剧本学习:重在“演剧”还是“悟本”

来源 :江苏教育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nvi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作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类课文,剧本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能锻炼实践能力,培养创新精神。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剧本的实际出发,整体感知了解文体特点,品读对话体会语言内涵,以演促学深化感悟理解,就一定能提高剧本学习的效率,使剧本的学习成为语文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关键词:剧本学习;有效策略;语文学习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1B-0062-03
  剧本作为一种文学形式,是戏剧艺术创作的文本基础,编导与演员根据剧本进行演出。作为学生非常感兴趣的一类课文,学生可以很方便地把剧本内容表演出来。剧本学习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参与的热情,还能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学生通过编演课本剧,积极地参与学习过程,主动地获取语文知识,锻炼了实践能力,培养了创新精神,提升了语文综合素养。正因为剧本特殊的呈现方式和文本价值,被许多小学教材选编为课文。
  近日,笔者参加了一次教研活动,听一位老师执教苏教版六年级(上册)《负荆请罪》一课。这是一篇历史小话剧,通过人物对话,讲述了战国时期赵国大将军廉颇向遭其侮辱却不与之计较的上卿蔺相如负荆请罪的故事。应该说,无论是课文内容,还是编排形式,都非常适合进行课本剧表演。上课开始,先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接着交流对相关词语的理解,概括故事内容,然后以4人小组为单位,再次朗读课文第一幕,合作排练课本剧,最后进行课本剧片段展示。教者在课堂上把主要精力都集中在学生的表演上,忽视了语言文字训练。无论是表演前的指导,还是表演后的点评,教者都把重点指向了人物形象的塑造上。在教后评议中,大家都认为,这节课学习的是课本剧表演,而不是作为课文的剧本,是教学目标的严重错位。整个教学过程没有体现扎实有效的语用训练,没有体现剧本的文本价值,表面热闹,学习浮躁。那么,该如何有效开展剧本的学习呢?
  一、整体感知,了解特点
  我们知道,剧本和一般的课文在呈现方式上有明显差异。一般课文开篇直接进入正文,而剧本开篇则有舞台说明。主要包括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等。人物还具体交代了官职、相互间的关系等相关情况。正文部分,一般课文分自然段呈现,而剧本则是以人物对话的形式呈现。每一次对话以人物名称开头,依次排列。同时,在对话过程中还出现许多方括号、圆括号,方括号主要交代舞台背景和人物活动等。圆括号主要交代说话时间的表情、动作等。
  我们在引导学生学习剧本时,要先从了解剧本这种文体特点入手,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比较剧本和我们以前学习的其他课文有什么不一样。学生通过简单的对比,就会发现剧本在呈现方式上的一些特别之处。我们知道,剧本是编导与演员进行演出的脚本,舞台说明既可以用来告诉我们该怎样演戏,更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剧本。学生借助这些提示语,可以很方便地了解与对话有关的内容,如背景、人物活动、说话的表情动作等,从而读懂课文内容。实际上,只有从整体上了解了剧本的文体特点,理解剧本内容才更简单方便。可见,了解剧本的文体特点是理解剧本内容的前提和基础。
  二、品读对话,体会内涵
  剧本的主体是人物的对话。只有读懂了人物的对话,才能真正了解剧本的内容。作为课文的剧本,学习的重点在“悟本”而不在“演剧”。只有充分了解了剧本的特点,读懂了人物的对话,才为可能演出剧本应有的内涵。因此,我们应该把剧本学习的重点放在立足文本、品读人物对话上面。我们可以借助文中的相关提示语,了解背景资料,把握对话的动作、表情、语气。只有把这些提示语和对话结合起来,才能全面、准确地理解对话内容。在品讀人物对话时,我们可以采用形式多样的对话方式,引导学生在读中品,在读中思,在读中议,循序渐进,由浅入深,逐步走进文本。
  我校一位老师执教《负荆请罪》第一幕时,注意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语,由浅入深地和人物对话。在学生初读课文对话的基础上,让学生找一找:你们发现在第一幕的对话中,哪个动作出现得最多?很快,学生发现“怕”在第一幕中出现了六次之多。接着,引导学生再次回到文本,用横线和波浪线分别画出具体写“怕”和“不怕”句子。然后,引导学生抓住“一再”“实在”体会蔺相如的“怕”,抓住“针锋相对”“唇枪舌剑”体会蔺相如的“不怕”,并且适时补充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的故事,帮助学生理解蔺相如的“不怕”。学生从“一再”中读出了廉颇是故意找碴,从“实在”中读出了韩勃的忍无可忍,从“针锋相对”中读出了蔺相如的毫不畏惧,从“唇枪舌剑”中读出了蔺相如的据理力争。最后,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对话:从怕和不怕,你读懂了什么?学生通过由浅入深地品读对话,读出了蔺相如顾全大局的精神,丰富了人物形象,感受了人物品质,读懂了剧本内容。
  当然,品读人物对话的方式还有很多。可以个人默读,可以同桌对读、小组议读,也可以全班赏读;可以学生自由读,可以教师引读,也可以师生分角色读。无论采用何种形式,都要建立在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这样的对话品读,才更实在,也更有效。
  三、以演促学,深化理解
  我们知道,剧本实际上是编导与演员进行演出的脚本,因此,无论是剧本的形式还是内容,都非常适合舞台表演。所以,根据剧本排演课本剧,就成了学习剧本的一个有效策略。一方面,学生通过表演,可以了解剧本特点,回顾剧本内容,感受人物形象,深化感悟理解;另一方面,可以发挥学生的创造性,在表演中不断拓展剧本内容,丰富人物形象,提升思想认识。
  笔者在执教《负荆请罪》时,考虑到是一篇历史小话剧,于是从课文的体裁特点出发,采用了以演促学的策略。在了解文体特点、品读人物对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尝试着排演课本剧。首先解决演谁的问题。让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自选角色。在挑选角色的时候,要说清楚你为什么要选这个角色。这实际上是对人物形象的一个再认识,是一个角色匹配的过程。其次解决怎么演的问题。让学生自己担任小导演,互相探讨怎么演好这个角色。学生在探讨的过程中,需要再次回到剧本,全面了解文体特点,深入品读人物对话。在探讨的过程中,学生不仅能根据剧本的提示语和人物对话进行排演,还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展开合理想象,把完璧归赵、渑池之会相关内容巧妙穿插进去,进一步丰富了蔺相如的形象。最后解决为什么这样演的问题。在小组表演的基础上,让学生采访小演员,说说你为什么这样演。在互动过程中,学生联系剧本内容,谈谈自己对人物的理解,不仅揣摩了人物心理,也是更深层次地和剧本对话,升华对剧本的认识。以演促学,符合学生年龄特点,体现剧本文体特点,是深入学习剧本、提升学生认识的一个有效策略。
  当然,学习剧本的有效策略还有许多。只要我们一切从学生和剧本的实际出发,整体感知了解文体特点,品读对话体会语言内涵,以演促学深化感悟理解,就一定能提高剧本学习的效率,使剧本的学习成为语文学习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责任编辑:颜莹
其他文献
修订后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终于颁布了。在这样一个时间节点,颁布本身,就可视作一种改革话语,它在试图言说什么呢?  我们听到的声音是:回到课标上来吧!  学习课标修订稿的基本方式是比照前后两稿的差异,以揣摩其修订的意图,进而调整自己的教学理念与实践。这当然很有必要,但还不够,更为深层的意义是体认课标的语境价值。因为我们想得越深走得越远就越发感觉到,很多问题之所以让人纠结,就在于我们混淆或者脱离了应
一直以来我们的活动课程都是教师预设活动主题,设计完整的活动程序,全程指挥,最后对孩子的表现作出评判。孩子在活动中是参与者和计划的实现者,教师的角色是设计者、指挥者、评判者。这是泰勒的目标课程模式,没有立足于儿童的生活和兴趣。国际儿童教育协会提倡,幼儿教育工作者在课程设计中应该关注以下几个方面:能设计出促使每个儿童都得到充分发展的,能对儿童的一生有深远影响的课程;能细心听取儿童的要求,能提出促使儿童
摘要:如何有效地促进优秀教师突破专业发展瓶颈?文章试图通过名师工作室跨学科活动的几大实践亮点阐述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和推动区域性教师整体发展的实践举措,对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建设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思考。  关键词:跨学科;骨干教师;学习共同体;专业自由;整体性发展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4)01-0038-05  课程改革如何把国家意志、专家思
摘要:通过对苏州市E区以接纳流动儿童为主的公办初级中学7年级学生进行流动儿童数学运算技能的学习现状的调查,发现绝大多数流动儿童在学习上存在较大的困难,思维活动上具有机械性等特征。在教学过程中,可通过“情境—问题”的创设来引导流动儿童感悟模型思想,提升运算思维。在算法的操作教学中,要特别关注算理解析的渗透,帮助流动儿童理解运算的本质。在运算的课堂教学中,要注重课程目标的整体实现,帮助流动儿童培养运算
摘要:作业过程和作业订正是语文学习的重要环节。学生在订正作业中存在各种问题,其根源常常是缺乏积极的态度,没有元认知能力的参与,效果自然不佳。作业过程是培养学生元认知能力的重要途径,通过改进语文作业过程的指导,有利于改善学生作业心态,发展学生语文学习的元认知能力,从根本上改变学生作业订正中的不良现象,从而取得更好的作业效果。  关键词:作业订正;作业心态;作业过程指导;语文元认知能力  中图分类号:
摘要:用“互联网 ”等现代信息手段,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机械制图“做学教合一”案》,在实际中职机械制图课堂教学中,利用《机械制图“做学教合一”案》指引教师实施课堂教学,融入课堂情境教学,指导、服务课堂教学,切实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最终实现有效、高效课堂目标。  关键词:机械制图;“做学教合一”案;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9)04C-0
摘要:在学校文化建设中,应从交往实践的唯物主义哲学视域辨析学校教育组织中文化“交往场”的特殊性和学校文化主体际交往的基本特征,结合“校长—教师—学生”在学校文化建设中的角色与交互关系,阐明学校文化主体际交往实践的重要支点,探求以提高文化主体际交往实践价值来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新路径。  关键词:交往场;学校文化;品质;文化主体际  中图分类号:G45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
摘要:良好的生活素质能够保障、促进和支持中职学生职业人生健康发展。中职教育应确立个体生活素质培养价值,激活和增强学生生命主体动力,为学生顺利实现专业、职业和个体终身发展奠基。围绕学生生活素质培养目标,着力培养生活自理能力,全面整合课程内容,构建生活项目课程类型体系,拓展、开辟生活素质培养实施途径:在校本课程中、在家校合作中、在专业学习中、在职业实践中全面培养学生生活素质。  关键词:中职教育;生活
摘要:教学设计是基于课程理解的专业行为,只有基于课程理解的教学设计,才能保证课程实施坚守学科特质,最终实现课程的育人功能。基于课程理解的教学设计应该遵循三条路径:一是读懂课标,把握课程基本理念;二是读懂教材,凸显学科本质特征;三是读懂儿童,引导经历建构过程。  关键词:课程理解;教学设计;路径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9094(2018)07A-0098
摘要:围绕反映父母社会经济地位的学历、职业和家庭收支三项内容,对12000余名3~18岁儿童父母的家庭教育指导现状的调查发现: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职业层次和家庭经济状况的不断提高和改善,是近10余年我国家庭教育指导对象群体的变化趋势;儿童父母的学历层次、职业层次与家庭经济状况三者相互之间,以及各自与儿童个人特点、儿童父母特点和家庭特点之间存在联系;家庭经济状况影响父母对孩子的家庭教育和自身参与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