琴声”等词语与文本对话。在对话过程中,学生感受到春天刚来的时候还是不好意思的,而随着小朋友的一路找来,感受到春天真的已经来到了大家身边,小朋友们的情感也随着找春天不断发生着变化。当然,在学生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需要教师及时给予帮助,让所有学生都能参与到对话中,带着情感感受课文,在阅读过程中体会到课文带给自己的愉悦感,从而掌握课文的中心思想。
  (二)要给学生充足的质疑时间
  俗话说:“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如果没有疑问,那么他们就不会产生学习的动力。对话教学也一样。所以,我们要给学生质疑的时间。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把课文题目写下来,然后问学生:“同学们,你们知道‘找’是什么意思吗?春天要怎样才能找到呀?你们能列举出带有春天特征的事物吗?”这样,从一个“找”字出发,激发学生的质疑动力,自然就可以把学生引入课文的学习之中。学生所列举的春天的事物中不一定都是课文所描写的,这就一下子拉近了学生与春天的距离,拉近了学生与课文的距离,让学生在心中产生一种阅读期待,那就是课文中的小朋友是如何寻找春天的,他们就会不自觉地将课文中所描写的春天与自己脑海中的春天进行比较。这样,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就不仅仅局限在课文里了,而是融人了自己的生活经验。这样的对话教学,语文味更浓,突出了语言文字运用方面的训练。
  二、共享:丰富对话内容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面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会有不同的解读。我们只有让学生通过对话,共享这些不同的解读,才能让学生的学习视角更开阔,语文素养更丰富。
  (一)分享个性见解
  让学生相互学习、合作学习应是语文教学的主旋律。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就可以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对话教学也一样,也要让学生通过对话来分享自己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从而使学生可以从更多的视角去解读文本、理解文本,提升自己的语文素养。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第四、五、六、七自然段时,这几个自然段通过对小草、野花、嫩芽、小溪的比喻化、拟人化描写来突出春天的景色。但是,学生对这几段文字的理解也许会不一样,他们在与文本进行对话时的感受也许也不一样,也许有的学生认为小草不是春天的眉毛,而是春天的胡须。所以,在这一個教学环节中,我就让学生分别说出自己心目中春天里的小草、野花、嫩芽、小溪是什么样子的,并说明理由。这样,在分享过程中,学生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就会得到突显,同时也在分享过程中发展了他们的语文素养。
  (二)分享情感
  文字是静态的,它本身并不带有一定的情感,但是当它们组合在一起时,所表达出来的情感就是多维的。不同的学生对文字的解读会产生不同的情感。在对话教学中,如果我们只是简单地让学生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对话,那么学生的对话也许只是浅层面的,因为他们没有融人自己的情感想象出那时那景,没有融情对话。这时候,我们就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手段,再现课文场景,让直观的视觉冲击直接激活学生的情感,并组织学生通过对话进行分享。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学生受年龄的限制与知识水平的影响,他们对为什么把小草比作是春天的眉毛,把野花比作是春天的眼睛,把嫩芽比作是春天的音符,把小溪比作是春天的琴声等不太理解,因为没有生活经验作为基础的学习往往是低效的。这时,我们就可以利用多媒体再现春天的田野景象,学生在观看过程中,就会发现春天里许多美好的事物真的与课文中的描写是一样的。这样,学生就会迅速对课文产生情感。然后,教师再组织学生通过对话来交流这些情感,让他们用自己的话说出自己心目中的春天,在对话中就能发展他们的语文素养。
  三、拓展:挖掘对话外延
  阅读教学并不是把课文教完了就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它还需要通过课文这一范例,通过一系列的对话来进行拓展,特别是对课文中的留白之处,我们更应该组织学生围绕这些留白进行对话,从而实现深度语文学习的目标。
  比如,在教学这一课时,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的省略号表示春天里还有许多事物我们还没有找到。对此,我们就可以安排一个对话:“你找到的春天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同学们相互说一说。”这样,就把课文教学转向了素养教学。学生在对话过程中不仅对春天有了一个更好的解读,而且对春天产生了浓浓的情感,在对话过程中还发展了自己的语言运用能力,让对话彰显出更大的作用,让课堂对话从教材内走向了教材外。
  总之,对话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策略,我们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与总结中,去丰富对话教学策略,才能让语文课堂充满盎然生机。
  (责编 刘宇帆)
其他文献
[摘要]语文要素是统编语文教材的一大亮点与特色,在关于“运用学到的词语把想象的内容写下来”这一语文要素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让学生们借助词语想象画面,再把自己想到的写下来,以降低学生的写话难度,提升写话质量。  [关键词]语文要素;低年级写话;想象;统编教材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20)01-0079-01  统编语
[摘要]课堂提问是教师在组织、引领和实施教学的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教学行为。有效的课堂提问不仅能诱发学生思考,调节学生的思维节奏,还能促进教师去了解学生,因材施教,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语文教师可以设计判断型提问、论证型提问、说明型提问、指向型提问,通过提问促使课堂教学走向高效。  [关键词]课堂提问;设计;引导归纳;讲究逻辑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
品读在当今的阅读领域中备受青睐。比如,易中天在“百家讲坛”中品《三国演义》就品出了一阵名著阅读的热潮。在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也应该引导学生带着欣赏的眼光津津有味地读,带着丰富的情感细细品味文本中的语言,从而获得对文本中的语言文字的深刻领悟,并能积累运用。  一、走进课文,品读字句之美妙  语文教学是颇具艺术张力的教育工作,语文课的目的就是要引导学生走进课文,在文学的天堂里对文本中的语言加以赏析、品
[摘要]鲁迅是我国文化的象征之一。统编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走进鲁迅”单元,这是教材唯一的以人物为主题组织的单元教学这一单元,教师要读懂编者意图,理解语文要素和人文主题的编排逻辑,把握单元整体的内在联系;同时,要做文本和学生知音,从普通读者的视角、教师的语文视角和学生的学情视角解读文本,建构适合学生阅读学习的单元内容。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适合单元特点、符合学生心理的教学方案,引导学生一步步走进
[摘要]统编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承载着丰富的美学元素,是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教学时,教师要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起点,基于学情设计教学,帮助学生夯实基础知识,掌握阅读方法,领悟文言文蕴含的道理,从而提高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基于学情;品味内涵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摘 要]提问不仅是学生阅读思考的体现,更是一种阅读策略。教学《蝙蝠与雷达》一文,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体会教材以随文批注的形式出示的问题,让学生获得启发,学会发散思维,掌握从课文内容提问、结合写作方式提问和联系生活经验提问的方法,从而提高学生的提问能力。  [关键词]提问策略;发散思维;多角度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9)19-
作文是一种展示生命、反映生活、与人交流、引发感想的活动。在写作指导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验生活,观察事物,从生活中收集素材并真实地记录,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写作必能焕发光彩。  以前的作文教学,我常常这样按部就班地进行:第一步,审题,即思考本次作文要写什么;第二步,指导学生选择写作材料;第三步,指导学生组织材料。这样讲下去,我自己提不起兴致,学生们也毫无兴趣,无话可说,写作时敷衍
[摘 要]“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积极向上,表达真情实感。”日记最贴近学生实际,学生更易于动笔,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童年生活。然而,事实是教师评价单一,儿童对日记缺少兴趣,笔者通过研究特级教师的习作教学,采用对话式、涂鸦式、点赞式、“微”式评语等多元化评语,为儿童写作开创一条畅通无阻的言语通道,教师与儿童一起直抵写作的幸福彼岸。  [关键
[摘 要] 语文课堂不仅仅是教课文,课文只是课堂教学的载体,关键在于关注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语文素养的提升。学以致用,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是每个语文教师都需要努力的目标。  [关键词]女娲补天 想象 自主 语文素养 神话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6)16-070  《女娲补天》这篇课文选自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八单元,是一个流传千
[摘 要]《春联》是一篇以说明为主的小品文,课文结合具体事例介绍了春联的特点、种类和用途。呈现出的例子意境优美,充满浓浓的喜庆之情蕴,说明方法活泼而不枯燥。教学时,以文中的四副对联为重点,展开一系列学习活动,引领孩子们在品、究、探的基础上,进行迁移和运用。特别是在语用时,将春联特点的探究与情感的体悟融为一体,体验、迁移、创生层层落实,相得益彰。  [关键词]《春联》教学;品味探究;迁移运用  [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