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新中国成立以来,普通高中历史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然而在学生价值观培养方面却存在问题。新课程改革开始以来,对于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培养有所重视,但在实际教学中却重视不够。本文试图在亲身实践的基础上,在高中历史教学中学生价值观的培养方面提出一些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向着多元化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许多观念也都在随着逐渐改变。我们对自身的要求高了,对生活的要求高了……可有我们对一个东西的要求却在慢慢降低,那就是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在不知不觉中扭曲变形。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价值观正不断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连本应受到良好价值观教育的学生们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情形着实令人担忧。
中学阶段正是孩子的价值观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在学校教育中,历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历史课程应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同时还应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说话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①可以说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几乎涵盖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现实主题,需要通过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在当今教育的体制下,由于学校、社会和家长对成绩及升学率的追求,历史教学更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则十分缺乏。一些学校的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空谈理想、价值、人生,与学生的真实想法脱节,缺乏令人信服的价值观教育,无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积极进取的价值也难以构建,价值观的缺失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取能够让学生动情并为主题服务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不能单纯地依靠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时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或优秀的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例如:在学习德国政治制度演进一课时,在理解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保留了大量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对后世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搜集一些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可以先选择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政治家的资料,然后还可以选取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中的一些片段,通过两相对比,让学生体会一个思想文化取得如此成就的民族,却在“二战”前后灭绝人性地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这些会引发学生深深地思索。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社会主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动向,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去广泛搜集、深入挖掘、妥善处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密切联系现实。只有学习那些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信任与共鸣,从而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2、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迅速,其中也不乏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观的情感态度因素。中学生思想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错误信息或消极态度的影响,不利于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还要注意掌握学生思想观念中的不良因素,加以正确引导,避免其误入歧途,影响终身发展。
比如,教材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往往是一带而过,避而不谈,但是这件事却是我们建国以后对我国影响非常大而深远的一件事,如果仅仅是避而不谈,那么就失去了历史学习的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且时间隔得越长,以后的学生对于“文革”的认识就越浅,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是无法对人产生深刻启迪的,所以对于“文革”我们不能仅仅回避。但是我们又不能单纯批判,因为那样会使学生产生过于偏激的认识。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那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文革”中的实例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实际感受那个疯狂的年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疯狂的年代?那个年代除了物质以外还缺少什么?如果你在那么年代,你会怎么做?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到现代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到理性的重要性。再让学生思考现在是否还有类似的疯狂事件发生?如果有的话,说明了什么?如何避免再次产生那么恶劣的后果?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意识到现今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发现遇事独立思考的重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历史教学对象的思想成长和品质培养,以及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人文素质,这样不仅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承和发扬意义。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到实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形式推行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觀和价值观,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承和发扬意义。唯有如此,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向着一个美好、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迈进。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
关键词:高中历史教学;正确;价值观
价值观是指一个人对周围的客观事物(包括人、事、物)的意义、重要性的总评价和总看法。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取向、价值追求,凝结为一定的价值目标;另一方面表现为价值尺度和准则,成为人们判断价值事物有无价值及价值大小的评价标准。价值观对人们自身行为的定向和调节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价值观决定人的自我认识,它直接影响和决定一个人的理想、信念、生活目标和追求方向的性质。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生活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随着社会向着多元化的飞速发展,我们的许多观念也都在随着逐渐改变。我们对自身的要求高了,对生活的要求高了……可有我们对一个东西的要求却在慢慢降低,那就是价值观,尤其是青少年的价值观,正在不知不觉中扭曲变形。在当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断完善的过程中,人们的价值观在不断发生着变化,传统的价值观正不断受到新价值观的挑战,连本应受到良好价值观教育的学生们都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响,情形着实令人担忧。
中学阶段正是孩子的价值观形成阶段,这一阶段的教育对孩子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一个人的价值观是从出生开始,在家庭、学校和社会的影响下逐步形成的。在学校教育中,历史学科对于培养学生正确价值观的形成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了高中历史课程应该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国情,热爱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培养爱国主义情感,树立为祖国现代化建设、人类和平与进步事业做贡献的人生理想”,同时还应该“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认识人类说话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①可以说这些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目标几乎涵盖当今中国和世界的现实主题,需要通过将历史和现实相结合,以史为鉴,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是非观、价值观。
在当今教育的体制下,由于学校、社会和家长对成绩及升学率的追求,历史教学更重视的是知识的传授与掌握,对于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在实际教学中则十分缺乏。一些学校的道德教育脱离现实生活,空谈理想、价值、人生,与学生的真实想法脱节,缺乏令人信服的价值观教育,无法引导学生正确看待社会问题,积极进取的价值也难以构建,价值观的缺失也就可想而知了。那么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实现对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选取能够让学生动情并为主题服务的感性材料。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并不能单纯地依靠讨论和教师的引导,有时通过真实的历史资料或优秀的历史题材的艺术作品,更能引起学生心灵的震动。例如:在学习德国政治制度演进一课时,在理解德意志统一过程中保留了大量专制主义和军国主义传统对后世的影响这一问题时,可以搜集一些图片和影视资料让学生自己去感受。可以先选择德国历史上著名的思想家、音乐家、政治家的资料,然后还可以选取著名导演斯蒂文·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Schindler’s·List)》中的一些片段,通过两相对比,让学生体会一个思想文化取得如此成就的民族,却在“二战”前后灭绝人性地屠杀了600多万犹太人。这些会引发学生深深地思索。
应该注意的是,教师要密切关注当前社会主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动向,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把握学生的思想动向,进而有针对性地去广泛搜集、深入挖掘、妥善处理教育素材,使课堂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教育密切联系现实。只有学习那些与学生的实际密切关联、具有典型性与鲜明性的教育素材,才能引起学生的信任与共鸣,从而达到落实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目的。
2、教师在教学中要正确引导。
当今社会信息传递迅速,其中也不乏一些违背主流价值观的情感态度因素。中学生思想发展并未完全成熟,容易受错误信息或消极态度的影响,不利于正确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还要注意掌握学生思想观念中的不良因素,加以正确引导,避免其误入歧途,影响终身发展。
比如,教材对于文化大革命这个问题往往是一带而过,避而不谈,但是这件事却是我们建国以后对我国影响非常大而深远的一件事,如果仅仅是避而不谈,那么就失去了历史学习的重要的意义,那就是从历史中吸取经验教训。而且时间隔得越长,以后的学生对于“文革”的认识就越浅,仅仅停留在表面的认识是无法对人产生深刻启迪的,所以对于“文革”我们不能仅仅回避。但是我们又不能单纯批判,因为那样会使学生产生过于偏激的认识。那么如何处理这个问题,那就需要教师的正确引导。在教学中,可以选择一些“文革”中的实例向学生展示,让学生实际感受那个疯狂的年代。然后教师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会有那么疯狂的年代?那个年代除了物质以外还缺少什么?如果你在那么年代,你会怎么做?从而一步步引导学生体会到现代社会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体会到理性的重要性。再让学生思考现在是否还有类似的疯狂事件发生?如果有的话,说明了什么?如何避免再次产生那么恶劣的后果?这样,通过学生自己的体会和教师的正确引导,学生就会意识到现今民主法制建设的重要性,发现遇事独立思考的重要,这些都有助于学生正确的价值观的形成。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但是新课程下的历史教学一定要着眼于历史教学对象的思想成长和品质培养,以及在历史学习中形成的人文素质,这样不仅对青少年的价值观有积极的影响,而且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承和发扬意义。作为教育一线的工作者,我们一定要注重对青少年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具体到实践就是要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多样的形式推行情感教育,从而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健全的人格、健康的性格以及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觀和价值观,这对整个中华民族的整体国民素质的提高,都具有极大的文化传承和发扬意义。唯有如此,新时代的中华民族才能真正向着一个美好、健康、和谐、稳定的社会迈进。
注 释:
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实验稿)[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3.