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明确教育目的、方针对于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马克思曾天才的指出了社会主义制度下教育的目的就是全面发展的个人。随着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确立,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分别从时代背景出发对我国的教育进行了阐述。本文拟分析中共三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目的、方针的论述,从中梳理三者的关系。
关键词:中共三代领导集体 教育 目的 方针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预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目的时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列宁进一步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国教育的实践,在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下,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实际包括三个内涵: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劳动者;又红又专,红专结合;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毛泽东依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工作方针,将德育放在首位,将体育排在了智育的后面。而且,毛泽东提到的是“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这与关于培养青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有密切联系,这说明毛泽东已经注意到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目标要求,实质上是强调德才兼备,也就是后来提出的“又红又专”。红,指的是政治,即坚持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专,指的是业务、专业技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 政治与经济的统一,政治与技术的统一,这就是又红又专。红与专的统一,既是有社会主义觉悟与文化标准的结合,又是无产阶级政治与生产劳动实际的结合。
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和要求,是毛泽东在国际上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重大问题争论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对国家长治久安,政权的巩固和国家主权的完整角度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的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要培养好革命的后代,要准备好接班人,一定要让他们到实际斗争中去锻炼,养成敢想、敢说、敢闯、敢做、敢革命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他要求教育必须培养现代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结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有”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理想是核心,道德、文化、纪律是保证。邓小平特别注意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进行有理想教育的问题,“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做的努力,并对群众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可见,邓小平是希望通过切切实实的道德建设和文化熏陶,通过严格而又自觉的纪律约束,来保证理想的实现。
在红与专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科学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社会的科学教育事业,并做出贡献,这就是红的重要表现,就是红与专的统一。邓小平对劳动者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肯定:“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邓小平所要求的劳动者的素质,使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更坚实的物质载体。
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人才教育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德智体几方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并赋予了更为深广的时代内涵。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前两代领导集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新的时代形势和发展,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方针进一步进行了规定。1996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对教育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指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对于教育的工作目标规定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要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努力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准。” 在强调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还注重高等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创造出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不仅显示了对于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视,也注重部分“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这样有层次的培养不仅能够带动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且有利于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运用马克思、列宁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合理的制订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教育目标,他们都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的理论,同时三者又是一脉相承的,都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前者的理论,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0页
[4]《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6]《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85页
[7]《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8]《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
关键词:中共三代领导集体 教育 目的 方针
马克思主义创始人在预测社会主义制度下的教育目的时指出:“全面发展的个人——他们的社会关系作为他们自己的共同关系,也是服从于他们自己的共同的控制的——不是自然的产物,而是历史的产物。”列宁进一步指出:“只有用人类创造的全部知识财富来丰富自己的头脑,才能成为共产主义者。”
毛泽东把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和全面发展教育的学说,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革命建设和中国教育的实践,在实现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的历史背景下,全面提出了社会主义教育的培养目标。毛泽东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首次提出了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应该使受教育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教育方针,实际包括三个内涵:培养德智体诸方面发展的劳动者;又红又专,红专结合;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
毛泽东依据“教育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的工作方针,将德育放在首位,将体育排在了智育的后面。而且,毛泽东提到的是“几方面”都得到发展,而不是全面发展,这与关于培养青年在德智体诸方面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得到发展的思想有密切联系,这说明毛泽东已经注意到了个性发展与全面发展的辩证统一。
“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目标要求,实质上是强调德才兼备,也就是后来提出的“又红又专”。红,指的是政治,即坚持无产阶级和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专,指的是业务、专业技术,政治与业务的关系,“是两个对立物的统一,一定要批判不问政治的倾向。一方面要反对空头政治家,另一方面要反对迷失方向的实际家。” 政治与经济的统一,政治与技术的统一,这就是又红又专。红与专的统一,既是有社会主义觉悟与文化标准的结合,又是无产阶级政治与生产劳动实际的结合。
培养和造就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的目标和要求,是毛泽东在国际上面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中国实行经济封锁和禁运,社会主义阵营中出现重大问题争论的历史背景下提出来的,是对国家长治久安,政权的巩固和国家主权的完整角度提出来的。毛泽东认为,无产阶级的接班人总是要在大风大浪中成长的,要培养好革命的后代,要准备好接班人,一定要让他们到实际斗争中去锻炼,养成敢想、敢说、敢闯、敢做、敢革命的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领导集体继承和发展了马列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学说,坚持并发展了毛泽东的社会主义教育方针,他要求教育必须培养现代化经济建设所需要的合格劳动者,注重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归结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1986年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决议指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根本任务,是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四有”是相互联系的统一,理想是核心,道德、文化、纪律是保证。邓小平特别注意到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如何进行有理想教育的问题,“群众关心的实际生活问题和时事政策问题,各级领导一定要经常据实讲解,告诉大家客观的情况以及党和政府所做的努力,并对群众反映的不合理现象及时纠正。群众从事实上感觉到党和社会主义好,这样理想纪律教育、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才会有效。” 可见,邓小平是希望通过切切实实的道德建设和文化熏陶,通过严格而又自觉的纪律约束,来保证理想的实现。
在红与专的问题上,邓小平认为,科学教育工作者致力于社会的科学教育事业,并做出贡献,这就是红的重要表现,就是红与专的统一。邓小平对劳动者的含义作了明确的肯定:“是指具有一定的科学知识、生产经验和劳动技能来使用生产工具,实现物质资料生产的人。……劳动者只有具备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丰富的生产经验,先进的劳动技能,才能在现代化的生产中发挥更大的作用。” 邓小平所要求的劳动者的素质,使毛泽东提出的“社会主义觉悟”有了更坚实的物质载体。
邓小平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人才教育观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的德智体几方面发展的教育思想,并赋予了更为深广的时代内涵。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前两代领导集体教育思想的指导下,结合新的时代形势和发展,对于教育的目的和方针进一步进行了规定。1996年6月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中,江泽民对教育方针作了新的表述,“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宗旨,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江泽民指出教育的根本宗旨是提高国民素质,对于教育的工作目标规定为:“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满足基本学习需要和提高劳动者整体素质,要作为教育工作的首要目标,努力提高绝大多数人的教育水准。” 在强调整体提高国民素质的同时,还注重高等人才的培养目标:“高等学校要在培养大批各类专业人才同时,努力为优秀人才脱颖而创造出条件,尤其是要下功夫造就一批真正能站在世界科学技术前沿的学术带头人和尖子人才,以带动和促进民族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第三代领导集体对教育目的的论述不仅显示了对于我国全民素质提高的重视,也注重部分“高、精、尖”人才的培养,这样有层次的培养不仅能够带动我国国民素质的整体提高,而且有利于我国高科技的发展和进步。
中共三代领导集体根据我国社会环境的不断变化,运用马克思、列宁关于教育目的的理论,合理的制订了符合当时历史条件的教育目标,他们都发展了马克思关于教育的理论,同时三者又是一脉相承的,都继承、丰富和发展了前者的理论,从而为我国的教育事业指明了方向。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46卷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08页
[2]《列宁选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348页
[3]《建国以来毛泽东文稿》第六册中央文献出版社1992年版第340页
[4]《毛泽东论教育革命》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11页
[5]《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144页
[6]《邓小平文选》(1975-1982)第85页
[7]《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3页
[8]《江泽民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38页
(辽宁石油化工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